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治療學派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是家族治療領域中備受推崇的先驅,她的生平與家族治療的理論密不可分。本文將詳細介紹薩提爾的生平、她的家族治療學派、核心理論和對家庭治療的深遠影響,並從東方文化的視角探討家族治療的親和性。
=家族治療簡述
家族治療並非以個人為中心,而是將整個家庭視為一個系統。這種系統觀認為,個人的問題通常反映了家庭系統的運作不良,解決個人問題的根本方法是修復家庭系統。因此,家族治療師的工作重點在於發現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並透過改善家庭關係來解決問題。這種觀點在東方文化中特別受歡迎,因為東方文化強調群體與家庭的和諧,個人的行為常常被視為整體家庭狀況的反映。
=維琴尼亞•薩提爾的生平與背景
維琴尼亞•薩提爾於1916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的一個農場家庭,1988年因胰腺腫瘤逝世,享年72歲。她成長在一個非常適合進行家族治療研究的環境中,父母都來自大家庭,父親是13個孩子中的最小者,而母親則有7個兄弟姊妹。這樣的家庭背景讓薩提爾從小就接觸到複雜的家庭關係,並對家族中的代間傳遞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薩提爾的家庭生活並不完全和諧,父親的酗酒問題和父母之間的婚姻衝突讓她早早承擔了很多責任,這也對她未來的家族治療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薩提爾認為,許多個人的心理問題其實是家庭系統中的問題,而家庭成員經常無意識地為了保持家庭的表面穩定而犧牲自我。
教育背景與職業發展
薩提爾的學習歷程表現出她對家庭和社會問題的深刻興趣。她年幼時便展現出極高的學習能力,3歲時已學會閱讀,9歲時能讀完圖書館中的書籍。成年後,薩提爾決定投身教育和社會工作領域。在當公立學校教師的過程中,她發現家長的支持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這促使她投入家族工作。
在從芝加哥西北大學獲得社工碩士學位後,薩提爾進一步將她的重心轉向家庭治療。她深信家庭是影響個人行為的重要系統,因此,理解和改變家庭互動模式是解決個人問題的關鍵。
=感情與婚姻經歷
薩提爾曾有過兩段婚姻,兩段婚姻的經歷深刻影響了她對家庭和婚姻的看法。第一次婚姻因她的子宮外孕導致不孕,最終以離婚告終。她的第二段婚姻則在六年後結束,這讓她決定將所有精力投入事業。薩提爾認為,婚姻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她的職業發展,離婚反而讓她能夠自由地為世界服務。
=薩提爾的核心信念
薩提爾的家族治療理念強調人類本性中的善良和改變的可能性。她認為,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出積極的改變。她的信念表現在以下幾個核心觀點中:
1. 人性本善:薩提爾相信所有人都具備內在的資源,能夠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2. 問題不是問題,應對才是問題:薩提爾強調問題本身並不是困難的根源,而是人們如何應對問題才是關鍵。
3. 症狀是潛意識的解決方式:她認為即使症狀看似不理想,但它們往往是個體為了生存而採取的最佳方式。
4. 治療的重點是成長與轉變:薩提爾的治療過程注重促進個人的成長,而不是一味關注問題的症狀。
=家族治療的應用
薩提爾將家庭看作一個整體系統,個人的問題往往是整個家庭系統的反映。她的冰山理論強調人們外在行為背後隱藏的深層情感、渴望和信念。透過冰山模型,薩提爾幫助個案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並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薩提爾的家族雕塑技術是一種創新性的方法,通過讓家庭成員以具體的肢體姿態表現出他們的角色,幫助他們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功能。這一技術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表演,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情感體驗,讓家庭成員能夠重新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求。
薩提爾強調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就像一名偵探,他們必須仔細觀察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找出問題的根源。她認為,家庭中的問題往往是家庭成員無法有效溝通或彼此間缺乏理解的結果。因此,改善溝通能力是解決家庭問題的關鍵。
=家族治療的文化親和性
家族治療特別適合東方文化。東方文化強調家庭的集體利益和群體的和諧,這與家族治療系統觀的理念高度一致。相比於強調個人主義的西方心理治療模式,家族治療在東方文化中更容易被接受,因為它考慮到整個家庭的狀況,而不是僅僅聚焦於個體。
在東方文化中,個人的問題往往與家庭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當一個家庭成員出現問題時,整個家庭都會參與其中。這種觀點下,家族治療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個人的心理問題,並且讓家庭成員共同成長。
=結語
薩提爾的家族治療理論強調人性中的善良和變革的潛力,她的工作為現代家庭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透過冰山理論、家族雕塑和溝通技巧等方法,她幫助了無數家庭走出困境,並促進了家庭系統的健康運作。她的理論在東方文化中具有很高的親和力,因為它強調了家庭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的功能,並提供了改善家庭關係的實用工具。藉由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薩提爾的家族治療為無數家庭帶來了改變和希望。
#家族治療簡述 較為系統觀,不以個人中心為導向,而是考量整個家庭狀態 對東方文化來說更為親切,會顧慮他人的觀點,較少有自私的議題 |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生平 1916年6月26號,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農場,1988年9月10號因胰腺腫瘤逝世,享年72歲 生長在適合研究家族治療的環境:父母都來自大家庭,父親是13個孩子中最小的、母親有7個兄弟姊妹,Satir則是五個孩子中的老大 母親重視教育,但嫁給了農民 根據Satir的研究,外婆、外婆的媽媽及更上一輩的母親,來自德國富裕階層,最後都嫁給了農民,形成代間傳遞(脫離個人經驗後,發現某些家族脈絡是相像、不斷發生的)。
Satir對父親有愛有怨,她從父親身上學到誠實的美德,但父親酗酒的問題,造成父母婚姻中許多衝突,讓在五個孩子中排行老大的Satir,要負起很多隱形責任、照顧弟妹 早年有健康問題,曾感染乳突炎、失去兩年聽力,也曾罹患闌尾炎,但基督徒母親起初拒絕醫療幫助,狀況加劇後,父親堅持帶Satir去醫院 |
=薩提爾的學習歷程 3歲時自己學會閱讀,9歲能讀圖書館所有的書 年輕時想當偵探,對「解開真相」感興趣,也反映出Satir的治療風格:「治療師要像偵探一樣觀察家庭」(如:座位、距離、姿態等) 1929年,全家搬到密爾基瓦,讓Satir讀更好的高中,但因經濟大蕭條,Satir就學期間做了許多兼職(櫃姐、保姆等其他服務性質工作),造就她的治療風格更加接地氣 大學就讀教育系,畢業後在公立學校當老師,再去芝加哥西北大學念社工所 當老師時,Satir發現家長的支持,會使學生表現更好,身心問題也會得到解決,因此投入家族工作
※ 很多家族治療師都是社工出身:心理治療較個人取向,和個案在治療室內,處理更深刻的問題;社工則是和系統工作,除了晤談外,可能需要社會資源的支持,解決更全面的問題。
|
=薩提爾的感情 第一段婚姻 Satir念書時,在火車站遇到休假的年輕士兵,兩人戀愛幾個月後,男友回戰場、開始了遠距離戀愛,兩人在1941年12月結婚,後來Satir因為子宮外孕必須切除子宮、終身不孕。
1951年遇到第二任丈夫諾曼‧薩提爾,結婚期間收養兩個孩子─瑪麗、露絲,她們是Satir碩士實習時,被安置在女子之家的兩姊妹。
推論Satir收養的原因: 子宮切除手術後,不能擁有自己的孩子,想要完成「養育」這件事 為了挽救婚姻(婚姻不順,也許因為當時認為,每個家庭都需要有孩子),或同理他人的痛苦(兩姊妹需要幫助) 想知道身為家族治療師,是否能解決自己的婚姻問題
婚後6年離婚,Satir決定努力發展事業,她搬到加州,和其他家族治療師成立心理研究所(MRI),也確立了自己的學術地位。
Satir對自己兩次離婚的看法:「如果我結婚了,我就不能做我現在做的事情,能夠到處去演講授課、為世界服務。每次我在婚姻掙扎的邊緣時,我就想:『如果我在婚姻中,我還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嗎?』這並不是一件公平的事,對誰都不公平。因此,我真的覺得,對我來說離婚是一種命運,使我能去做真心想做的事情。世界上,除了婚姻之外,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做。」
※ 之前介紹的其他學派,創始人多是男性,且婚姻多是順利的,即使有第二次婚姻,通常是因為第一任太太離世。當時的年代,太太會為丈夫的忙碌感到榮耀;而女性治療師大多不婚或離婚,婚姻對於女性事業發展的影響,有一些系統式的因素需要被看見、處理,也是家族治療感興趣的角度。
|
薩提爾的信念 Satir:「如果我們能治癒家庭,就可以治癒世界。」 相信不論外在條件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無法做出改變的 「人類可以實現所有想要實現的,可以成為更正向、有效率的自己」的信念,促使Satir在世界各地開工作坊、教家族治療 |
家族治療概念 看待人的心理狀態時,由個人變成系統 不適應的行為,可能是系統的產物,而非個人問題,人只是被推出來當「代罪羔羊」 一個青少年原本成績優異,父母離婚後,他跟著媽媽生活,中學後開始拒學。因為上學一直遲到,媽媽只好請爸爸來載孩子,只要同樣問題又發生,父母就必須合作。
往前看一個問題是如何發生,有系統觀地看到更大的狀態 生命中許多匪夷所思的決定,表意識的表現可能很傻,但潛意識卻覺得很划算 家族治療師的工作,是看見並驗證問題背後的狀態,找到孩子潛意識裡想回到的狀態,並讓他有勇氣地承認,自己為了家庭犧牲課業。
書籍《熱鍋上的家庭》 家族治療實作版,看治療師幫助家庭的歷程 了解家庭角色,在家庭和事情中的功能與貢獻 跳脫線性思維、因果關係,注意到問題中的其他因素 |
人性效能歷程學派介紹 薩提爾1983年曾來台帶領工作坊,推行40年的家族治療 強調家庭規則(將家庭分類成功能良好、失功能)、冰山理論、因應壓力的姿態、家庭雕塑、歷程、內容等 |
薩提爾的9大信念 1. 人性本善,所有人類可以透過行動、感受、思考、期待、渴望和靈性,和內在的自我連結 冰山上層只能看到行動和因應方式,而底下看不到的,是你的感受、對自己的看法、渴望與期待。
2. 每個人都擁有內在資源,可以因應人生的各種狀況 要去看見背後的功能,而非表面上的好與壞。
直接問你們想要什麼結果,而不重複放大問題 薩提爾的逐字稿實作案例中,五個孩子間互相打鬧、刻意攻擊,讓父母身心俱疲,薩提爾不討論孩子打架的現象,而是找出動力來源,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係,討論共同想前進的目標。
6.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只能改變事件對我們的衝擊和影響 治療有時是在模糊中進展,因此要有內在的相信。
家人晚歸,心中想要關心,但說出的語言卻是「現在才知道回家喔?」,帶有許多指責、挑剔。擁有好的自我價值感,真正的做自己,並非表層上的,而是理解自己的內在意圖,用合適的方法表達,讓內在的想法和呈現一致。
真正的做自己,是搞懂自己內在的意圖、對自己有深刻的理解,並用合適的方法表達。 |
封閉系統 vs 開放系統 封閉系統、開放系統最大的差別:對變化或改變的反應
對人不信任,透過控制能得到好結果 人與人的關係,依靠強迫或懲罰來規範,正確的做法只有一個,高度重視權力 權力跟外在的表現,比個人、自我的價值重要 改變會被抵制、非必要不改變,更強調穩定
權力跟外在表現是其次,尊重每個人的自我價值 行為和行動,是個人想法的展現 變化是正常的,會被系統成員所接受的
新創公司中,階級制度較不明顯,溝通較為平等、順利,規則也容易調整,系統更容易走向不同方向;組織較大的公司,因為多層級的組織架構,使溝通變得困難。
不同系統有不同狀況,兩者都需針對現況進行優化 |
薩提爾冰山理論 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冰山上觀察到的是行為、應對方式,冰山下觀察不到的分為六個層次: 感受(喜怒哀樂) 對感受的感受(生氣時,怎麼看待自己生氣這件事) 觀點(信念、假設、思考、價值觀) 期待(對自己、對人、如何理解來自他人的期待) 渴望(愛、接納、歸屬、創意、連結、自由) 我是(靈性、能量、存在) 薩提爾早年沒有很相信靈性,但年紀長一點、有更多經驗後,發現能量場是真實存在的。
1. 探索感受層次 內在有什麼感覺出現? 聽到伴侶對自己的期望,你的感覺是什麼? 聽到你的兒子和先生這樣說話,你的感覺是什麼?
2. 探索觀點層次 昨晚和伴侶吵架,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麼? 你兒子和你說要休學時,你的解讀是什麼?
3. 探索期待層次 透過生氣,我有什麼期待? 媽媽過世時,希望伴侶能為你做什麼? 你相信不開口,伴侶就知道你怎麼想的嗎?
4. 探索渴望層次 你提到媽媽就不開心,因為她總是讓你失望,你渴望從她身上獲得什麼? ※ 這些問句並非線性往下挖,如果在某一層卡住,再回頭到前面的層次,多蒐集一些訊息再繼續。
|
薩提爾~溝通的7個過程 1. 你看到跟聽到什麼? 觀察並客觀描述一件事 事實≠觀點,分化:將事實和觀點分開來 事實 — 能感覺到、摸得到的杯子
2. 對你看到或聽到的賦予意義 觀點的進入 許多人會將觀點變成事實,誤把原生家庭的信念當作事實 例:原生家庭說不能生氣、生氣是壞的,於是長大看到別人生氣,就認為對方是壞人。
3. 你對這個意義的感覺是什麼? 例:生氣的人是壞人,令你感到「害怕」,害怕就是對這個意義的感受。
4. 你對自己的感受有什麼感受? 基於某個信念或規範,對感受所做出來的決定 例:害怕生氣的人,且對於這個害怕感到無能為力、無助,因為不知該如何處理衝突。
5. 何種防衛被啟動? 通常會引發四種常見的生存姿態:指責(投射過去的經驗)、討好(否認事實層面、自責)、超理智(只討論道理或忽略)、打岔(刻意曲解訊息)
6. 從你的生存姿態中,看見你的規範 例:「不可以生氣」是原生家庭的規則,若有類似狀況發生,會自動化觸發一連串的反應。
通常規則都和安全(控制感)、禮貌(社會的融入與適應)有關
7. 外在的回應跟反應 他人會看到的,你最後呈現的樣子 如果你是超理智型的人,可能會呈現壓抑、拘謹的樣子。
※ 「促成理解」是家族治療重要的價值,治療師會透過很多問句,看見你可能的動力,或可以被鬆動的點,知道你能夠怎麼做 |
薩提爾~身體雕塑(生存姿態) 治療師面對個案不同的生存姿態,會如何讓個案經驗內在的感覺,並將其顯化出來? 1. 討好型:缺乏尊重和關注自己 請案主跪在地上,伸出一隻手,做出乞求的姿勢(掌心向上),然後抬頭重覆說「都是我的錯,對不起!」
請案主站著,一隻手插腰、一隻手伸出食指,重覆說「都是你的錯。」(茶壺型態)
請案主像軍人一樣立正站好,手貼大腿內側,沒有情感地只講事實,如:「人都會犯錯,那就是人性。」
要求案主搖搖晃晃走路,隨時做動作、同時說一些打岔、嬉鬧或分神的話。
家族成員和自己做動作的過程,對於各角色的型態,會有更明確的認知 老么常用打岔,耍寶讓事情過去,型態固定後,父母真正的問題沒有解決,老么的自我發展也會受限。
一致的人,會尊重自己、關心他人,同時考慮環境的脈絡,並坦然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根據自己的表達做出行動 生存姿態在很小的時候,就慢慢養成了,不只在家中會展現,在未來的不同關係中,也會重覆同樣的模式 例:你在家裡容易自責(討好型)在工作環境裡,大家可能比較容易感覺不到你的存在,到親密關係裡,你也還會是這個姿態。
|
內容跟歷程的差異 內容:表面的現象
如果一個人持續失業找不到工作。
遇到問題時,並非直接處理結果,而是要拆解歷程,並從中做覺察、調整
|
改變的6個歷程 1. 與人接觸 花時間與個案建立關係,除了和家族成員連結,也讓自己更有親和力 例:一個有雙胞胎的家庭,治療師詢問家庭成員,他們怎麼分辨雙胞胎?
會親近地記住、叫案主的名字 觀察成員的呼吸、坐姿、肌肉緊繃程度,若是伴侶治療,會觀察他們的溝通模式,以及表達性和親密的方法
用欣賞、再確認、贊同、引發希望和反應的策略,讓個案有自我價值感 面對伴侶,治療師可能會說:「我真的好欣賞,你們試著解決問題的心意或方法。」
引發希望,直接詢問個案想要前往的目標 面對伴侶,治療師詢問:「你們希望你們的關係,有什麼不一樣?」
諮商師會做摘要和釐清,確認自己和案主的理解是否一致
通常會一起畫家庭圖,可以幫助看見家族的歷史脈絡,瞭解每個時代發生的事情,以及每個角色做出的選擇 家庭圖:類似樹狀圖,以正方形代表男性,圓形代表女性,伴侶以線連接,T字下方畫上小孩,並標示所有成員的生辰,沒有平安出生的小孩,也有重要的位置。
評估個案狀態後,治療師會提供一些需要的資訊、技巧,幫助個案因應眼前的狀況 例:薩提爾邀請個案,一起深呼吸、面對現在緊張的情況。
從內容轉到歷程的階段,詢問個案的策略和方法 治療師問伴侶:「你們告訴我,兒子的怠惰令人失望,那你們如何面對這件事,分擔彼此的痛苦?」
透過詢問歷程,找到失功能的部分 做身體雕塑的階段,藉由道具(如:麻繩)具象化成員之間的關係,幫助個案看見他們的狀態
聚焦在可能性,而非問題 做正常化、個人化、重新框架等技巧 正常化 — 個案覺得自己身材不好,很自卑,治療師表示能感同身受,讓個案覺得不孤單 當人能夠合理看待自己的問題,才不會將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也會重新對世界充滿希望,並踏實知道,生命的議題勢必會發生,但發生了就去面對。
個案覺得自己很龜毛,治療師重新框架成「你對於細節的要求很高,因為你希望品質是好的」。
治療師有時會挑戰個案,做一些示範與引導,請個案打破規則 例:邀請伴侶冒險告訴丈夫,希望從他身上獲得什麼?
6. 強化改變 個案做出改變、打破一些規則後,治療師透過鼓勵(如:「我好高興,你們現在都對彼此坦誠」),強化並為個案「塑形」
治療師像翻譯官,重新詮釋、釐清彼此話語背後隱含的意義,並替個案表達出來 諮商的價值在於,請有經驗的人,幫助我們覺察、命名一些抽象的概念 |
薩提爾~溝通的7個過程 1. 你看到跟聽到什麼? 觀察並客觀描述一件事 事實≠觀點,分化:將事實和觀點分開來 事實 — 能感覺到、摸得到的杯子
2. 對你看到或聽到的賦予意義 觀點的進入 許多人會將觀點變成事實,誤把原生家庭的信念當作事實 例:原生家庭說不能生氣、生氣是壞的,於是長大看到別人生氣,就認為對方是壞人。
3. 你對這個意義的感覺是什麼? 例:生氣的人是壞人,令你感到「害怕」,害怕就是對這個意義的感受。
4. 你對自己的感受有什麼感受? 基於某個信念或規範,對感受所做出來的決定 例:害怕生氣的人,且對於這個害怕感到無能為力、無助,因為不知該如何處理衝突。
5. 何種防衛被啟動? 通常會引發四種常見的生存姿態:指責(投射過去的經驗)、討好(否認事實層面、自責)、超理智(只討論道理或忽略)、打岔(刻意曲解訊息)
6. 從你的生存姿態中,看見你的規範 例:「不可以生氣」是原生家庭的規則,若有類似狀況發生,會自動化觸發一連串的反應。
通常規則都和安全(控制感)、禮貌(社會的融入與適應)有關
7. 外在的回應跟反應 他人會看到的,你最後呈現的樣子 如果你是超理智型的人,可能會呈現壓抑、拘謹的樣子。
※ 「促成理解」是家族治療重要的價值,治療師會透過很多問句,看見你可能的動力,或可以被鬆動的點,知道你能夠怎麼做
|
多世代家族治療 了解一個人,至少要看他的家庭至少三代人(案主、案主父母、案主孩子) 例:一個人若有酗酒或憂鬱問題,其家族成員因應壓力的策略,通常都有問題,形成代間傳遞,尤其常見於未婚懷孕的情況。
→ 需要很大的決心、好幾代人共同努力,才能打破原本的結構模式
例:爺爺奶奶放下過去恩怨、好好對待小孩,讓孩子生長在有愛的家庭。
養小孩不只要顧慮金錢問題,更要思考「社會支持系統」、「人際網絡」足不足夠
※ 社工擅長處理結構性的問題,通常適合做家族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