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ociety 241115 Book進步累積台灣優勢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進步累積台灣優勢 高希均 天下文化 2024/03/08

 

  構建台灣「軟實力之島」,它就能處理本書提出的五大課題:

開放:沒有開放的政策,一切空轉。

文明:沒有文明的擴散,一切空洞。

進步:沒有進步的推展,一切空談。

和平:沒有和平的持久,一切落空。

學習:沒有學習的普及,一切空白。

 

-清晰是力量(Clarity is power)。

-「領導影響力」(Leadership Impact)更重要

 

=台積電創辦人四十餘年來要求員工的第一守則,必須:

  1. 說真話,不說謊話。
  2. 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要赴湯蹈火履行。
  3. 遵守法律。
  4. 不貪汙、不賄略。
  5. 擔負起社會責任。
  6. 不靠政商關係。
  7. 良好公司治理。

=我們要認真地考慮,把下面的四項當作「傳代之寶:

1-深厚的經濟基礎。

2豐富的精神遺產。

3優美的自然環境。

4進步的價值觀念。

 

要扭轉這個「惡性循環」,我們就必須推動創造更多財富的運動。這個運動可產生下面的良好效果:

全力創造財富→個人所得提高→3-有較多能力繳稅→4政府稅收增加→5-擴大社會福利措施。

 

-物色人才最好的辦法大概還是給他(她)們:獎勵:分享財富。授權:分享決策。名位:分享榮譽。

 

-「經濟人」與「社會人」的比較

 

-如以「經濟人」代表效率,「社會人」代表「公平」,那麼我們可以簡述四種可能的情況:

1-效率與公平同時下降:如保護低效率的工業、浪費國家的資源、允許特權存在,或未能防止貪汙。

2-效率増加、公平下降:可能的例子,如減稅獎勵措施、低利外銷貨款,破格任用青年才俊,政府只增加其他部門經費,但沒有增加社會福利。

3-效率下降、公平增加:可能的例子,如增加營利所得稅、威少其他投資奖勵措施、增加某些津貼與補助,不顧自身財力大幅度增加福利支出。

4-效率與公平同時增加:如逃稅與貪汙的減少、特權的消失、職業訓練的、真正人才的被延用、教育機會的均等、行政效率的提高、落伍法令的修正,各種保護政策的逐步取消。

 

=財經的例子來陳述「按道理做」的基本道理:一、優先次序二、掌握原則

三、政治勇氣 四、長期效益 五、個人得失

 

=三種方式影響經濟活動國政府在市場經濟體系下,以三種方式相互為用,有時消極地參與經濟活動,有時積極地追求經濟目標:

1-政府部門提供公共財

2-以財政政策為主要工具

3-透過立法訂定經濟法規

=我們能從「日本經驗」中學到什麼?在多種可能性中我特別強調三項:

  1. 團體意識
  2. 貧乏的憂慮
  3. 世界觀

 

-大家都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加速進步,但社會要進步,首先就要減少推動進步念時候的絆腳石,當前的這些阻力可分八點說明:

1-先找缺點

2-懷疑動機

3-從長計議

  1. 不宜冒險
  2. 本位主義同
  3. 法令限制
  4. 功缺乏人才與經費
  5. 私人利害

-美國的企業多是建築在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面上,包括:經濟面、社會面與人性面

A-經濟面是指企業必須要有利潤—當然是指用合法的方法來賺錢。在市場競争下要獲利,必定是依靠嚴格的管理、不斷的創新、良好的產品及顧客服務。

B-社會面是指企業賺錢之後,必須負起社會責任。包括了改善引起公害的生產方法,以及其他社會的公益活動——設立學校、醫院、基金會等。

性面是指企業一方面應與員工分享成長中的利潤──—如為員工設立圖書托兒所、休閒中心、退休制度等;另一方面其產品應不斷調整,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迎接所謂「輕、薄、短、小」的時代。

  這三個層面的同時改善與相互支援,構成了令人嚮往的一幅憂美的企業形象的畫面。

-通向「完美的企業形象」的道路是由四條道路鋪成的:

1企業領導人所樹立的原則與徹底貫徹。

2員工所產生的共識與全力以赴。

3消費者嚴格的要求與裁決。

4輿論界公正的報導與批評。

-人性面是指企業一方面應與員工分享成長中的利潤──—如為員工設立圖書托兒所、休閒中心、退休制度等;另一方面其產品應不斷調整,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迎接所謂「輕、薄、短、小」的時代。

 

這三個層面的同時改善與相互支援,構成了令人嚮往的一幅優美的企業形象的畫面。

 

-向「完美的企業形象」的道路是由四條道路鋪成的:

1-企業領導人所樹立的原則與徹底貫徹。

2-員工所產生的共識與全力以赴。

3-消費者嚴格的要求與裁決。

4-輿論界公正的報導與批評。

 

=「注意力」受到重視後,下一步就是「執行力」-》「注意力經濟」的興起-〉分辨優先次序,善用注意力-》採取行動,發揮執行力-〉執行力

-正確執行:第一次就做對

-有效執行:零缺點

-做「對」的事,把事做「對」

-錯誤的政策不能認真執行

-減少決策錯誤原則:

1)不讓意識型態掛帥

(2)不讓利益團體左右決策

(3)不要做短期受歡迎,長期有弊害的決策

-把企業三項核心流程一人員、策略、營運─貫穿起來,執行力就是可以準時完成任務的方法。

以推動台灣前進的「五大軟實力」取代武力
開放、文明、進步、和平、學習

凝聚高希均教授一生學思與淬鍊
於關鍵時刻給予台灣的迫切叮嚀

高希均教授「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系列卷三

六十年前一無所有、負笈千里的學子
將自海外帶回的豐沛知識
化為能在故鄉落地實踐的進步觀念
持續分享及推廣
為社會升級提供殷切的建言

在疫情肆虐、經濟受衝擊、施政開倒車的日子裡,可還記得那顆滿懷熱血、「書生報國」的初心?

  讓我們繼續堅持「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的初衷,持續奮進,學習進步觀念,一同提升台灣社會的生命力。

  高希均教授是華人世界倡導且傳播進步觀念的先行者。五十年來,一向以身作則,與時俱進,持續撰書與論著,勤耕不輟。

  身為傑出經濟學者和教育家的高教授,在七年代秉持著「書生報國」的熱切,放下在美國傑出的教職,用關懷社會的心志投身文化出版,接連在1981年發起創辦《天下》雜誌、1982年與王力行創辦「天下文化」、 1986年與王力行、張作錦創辦《遠見》雜誌。其所創立及帶領的「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近四十年來致力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志業,現已成為華人世界深具影響力的集團,積極推廣「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終身學習觀念。

  本書部分內容曾以《進步台灣》書名於2021年出版。全書涵蓋五大部分:從八年代起高希均教授創辦雜誌和出版社的回顧;他在《天下》雜誌上發表過的文章(一九八一~一九八六)、《遠見》雜誌發表過的文章(一九八六~一九八九),以及在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下的幾篇文章。

目錄

【總序 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 開放.文明.進步.和平.學習──新總統賴清德施政方向建言 高希均
【二二一年《進步台灣》自序】推動進步觀念的初心

第一部 啟航──年代觀念啟航
01一九八一年《天下》雜誌創刊詞──經濟是我們的命脈
02一九八六年《遠見》雜誌創刊詞──為什麼要創辦《遠見》?
03一九八二年「天下文化」起步──撒下一顆學習的種子
04○○二年「小天下」的誕生──以少兒優良讀物為「大格局」催生
05○○六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問世──呼應台灣的需求
06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百年輝煌──全球繁體中文版邁入十七年
07傑出「領導」創造完美「影響力」── Leadership Impact Institute 緣起

第二部 共擁天下──播種「改」與「變」的觀念
08我們的企業家在哪裡?
09創造財富才能照顧低所得
10我們要把什麼留給下一代
11人力投資與人才利用
12決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
13「經濟人」與「社會人」
14「按道理做」──財經決策的基本原則
15扭轉財經政策的「無力感」
16放眼看天下──不做「國際經濟文盲」
17灰燼中出鳳凰──「經濟衰退」的教訓:「盡己所能」
18市場經濟下的「競賽規則」──美國的例子
19為什麼決策會錯誤?
20我們從「日本經驗」中得到什麼?
21推動進步觀念的絆腳石
22攀登三座經濟頂峰──自由化、制度化、國際化
23交棒人全力以赴,接棒人全力衝刺
24企業形象──良性循環的原動力
25白天鵝抑醜小鴨?──減少政府與民間的差距
26不再是保母,不再是公僕──給公務員應有的尊敬
27如何對抗自私與短視

第三部 共懷遠見──栽植觀念之樹
28為下一代子孫的幸福投資
29不能打折扣的公信力
30人才是一切的根本
31如何贏得國際尊敬
32三星創辦人李秉喆──寧靜與堅強
33知識之宮──紐約的公共圖書館
34前有勁敵,後有追兵──亞洲四小龍飆向二十一世紀
35二十一世紀是誰的天下?
36中產階級社會要靠制度運作
37縮短六十年所得差距──鄧小平需要「台灣經驗」
38不要強人領導,要強勢領導
39位高、名重、權大,但影響力小──從美國總統想到台灣領導
40五種「新夾殺」下的企業危機
41物價變動值得重視,不值得緊張
42這是一個貪的時代──它使人心散、心慌、心變
43貫徹「執行力」,不能忽視「注意力」
44專業內要內行,專業外不外行
45一人教訓兩黨、穩兩岸、救兩代──韓國瑜的勝利
46民心在翻轉,政治人物要換腦袋

第四部 新冠病毒肆虐下的省思(二一八~)
47川普主政下,遠離「美國第一」──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的評斷
48以讀攻毒,以書止輸
49我們同在一口井裡──在世界失控中的四項覺醒

 

人力投資與人才利用
 
台灣最豐富的資源就是──人,如何將「豐富的資源」變成「珍貴的資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
 
一九七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蕭而治教授(T. W. Schultz)即是首先指出、證實、強調「人力投資」(human investment)重要的一位美國學者。在戰後不到四十年的經濟發展思潮之中,「人力投資」代表著一個新觀念的突破,以及一個新方向的確定。把「人」或「人力」當成資源,絕不意味著對人的自尊與價值的貶低。唯其認清了「人力」是一種資源,它在強調:
 
 
人力不能閒置,也不能浪費。因此一國就要盡力設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予以充分利用。
 

人力要精益求精。因此一國就要盡力設法提高勞動生產力,這有助於個人所得及一國經濟成長之提高。
 

人力之效率不是隨數量,而是隨素質而定。因此,一國就要盡力推動提高人力素質的各種方法──如職業訓練、家庭計畫以及偏遠地區保健推廣等。
 
綜合地說,「人力資源」意指,一定時空內,一國國民所具有的「知識、技藝與性向」。「人力投資」就是指為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及效率所做的一切支出──包括正規的教育,長短期的技藝訓練、自我進修、研究與發展,以及政府與民間對改進健康與營養等的各種費用。
 
(二)
 
一九八年台灣地區總人口數為一千七百八十萬。年齡在十五歲及以上者接近一千一百四十萬,占總人口六三.九%。其中具有工作能力及意願者約為六百六十三萬人。這就是一國在某一時期之勞動力(亦即勞動力參與率)約為五九%。在這六百六十三萬人中,失業者尚不到八萬二千人。
 
換言之,這六百六十三萬的勞動力,如果透過妥善的人力訓練及利用,就可以名副其實地把台灣最豐富的資源變成最珍貴的資源。然而,這種「量」到「質」的轉變談何容易!
 
這些充沛人力最大的貢獻,就是三十年來由於「勞力密集」經濟發展策略的成功,帶動了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但是如果仔細觀察當前台灣地區的人力訓練運用,我們發現近幾年來令人擔憂的問題依然存在,甚至因為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變動,這些問題的嚴重性愈來愈增加。從總體方面來說,它包括了:

社會總需要與總供給的間歇性失調。
各級教育經費仍然短絀,尤以國小及國中為然。
職業訓練常常虛有其名。
教育素質的提供有顯著的地區差異。
高級人力也有顯著的地區差異。大都集中在都市,不肯下鄉。
社會上依然流行著「多讀書」、「少動手」、「坐辦公桌」的傳統觀念。個體方面來說,它包括了:
「學非所宜」:不該讀書的依舊留在學校。
「學非所願」:在校時,所學與興趣不符。
「學非所用」:畢業後,所讀科系與所擔任工作缺少關聯。
「大才小用」:所具有之學識或訓練超過目前工作所需。
「學成無用」:在畢業後面臨失業。
 
好在這些問題由於經建會人力小組、青輔會以及教育部計畫小組之策畫及呼籲,已經引起政府決策階層更多的重視。
 
(三)
 
在人力利用方面,台灣今天面臨一個迫切的問題是:「人才哪裡找?」造成人才嚴重缺乏的三個基本原因是:
 

    對某些專業人才(如電腦方面)的需要,遠超過教育部門能夠供給。
 

    對需求人才的機構,很少肯自己有計畫地投資訓練,而是多藉高薪挖角的方式來獲取。
 

    有才華的人經過一段時期的「在職訓練」後,自己創業,加深了人才羅致的困難,或者接受別處高薪調換職位。
 
在我們這個動態進步的社會中,法令上對人才流動的限制(如對出國留學) 與合約上的限制(如聘期)都不是根本的辦法,長期而有效的辦法應當包括:
 

    政府機構,尤其是國營事業,應學中鋼一樣,大量培植自己所需人才。日後當這些人才轉向民營機構時,也是為國儲才。
 

    政府應以減稅等方式獎勵民間企業之員工訓練,及從事研究與發展。
 

    從學校教育制度開始,就灌輸敬業精神。
 

    從教育制度開始,注意一國經建所需之人才。
 
物色人才最好的辦法大概還是給他(她)們:
 
獎勵:分享財富。
授權:分享決策。
名位:分享榮譽。
 
如果要留住人才,那麼自己就要時時提醒自己:人才不僅走向有高薪之處, 人才更走向有人才之處。
 

=高希均教授談人才:台灣面臨迫切的問題是「人才哪裡找?」|《進步:累積台灣優勢》

高希均教授新作《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指出,台灣最豐富的資源就是──人,如何將「豐富的資源」變成「珍貴的資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要留住人才,那麼自己就要時時提醒自己:人才不僅走向有高薪之處, 人才更走向有人才之處。


※本文擷取自高希均教授新作《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五冊)》《進步:累積台灣優勢》

人力投資與人才利用

台灣最豐富的資源就是──人,如何將「豐富的資源」變成「珍貴的資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

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蕭而治教授(T. W. Schultz)即是首先指出、證實、強調「人力投資」(human investment)重要的一位美國學者。在戰後不到四十年的經濟發展思潮之中,「人力投資」代表著一個新觀念的突破,以及一個新方向的確定。把「人」或「人力」當成資源,絕不意味著對人的自尊與價值的貶低。唯其認清了「人力」是一種資源,它在強調:

 

人力不能閒置,也不能浪費。因此一國就要盡力設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予以充分利用。

 

人力要精益求精。因此一國就要盡力設法提高勞動生產力,這有助於個人所得及一國經濟成長之提高。

 

人力之效率不是隨數量,而是隨素質而定。因此,一國就要盡力推動提高人力素質的各種方法──如職業訓練、家庭計畫以及偏遠地區保健推廣等。

 

  綜合地說,「人力資源」意指,一定時空內,一國國民所具有的「知識、技藝與性向」。「人力投資」就是指為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及效率所做的一切支出──包括正規的教育,長短期的技藝訓練、自我進修、研究與發展,以及政府與民間對改進健康與營養等的各種費用。

 

(二)

1980年台灣地區總人口數為1780萬。年齡在15歲及以上者接近1140萬,占總人口63.9%。其中具有工作能力及意願者約為663萬人。這就是一國在某一時期之勞動力(亦即勞動力參與率)約為59%。在這663萬人中,失業者尚不到82000人。

換言之,這663萬的勞動力,如果透過妥善的人力訓練及利用,就可以名副其實地把台灣最豐富的資源變成最珍貴的資源。然而,這種「量」到「質」的轉變談何容易!

這些充沛人力最大的貢獻,就是30年來由於「勞力密集」經濟發展策略的成功,帶動了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但是如果仔細觀察當前台灣地區的人力訓練運用,我們發現近幾年來令人擔憂的問題依然存在,甚至因為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變動,這些問題的嚴重性愈來愈增加。從總體方面來說,它包括了:

● 社會總需要與總供給的間歇性失調。

● 各級教育經費仍然短絀,尤以國小及國中為然。

● 職業訓練常常虛有其名。

● 教育素質的提供有顯著的地區差異。

● 高級人力也有顯著的地區差異。大都集中在都市,不肯下鄉。

● 社會上依然流行著「多讀書」、「少動手」、「坐辦公桌」的傳統觀念。個體方面來說,它包括了:

● 「學非所宜」:不該讀書的依舊留在學校。

● 「學非所願」:在校時,所學與興趣不符。

● 「學非所用」:畢業後,所讀科系與所擔任工作缺少關聯。

● 「大才小用」:所具有之學識或訓練超過目前工作所需。

● 「學成無用」:在畢業後面臨失業。

好在這些問題由於經建會人力小組、青輔會以及教育部計畫小組之策畫及呼籲,已經引起政府決策階層更多的重視。

(三)

在人力利用方面,台灣今天面臨一個迫切的問題是:「人才哪裡找?」造成人才嚴重缺乏的三個基本原因是:

對某些專業人才(如電腦方面)的需要,遠超過教育部門能夠供給。
對需求人才的機構,很少肯自己有計畫地投資訓練,而是多藉高薪挖角的方式來獲取。
有才華的人經過一段時期的「在職訓練」後,自己創業,加深了人才羅致的困難,或者接受別處高薪調換職位。

在我們這個動態進步的社會中,法令上對人才流動的限制(如對出國留學) 與合約上的限制(如聘期)都不是根本的辦法,長期而有效的辦法應當包括:

政府機構,尤其是國營事業,應學中鋼一樣,大量培植自己所需人才。日後當這些人才轉向民營機構時,也是為國儲才。
政府應以減稅等方式獎勵民間企業之員工訓練,及從事研究與發展。
從學校教育制度開始,就灌輸敬業精神。
從教育制度開始,注意一國經建所需之人才。

物色人才最好的辦法大概還是給他(她)們:

● 獎勵:分享財富。

● 授權:分享決策。

● 名位:分享榮譽。

如果要留住人才,那麼自己就要時時提醒自己:人才不僅走向有高薪之處, 人才更走向有人才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