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後症候群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學生開學焦慮
Q1.什麼是開學症候群?學生會有哪些生心理反應或異常行為。
Q2.孩子把「不想上學」掛在嘴邊,家長該如何觀察家中孩子的精神變化? Q3.建議家長該如何協助孩子,恢復日常學習的作息? Q4.請問您診間個案來看診的孩子,最常有哪些主訴狀況,是否能分享個案。 Q5.就您觀察,青少年焦慮、憂鬱狀況是否有增加趨勢。 |
Q1.什麼是開學症候群?學生會有哪些生心理反應或異常行為。
AHSWER
開學後症候群(也稱為開學症候群或開學恐懼症)通常發生在學生在長假期(如暑假或寒假)後返回學校時。這種狀況主要體現在生理、心理和行為方面,以下是各方面的具體表現:
### 1. 生理狀況
A- **疲倦感和乏力感**:由於作息時間改變,學生可能感到疲倦和乏力,尤其是那些習慣於假期晚睡晚起的學生,他們需要一段時間來重新適應早起的學校生活。
B- **頭痛和胃痛**:有些學生可能因為壓力而出現身體不適,例如頭痛或胃痛,這些症狀通常與焦慮和壓力有關。
C- **食慾改變**:一些學生可能會出現食慾減退或增加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焦慮、壓力或對學校生活的抵觸情緒所引起的。
D- **失眠或睡眠困難**:開學前幾天,學生可能因為緊張、焦慮而出現入睡困難或睡眠質量下降的情況。
### 2. 心理狀況
A- **焦慮和緊張**:許多學生可能會感到焦慮或緊張,尤其是對於新的學年、課業壓力或人際關係問題感到擔憂。
B- **情緒不穩定**:學生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容易感到沮喪、煩躁或憤怒,這可能是因為對學校生活的不確定感或自我期望的壓力。
C- **注意力難以集中**:由於焦慮或不安,學生在上課或學習時可能難以集中注意力,對學習材料失去興趣或難以記憶新資訊。
D- **自信心下降**:開學後,一些學生可能會因為擔心無法適應新環境或達到學術要求而感到自信心下降,覺得自己不夠好或無法勝任。
### 3. 行為狀況
A- **逃避行為**:學生可能會出現逃避行為,例如不願上學、拖延寫作業或假裝生病等,以避免面對開學後的壓力。
B- **社交退縮**:一些學生可能會避免與同學互動,表現出社交退縮,害怕與同齡人交流或參加社交活動。
C- **依賴性增加**:有些學生可能會對父母或照顧者表現出依賴性增加的情況,表現出強烈的分離焦慮,不願意與家人分開去學校。
D- **行為問題**:在某些情況下,學生可能會因為壓力或焦慮表現出攻擊性或挑釁性行為,例如爭吵、打架或對教師不合作等。
這些狀況因人而異,但通常會在開學後的一段時間內逐漸減輕或消失。適當的支持和引導,包括家長、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和理解,對於幫助學生克服這種症候群至關重要。
Q2.孩子把「不想上學」掛在嘴邊,家長該如何觀察家中孩子的精神變化?
ANSWER
開學後,孩子常常表達不想上學的情況,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家長需要從生理、心理、精神、環境和行為等多個層面進行觀察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困境並提供適當的支持。以下是家長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觀察的具體指引:
### 1. 生理方面的觀察
A- **睡眠狀況**:觀察孩子是否有睡眠問題,如入睡困難、淺眠、早醒或過度嗜睡。這些問題可能反映出壓力或焦慮。
B- **食欲變化**:留意孩子的食欲是否減退或異常增長,這可能是情緒問題或身體健康狀況的信號。
C- **身體不適**:觀察孩子是否經常抱怨頭痛、腹痛或其他身體不適,這可能是壓力或焦慮的身體表現。
D- **能量水平**:注意孩子是否容易疲倦或無精打采,這些也可能與心理狀態有關。
### 2. 心理方面的觀察
A- **情緒反應**:注意孩子的情緒是否容易波動,如經常感到焦慮、沮喪或憤怒。孩子表達不想上學的背後可能隱藏著焦慮、害怕或壓力。
B- **自尊和自信心**:觀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表現出自卑感或缺乏信心,尤其是涉及學習或社交的情境。
C- **與他人互動**:注意孩子是否在與家人或朋友互動時變得更封閉或疏遠,這可能顯示出內心的矛盾或困惑。
### 3. 精神方面的觀察
A- **精神狀態**:留意孩子是否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或學習困難的跡象,這些可能反映出潛在的壓力或焦慮。
B- **動機和興趣**:觀察孩子是否對學校生活、學習和課外活動失去興趣或動力,這可能表明情緒或精神狀態不佳。
### 4. 環境方面的觀察
A- **家庭環境**:檢查家庭內是否有壓力源或變化,如父母關係緊張、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或其他重大生活變故,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行為。
B- **學校環境**:了解孩子對學校的看法,是否存在人際關係問題(如被欺凌)、與老師的矛盾或課業壓力過大等。
C- **社交支持**:觀察孩子是否有足夠的朋友和社交支持網絡,孤獨感可能會加重孩子的不安和不想上學的情緒。
### 5. 行為方面的觀察
A- **逃避行為**:注意孩子是否表現出各種形式的逃避行為,例如遲到、找藉口不上學、頻繁請病假等,這可能是試圖避免某些壓力或困境。
B- **學習態度**:觀察孩子是否出現學習動力減弱、不完成作業或在學校表現退步等情況。
C- **情緒化行為**:注意是否有更多的哭泣、易怒、反叛等行為,這些可能是情緒或精神壓力的表現。
### 家長的應對措施
1. **開放的溝通**:鼓勵孩子表達內心感受和擔憂,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家庭氛圍。
2. **尋求專業幫助**:如有必要,可以尋求學校心理輔導或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3. **調整環境因素**:如家庭或學校環境存在壓力源,可以與相關人員協商解決問題。
4. **建立日常規律**: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確保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放鬆時間。
5. **支持與鼓勵**:給予孩子正面的支持和鼓勵,強化其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長需要耐心觀察,了解孩子行為和情緒背後的原因,以便提供更適合的支持和幫助。
Q3.建議家長該如何協助孩子,恢復日常學習的作息?
ANSWER
在開學後,家長可以採取以下方法幫助孩子調整生活作息和心態,幫助孩子收心並步入學習的軌道:
### 1. 建立穩定的作息時間
首先,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作息時間,包括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時間。家長可以提前幾天開始調整孩子的生物鐘,例如每晚逐漸提前睡覺時間,讓孩子逐步適應早起。穩定的作息時間不僅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學習效率,還有助於改善情緒和心情。
### 2. 制定學習和活動計劃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理的學習和活動計劃,包括學習時間、家庭作業時間、休息時間和課外活動時間等。計劃應該具有彈性,既能確保孩子有足夠的學習時間,也要給予他們適當的休息和放鬆。這樣的計劃有助於孩子有序地進行學習,減少開學後的焦慮感。
### 3. 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
家長應該營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避免干擾。這可以包括為孩子設置一個安靜、整潔的學習空間,並確保學習區域沒有過多的電子設備干擾。此外,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前準備好所需的材料、保持正確的坐姿等。
### 4. 正向溝通與鼓勵
家長應該與孩子進行正向的溝通,了解他們對新學期的期待和擔憂,並給予適當的鼓勵。孩子可能會因為新的課程內容或人際關係而感到壓力,家長可以通過積極的交流和共情來支持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家長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努力過程,而非僅僅關注結果。
### 5. 引導孩子設定目標
幫助孩子設立合理的學期目標,例如改善某門學科的成績、參與某個課外活動或增強某項技能。目標應該具體、可衡量、可達成,並具有挑戰性,但不至於讓孩子感到壓力過大。這些目標可以讓孩子對新學期保持動力和興趣,並提供一個清晰的方向感。
### 6. 強調健康的生活習慣
健康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對於孩子的學習和情緒管理都非常重要。家長應鼓勵孩子每天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並提供營養均衡的飲食。這些健康習慣可以增強孩子的體力和專注力,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的挑戰。
透過這些方法,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在新學期中調整好心態和生活作息,讓他們能夠收心並步入學習的正軌。
Q4.請問您診間個案來看診的孩子,最常有哪些主訴狀況,是否能分享個案。
ANSWER
「開學後症候群」指的是學生在新學期開始時,由於學習壓力、環境變化、社交焦慮等多種因素,可能出現的一系列身心不適症狀。
這些症狀通常包括情緒低落、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慾不振、頭痛、噁心、心悸等。因為症狀已經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或學業表現,導致學生由家長陪同前來精神科就診。
### 主要原因與症狀
1. **情緒壓力**:學期開始帶來新的課程安排、考試壓力、學業競爭等,這些都可能引發焦慮和情緒波動。
2. **社交壓力**:需要重新適應同學和老師、建立新的社交關係等,也會增加壓力。
3. **環境變化**:對於轉學、進入新環境或離家住宿的學生來說,適應新環境可能會導致不安和情緒低落。
4. **睡眠不足**:開學後,學生可能需要調整暑假期間不規律的作息時間,這種調整常常導致失眠或睡眠品質下降。
### 實際案例
**案例:小明的開學後症候群**
小明是一名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在新學期開始後不久出現了一系列症狀。開學的第一週,小明感到極度的焦慮和壓力,出現了持續的胃部不適和噁心感,每天早晨上學前特別嚴重,還伴隨著頭痛和失眠。小明的情緒也變得異常低落,對於日常的學習和活動失去了興趣,並且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家長發現問題後,帶小明去看精神科醫師。 在精神科門診,醫師對小明進行了詳細的心理評估,確診為「開學後症候群」。醫師認為小明的症狀主要由於學校壓力和適應困難引起,因此為小明制定了一個綜合的治療計劃。
### 治療與痊癒過程
1. **心理治療**:醫師推薦小明接受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他識別和挑戰焦慮思維模式,學會用更積極的方式來面對開學壓力。心理師會定期與小明進行會談,幫助他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技巧。
2. **藥物治療**:由於小明的焦慮與情緒障礙的症狀較為嚴重,醫師為他處方了低劑量的抗焦慮以及保護腦部改善情緒的藥物,以幫助他緩解緊張感和改善睡眠問題。藥物使用被嚴格監控,以避免可能的副作用和依賴性。
3. **家庭支持**:心理師也建議家長在家中給予小明更多的情感支持,鼓勵他分享自己的感受,並提供安全和穩定的家庭環境,減少外界的壓力源。
4. **學校協調**:醫師與小明的學校老師進行溝通,建議在學校給予他更多的心理支持,例如減少初期的作業量,安排學校輔導老師定期關心。
經過約三個月的綜合治療,小明的症狀逐漸減輕。他的焦慮和胃部不適明顯減少,睡眠品質也有了改善。在心理治療的幫助下,小明學會了應對壓力的技巧,情緒穩定性增加,對於學習和學校生活的適應性也有所提高。
最終,小明的情況穩定,恢復了正常的學業和社交活動,不再需要持續的藥物治療。 這個案例顯示了綜合治療在「開學後症候群」中的重要性,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家庭和學校支持,共同幫助學生走出困境並重返健康的學校生活。
Q5.就您觀察,青少年焦慮、憂鬱狀況是否有增加趨勢。
ANSWER
台灣的青少年在這幾天來出現情緒障礙的狀況確實可能有增加。這種情況的增多可以從多個層面來解釋,包括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靈性等因素。
### 1. 生理層面
A- **腦部發育及神經傳導物質的影響**:青少年正處於腦部發育的重要階段,特別是前額葉皮質尚未完全成熟,該區域負責情緒調節、衝動控制和決策能力。此時,腦部的多巴胺系統變得更加敏感,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導致情緒波動增大。
B- **荷爾蒙變化**:青春期荷爾蒙的劇烈變動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情緒穩定性。這些荷爾蒙變化可能引發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尤其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
C- **生物節律的變化**:許多青少年在學業壓力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下,睡眠質量下降,導致生物節律失調,從而增加情緒障礙的風險。睡眠不足會削弱情緒調節能力,使焦慮和抑鬱的症狀更加明顯。
### 2. 心理層面
A- **自我認同和同伴壓力**:青少年處於尋找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同伴壓力和自我形象的焦慮可能增加其情緒不穩定性。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負面評價或排擠,導致焦慮或抑鬱症狀加重。
B- **應對技能不足**:青少年可能缺乏有效的壓力管理和情緒調節技能,尤其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或挑戰時,如學業壓力、家庭問題或人際衝突,可能無法有效應對,導致焦慮或其他情緒障礙的增加。
C- **完美主義傾向**:有些青少年在學業或其他方面有過高的自我期望,若未能達到目標,可能產生挫折感和焦慮情緒。
### 3. 環境層面
A- **學業壓力**:台灣的教育制度常常被指責為造成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繁重的課業、考試壓力和升學競爭,使得許多青少年感到焦慮不安。近來的期中考試、模擬考等更是直接引發焦慮情緒的因素。
B- **社會變遷和疫情影響**:近年來社會快速變遷,包括疫情的不確定性、家庭經濟困難增加、社會互動減少等,都可能加重青少年的焦慮情緒。此外,疫情期間的社會隔離和線上學習環境,可能減少了青少年的社交支持,使得情緒問題更為突出。
C- **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家庭環境,如父母不和、經濟困難或高壓式的教育方式,可能加劇青少年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感。
### 4. 精神靈性層面
A- **意義感的缺乏**:青少年正處於探索人生意義和目標的階段,若在這過程中感到迷茫或無所適從,可能會產生存在性焦慮。缺乏精神信仰或靈性支持的青少年,更容易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感到無助。
B- **價值觀的衝突**: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接觸到不同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有時可能與自身或家庭、社會的價值觀相衝突,從而引發內心的掙扎和不安感。
C- **靈性健康的忽視**:靈性健康,即對生活意義、人生目的和精神平靜的追求,往往被忽視。然而,當青少年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足夠的精神支持或靈性導向時,可能會感到焦慮和困惑。
總體而言,台灣青少年在這幾天的情緒障礙增加可以歸因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這些因素不僅涉及到個體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也與外部的環境壓力和精神靈性的需求有關。在此情況下,整體社會、家庭和學校需要共同努力,提供多層次的支持和介入,來幫助青少年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