close

Brian 241130 Book 大腦開竅手冊 兒腦開竅手冊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重要參考資料

 

=B=大腦開竅手冊 WELCOME TO YOUR BRAIN: Why You Lose Your Car Keys but Never Forget How to Drive and Other Puzzles of Everyday Life

作者珊卓阿瑪特王聲宏Sandra AamodtSam Wang楊玉齡天下文化 2024/02/05

=B=兒腦開竅手冊 Welcome to Your Child’s Brain How the Mind Grows from Conception to College珊卓阿瑪特王聲宏 Sandra Aamodt Sam Wang

楊玉齡天下文化2024/02/05

=Y=我們只用了10%的腦力,還有90%的腦力未開發?|ft. 腦科學家謝伯讓分享《 大腦開竅手冊》《兒腦開竅手冊》【科學人文在線上 EP02

#有訪談的字幕記錄

=B= 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The Worlds I See: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 李飛飛 Fei-Fei Li

廖月娟林俊宏天下文化 2023/12/22

 

=B=大腦開竅手冊 WELCOME TO YOUR BRAIN: Why You Lose Your Car Keys but Never Forget How to Drive and Other Puzzles of Everyday Life

內容簡介

  想變聰明,就從知識補腦開始!
 

  關於腦的盲點、迷思、誤解,實在多得數不清:

  我們只用了10%的腦力,還有90%的腦力未開發?……簡直胡扯!

  撞到頭會失憶,再撞一次頭,又能恢復記憶?……完全瞎掰!

  放古典樂給肚子裡的寶寶、剛出生的小嬰兒聽,可以增進他們的智力?……毫無根據!

  年紀大的人腦筋不好,是因為腦細胞死掉?……沒這回事!

  腦袋愈大愈聰明?腦褶愈多愈聰明?左撇子比較聰明?……全都是一派胡言!

 

  這些說法為什麼不正確?或許你搔破腦袋也想不通,

  不過,有兩位超級好心的一流神經科學家,已經迫不及待要讓你知道:

  只有對腦袋瞭解愈多、誤解愈少,才能讓你的頭腦運作得更好!

 

  這本書不只幫你破除謠言,

  還要給你解決生活難題的實用訣竅,包括:

  快樂要怎麼找?青少年該怎麼教?

  什麼時候學習語言最好?臨時抱佛腳到底有沒有效?

  還有該怎麼做,才能常保腦袋青春不老?……

 

  翻開《大腦開竅手冊》,用科學知識補你的腦,

  各種可幫助你更聰明、更勇敢、更成功的奧妙絕招,全都可以從你的腦袋裡找到!

 

好評推薦

 

  這本書起碼包括了數百篇研究論文與腦神經科學實驗的結果,可是卻生動得有如坊間的八卦雜誌般,精彩得屢屢令人擊節讚嘆:「哇!原來如此!」

  在深入淺出條理分明的敘述中,破除了很多父母教養孩子的迷思。這些迷惑或許來自於商業行銷上的刻意誤導,或來自父母恐懼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焦慮。總是覺得父母在孩子教育上要用心而不要太用力,閱讀這本書就正是我們學習正確用心的開始!——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教養,無所不在》作者

 

  教育就是讓大腦能自然與豐富發展的歷程!——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

 

作者簡介

 

珊卓‧阿瑪特(Sandra Aamodt

 

  《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的前任總編輯,這份期刊在神經科學領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珊卓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士,羅徹斯特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在耶魯大學做了四年的博士後研究,然後於1998年加入當時才剛創刊的《自然神經科學》,2003年成為總編輯。

在她

  的編輯生涯中,閱讀了超過5,000篇論文,並且為期刊寫了數十篇關於神經科學與科學政策的評論。她也在多所大學授課,參與過分別在10個國家舉行的40多場科學會議。她的文章也常出現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倫敦《泰晤士報》。

 

  珊卓喜歡騎機車,與王聲宏合作寫完《大腦開竅手冊》後,花一年半時間在南太平洋航行,然後再完成《兒腦開竅手冊》。目前與丈夫住在加州,她的先生是神經科學教授。

 

王聲宏(Sam Wang

 

  普林斯頓大學的神經科學暨分子生物學副教授。

 

  19歲即以優異成績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士學位,後來取得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博士學位。曾在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及朗訊科技的貝爾實驗室從事研究,也曾替美國參議員研擬科學與教育政策。出版《大腦開竅手冊》後,經常上電視受訪。

 

  他在頂尖科學期刊發表了超過50篇大腦科學論文,這些期刊包括《自然》、《自然神經科學》、《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彙刊》、《神經元》。而且他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美國國家基金會青年研究員獎、史隆基金會獎賞(Alfred P. Sloan Fellow),以及凱克基金會(W. M. Keck Foundation)傑出年輕學者獎。

 

  聲宏目前與妻子住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他的太太是醫生,兩人育有一個女兒。

 

譯者簡介

 

楊玉齡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榮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大自然的獵人》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推薦獎、《雁鵝與勞倫茲》榮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大腦決策手冊》、《奇蹟》、《念力:讓腦波直接操控機器的新科技‧新世界》等數十冊書(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目錄

測驗時間  你對自己的腦袋了解有多深?
開場白  用你的頭腦,弄懂你的腦袋,讓你的頭腦更厲害!

1部 破解你對大腦的誤解
1章 你的腦袋愛撒謊 / 但它會把你需要知道的告訴你
你知道嗎:下棋難嗎?看照片更難!
你知道嗎:左腦很愛詮釋,右腦實事求是
沒這回事:我們只用了10%的腦力

2章 給腦袋一記重擊! / 好萊塢的「神經脫線」故事
你知道嗎:哪些電影對腦部疾病的描述不正確?
你知道嗎:腦袋受了傷,人會變了樣
你知道嗎:如何才能洗去痛苦的記憶?
你知道嗎:「美麗境界」的大數學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3章 不可思議的思考中心 / 來一趟腦袋各部門的參觀之旅
你知道嗎:你的腦袋每天用掉2根香蕉的能量
你知道嗎:青蛙的心跳,讓神經科學家得到諾貝爾獎
你知道嗎:用什麼比喻腦袋最貼切?絕不是電腦!

4章 生理時鐘掛在哪裡? / 有人一天23小時,有人25小時
實用訣竅:克服時差,幫你的腦袋曬一些午後的陽光
實用訣竅:小心,別讓時差傷害你的腦!
你知道嗎:早起的公雞、夜貓子,都是天生注定

5章 減重為什麼這麼難? /  腦袋說:多長點肉,才能活命!
你知道嗎:少吃一些,多活幾年
實用訣竅:給減肥族的忠告:多管齊下,騙過你的腦

2部 感官世界
6章 睜開你的雙眼 / 視覺的故事
你知道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是好主意
你知道嗎:有一個神經元迷上了麥可
喬登
沒這回事:盲人的聽力比較優

7章 在雞尾酒會上聽電話 / 聽清楚了:沒問題!
實用訣竅:如何預防聽力喪失?
實用訣竅:利用人工耳改進聽力
實用訣竅:在很吵的地方講電話,怎樣才能聽得更清楚?

8章 這是什麼氣味啊?/ 談談嗅覺與味覺
你知道嗎:火辣與透心涼,是什麼感受?
你知道嗎:老鼠為何不喜歡減肥可樂?
你知道嗎:是鼻子出毛病,還是太陽讓你打噴嚏?

9章 疼痛不是病,卻會要人命 / 痛不痛,腦袋決定
你知道嗎:你為何不能搔自己的癢?
實用訣竅:針灸仍具有醫療價值
實用訣竅:轉移痛——病在心臟,痛在左臂

3部 你開竅,子女就會開竅
10章 長出好腦袋 / 童年快樂最重要!
沒這回事:聽莫札特能讓寶寶變聰明
你知道嗎:壓力大的孩子脆弱的成年人

11章 學語言、學音樂,要趁早 / 把握敏感期
你知道嗎:學會某種語言的能力是不是天生的?
你知道嗎:音樂和語言一樣,愈早接觸愈好

12章 老爸老媽怎麼那樣煩啊! / 青春期叛逆有理
實用訣竅:打動作電玩,增進腦力
你知道嗎:智力與腦容量沒有關係

13章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 / 增強學習力與記憶力
實用訣竅:你應該在考前開夜車苦讀嗎?
你知道嗎:為什麼有些事情容易學,有些則不?
實用訣竅:轉移注意力,把不好的事忘了吧!

14章 抗老化的良方 / 多動動,不會老
實用訣竅:如何保護你的腦袋不變老?
你知道嗎:記性變差,不等於得了阿茲海默症
沒這回事:出生之後,腦細胞數目就不會再增加

15章 你的腦容量會改變嗎? / 千萬不用頭大
你知道嗎:孩子的身高智力上限,取決於父母的基因
你知道嗎:先天與後天,一樣重要
你知道嗎:我們跟猿猴,差別不算太大

4部 感性的腦
16章 腦袋裡的晴時多雲偶陣雨 / 感情用事不是壞事
你知道嗎:感情讓記憶更鮮活
你知道嗎:腦袋如何分辨笑話是否好笑? 

17章 別再擔心過了頭 / 控制焦慮非難事
沒這回事:撞車那一瞬間,時間好像變慢了
你知道嗎:女性比較容易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實用訣竅:以毒攻毒,治療恐懼症

18章 要幸福喲! / 追求快樂有方法
你知道嗎:世界各地的快樂程度
你知道嗎:心理學家如何計量快樂?
實用訣竅:怎樣增加你的快樂度?

19章 性格是怎麼一回事? / 不只你有個性,烏賊也有!
你知道嗎:家畜和寵物,腦袋瓜愈來愈小

20章 性、愛與配對結合 / 愛情讓人上癮
你知道嗎:女性才是調情行為的主導者
你知道嗎:竟然有科學家研究性高潮時的腦部造影!
沒這回事:男生是經由學習,才變成同志的

21章 該怎麼下決心、做決策?/ 學學猴子的把戲
你知道嗎:一定要追求A+嗎?還是A就行了?
你知道嗎:意志力能不能鍛鍊?

22章 智力是怎麼來的? / 基因與環境都重要
實用訣竅:考試前為自己打氣,會考得比較好
你知道嗎:烏鴉、章魚的小腦袋瓜一點都不傻
沒這回事:腦褶是智力的象徵

23章 有些事忘不了,有些事記不來 / 真是傷腦筋
你知道嗎:為什麼你會忘了車鑰匙,卻記得怎樣開車?
沒這回事:記憶像彈簧一樣,能受壓抑,又能回復
實用訣竅:如何甩掉惱人的「魔音穿腦」?

24章 沒來由的理性 / 為什麼會有自閉症?
你知道嗎:模仿,是同理心的基礎
沒這回事:疫苗造成自閉症

25章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 / 兩性天生就不同
沒這回事:女人的心情比男人多變
智力測驗:你的心理有多像男人?
你知道嗎:男性之間的差異,大於女性

6部 大腦七十二變
26章 我有自由意志嗎? / 你有看沒有到,大腦都感覺到
你知道嗎:達賴喇嘛給神經科學家的「開」示
你知道嗎:是我犯了罪?還是腦袋唆使我犯罪的?
你知道嗎:腦部掃描能夠讀出你的心思?

27章 睡得好,記得牢 / 人生入夢,往事不成空
你知道嗎:很興奮的時候,也可能突然睡著
你知道嗎:為什麼打呵欠會傳染?

28章 他們有堅定的信仰 / 信徒、書迷、無神論者
你知道嗎:高僧的腦波和常人不一樣
你知道嗎:為什麼天神與天使總是在山頂上顯靈?

29章 當心,你可能腦中風了 / 突然間聽不懂話,或無法移動
實用訣竅:腦中風的警訊與處理方法

30章 上癮,一點也不過癮 / 嗑藥、酗酒惹麻煩
你知道嗎:快樂丸與百憂解,瞄準同一種分子
你知道嗎:抽大麻會不會引起肺癌?
你知道嗎:戒毒癮怎麼那麼難?
實用訣竅:準媽媽不喝酒,寶寶才會頭好壯壯

31章 直搗大腦深處的療法 / 你的頭腦該電一電了嗎?
你知道嗎:「潛水鐘」安上機器手臂,化身「蝴蝶」

 

開場白
 
用你的頭腦,弄懂你的腦袋,讓你的頭腦更厲害!
 
我一向認為,頭腦是我全身最重要的器官。
 
但是後來我想了一想:且慢,這是誰告訴我的呀?
 
——
菲利普斯╱Emo Philips,美國喜劇演員
 
在我們研究神經科學和撰寫專業文章的這幾十年來,常常發現自己在一些奇怪的場合,和陌生人討論頭腦在髮廊裡、在計程車上、甚至在電梯裡。信不信由你,聽的人通常都沒有走開,反而會追問一些有趣的問題,像是:
 
喝酒會不會殺死腦細胞呀?
 
考前開夜車、臨時抱佛腳有用嗎?
 
懷孕期間播放音樂,是不是能讓我的寶寶更聰明?
 
我家裡那個青春期的大孩子,到底是哪根筋不對?(或是我老爸、老媽
 
到底哪根筋不對?實在有夠煩!)
 
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搔自己的癢?
 
男人和女人的思考方式,真的不一樣嗎?
 
撞到頭,是不是真的會喪失記憶?
 
這些問題都跟你的腦袋有關,也就是你頭骨之中那神奇的 1.4 公斤重的東西。你的腦袋讓你能夠欣賞夕陽、學語言、說笑話、認出朋友、躲避危險,以及看懂這一段話。
 
過去這 20 多年來,神經科學家得知了好多有關腦袋如何進行這些任務的知識。雖然神經科學是一個很複雜的主題,但是我們認為,根本不必弄得那麼嚇唬人,讓人一碰上這個主題就緊張得神經兮兮的。這本書將會提供一些內幕消息,告訴你腦袋是怎麼運作的,以及你該怎樣幫你的腦袋運作得更好。
 
你的腦袋達成任務的方式有好多種,包括用一些詭計和走捷徑,好幫它自己運作得更有效率,但是這些也可能引導你犯下一些可以預期的錯誤。讀了我們的書,你會發現自己是如何完成每天都要做的事,避免讓你自己的腦袋給欺騙了。

我們也要破解某些迷思,破解那些人云亦云的說法,好幫助你不再讓人給唬了。譬如說,你其實並不只是動用到 10% 的腦力。拜託,沒這回事!
 
對自己的腦袋了解多一點,一來很有趣,二來也很有用。我們將證明給你看,只要做一些簡單的改變,不只能讓你更加好好利用自己的腦袋,而且也幫助你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更加快樂。我們還會告訴你,疾病怎樣損害你的腦袋,我們也會建議你可以怎麼做,好未雨綢繆或是修復腦袋。
 
這本書就像一趟導覽,我們將會遍訪最美的風景與最重要的景點。但是,你不一定得從第 1 章開始讀起。你可以從任何一頁切入,隨意讀個幾段,這本書每一章都是獨立的。而且在每一章裡,你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實,一些讓你能在雞尾酒會上拿出來取悅友人的話匣子,以及一些能讓你腦袋更靈光的實用訣竅。另外,我們還會告訴你,你的腦袋常常耍哪些花招,走哪些捷徑,以及你應該怎麼反過頭來利用它們,讓你更加善用自己的腦袋。
 
以下是這趟導覽的行程介紹:
 
1 部,我們將介紹本書的主角你的腦袋。我們將拉開布幔,展示幕後的真相,並解釋你的腦袋如何幫助你在這個世界裡求生。
 
2 部,我們將來一趟感官之旅,解釋你是怎麼去看、去聽、去觸摸、去聞、以及去嚐味道的。
 
3 部,我們將展示,你的腦袋在這一生中從出生到老年的變化。
 
4 部,我們將檢視你腦袋裡的感情系統,焦點擺在這些感情如何導引你好好過日子。
 
5 部,我們將討論你的推理能力,包括做決策、智力、以及兩性在認知上的差異。
 
6 部,我們將檢視腦袋的變化狀態,包括意識、睡眠、藥物與酒精、疾病等主題。
 
建議你:不妨把這本書擺在床頭櫃或是茶几上,隨時翻到哪兒,就讀哪兒。我們希望你能從中得到一些新東西、一些樂趣,而且在讀了幾頁之後,會想要把整本書讀完。
 
現在,請拉出一張椅子坐下來,準備來認識一下你的腦袋,以及你自己!

 

 

=B=兒腦開竅手冊

Welcome to Your Child’s Brain How the Mind Grows from Conception to College

內容簡介

  教養孩子,就從大腦養起!
  每個父母對於如何教養孩子,心中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
  *餵寶寶吃母乳,到底有多要緊?
  *孩子接種疫苗,安不安全?
  *我家上幼兒園的寶貝寫反手字,是不是有閱讀障礙啊?
  *我兒子說打電動可以讓他更聰明,真有這種事?
  *為什麼我家那個青少年老是賴床,叫都叫不起來?

  雖然許多爸媽自有一套方法,成竹在胸,
  但是新聞媒體上各派親子專家令人一知半解的說法、
  長輩親友的提醒、還有玩具製造商及廣告商也來湊一腳,
  種種說辭實在讓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
  不如聽聽腦科學家阿瑪特與王聲宏怎麼說。

  暢銷書籍《大腦開竅手冊》的兩位作者,再度聯袂出擊,
  提供為人父母者種種疑問的解答:
  *想懷孕的婦女應該每日攝取400毫克的葉酸,
  這會讓寶寶頭好壯壯。
  *嬰兒的腦袋好比玫瑰樹叢,生活經驗能修剪樹枝,而非施肥。
  *觸摸可以促進親子連結,對寶寶的情感與認知發展非常重要。
  *教養不是把子女培養成你想要的模樣,
  而是協助子女善用天賦的過程。

  本書集合兒腦科學研究的大成,
  幫助你了解你家小孩的腦袋如何發展與運作。
  爸爸媽媽能夠在享受育兒樂趣的同時,善用書中的實用訣竅,
  幫助寶貝更快樂、更健康、更聰明的成長!

 

好評推薦

  這本書起碼包括了數百篇研究論文與腦神經科學實驗的結果,可是卻生動得有如坊間的八卦雜誌般,精彩得屢屢令人擊節讚嘆:「哇!原來如此!」
  在深入淺出條理分明的敘述中,破除了很多父母教養孩子的迷思。這些迷惑或許來自於商業行銷上的刻意誤導,或來自父母恐懼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焦慮。總是覺得父母在孩子教育上要用心而不要太用力,閱讀這本書就正是我們學習正確用心的開始!——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教養,無所不在》作者

  教育就是讓大腦能自然與豐富發展的歷程!——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簡介

珊卓‧阿瑪特(Sandra Aamodt

  《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的前任總編輯,這份期刊在神經科學領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珊卓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士,羅徹斯特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在耶魯大學做了四年的博士後研究,然後於1998年加入當時才剛創刊的《自然神經科學》,2003年成為總編輯。

  在她的編輯生涯中,閱讀了超過5,000篇論文,並且為期刊寫了數十篇關於神經科學與科學政策的評論。她也在多所大學授課,參與過分別在10個國家舉行的40多場科學會議。她的文章也常出現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倫敦《泰晤士報》。

  珊卓喜歡騎機車,與王聲宏合作寫完《大腦開竅手冊》後,花一年半時間在南太平洋航行,然後再完成《兒腦開竅手冊》。目前與丈夫住在加州,她的先生是神經科學教授。

王聲宏(Sam Wang

  普林斯頓大學的神經科學暨分子生物學副教授。

  19歲即以優異成績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士學位,後來取得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博士學位。曾在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及朗訊科技的貝爾實驗室從事研究,也曾替美國參議員研擬科學與教育政策。出版《大腦開竅手冊》後,經常上電視受訪。

  他在頂尖科學期刊發表了超過50篇大腦科學論文,這些期刊包括《自然》、《自然神經科學》、《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彙刊》、《神經元》。而且他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美國國家基金會青年研究員獎、史隆基金會獎賞(Alfred P. Sloan Fellow),以及凱克基金會(W. M. Keck Foundation)傑出年輕學者獎。

  聲宏目前與妻子住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他的太太是醫生,兩人育有一個女兒。

譯者簡介

楊玉齡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榮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大自然的獵人》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推薦獎、《雁鵝與勞倫茲》榮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大腦決策手冊》、《奇蹟》、《念力:讓腦波直接操控機器的新科技‧新世界》等數十冊書(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目錄

推薦序     這是對抗錯誤訊息的解藥
測驗時間  你對你家小孩的腦袋,有多了解?
開場白 你家小孩的腦袋,會打造它自己

1部 歡迎光臨兒腦世界
1章 躲藏在寶寶腦袋裡的五大才能/年齡:出生到一歲
沒這回事:孩子出了錯,先怪媽咪準沒錯

2章 這裡才是起跑點:胚胎發育/年齡:受孕到出生
實用訣竅:孕婦壓力愈小,寶寶問題愈少
實用訣竅:懷孕期間多吃魚,孩子腦袋更靈光

3章 孩子,你生來就是要學習的/年齡:出生到兩歲
實用訣竅:引導嬰兒練習,可加速運動發育
沒這回事:餵母乳能提高智力

4章 超越「先天 vs. 後天」之爭/年齡:從受孕到上大學
你知道嗎:文化可以驅動演化
你知道嗎:基因組上的後天足跡

2部 階段性成長
5章 一生只一回:敏感期/年齡:出生到十五歲
你知道嗎:兒腦消耗的能量是成人腦袋的兩倍
你知道嗎:腦部的可塑性是有極限的

6章 天生的語言學家/年齡:出生到八歲
實用訣竅:學習外語要趁早

7章 美麗的夢仙/年齡:出生到九歲
你知道嗎:孩子會夢見什麼
實用訣竅:如何哄寶寶睡覺

8章 性別有差異嗎?/年齡:出生到十八歲
實用訣竅:拓展你家小孩的全方位能力

9章 青春期:不只是性/年齡:十二歲到二十歲
沒這回事:青少年擁有較長的晝夜循環

3 部 開始有感覺了
10章 學習如何去看/年齡:出生到五歲
實用訣竅:多在戶外玩,較少近視眼
推測觀點:現代生活正在改變我們的腦袋

11章 透過聽覺與觸覺,和寶寶連結/年齡:第三孕期到兩歲
實用訣竅:讓孩子遠離噪音,從出生前就開始
你知道嗎:親密依偎,有神經科學的根據

12章 這樣吃,孩子更健康/年齡:第二孕期到兩歲
實用訣竅:讓你家小孩多吃一些帶苦味的青菜
實用訣竅:應該擔心孩子的體重嗎?

4 部 玩樂大事
13章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自制力/年齡:兩歲到七歲
實用訣竅:雙語兒童,認知控制能力比較好
實用訣竅: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學習管控自己

14章 遊戲就是孩子的工作/年齡:兩歲到十八歲
你知道嗎:成人生活中的遊戲

15章 身體動,頭腦跟著動/年齡:四歲到十八歲
實用訣竅:避免孩子頭部受傷

16章 電子娛樂和多重任務迷思/年齡:出生到十八歲
推測觀點:上網會減低同理心嗎?
實用訣竅:小寶寶看教育節目,不會贏在起跑點

5 部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17章 性情是成年後的人格基礎/年齡:出生到二十來歲
你知道嗎:為何你年紀愈大,會變得更像你爸媽
沒這回事:排行順序影響個性

18章 情緒掌控人生方向盤/年齡:出生到二十歲出頭
沒這回事:右腦是情緒腦
你知道嗎:自制力能促進同理心

19章 同理心,涉及心智推論能力/年齡:一歲到五歲
你知道嗎:腦袋裡的模仿線路
你知道嗎:哥哥姊姊能加速弟弟妹妹的心智推論發展

20章 與他人和睦相處/年齡:出生到二十歲出頭
你知道嗎:團體成員感,不能無限上綱
實用訣竅:正向互動的教養方式,提升道德良心

6 部 兒腦上學記
21章 記憶和學習: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年齡:兩歲到十八歲
你知道嗎:有辦法讓寶寶的記性更持久
實用訣竅:三種改善K書效果的學習策略

22章 智力:學習解決問題/年齡:兩歲到十八歲
你知道嗎:受到社會排斥,智商會降低

23章 一切從頭開始:音樂/年齡:出生到九歲
實用訣竅:學音樂和學戲劇的益處
沒這回事:莫札特效應古典音樂能讓寶寶更聰明

24章 想想看:怎樣學數學/年齡:出生到二十歲出頭
實用訣竅:刻板印象如何影響考試成績

25章 培養閱讀能力/年齡:四歲到十二歲
實用訣竅:家中有藏書,孩子的學歷會更高
你知道嗎:閱讀障礙的成因

7 部 關關難過,關關過
26章 忍著點,寶貝:回應壓力/年齡:第三孕期到十八歲
實用訣竅:蘭花小孩比蒲公英小孩,更需要關愛

27章 心盲:自閉症/年齡:一歲到四歲
推測觀點:傳說中的野生孩子,會不會是自閉症?
實用訣竅:唯有及早開始,行為治療才有助益

28章 老基因遇上現代世界:過動症/年齡:八歲到十八歲
實用訣竅:何種療法是科學?何種療法是廣告?
沒這回事:全能的腦部掃瞄

29章 引導孩子向善:行為修正/年齡:一歲到十二歲
實用訣竅:鼓勵孩子的好行為,比處罰壞行為更有效
沒這回事:多多讚美,可建立孩子的自尊

30章 一段艱困的旅程:在貧窮中長大/年齡:受孕到十八歲
你知道嗎:流行病學很難詮釋因果關係

 

子:

  *聽音樂可以讓孩子變聰明?作者指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支持這個想法。不過他們也說,演奏音樂可能帶來一些益處,因為有助於兒童學習專心。

  *我們能執行多重任務嗎?作者的答覆是:「腦袋其實無法同時處理超過一件事。長期從事多重任務的成本,可能還包括降低各項任務的表現。」

  *孩子能從媒體中學習嗎?作者報告道:「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研究,能證實看電視對寶寶有任何益處。」對於比較大的孩子,是否有益處,則要看他們觀看的節目是什麼,以及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在看電視,才能決定。

  *家中的排行能影響個性嗎?作者寫道:「抱歉,排行老大的讀者,並沒有太多可靠證據顯示排行能影響個性。」

  過去十年來,我為了撰寫《成長中的心智》(Mind in the Making)所回顧的諸多研究,許多也是本書兩位作者所回顧的,對此我萬分同意他們的結論:你能給子女最好的禮物就是自制力。兩位作者指出,自制力和腦部的其他執行功能(像是工作記憶、彈性思考,以及抗拒自動反應的誘惑),「有助於兒童發展一項最重要的腦功能:為達成某個目標而控制自我行為的能力。」從學校課業到踏入社會,自制力是許多才能的基礎,作者鄭重指出,「學齡前兒童抗拒誘惑的能力,比他們的智商,更能準確預測未來的學業成就。」

  回顧這些學術研究成果,也使我得到類似的體認,令我提出七項有助於兒童在情感、社交、以及智能上獲得成功的生活技巧。這些生活技巧全都根據頭腦的執行功能。很重要的是,珊卓與聲宏還打破了另一個迷思,他們指出:鼓吹自制力的方法不應該是命令孩子坐定不動,或是把他們綁在書桌前,而是多鼓勵他們去玩耍!

  「你孩子喜歡什麼,恐怕並不重要;只要他們能夠專心投入某項活動,就能改進他們的自我管控能力,乃至於將來的前程。」
  《兒腦開竅手冊》將是一本備受歡迎的佳作!
  ——葛林斯基(Ellen Galinsky),家庭與工作協會主席,《成長中的心智》作者
 開場白

你家小孩的腦袋,會打造它自己

做父母的人,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我兒子說打電動可以讓他更聰明,真有這種事?餵寶寶吃母乳,到底有多要緊?懷孕期間吃魚,適當嗎?孩子接種疫苗,安不安全?我家上幼稚園的寶貝寫反手字,她是不是有閱讀障礙啊?還有,為什麼我家那個青少年老是賴床,叫都叫不起來?

說我們是書呆也沒錯,每當我們一聽到這類擔憂,就會想到我們的老本行「神經科學」。這些問題全都涉及腦袋和它的發展。童年是腦袋發展以及行為變化極為劇烈的時期,而且坐在駕駛座旁看顧的人是父母。如果你和我們一樣,發現這個過程很迷人,又或者你只是想要尋找答案,這本書對你來說,可就再適合不過了。

我們討論的範圍從懷胎開始,一路涵蓋到上大學。因為腦袋發展的時間,遠比出生頭三年長得多,我們可不想依循其他書的討論,都在三歲時打住。兒腦的生長與成熟是很複雜的過程,需要二十來年的時間,才能發展成熟,適應周遭的世界。事實上,直到你家小孩進入大學,這項工程才算是大功告成。所以說,無論你家小孩現在是嬰兒、幼兒還是青少年,你都可以參考這本手冊。

我們兩名作者加總起來,擁有四十年的神經科學家經驗。珊卓剛開始是在實驗室裡研究腦部發展與可塑性,之後進入神經科學界的頂尖學術期刊擔任編輯。她曾閱讀過數以千計的論文,其中許多都是報導最先進的發現。她那明察秋毫的眼光,來自對這個領域擁有既深且廣的視野。她知道什麼樣的研究結果稱得上周延,什麼樣的結果很可疑。

聲宏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兼研究人員。他發表原創科學研究與教學的時間,已經超過二十年了。他個人的研究專長,主要是腦部資訊處理與學習的流程,以及這個流程在早年可能會出什麼樣的差錯。

聲宏同時也是人父。在他女兒出生前,他總是在討論所謂的雞尾酒會神經科學。然而,自從生活大大改變後,現在掛在他嘴邊的,變成「幼兒園家長會神經科學」了。在這些聚會場合,父母師長會提出一堆千奇百怪的問題,但有時候,他注意到,裡頭確實帶幾許憂慮的味道。

各位父母的疑問,將我們推進圖書館。我們聯手清理文獻,研讀數以百計的神經科學、心理學、醫學以及流行病學論文。我們將這堆巨量的文獻綜合起來,對於目前已知的兒腦知識,做出我們認為最理想的詮釋。這本《兒腦開竅手冊》正是所有研究的結果。在書中,我們解釋科學,揭穿迷思,並安排實用訣竅給為人父母的您。

現在,我們要給各位第一個建議:深呼吸,放輕鬆。真的。你擔心的那些事,對你家小孩的福祉,通常都比你所想像的來得微不足道。現代許多父母都認為,兒童的個性和長大成人後的行為,主要是由父母的教養方式塑造成的。然而,科學文獻描繪的卻是不一樣的畫面。

有一個簡單的說法,可以為大部分有關兒童發展的神經科學研究,做個總結:兒童的生長就像蒲公英。在瑞典,maskrosbarn(蒲公英小孩)這個名詞是用來形容「不論環境如何,都能成長茁壯的孩子」。心理學研究暗示,像這樣的孩子其實很多、很普遍前提是父母必須「夠好」。「夠好」的意思是,父母不會虐待孩子或忽視孩子。

從演化觀點來看,這很合理;不論父母能給予的時間和照顧有多少,都能自行設法成長的孩子,本來就比較有機會克服困難的環境,將他們的基因傳衍到下一代。就諸多腦功能來看,從性情、到語文、到智力,大部分兒童都像蒲公英一樣,不論環境如何,都能成長茁壯。

發展中的人腦是經過數千代演化的塑造,才能成為現今地球上最有智慧的資訊處理器。更不可思議的是,它會打造自己。譬如說,你根本不需要教導你家小孩去留意和講出人類語言。你的寶貝兒子或女兒自然知道,而且從很早就知道,你所發出的聲音當中,哪些聲音比其他聲音更有意義。所以,即使你從未替你家小孩上語文課,他們還是很不可能會去模仿冷氣機或汽車的聲音;至少不會模仿得很像。

孩子並不會被動接收父母的教養或學校教育,而是會主動參與自己發展過程的每個項目。從出生開始,他們的腦袋就準備好要找出、並善用「吻合他們個人需要與偏好」的經驗。基於這個原因,腦部發展不需要特殊裝備或訓練,大部分的孩子也都能在這個世界提供給他們的環境中,找到一條成長之路。

如果孩子適應力這麼強又這麼聰明,他們為何不能馬上就讓腦袋火力全開,來從事活動?在大部分情況下,那是因為在發展過程裡,需要把每個人的腦袋調整到剛剛好適合他們特有的環境。而這也是人類能夠成功存活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原因之一。基因提供你家小孩個人的藍圖,但是在打造期間,整個計畫一定得根據當地的條件(不只包括做為父母的你的行為舉止,也包括你家的其他小孩、鄰居、老師及同伴塑造的文化),來做一些修正。這個調整過程是自動自發的,你只需要沿途從旁提供一些協助。這一切將我們帶到這本書的一個最主要的議題:你家小孩的腦袋,會養育、提升它自己。

在某些情況下,額外的協助是有需要的。如果遺傳架構有瑕疵,或是環境非常艱困,像是貧窮或戰爭,腦袋的發育就有可能出差錯。此外,現代生活也創造了一些新的困難。當我們的現代環境無法與我們的古董基因配合時,腦袋發展可能就會遇到麻煩。對於這類案例,我們將會告訴諸位,如何多拉你家小孩一把。

我們根據腦科學原理,將本書區分成七個部分,以幫助各位理解你家小孩的腦袋在通往成年的路途上,究竟如何成長與變化。

*第一部:歡迎光臨兒腦世界
這個部分是在介紹你家小孩的腦袋,以及它如何運作。我們會討論到,天生的「與外界互動的傾向」如何引發基因和環境之間的雙向對話,而這種對話將會塑造整個童年期的神經發展。

*第二部:階段性成長
當腦袋根據較早期的基礎來打造時,會經歷一些階段,而且對某些類型的資訊特別敏感。本書這個部分,將描述你家小孩腦袋用以塑造「睡眠、行走、以及說話的發展」的經驗。

*第三部:開始有感覺了
許多神經發展都依賴「幾乎所有兒童都能輕鬆取得」的經驗。身為父母的你,這個過程其實是可以搭便車的;你只要坐在後座,觀看你家小孩的感官如何自行調整到適合外界的狀態。

*第四部:玩樂大事
孩童適應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透過玩樂。從幼兒園小娃到青春期,玩耍都是在為成年生活預做演練,有助於發展出某些腦部最重要的功能。

*第五部: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遺傳組成裡的不同特性,讓你家小寶寶打從一開始,就是獨一無二的人。我們將在這裡解釋,你家小孩個人的情緒與社會特質如何成長,以及如何應對周遭的世界。

*第六部:兒腦上學記
縱觀人類的演化史,絕大部分都發生在還沒有書本、小提琴或是微積分之前,更別提臉書了。我們要告訴你,你家小孩的腦袋如何發揮它的彈性,好讓你家小孩處理老祖宗做夢都想不到的抽象概念。

*第七部:關關難過,關關過
所有環境都能對發展中的腦袋,構成挑戰與考驗。大部分孩子都能得到生長所需的東西,就像蒲公英一樣,但是少數比較精緻的花朵,卻需要額外的呵護與關照。在這最後一部裡,我們要探討的是,要是出了差錯,你該如何協助你家小孩。

你覺得本書哪兒最有趣,就儘管去讀那個部分吧,並不需要依章節順序閱讀。每一章的焦點和發育年齡範圍,都放在大標題上,因此你可以輕鬆找出我們對你家小孩腦袋的說詞,不論他或她現在有多大。所以啦,我們要報導的範疇還真是廣,得趕緊開始了!

 

=B=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The Worlds I See: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

內容簡介

  全球科技界盛讚李飛飛是「AI界的良心」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推薦「AI崛起時代」必讀書籍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科技書籍
  
 Amazon編輯選書
 
  史丹佛大學李飛飛博士是現代AI發展歷程中少見的女性先驅,
  在AI處於發展低谷的時期克服了資源與人才的不足,
  致力於研究機器視覺,並促成「深度學習」的突破。
  演算法從此不只能看見,還能看懂事物,
  也使得大數據正式浮上檯面,讓AI出現進一步的應用價值。
 
  本書是李飛飛親筆撰寫的回憶錄,
  講述她在中國和美國兩地的成長、求學及研究生涯,
  父母的身教與言教,引領她天生的好奇心,走向科學之路。
  中學時期全家移民美國,在經濟拮据、語言不通的環境下,
  她堅定志向完成了學業,並從物理轉向AI領域,
  之後更決定用AI幫助人類,以人為本的AI成為她的使命。
  李飛飛的人生旅途,恰與AI的發展共舞。
 
  她強調,AI未來發展必須顧及人性尊嚴,
  更重要的是,在認清「AI已是眾人的責任」之後,
  我們必須共同確保AI應用能帶來更多人類福祉。
 

 

全球好評推薦
  艾德.卡特莫爾 皮克斯共同創辦人、《創意電力公司》作者
  梅琳達‧蓋茲 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聯合主席、慈善家
  李開復  創新工場董事長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陳鳳馨  資深媒體人、〈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程世嘉 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鄒開蓮 VERIZON MEDIA前國際事業董事總經理
  蘇慧貞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好評推薦
 
  從移民孩童到做出開創性研究的科學家,這段個人旅途能鼓舞人心。本書呼籲克服社會壁壘,也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說明人工智能應以人為本、符合倫理。
——珍妮佛・道納(Jennifer A. Doudna),諾貝爾化學獎得主、CRISPR先驅、《基因編輯大革命》作者
 
  對於大眾當今熱議的科學「人工智能」來說,李飛飛是促使其誕生的科學家之一。本書所解釋的人工智能是我讀過最好的版本,同時深刻地講述她身為美國年輕移民,透過教育找到自身的人生旅途故事。本書必讀。
——康朵麗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所長,美國第66任國務卿
 
  這本令人驚嘆的書出自人工智能領域頂尖科學家手筆。讀者不僅能看到一名年輕科學家動人的個人成長故事,也能走進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科學,一窺它的早期發展。本書所講的故事富有深刻的人性,其根源在於李飛飛一生對學習的熱情和對科學的熱愛。
——艾德.卡特莫爾(Ed Catmull),皮克斯共同創辦人、《創意電力公司》作者
 
  一本迷人、勵志的回憶錄。本書透過李飛飛從社會底層到人工智能關鍵夢想家的非凡軌跡,證明人類的力量與可能性。書中講述她為了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所做的重要工作,並藉此改善人類現況。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Inflection AI共同創辦人,《高成長思維》作者
 
  李飛飛是第一位真正理解大數據威力的電腦視覺研究員,她的工作為深度學習打開了大門。對於她協助釋放的人工智能技術,她緊急而清楚描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和危險;她呼籲,我們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必須採取行動並集體承擔責任。
——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圖靈獎得主、多倫多大學電腦科學教授

  談人工智能、物理、數學、電腦、工程的書,怎麼會「好看」呢?
李飛飛的書,就是「好看」。
貓從高處跳下來,她看到的是貓的柔軟重力強度和落地的撞擊力,卻又能用孩子般的新鮮語言把故事說出來。
李飛飛的科學自傳,可以讓成人對「何為智慧」這樣的大問深思,可以讓少年對無窮宇宙探索的心沸騰。
——龍應台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簡介

 

李飛飛(Fei-Fei Li

 

  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教授、以人為本AI研究院共同院長、首位紅杉講席教授。現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及電腦協會成員,獲選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並在學術界獲獎無數。非營利組織AI4ALL創始人兼董事。

 

  曾任Google Cloud人工智能暨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過去在多場學術會議中擔任主講人,包括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葛麗絲.霍普女性電腦科會議及2015TED大會。她於2015年獲選《外交政策》雜誌「全球百大思想家」,並於2016年榮登紐約卡內基基金會優秀歸化移民。2023年獲選為時代雜誌百大AI影響力人物。

 

譯者簡介

 

廖月娟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翻譯生涯逾二十年,期許自己畢生以「科學的熱情與詩之精確」來翻譯。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旁觀者》、《目的與獲利》等百餘冊。

 

林俊宏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大數據》、《大數據資本主義》、《資料煉金術》、《如何讓人改變想法》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