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只想躺平,不想學習?好像「浮萍」沒有方向?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參考資料

-未來Family 周刊 孩子只想躺平,不想學習?好像「浮萍」沒有方向?中學輔導主任:批評青少年沒目標、沒動力,實在有點為難他們

 

#孩子為何只想躺平,不想學習?

孩子只想躺平不想學習可能有多種原因。首先,學習壓力可能過大,使他們感到疲憊或挫敗。當孩子感覺到學習的壓力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時,可能會選擇逃避學習活動。其次,可能是學習方法不適合他們,或者他們對目前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此外,缺乏動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孩子看不到學習的直接益處或未來的應用,可能就不會有動力去投入。

解決這種情況,家長和教育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調整學習壓力:確保孩子的學習負擔是合理的,給予他們足夠的休息和娛樂時間。

2.  激發興趣:探索孩子的興趣點,將這些興趣與學習內容相結合,增加學習的吸引力。

3.  多樣化學習方式:不同的孩子可能適合不同的學習方式,如視覺、聽覺或動手操作等。

4.  設定目標和激勵:與孩子一起設定學習目標,並在達成目標後給予適當的獎勵。

通過這些策略,可以幫助孩子重新找到學習的動力,並減少他們的躺平行為。

 

#為何孩子好像「浮萍」沒有方向?

    孩子們有時候會像「浮萍」一樣看起來沒有方向,這通常是因為他們還在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身份。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可能會對很多事情好奇,但又難以確定自己真正熱愛什麼,這就可能讓他們顯得沒有明確的方向。此外,現代社會的多元選擇和快速變化也可能使孩子們感到不確定和猶豫,從而難以做出決定。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説明孩子找到方向:

1.  鼓勵探索:允許孩子嘗試不同的活動和興趣,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喜好。

2.  提供支援:在孩子探索自我和興趣時提供情感和行動上的支援。

3.  設立目標:與孩子一起設定可實現的短期和長期目標,這可以説明他們有更清晰的未來規劃。

4.  教育決策技巧:教育孩子如何做決策,包括如何評估選項和後果,這能增強他們的決策能力。

通過這些方式,孩子們可以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並最終找到人生的方向。

 

#為何青少年沒目標、沒動力?

    青少年缺乏目標和動力可能有多種原因。生理上,青少年正處於快速的身心發展階段,荷爾蒙的變化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和行為。此外,現代社會的壓力,如學業壓力、社交媒體的影響以及未來職業的不確定性,都可能使青少年感到壓力重重,從而對設定長遠目標感到猶豫或無力。

社會和家庭環境也扮演重要角色。如果青少年缺乏來自家庭、學校或社區的支持和鼓勵,他們可能不會感受到追求個人目標的動力。此外,缺乏正面榜樣或缺乏探索個人興趣和天賦的機會也可能導致動力不足。

為了幫助青少年找回動力和設定目標,家長和教育者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資源,如職業規劃指導、心理健康支持和鼓勵他們探索多樣的興趣和活動。通过這些方式,青少年可能會更有動力去發掘自己的潛力並設定個人目標。

 

#台灣的教育,會讓孩子容易  分分計較,造成「習得無助」

「習得無助」是一種心理狀態,指的是當個體在面對重複的失敗或不可控制的環境時,最終可能學會放棄嘗試改變情況,甚至在有能力改變的情況下也不採取行動。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過度的比較可能導致孩子感覺無論他們如何努力,結果都不會有所不同,從而逐漸形成習得無助的心理。

避免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策略是強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這涉及到鼓勵和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僅僅是成果。此外,為孩子設定合適的挑戰和目標,讓他們經歷適度的挫折並從中恢復,這可以幫助他們學會如何面對困難並克服之。透過這些方法,孩子可以學習到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的,從而逐步建立起更健康的自我認知和應對策略。

表單的頂端

 

#台灣的孩子容易被過度「遙控」,被安排好一切

台灣的教育和家庭環境中,確實存在著一種現象,那就是父母往往會高度參與甚至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這種情形有時被稱為「遙控式教養」。這樣的教養方式可能源於父母對孩子未來的高度期望,以及對教育成就的重視。父母可能會為孩子安排各種課外班,從學術到藝術、體育等,希望孩子在多方面都能有傑出的表現。

這種教養方式有其正面的影響,例如孩子可能會在學業和技能上取得較好的成績。然而,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效果,如孩子可能感到壓力過大,缺乏自主性和創造力的發展空間。此外,過度的安排和控制也可能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和獨立性的培養,使他們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挑戰時,可能會感到不安或無法適應。

因此,對於家長來說,找到一種平衡,讓孩子既能發展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同時又能保持自我探索和成長的空間,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表單的頂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