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ciple241029 Book 墨菲定律 張文成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墨菲定律與十二大心理學法則:提升自我效能與幸福感
=前言
在現代生活中,「墨菲定律」(Murphy's Law) 不僅是一條法則,更成為一種生活哲學,提醒我們面對可能的錯誤和挑戰時,保持警惕與周全的計畫。同時,其他如「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等心理學法則也深入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這些法則被譽為20世紀西方文化的三大發現。本文將探討「墨菲定律」及其他影響深遠的心理學法則,揭示它們在個人發展、商業談判、情緒管理和幸福感提升方面的應用,讓我們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與選擇。
一、墨菲定律:計劃周全,減少錯誤
墨菲定律的核心思想是「凡事若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這條法則提醒我們承認人性的弱點,預先做好全面的準備,以便在錯誤發生時能迅速應對。換句話說,面對不可避免的錯誤,重點在於承擔與及時解決,而不是掩蓋。
「醞釀效應」和「羊群效應」在此法則中的應用也值得注意。前者提倡偶爾停止思考,利用潛意識來整理資訊,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解答;後者則警示我們要警惕從眾心理,避免盲從。這些效應共同提示我們,唯有減少非理性和錯誤決策,才能真正降低因「墨菲定律」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職場良方:做事重要還是做人重要?
在職場中,成功往往與人際關係緊密相連。「路徑依賴法則」指出,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極高,因為其選擇將會在未來的發展中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古德曼定律」則告訴我們,適當的沉默是建立良好溝通的關鍵。
另外,「蔡格尼克效應」提到,立刻行動是完成任務的最佳方式,避免因拖延而導致無限擔憂和壓力。「雷尼爾效應」則建議在職場中應更注重心理關懷,而非僅僅提供薪酬,這樣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三、商業談判技巧:共好利他
在商業談判中,善於說服他人是成功的關鍵。「互惠法則」強調,說服力不僅僅來自言語,而是由行動表現出來的。與此相輔相成的是「承諾一致性原理」,通過讓對方主動參與決策,從而在心理上獲得一致的認同感。此外,「登門檻效應」和「禁果效應」也在談判中具有效力。前者採用步步為營的方式逐漸進入對方內心,後者則告訴我們,越禁止的事物往往越具吸引力。
「超限效應」提醒我們,在說服的過程中應適可而止,否則會適得其反,甚至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謹慎使用這些心理技巧可以有效提高談判的成功率。
四、提升幸福感:選擇合適即最優
幸福是一種對自我敏感度的把握。首先,「馬蠅效應」提出,壓力可以通過轉化為動力來實現目標,這對於現代生活中的壓力管理尤為重要。「布里丹毛驢效應」提醒我們,在選擇之前不要猶豫不決,選擇之後不要後悔,以免影響內心的幸福感。
另外,「貝勃定律」指出,幸福的本質在於對微小事物的敏感度,而「鱷魚效應」強調在關鍵時刻做出果斷的選擇。這些效應共同提示我們,幸福感來自於內心的平和與敏感,而非外在的奢華與繁複。
五、鏡中自我:認識真正的自己
心理學中的「鏡中自我效應」讓我們了解到,我們所認為的「我」往往是透過他人的反應來確認的。這就引出了「自利偏誤」,即我們通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並把別人的成功歸因於運氣。此外,「定錨效應」揭示了人們的思維容易受到起始點的影響,導致偏頗的獨立思考。
「瓦倫達效應」警告我們,不要過於在意結果,否則反而更容易失去想要的東西。而「庫理肖夫效應」則提醒,眼中的世界其實是我們內心的映射。因此,認識真正的自己,需要打破鏡中自我所帶來的錯誤認知,才能突破心理的界限。
六、情緒管理:避免負面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指出壞情緒的傳染性會帶來連鎖反應,而「野馬結局」則指出憤怒是一種自我毀滅的情緒。為了避免壞情緒的擴散,我們應該及時排解不良情緒,從而不影響周圍的工作和人際關係。
「霍桑效應」提示我們適度的發洩情緒,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與此相對應的是「習得無助」的概念,這種心理暗示會讓人認為無法改變現狀。因此,情緒管理的關鍵在於化解壞情緒並保持積極的心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自我提升與突破:打破內在恐懼
「約拿情結」指出,不僅害怕失敗,有時人們還會害怕成功,因為成功會帶來更高的期待和壓力。而「洛克定律」強調,設立合理的目標,讓目標既具挑戰性又不至於過於艱難,才能實現自我突破。
此外,「瓦拉赫效應」讓我們明白應該補足自己的短板,並強化優勢;「內卷化效應」則提醒我們避免陷入無意義的循環,學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尋找自身的價值。總之,突破自我需要克服恐懼,設立適當的目標,並找到生活的方向。
八、馬太效應:良性循環的力量
「馬太效應」說明成功者會吸引更多的成功,而失敗者則更易失敗。這種「良性循環」強調持續努力的重要性,因為每次成功的積累最終將推動更大的成功。與此相關的「安慰劑效應」和「馬蠅效應」則進一步展示了心理暗示的力量和壓力轉化的可能性。
「伯納爾效應」則提醒我們,選擇的路徑無論如何都會通向一個終點,因此在選擇時不妨大膽嘗試,給予自己更多的機會。
九、初始效應與人際交往
「初始效應」和「時近效應」揭示了在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和最後印象的重要性。同時,「月暈效應」提醒我們不要被表面的光環所迷惑,而「刻板印象」則說明我們不應僅憑初見而對人下定論。
「曼狄諾定律」建議微笑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社交工具,當無法把握時可以適度運用。而「錯誤共識性偏誤」則提醒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避免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
十、消費陷阱與投資理性
「范伯倫效應」揭示了在投資消費中,價格定位往往會產生認知偏差,使我們過度重視品牌和身份象徵。「季芬悖論」則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價格波動背後的供需關係。
「消費者剩餘」提醒我們消費的價值是自己定義的,而非由他人決定的。同時,「飢餓效應」和「折扣效應」則說明商業行為中如何利用心理壓力來引導消費行為。我們應該學會保持理性,避免成為不必要消費的受害者。
=結語
墨菲定律及其他心理學法則為我們提供了多方面的生活智慧,無論在面對失誤、提升自我,還是管理情緒與增進幸福感上都有深遠的啟示。這些法則幫助我們建立更強的自我效能感,學會控制生活中的各種變數,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未來的挑戰。
4o
=B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令人深思的行為背後,藏著好玩古怪的心理效應!暢銷百萬冊的日常行為心理指南)
出版日期:2022/01/25
=Y 想知道我們與他們,為何會如此說,那樣做?來看看這本心理學好書。►《墨菲定律》張文成|說書|書評|千芸說書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並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換句話說,怕什麼,來什麼。「墨菲定律」說,容易犯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若能在事前盡量思考周全,對出現問題時,能承擔及即時應對才重要,而非去掩蓋。 |
68則心理學經典,全方位適用的溝通、商業法則! |
【職場良方】 |
【商業談判技巧】 |
【增加幸福感的應用】 |
一鏡中自我:突破思維界限,認識真正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