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ocial 241208 Book經濟人社會人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經濟人與社會人作者高希均  1982

#重點整理

 

一個國家要追求經濟效率,也要追求社會公平;要追求財富累積,也要追求全民福利;要追求更高的生活水準,也要追求更高的生活素質。這就是說:我們的社會需要有受人歡迎的「經濟人」,也需要受人尊敬的「社會人」。

 

「經濟人」追求的是效率、財富與生活水準。
 

「社會人」追求的是公平、福利與生活素質。

 

如果「社會人」的思想中,注入對追求財富與經濟效率的重視;如果「經濟人」的血液中吸取對公平與社會分享的嚮往,那麼融合這些價值觀念的人,正是今天我們社會上最需要的中國人。

 

代序  撒開「希望之網」:一起來提倡進步的觀念  高希均

第一部 關心的主題

第二部 走向開發國家的艱辛歷程

第三部 經濟再上層樓

第四部 值得討論的觀念

第五部 追求生活素質

第六部 傅利曼的看法與雷根的政策

第七部 國外紀行

 

高希均 作者
 

高希均,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1949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1964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即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逾三十年,先後獲得美國傑出教育家獎、傑出教授獎、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傑出校友獎等。

1980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

曾任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政務顧問。2002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2013年後先後獲亞洲大學、中興大學(2014)、台北商業大學(2020)名譽管理學博士;2016年獲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曾三次獲金鼎獎。中文著作在台北出版三十餘種,大陸出版九種。

@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追求文明社會的「家和萬事興」

自己是一生幸運的「書生」。書提供了「生計」、豐富了「生活」、擴散了「生命」。一生只做一件事:傳播進步觀念。1982年台北出版了《經濟人‧社會人》,1989年北京出版了《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30年後的今年5月在上海金山,即以此書名為講話主題

(一)現代人的境界

人的一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成功的,有失敗的;有自願的,有勉強的。

假如我有一支魔杖,揮舞之間,希望大家都能同時扮演三個成功的、自願的角色:經濟人、社會人與文化人。在我想像中,這是做一個現代人的理想組合。

「經濟人」追求的是經濟效率與自我努力。

「社會人」追求的是社會公平與福利分享。

「文化人」追求的是文化提昇與心靈充實。

要擺脫貧窮與愚昧,必要先有「經濟人」的效率觀念。透過資源的有效利用,與透過適者生存的法則,每人所得才能提高,個人財富才能累積。

但要社會趨向安定與和諧,就必須要提倡「社會人」的公平觀念。透過財富的分享與社會福利的普及,沒有人會受到冷漠或排斥。

當社會所得逐漸提高時,就必須要以更多資源投入「文化人」所注重的精神層面。透過文化水準的提昇,人的心靈才會充實,社會的發展才會平衡。

「經濟人」有財富的滿足,也有精神的空虛。

「社會人」有周圍的共鳴,也有理念的落空。

「文化人」有心靈的飛揚,也有實質的匱乏。

當我們跨入先進國家門檻時,立刻發現與它們文化水準的差距遠超過所得的差距。社會上最少受到鼓勵的仍是文化活動,發言力量微弱的仍是文化人士,社會上最缺少的人仍是「文化人」。

我們要全力避免「貿易大國,文化侏儒」或者「經濟成長,文化落後」的傾斜。社會上已有影響力大的「經濟人」,四處活躍的「社會人」,現在鼓勵出現更多受人尊敬的「文化人」。

「文化人」的逐漸出現是在反映社會的成熟;「文化人」的受到重視,就更能反映出社會的價值。

(二)融入文明世界

5月在上海金山的「第一屆遠見文化高峰會」,我結合了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的基本理念,構成了「文明社會」的共同分母;並以冷靜腦、溫暖心、中華情、世界觀四個面向來共同構建開放社會中的硬實力與軟實力。

軟實力是一種正面力量(如和平、正義、開放、節能),展現在制度上、生活形式上、文化創意上、政策推動上,其產生的吸引力與影響力遠超過核武與航母的硬實力。當軟實力的擴增超越硬實力時,文明的品質與與速度就在提升中。

當前大多數國家還需要一張「文明清單」來努力創造文明社會。兩岸都有一條漫長的文明之路要走:

1)社會要擁有現代化的基本設施與生活環境。

2)社會要擁有文化、教育、科技、醫療、環保等高度水準。

3)人人要有同等的權利、義務與機會,不能有性別、宗教、膚色、方言等歧視。

4)個人不能變成社會的負擔,因此要自立自主。

5)個人要變成社會的資產,因此要分享、分擔。

6)沒有戰爭的復活、民粹的恐懼、貧窮的威脅、不公不義的傷痛。

7)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與時俱進」的危機感及改革。

8)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融入世界的決心與政策。

(三)中華情:家和萬事興

70年前,從上海隨雙親坐船到台北,充滿了戰火下的迷惘;70年後,從台北飛回上海,想起白先勇筆下的「寂寞的17歲」,此刻是否自己在試寫「激動的70歲」?

不論身在何處,「中華情」一直在我的夢中與心中浮現,從未消失。西方社會40年的教學生涯,最後還是在東方文化中回歸。

中華情是對中國百年歷史的屈辱有悲情;

中華情是對錦繡河山與樸實人民有親情;

中華情是對中華民族及燦爛文化有熱情;

中華情是兩岸一家親家和萬事興的溫情。

憑藉著台北工作伙伴們的專業與競衡集團二位創辦人詹益森與張簡珍的魄力,「遠見人文生活」(Books, Talks, and Beyond)已在上海金山「假日酒店」5月正式營運。這是兩岸中華情的交流。

世界級導演李安說:「我把最好的都給了世界。」自己則是:「我把最大的心願都給了兩岸」。

此時此刻兩岸關係因布吉納法索斷交陷入新低潮,民間更要提倡:文明社會中的家和萬事興。

 

談「經濟人與社會人」

凱恩斯說:「觀念可以改變歷史。」

 

對於高希均來說,他無意改變歷史,卻要全力傳播進步的觀念。

自一九七七年,他出版第五本中文書「天下那有白吃的午餐」起,他就希望:「用清晰的文字表達一些經濟觀念,並且把這些我認為進步的經濟觀念傳播到社會上。」

這本大家熟悉的著作是他個人寫作上的分水嶺,也是他開始傳播觀念的觸媒劑。

今年五月,他的新著「經濟人與社會人」更明確地替他認為進步的觀念指出了方向。

他給「觀念」下的定義是:它是一種看法,一種推理,一種思想;它同時是一種意願,一種行動的規範。他說:「觀念表達了一個人的價值標準、專業知識和道德勇氣。」

他確信「進步的觀念」是:在尊重法治與民主之下,這些看法與論點能夠促進經濟效率、社會公平與文化進步。

 

傳播經濟觀念

 

過去幾年來,這位經濟學家不斷地用清新易讀的文字,傳播這些進步的經濟觀念:

如何增加經濟效率。

如何追求社會公平。

經濟學家被人指責為「功利」,但其實常常是在謀求大眾的「公利」。

低物價政策與津貼政策儘管受到大家歡迎,但產生了很多流弊,要徹底檢討。

公立大學學費調整不僅不會使清寒子弟被拒於門外,還可因設置獎學金與貸款使他們真正受實惠。

不要「公事私辦」、「公時私辦」,要建立合理的待遇制度,減少公家佔私人便宜,或私人佔公家便宜。

廢除「白吃午餐」的心理,不要佔對方便宜,更不要事事依賴政府;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希望對方「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應該避免這種雙重標準。

要美化生活素質,不要盲目追求生活享受。

在這本最新著作「經濟人與社會人」中,他更把觀念落實到當前的施政上,他率直地指出我國目前經濟政策的優先次序是:

(一)追求更高的效率。

(二)追求更快的經濟成長。

(三)追更多的財富。

(四)社會上部份資源應逐漸增多地用於改善生活素質。

(五)企業家的部分利潤應用於善盡社會責任。

(六)政府應謹慎的、逐步地按比例推介社會福利。

 

觀念引起爭論

 

GeorgeSeldes曾經說過:「所有偉大的觀念都可以爭論,或者曾經引起過爭論。」

「進步的觀念」幾乎也同樣引起爭論、曲解和強烈的反對。

高教授在傳播經濟觀念上面臨了相同的挑戰,他的「公立大學學費調整」、「留學存款與合理學費」、「開放社會中財富的創造分享」、「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雙重標準」等文章,都被批評和討論過。

對於這些引人爭論的問題,他不規避,也不氣餒,他說:「這個社會總要有人勇敢地站出來發點聲音。」

他相信一個觀念提出來不一定立即會被接受,通常可能遭遇兩種曲線,一是像股票市場上下起伏波動的曲線,最初可能遇到阻力,觀念說通了,就突然上升,但一會兒又遭到反對力量而下跌。另一是往復來回的線,今天退兩步,然後進一步,明天又可能會倒退三步。他也相信新觀念不被接受的原因可能是使既得到益者受影響,或者使當事人產生不安全感,甚至是大部分人並不完全了解整個構想。

但真正令他擔憂的是這種心態當任何人提出一個新想法時,大多數人總是想到這個辦法的流弊,而不客觀地去分析得失會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經濟人」腦,「社會人」心

 

事實上,在傳播進步的經濟觀念時,高教授希望能既有「經濟人」的腦,也有「社會人」的心。

他說:「在追求效率的理性世界中,我提倡『經濟人』。『經濟人』表面上看來是追求私利,實際上也是追求公利。在追求公平的感性世界中,我希望大家成為『社會人』。『社會人』表面上看來是為別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

「經濟人與社會人」這本書所闡述的,正是「經濟人」的效率觀念,和「社會人」對美好明天的追求。

高希均教授在教書之餘寫作的二十年歷程中,經過了三個階段。「經濟人與社會人」是他邁入另一個新階段的起步。

一九六二年,他寫的第一本中文書「經濟發展導論」是國內第一本由中國人用中文介紹如何使貧窮國家變成富裕的論著,當時他是二十六歲;一九七五年,他暫時拋開學術研究,出版第四本中文集子「一個知識份子的感受與期望」,也是他第一本寫給一般讀者看的書;一九七七年以後,他開始傳播經濟觀念,陸續出版了「天下那有白吃的午餐」、「迷思中的沉思」、「開放的觀念」、「共產世界去來」等書。

 

從去年高希均回國辦「天下雜誌」後,他定期寫專文,分析和討論一些與當前經濟與生活相關的觀念和問題。他更把觸角伸到世界各地,實地去採訪與寫報導文章。

在「經濟人與社會人」這本書中,他兼有經濟學者的知識和記者的敏銳與文筆;他專論經濟與生活觀念,細說經濟知識,實地採訪各國紀行。

全書共分七章:「關心的主題」、「走向開發國家的艱辛歷程」、「經濟再上層樓」、「值得討論的觀念」、「追求生活素質」、「傅利曼的看法與雷根的政策」和「國外紀行」,共收集了四十四篇短文。

正如他的演講一樣,他的書是寫給知識份子和青年人看的,他說:「知識份子是國家的中堅份子,青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當知識份子和青年人有了進步的觀念後,國家就有希望。

正如他以往的著作一樣,他的新書仍在傳播他認為進步的觀念。

 

傳播進步的觀念

 

摘自「經濟人與社會人」

 

「在台灣目前情況下,如果政府部門沒有把其擁有的資源有效地利用,其所產生的經濟後果,遠比零碎的、低階層的、偶發的貪污更可怕。」

「有什麼比貪污更可怕?」

「儘管中華民國是民生主義的國家,其他國家(工業化富裕國家)或標榜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但是他們對人民的社會福利照顧遠超過我們。那些國家之所以能照顧到人民,我國之所以不能,主要在於我們的政府比他們窮。這又是由於我們的財稅比率比他們低。財稅比率比他們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人民所得比他們低。」

「創造財富才能照顧低所得」

「透過財富的創造,經濟活動才會活潑,社會上的就業機會才會更增加,政府的稅源才會更增多。其結果提高了每一個人的所得,這種行為是利己,也利人。」

「創造財富利己亦利人」

「財經接班人:為了應付景氣變動,要真正懂得如何運用財政與金融政策。為了應對立法院及其他民意機構,要真正有膽識來引導民意。為了要放手做事,又需要最高當局的完全信賴。他們的工作壓力是這麼大,社會對他們的要求是這麼多,待遇與責任又是這麼地不相稱,我們要到那裡去找這批現代的聖人與才子?」

「財經首長的接班人在那裡?」

「把『均』的觀念集中在財富上,祇能追求到經濟上的平等,把『均』的觀念延伸到其他層面,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平等:例如政治權力不過份集中,輿論不為意見領袖所包辦,法律面前沒有特權。」

「要『均』的不僅是『富』」

「如果其他條件一樣,一個多讀好書,知識較多的人,大概比較容易有客觀的態度、開放的胸襟、進取的意願及自知之明。」

「書香的社會」

「認為物質享受需要花錢,精神生活似乎就不需要。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覺。這種錯覺直接地影響了國家財政支出的優先次序,以及個人在支出上的安排。」

「提高精神生活也要花錢」

「一位我國的大企業家曾經說過:『如果我的子女比我能幹,我不需要留財產給他們;如果他們比我差,他們不值得我留財產給他們。』如果有錢的工商界人士都同意這個看法,那麼資助我國藝文活動的財源應當滾滾而來。」

「為什麼工商界應當資助藝文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