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ocial Culture 241202 Book 我們的V型選擇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重要參考資料

=B=我們的V型選擇:另一個台灣是可能的 Make It Happen

作者: 高希均  天下文化  2007/07/10

本書分類:人文社科社會議題文化評論/社會觀察

 

內容簡介

當前台灣陷於困境的七個原因是:
「願景」模糊
「誠信」衰退
「承諾」破產
「人才」折損
「開放」萎縮
「和解」僵持
「年輕一代」迷惘

V型選擇」就是台灣反敗為勝的策略,重新構建:
願景∕Vision
誠信∕Integrity
承諾∕Commitment
人才∕Talent
開放∕Openness
和解∕Reconciliation
年輕一代∕Youth
就是VICTORY、就是「另一個台灣是可能的」。

名人推薦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筆鋒常帶感情,易滲入人的肺腑,而我認為現代的經濟學者高希均筆鋒不僅常帶感情,而且也富理性。本來,經濟術語是無感情而重理性的,但高教授卻賦予它趣味,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中研院院士 于宗先

  我十分佩服高教授能夠深入淺出地剖析現今政治、經濟、兩岸關係與文化的問題,讓我們能在如此生動活潑的方式下掌握未來,走向世界。如果說學習是快樂的源泉,那一定是在讀高希均的書,他真正是能讓我們在快樂心情中學習的人。書生報國,力量真是無與倫比!
──台中市市長 胡志強

  高希均教授是現代書生報國最好的榜樣,他有科技腦、人文心和中華情。從本書中,你可以看到他的熱切,篇篇都在談如何提升台灣的競爭力,創造兩岸雙贏的契機。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在「全球化」趨勢下,台灣恐難不面對經濟被邊緣化的危機,但是危機也可能是轉機,要看我們如何因應。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已是產官學各界的思考重點。向來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的高希均,提出七個台灣未來向上提升的關鍵理念,為台灣的未來描繪希望的藍海。
──○○八國民黨總統候選人 馬英九

  當前國內的狀況著實令人鬱卒與焦慮。然而,做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讓我們從自己開始實踐「V型的策略」,聚合起來,就能把「想像的可能變成真實的可能」。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黃達夫

  身為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的會員,很高興能夠先睹為快高希均教授的大作《我們的V型選擇──另一個台灣是可能的》。做為總統參選人,努力提升台灣的「軟性實力」,將台灣塑造成政治最民主、文化最多元、社會最開放、生活最豐富、人民最友善、環境最美麗的國家典範。我和高教授有同樣的V型選擇,台灣沒有不可能!
──○○八民進黨總統候選人 謝長廷

作者簡介

高希均

  在南京出生,在江南度過童年,一九四九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職與中興大學畢業,並獲兩校傑出校友獎。

  一九五九年赴美讀書,一九六四年獲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後,一直在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執教,逾三十年。一九九八年後為該校名譽教授,並獲威州州長傑出服務獎。曾於一九七一年當選美國傑出教育家,一九七四年獲威斯康辛大學傑出教授獎。一九九四年後為美國百人會會員。

  曾任國內多所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國統會研究委員、行政院顧問及經濟部顧問;現任財團法人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董事長,及國內外民間基金會董事。

  一九八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二○○二年又創辦「小天下」少兒讀物,二○○三年創辦《30》雜誌,二○○六年出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現為「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總裁,持續推動進步觀念之傳播。二○○二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

  中文著作在台北出版的有二十餘種,最近兩本為:《反冷漠的知識人》與《八個觀念改善台灣》(均由天下文化出版),在大陸出版的有六種。

目錄

◎序文 一位現代經濟學者的理性與感性 于宗先
◎序文 站在趨勢前端的知識人 洪蘭
◎自序 「勝利」是台灣唯一的選擇 高希均

第一部 V型選擇的架構
我們的希望

緣起 唯有「V型選擇」,台灣才能反敗為勝
第一章 台灣還有希望嗎?——必須從切割「情結」著手
第二章 掌握大中華經濟圈的二十個大趨勢
第三章 集中注意力
第四章 從政者不可不知的「藍海策略」

第二部 七個選擇
選擇一 願景(Vision

第五章 台灣的願景一:走向禮義之邦、快樂之島、幸福之地
BOX:做一次三百天的「全民總統」
BOX:「上帝在我這邊」
第六章 台灣的願景二:活的尊嚴——提升生活品質、社會素質、人民氣質
第七章 台灣的願景三:「杜拜經驗」——向世界借腦袋
BOX:「台灣經驗」與「杜拜經驗」
第八章 台灣的願景四:唯有以「軟性實力」立足世界
BOX:硬實力與軟實力圖解

選擇二 誠信(Integrity

第九章 傅利曼送給我們最好的忠告——從政者不會變成天使
第十章 領導智慧與執行能力——決策錯誤比貪污更可怕
第十一章 岔路與正路——軍火加碼的政策不能一錯再錯
第十二章 事業雄心要建立在企業品德上
第十三章 耶魯最會賺錢的「志工企業家」——史文遜投資長的故事

選擇三 承諾(Commitment

第十四章 見好收,見壞更要收——當民意與市場脫節時
第十五章 做什麼「不」像什麼——擴散中的台灣社會病態
第十六章 教育創出路,和平造活路
第十七章 「白吃午餐」三十年

選擇四 人才(Talent

第十八章 一位財經首長的高貴靈魂:李國鼎
第十九章 人間藍海的領航者:星雲大師
第二十章 學貫古今中外的學者:孫震
第二十一章 走在「百元電腦」前面:溫世仁
第二十二章 有愛走遍天下:王建?

選擇五 開放(Openness

第二十三章 應變:「改變」中求「改善」——引申包熙迪與夏藍新著
第二十四章 柯林頓的觀點:「與人共舞」
第二十五章 「藍海策略」的時代來臨——千山獨行、商機獨創、利益共享
第二十六章 展現第二波生命力:「學習型台灣」

選擇六 兩岸和解(Reconciliation

第二十七章 用杜拉克的「八個方法」改善兩岸關係——如果政府高層決策者像企業CEO
第二十八章 天邊的BRICs不如身邊的CHATs——「話題」比「磚塊」更貼近台灣的發展
第二十九章 兩岸雙贏理念與海峽共同市場
BOX:什麼是「邊緣化」?
第三十章 大陸正在和平中崛起,台灣要像猴子而非螞蟻

選擇七 年輕一代(Youth

第三十一章 知識+語言=優勢
第三十二章 虛心的自問自答
第三十三章 內行與外行
第三十四章 多重視價值,少計較價格
第三十五章 婚禮上的賀詞
第三十六章 追求「簡單」:「減」比「加」更重要

◎展望 另一個台灣是可能的——從擴大兩岸商機啟動
◎附錄 高希均提出的觀念、主張與發表的書

一位現代經濟學者的理性與感性 
于宗先 
中研院院士

  在我交往的朋友中,最會運用中文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首推高希均教授。他舉筆為文時,總會引人入勝;在演講時,更是鏗鏘有力,風趣橫生。有人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筆鋒常帶感情,易滲入人的肺腑,而我認為現代的經濟學者高希均筆鋒不僅常帶感情,而且也富理性。本來,經濟術語是無感情而重理性的,但高教授卻賦予它趣味,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最近,高教授告訴我,他要出一本書,能不能為他寫個序,我不但立即答應,而且希望早日讀到他的書稿,以饗一讀為快的享受。試看看高教授新著的書名:「我們的V型選擇另一個台灣是可能的」,就會使人泛起不同的想像。他所指的是希望,而非絕望。為此,他提出許多選擇的空間,但非提供一道牆將希望堵在死巷。

  大體上,這本書分幾個面向:首先他提出V型選擇的架構,然後提出七個選擇,首先的選擇是台灣的願景,在其餘六個選擇中,主要是對從政者與企業家的評價與期許。對人才的選擇,他列出八位當代人物作參考。然後是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及做法。同時,對年輕一代,他也提出他的期許。

  高教授首先列出掌握大中華經濟的二十個大趨勢,並指出今後我們應理解的、應追求的、應掌握的,以及應努力的地方,讀過之後,使人有暮鼓晨鐘之感受。他說台灣可以變成禮義之邦、快樂之島及幸福之地。這些「可能」的願景是否能實現?完全在於我們能否痛改前非、奮發圖強,使其成為努力的目標。他認為台灣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人品,而且相信有才幹與品德的君子,才能改變這個世界。他再三提醒當政者,決策錯誤比貪污更可怕。當政者有責任去清除社會上被充斥的四大污染:即凌駕法律的特權、官商勾結產生的財勢、污染環境的公害,以及撕裂族群的意識型態。

  今天台灣的困局主要出在政治層面:諸如政治掛帥、政策空轉、政風敗壞,以致政不通、人不和。他認為政府的責任:創造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有優勢的工作環境,有特色的教育環境,有品質的文化環境,有品味的旅遊環境,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環境。

  對於企業,高教授更是語重心長地提示:經濟的天空有不測的風雲,全球化下的企業有旦夕禍福。由於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是競爭,唯具競爭力的企業,才有生存與發展的餘地,然而高教授再三勉勵企業要重視「藍海策略」,跳脫傳統的「赤色血腥」競爭,激勵企業去追求一個完全嶄新的想像空間與發展方向。所謂「另闢蹊徑」也就是藍海策略的具體策略。高教授非常強調企業倫理,即事業雄心要建立在企業良心上,而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念念不忘的。他讚賞美國比爾.蓋茲和華倫.巴菲特捐出大量的所得去造福社會。為了宣揚企業家的社會責任,高教授所主辦的《遠見》雜誌社就設立了企業社會責任獎,表揚台灣社會上具社會責任的企業家,而且也發現了台灣確有不少具社會責任的企業家,因未被表揚,多默默無聞。像三年前,為盡社會責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溫世仁,就是最典型「燃燒自己,照亮人間」的偉大企業家。

  對於年輕一代,高教授也是以鼓勵的態度,希望他們能為將來創造個可追求的遠景。他再三強調:做人的基本條件,要有品德;而做事的基本條件,要有專業知識或技能。個人應具有的競爭力是:品德+知識+語言+留學經驗競爭優勢。在全球化的環境,每個年輕人,除母語外,至少要具備英文和中文能力,在職場上,才會有較多的選擇機會。留學經驗也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它可協助跳脫本土的傳統意識,接納世界潮流,這對因應全球化的衝擊是有幫助的。

  當我讀完高教授這本書之後,就像獲得一壺陳年的醇酒。每一篇短文就像一杯醇酒,慢慢品嚐,會使人心曠神怡,對明天會充滿希望。

站在趨勢前端的知識人 
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高希均教授是現代書生報國最好的榜樣,他有科技腦、人文心和中華情。從本書中,你可以看到他的熱切,篇篇都在談如何提升台灣的競爭力,創造兩岸雙贏的契機。

  他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台灣如何可以走向禮義之邦,讓人民活得有尊嚴。他看到了十九世紀的財富在土地,二十世紀的財富在勞力,而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因此他建議政府向世界借腦袋,只要是人才就用,千萬不可鎖國。現在的時代是「學習才會贏」,不再是愛拚才會贏了,每個人都要有專業才能和別人競爭。他一直呼籲納稅人的錢要用在教育上,有教育才有人才,但是有人才還要有人品才行,他要求所有人「做什麼像什麼」,也就是要有「敬業」的精神,敬業是任何一個職業的根本道德,做知識分子就要像個知識分子。

  雖然現在台灣的知識分子,已經失去主導社會思潮的能力,他認為還是要說,因為這是知識分子的責任。在大部分知識分子因失望而選擇沉默時,高教授是奇葩,知其不可而為之,令人敬佩。有時想想,怎麼百分之八十的好人會被百分之二十的人弄得民不聊生,束手無策?最殘忍的流言常是用沉默來說的,我們不應該再沉默,必須造成輿論的力量,台灣才有希望。

  台灣社會最大的危機是過去做人的基本核心價值觀:忠誠、正直、公平、正義已逐漸流失。高教授說:「沒有人不能做事,沒有人才,不能做大事,但是沒有人品,小事大事,都會壞事。」品格的重要性,蘇格蘭的報人及政治家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 1812-1904)說得非常好:「一個民族若是缺少了品格的支撐就可以確定它是下一個滅亡的民族;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忠誠、正直、公平和正義,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不管時代怎麼變動,只要是一個「人」的社會,它就不能缺少這些核心價值,因為它是人和人相處的基本原則。

  過去,忠一直是傳統價值觀的第一項,忠孝不能兩全時,是取忠而捨孝,「覆巢之下無完卵」、「為大我犧牲小我」,這是我小時候的觀念。現在不同了,對國土的依戀淡到讓人民用腳投票,不爽就出走,另尋天堂,毫無留戀。而且不但跳槽,還帶著老東家的客戶名單一起走;過去是君子絕交不出惡言,現在是一旦絕交,同歸於盡,至少也要在網路上把過去的事抖出來,使人身敗名裂,真是不可思議。很多剛出校門的年輕人把小公司當成職業訓練所,學了一點技術和行規後就跳槽,忘記了事業的雄心要建立在專業的良心上,我總是覺得要先反哺之後再跳槽心才會安。

  但丁說:「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失,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現在的人都把道德看做公民課本的口號,是選舉時才拿出來喊一喊的。道德的淪喪是台灣社會急遽沉淪的主要原因,「上行下效」,模仿是動物的本性,人的大腦中有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皇后的責任更是母儀天下,叫國母。在上位者是人民的表率,假如所有的政治承諾都是欺騙,法律是選擇性辦案,經濟犯可以逍遙國外,我們又怎能期待孩子對不對的行為有羞恥心呢?羞恥的反面是尊重,當一個人為了權力可以充耳不聞外界所有的批評,自己「好官我自為之」時,他就失去人民對他的尊重,他應該感到羞恥。

  中國人一向是勤勉的民族,像牛一樣埋頭苦幹,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必須要有高瞻遠矚才不會做虛功,諾貝爾獎得主海克曼說得好:「台灣應該像猴子一樣靈活,跳在大象的背上,不要像螞蟻一樣,辛苦了半天,最後被踩在腳下。」這句話正是高教授說的:「走在趨勢前面是遠見,與趨勢同步是定見,與趨勢反向是偏見。」當泰銖超越台幣時,我們不能再做溫水中煮的青蛙了,所有的知識分子要站出來,憑著他的良知與良心,共挽狂瀾,使我們的下一代能有尊嚴地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免去做台勞的恐懼。

「勝利」是台灣唯一的選擇

(一)

  二十世紀元年(一九○○年),對中國人與台灣人是同樣的殘酷。八國聯軍攻侵北平,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台灣進入第五年。滿清的腐敗使四億多人民受盡痛苦。
歷史的教訓是:一個無能的王朝就會帶來烽火漫天,國破家亡。
百年戰亂、百年蛻變、百年新局。

  二十一世紀元年(二○○○年)中國大陸與台灣同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遠景。中國大陸的經濟以百分之十的成長率在全球競爭中崛起;台灣在寧靜的革命中,國民黨政權和平地移轉給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為總統。

  台灣歷史性的機遇是:當反對黨在民主化浪潮中,變成了執政黨,正可以一鼓作氣攀登民主、法治、全球化、族群融合、兩岸開放的高峰。如果這樣,陳總統就變成了中華民族民主史上的英雄,民進黨就變成了不可取代的政黨。

  出人意外地,陳總統選擇了另一條路鋪天蓋地的選舉操作,祇在延續權力的掌控。七年來的政績竟是如此地令人失望。七年的政策空轉產生了兩個重大影響:台灣在全球化中,愈來愈失去競爭力;台灣在邊緣化中,愈來愈孤立。

(二)

  面對這樣的大變局,二○○三年我發表了《反冷漠的知識人》一書。其中討論到:對陳總統施政不能冷漠,對李前總統的負面示範不能冷漠,對兩岸僵局不能冷漠,對知識經濟的興起不能冷漠。

書中有幾段話是這樣寫的:

  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要說:「人人為己,天毀地滅。」看看大陸沙塵暴出現時的天怒,看看台灣土石流發生時的地吼!「貪婪」正是今天東方與西方社會共同墮落的根源,我不得不把大家熟知的「權力與腐敗」的因果關係,改寫成:貪婪使人墮落;絕對的貪婪,使人絕對的墮落!

  如果「貧」是二十世紀的「病」,「貪」就是二十世紀之「痛」。此刻,只有世界各國的政府、企業與人民及時在貪婪的大逆流中,採取對策。唯有行動,才有結果。

  十七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帕斯可(Blaise Pascal, 1623-1662)說得深刻:「世紀上罪惡的出現,是因為一個人無法獨自坐在一個房間裡。」因此,對策之一就是要那一些虛偽的政客、那一些喧譁的民代、那一些貪婪地遊走於政壇與商場的名人,能夠少出門、多反省,這個世界就會寧靜得多。

(三)

  台灣的政局與經濟情勢持續混沌。在二○○四年八月再發表了《八個觀念改善台灣》,書中提出八個觀念:

1)大格局思維。
2)「台灣優勢」比「台灣優先」重要。
3)不獨不統下的兩岸雙贏。
4)提倡有靈魂的知識經濟。
5)開放社會與國家競爭力。
6)人的品質與優質生活。
7)人文情懷。
8)學習型台灣。

  「自序」中我寫著:「我當然記得美國威爾遜總統的話:『若要樹敵,就試圖推動改變。』不追求名位,不爭取選票的知識分子,如果怕得罪人,怕樹敵,都不敢提倡改變、改善、改革,那麼這個社會注定了沉淪與墮落!

「台灣還存一線生機,因為知識分子還沒有完全放棄。」
像很多中產階級一樣,對台灣前途已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熱情,但我還沒有完全放棄。

(四)

台灣此刻的情勢更為嚴峻,因此再做一次嘗試,提出「台灣的V型選擇」。

  當前的台灣有兩個:一個是正在邊緣化的台灣,一個是急待奮起的的台灣。造成邊緣化台灣的元素是:內有內耗性議題一個接一個地操弄;財經、民主、環保、教育等重大政策一個又一個地空轉;兩岸關係一件又一件地僵持;廉能政治一次又一次地落空。外有全球化的風起雲湧,與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二者都對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造成衝擊。內外形勢的惡化,造成了人民、企業、外商束手無策。

  急待奮起的台灣,祇剩下一個選擇,要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包容、最廣的視野,追求勝利—VICTORY。「勝利」由七個元素組成:

1)願景(Vision
2)誠信(Integrity
3)承諾(Commitment
4)人才(Talent
5)開放(Openness
6)和解(Reconciliation
7)年輕一代(Youth

  把七個英文字的第一個字母聯結,就是VICTORY,就是書中提倡的「V」型選擇。

(五)

  在美國任教(一九六四一九九八)的三十四年中,從一九六七年起,我每年都設法回來,今年剛好是四十年。

  四十年中,「台灣」從旭日東升走向夕陽西斜,刻劃了兩個政黨的升起與衰敗,陪著走進沉淪的是那兩千三百萬善良的人民。這實在太不公平了。

  今年七月剛好是天下文化創設二十五週年。二十五年前出版的第一本書是我寫的《經濟人與社會人》,那真是一個台灣意氣奮發的年代。此刻的台灣必須反敗為勝,做出「V型選擇」。

  最近寫的兩本書,祇有自序。這本書決定邀兩位大家尊敬的學者寫序。一位是對台灣經濟與學術發展有重要貢獻的于宗先院士;一位是對台灣神經認知科學和教育普及化積極參與的洪蘭教授。

  本書的出版要感謝各位同事的參與:林素伶的整理文稿,吳佩穎、沈維君、曾文娟三位的細心編輯,李錦鳳的封面設計,以及李雪麗的企劃。沒有他們的專業投入,這本書會出現更多的缺點。

(二○○七年六月,台北)

Jul 30 2007

我們的V型選擇-另一個台灣是可能的

會員福利 - 輕鬆創業當老闆:資深品牌顧問免費預約,線上洽談,省時又省力!

昨天(7/28)去聽了一場天下雜誌25周年的座談,與談人有天下文化的創辦人高希均先生、前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與前清大校長劉烔朗先生。主題雖是「相信閱讀」,但其實內容還是著重在副標題-「台灣的V型選擇」。內容主要是談高老師最新的大作-「我們的V型選擇-另一個台灣是可能的」。

 

這個講座的內容十分的精采,三為與談人分別對我們台灣的未來發表了許多的看法,對我們這些自詡為「知識份子」的人,有著非常多的啟發。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高老師談到的「科技人、人文心、中華情、世界觀」、以及這所謂V型選擇中的各項要素「Vision, Integrity, Commitment, Talent, Openness, Reconciliation, Youth,合起來剛好是victory的意思。」所以聽完了演講,我馬上在外面的櫃台買了這本「台灣的V型選擇」,並且迫不及待的馬上把他給看完。

 

這本書中提到的東西,都是非常簡單的道理,但卻也因為每一個篇幅都緊扣著台灣的現況,在產生共嗚之餘,也讓我體會到,這簡單的道理在台灣卻是如此的難為。以下我想對這本書中的七大章進行一些介紹,好書不寂寞,我真的也希望大家都能多看看這本書,多想想其中的概念,也許我們不能為台灣做的太多,但至少,我們要能為自己的未來多想一點。

 

本書一共提到了七個主要的概念:

 

一、Vision 願景

在這一章中,高老師為台灣立下了許多的願景,諸如「禮義之邦、快樂之島、幸福之地」、「提升生活品質、人文素質、人民氣質」、「向世界借腦袋」、「以軟性實力立足世界」等等。其每一章都讓我感覺到,台灣是很有希望的,只是,多年來的政治內秏,讓我們對未來感到茫然,為我們的環境感悲觀,而不知不覺的忽略了很多我們固有的東西。而這也是高老師所謂的「人文心、中華情」,中華文化不論用什麼角度,都一定是我們最可以引以為傲的資產。

而向「世界借腦袋」的章節中,高老師提到了杜拜的成功經驗來自於他們勇於接受外來文化與外來人才,也就是後面章節所提到的「Openness」,而且政府樂於去為這個國家定一個新的願景。後面這點尤其重要。我們的政府已經花了太多的時間在攻擊反對黨,卻忘了要努力的給我們的人民一個希望。我們看到的都是無止盡的口水戰,但在這互相指責的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是這個無意義的戰爭後,我們的希望在哪裡?杜拜的政府為人民規畫了十年計畫,雖然看似不可能,但人家卻一步一步的在達成,而所有的人民都清楚的知道他們的未來該怎麼走。而我們呢?台灣未來的十年要怎麼走?我們的政府,你能告訴我嗎?

 

   一個沙漠中的小國可以創造出一個經濟奇蹟,台灣也曾經創造過經濟奇蹟。但我們也引頸期盼著台灣政府能給我們下一個經濟奇蹟,給我們一個關於未來的希望。

 

.Integrity 誠信

這一章其實非常的簡單,所有的文章不斷的環繞著一句孔子說的話「無信不立」。裡面提到了「台灣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人品」。雖然文中只是舉了很多的例子來說明了誠信的重要,但在這些故事背後,總是讓我不斷的想起台灣社會的許多病態。當我們在擔心著大陸「黑心xx」的同時,其實,我更害怕台灣的「黑心政府」。

 

  這一段文章中最妙的地方是,高老師引述了很多的文章,讓人不由的去聯想到他是在批判我們的扁政府。但其實這些文章,都是從當年高老師批判國民黨政府時的文章中節錄出來的。也更讓我們對這樣的政府感到痛心。而政府卻只想用一次用一次的謊言,一次又一次的轉移焦點來愚弄人民,來摧毀人民對這個政府的信任。

 

  讓我們把時空拉回到去年的九月,九一五大遊行的那一段台灣民主的另一個奇蹟-台灣人民第一次和平的大遊行&打死不認錯的政府。那段時間的我剛好在補托福,一個禮拜要去火車站很多次。我常常會故意多走一些路,去看看那些抗議的人們,去體會施明德先生那份愛國憂民的心意。可是最後的結果,我們卻深深的失望了。我們看到了我們的政府,在數十萬人民的怒吼下,總統府的高牆還是那麼的高、阿扁總統的位子依舊是那麼的牢、而那些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謊言還是持續著,而有多少的黑心事件,多少的黑心錢,仍然掌握在這些高官的手中。以公僕自居的官員們,到底能拿什麼告訴人民,你們對我們是完全誠實的?

 

三  Commitment

 

上一章講無信不立,這一章高老師要說的是勇於認錯。台灣政府實在應該多看看這一章。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個世界已經存在太多的硬拗與狡辯,而政府如此,人民也會不自覺得變成如此。難怪乎這麼多的企業家選擇捲款潛逃,無怪乎這麼多的人對於權勢選擇賴著不走。因為沒有一個勇於認錯的社會風氣,所以人們選擇了逃避、選擇了說謊、選擇了厚顏無恥。這不能說全是政府的責任,但無庸置疑的,台灣社會慢慢出現了這樣的風氣,而政府也的確必須負擔起這樣的社會責任,因為這個社會不得不為政府馬首是瞻。

 

而政府不願面對的過錯,除了九一五事件外,我們隨便舉都還有很多。比方說以意識型態控制經濟發展、比方說政府的「唯親信是用」而非「唯才是用」、或是以省藉情結來分化人民等等,都是非常大的社會問題,但我們有聽到政府說一句道歉嗎?非但沒有,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情形也沒有改善,甚至有點變本加厲。我相信民進黨一定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但我們從來沒看他們拿出自已的骨氣來告訴人民他們是錯的。

 

而上面這個情形,假設民進黨政府真的覺得自己這樣愚弄人民的選票是對的,好吧,我無話可說。而如果他們明知故犯,那也只能說他們真的是非常可惡!

 

4.Talent 人才

在人才的部份,高老師用了五位名人的例子來做為典範,諸如李國鼎先生、星雲法師、孫震、溫世仁、王建煊。其中由其以李國鼎先生的例子最讓我感受深刻。

 

還記得幾年前,前總統府資政孫運璿先生過世的時候,天下為他的一生寫了一篇專文。看完之後我非常的感慨,在現在的社會中,「全心全意為國家做事」的實在人少了。像孫運璿先生、李國鼎先生這些為台灣無願無悔付出的人,他們的情操太偉大,也太讓人懷念了。台灣有今天的成就,這些國家忠臣的功不可沒。而李先生與孫生先的故事更告訴了我們,現在的政府官員中,不只是沒有足夠的人才,更沒有足夠的人品。

 

而在這個部份,高老師也提出了一個完美的現代人才要有「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世界觀、奉獻熱」,而一向以資訊人自稱的我,也許沒有足夠的奉獻熱,但仍希望自己至少能做到「資訊人、人文心、中華情、世界觀」的人,而等到我發達的時候,也許就可以做到在獨善其身之後的兼善天下,進而付出我的奉獻熱。

 

.penness 開放

 

在昨天的演講中,openness這個名詞,是與談的三位與談人共同認為最重要的一項。而開放,不只是政府政策的開放,更是人民心胸的開放,台灣對世界的開放。這一篇基本上以「藍海策略」做為論述的主軸。說明了我們的社會應該要能夠「消除」一些不好的人、事、物,永於犧牲這些不好的東西,進而用多出來的空間包容好的事物;要「減少」不必要的對立與衝突,學會認識別人的美。如同昨天劉烔朗教授題到的,「不要讓差異變成距離」。多元的社會必然存在著差異,但如果讓這些差異變成了距離,變成了互不了解的攻詰,這樣就很不好了;接著我們也要努力的「提升」我們的各項能力與優勢;進而「創造」我們共同需要的願景與環境。讓台灣的現況出現藍海,讓我們可以在世界的舞台找到一個新的市場,新的定位。

 

這段其實還用了很多個模型(如彼得聖吉的「學習型組織」、或是「應變」一書中的應變模型)來說明台灣的社會應該要趕快開放、勇於面對改變、勇於面對這個世界,並接受這個世界。但我特別不佩服藍海策略這一段(一方面是我也只對這個model比較了解啦)。因為我從來沒想過原來藍海策略可以這樣用,而且可以用的這麼的順。

 

六、Reconciliation 和解

 

  這一段,我個人認為政治味比較重,但卻是這本書我最喜歡的章節,因為他是我覺得最重要,也是我最關心的議題-海峽兩岸的和解。

 

  作者首先談到了用Peter Drucker的「八個方法」,來為兩岸的和解找出路,再用一個新的概念「CHATs」(China, Hong Kong, Macau, Taiwan),來取代BRICs。因為BRICs離我們比較遠,而我們連我們附近的地區(大中華經濟圈)都還沒搞好。然後再用歐盟的模式印証一句話「政治做不到的事情,經濟可以」。再提出國民黨所提倡的「兩岸共同市場」的概念。用很多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台灣禁不起一再的被邊緣化」。不管從任何角度來看「三通,做就對了」。

 

  我個人完全同意高老師所說的話。這與民進黨所說的愛不愛台灣無關,或者說,就是因為非常的愛台灣,所以我覺得開放經濟才是對的。如同昨天的演講中高老師有提到的,「三通並不是要『開放大陸市場』,而是要使兩岸的市場『正常化』,我們很難想像,同是WTO成員的兩個國家,在貿易上怎麼可以有這麼多的限制呢?」

 

  說的真好!

 

  而前幾期的天下雜誌有篇文章說了「以前是好的人才不想來大陸,現在是不好的人才別想來大陸」。這是個明顯的改變-「大陸市場現況跟我們想的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必須去正視他。所以開放大陸與台灣的交流,非但不是害台灣,反而是加深了優秀人才來台灣的機會,加深台灣的實力。更不要說是對企業來說,三通可以省下多少時間人力的問題。有了優秀的人才,有了更有效率的企業,有了更建全的環境,對台灣怎麼會有害呢?

 

  有人常說「拼經濟不一定要開放大陸市場」,我個人完全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就算我們有辦法在這個地球上的其他國家獲得利益,我們也不能否認,這個世界上不論是消費或生產,大陸都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市場,佔有這個世界少說10%的比重(應該不只)。以台灣的出口來說,少了個幾百億的順差(2006台灣對大陸市場的順差額),怎麼能說是不重要呢。而且,台灣最大的優勢就是地理位置,如果少了跟大陸的來往,在台灣這個地方,光是來往的船隻與飛機,就差多少了?我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我保証絕對不會是一個小數字。

 

  而除了作者提到的兩岸和解,我覺得這個議題還必需包括「台灣族群的和解」。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人民,請不要再被意識形態綁架」。我覺得台灣的政治有太多的矛盾沒有被化開了,有太多太多愚弄人民的政客,有太多太多無法明辨是非,而只能一次又一次選擇「意識型態」而不是「是非對錯」的事件。不論祖籍是什麼地方,只要是拿著台灣身份証的人,都是台灣人,這些人愛台灣的心,絕對不會比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來的少。君不見之前提到過的孫運璿先生、李國鼎先生,他們都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他們愛台灣的心,他們為台灣的付出,絕對是你我的千倍萬倍。我們又怎麼能用這種一生下來就無法選擇的「省籍」來把這些人做無情的歸類呢?這完全的不合理,卻一再的出現在台灣的社會。我只能希望政客可以停止這樣無聊的舉動,台灣人民可以回歸理性,所有的人民大和解,為台灣的未來找出路,為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找希望。真的,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兩岸的和解,更是台灣人民與台灣人民的和解!

 

 

/outh 年輕人

而對於我們這些年輕人,高老師有很多的鼓勵與期許。裡面有很多話值得節錄

Knowledge + Language = Advantage

「品德+知識+語言+留學經驗=競爭優勢」

「在這個年代,唯一不輸的法則就是:自已比別人學的更快,自己比別人的自我要求更嚴厲。」

「一個圓滿的人生是指:專業領域內是內行,專業以外也不外行。」

「我們要多重視價值,少重視價格」

「五中的祝福:『腦中』有事業、『情中』有你我、『心中』有父母、『胸中』有大愛』、『夢中』有家鄉。」

 

  拜讀完這本書,我誠心的對高老師這樣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感到佩服,特別是在這早已人心冷淡的台灣社會(當然,我指的冷淡是對政治的冷淡,台灣人在很多方面還是很熱情的)。我一個小老百姓,要做到什麼偉大的事情我覺得可能性大概跟太陽打西邊出來一樣大,但我衷心的希望我所愛的台灣可以一天比一天更好,如果有一天我能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我一定義不容辭。而書中所說的這些,我也只希望可以有一天變成大家的共識,讓我們可以脫離這個紛擾的時代,開創新的格局、新的台灣。我誠心誠意的希望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