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18 Psychology chat Book 進步一點點人生大不同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主題:進步一點點,人生大不同——如何以多面向提升自我,創造幸福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段標題
1. 破繭成蝶:如何在挑戰中成長
2. 知識的力量:學習如何塑造未來
3. 心態的轉變:積極心態帶來的奇蹟
4. 社交的藝術:串門子的價值與快樂密碼
5. 靈性啟迪:在逆境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6. 健康心靈的建設:心理與生理的相輔相成
7. 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家人、朋友與社會資源的力量
8. 從他人身上學習:閱讀如何改變命運
9. 掌控自我:小習慣的巨大影響
10. 具體案例:如何以勤精進改變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概要
1. 破繭成蝶:如何在挑戰中成長
人生如同柿子樹,在生存壓力下方能結出最甜美的果實。挑戰與逆境雖令人畏懼,卻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正如大腦在壓力下的神經迴路會被激活,逆境讓人反思並找到突破的方法。
2. 知識的力量:學習如何塑造未來
學習是防止腦部退化、開創人生新格局的關鍵。每天學習一點新知識,能促進正腎上腺素的分泌,延緩大腦老化。閱讀不僅拓展視野,也讓人更能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與變化。
3. 心態的轉變:積極心態帶來的奇蹟
快樂的關鍵在於心態,而非外在條件。當我們改變對生活的看法,報酬迴路中的多巴胺會被激活,使人感到安心與幸福。透過幫助他人或挑戰自我,可以獲得更持久的快樂感。
4. 社交的藝術:串門子的價值與快樂密碼
鄧巴數字理論指出,人類需要小圈子的支持來維繫心理健康。串門子作為現代社交的一種形式,不僅能增進人際關係,還能激發催產素分泌,帶來正向情緒。
5. 靈性啟迪:在逆境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靈性的力量在於讓我們在困境中找到安慰與方向。無論是宗教信仰、冥想,還是與自然的連結,都能幫助我們穩定內心,提升生命的深度與寬度。
6. 健康心靈的建設:心理與生理的相輔相成
大腦的健康直接影響心理狀態。運動、學習與正向思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三大支柱。這些行為能活化腦部神經迴路,增強對壓力的耐受力,並降低患病風險。
7. 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家人、朋友與社會資源的力量
在低潮時期,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至關重要。社會資源如心理輔導、志願服務也能提供幫助。建立穩固的支持系統,有助於面對挑戰並保持心理健康。
8. 從他人身上學習:閱讀如何改變命運
閱讀是最快捷的學習方式。透過吸取他人的經驗,我們可以避免重蹈覆轍,並從中找到啟發自己人生的智慧。
9. 掌控自我:小習慣的巨大影響
成功來自日積月累的努力。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每天運動、學習與反思,能逐漸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為未來奠定良好基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體案例:如何以勤精進改變人生
=案例背景
主角:小林(35歲,男性)
地點:台灣台北
時間:2023年COVID-19疫情期間
事件:小林因公司裁員面臨失業,隨之而來的是長達半年的低潮期。他每天無所事事,甚至出現輕微的抑鬱症狀。
=故事發展
一天,小林在家翻到一本書《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書中提到的勤精進和積極心態讓他深受啟發。他開始每天做一件小事改變自己,例如學習新技能(如Python程式設計)、參加戶外運動,並每天寫下三件感恩的事。
透過不斷學習,他找到一份兼職教學的工作,並逐漸重拾信心。兩年後,他創立了一個線上教育平台,幫助因疫情失學的孩子。他的經歷被當地媒體報導,成為「疫情後自我重建」的典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個重點內容
1. 逆境是成長的契機,挑戰是最好的老師。
2. 學習與閱讀是提升自我、應對壓力的最佳方式。
3. 積極心態能改變大腦運作,帶來更多快樂感。
4. 社交互動與支持系統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5. 靈性力量能穩定內心,幫助度過困難時刻。
6. 運動與健康習慣有助於大腦的長期保護。
7. 建立支持系統,利用家人和社會資源的幫助。
8. 閱讀他人的經驗,避免重複相同的錯誤。
9. 日積月累的小改變,能帶來人生的大不同。
10. 勤精進的態度是通往幸福與成功的關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
生命是一段不斷進步的旅程,挑戰是成長的動力,而知識、心態與靈性是走向幸福的三大基石。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們終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重要資料整理
=想讓你一天心情都變好?快去串門子吧!學習與人相處,每天《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 或許語言、生活方式、消費習慣都會隨著時代環境的不同,而跟著改變。但「關懷別人,會帶給你快樂」這件事情,卻是不管在哪個時代都不會改變的真理,在這個機器人當道的時代更顯得特別重要、珍貴,想讓你一天心情都變好?快去串門子吧! 串門子也很重要 在街上遇見以前的同事,告訴我她退休了,請我去她家串門子。她的女兒在旁聽不懂,朋友便說:「就是請老師來家玩、聊聊天。」女兒恍然大悟說:「哦,原來是打屁。」朋友立刻皺起眉頭說:「不可以講粗話!」我才發現自己正在目睹語言的變遷。 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的流行語,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舊的很快被新的取代。90年代我剛回國時,台灣流行「卡拉OK」這個名詞,我卻怎麼也猜不透它的意思,最後問了人,才知道是日本傳入的外來語,意思是樂隊伴唱。 1996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了英國牛津大學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教授的新著Glooming, Gossip and Language Evolution,我看了很喜歡,便把它引進台灣來。台灣出版社把中文版取名為《哈啦與抓虱的語言》,我看了很不以為然,哈啦是什麼呢?很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出版社很堅持,因為這本書行銷的對象是大學生,所以一定要用大學生的語言。匆匆20年過去了,現在哈啦被打屁取代了。難怪她女兒說,聽你們說話,就知道你們是哪個時代的人。 關懷別人可帶來快樂 鄧巴在他的書中強調串門子的重要性,人若能每天見面,別人就無法離間,因為一對質,謊言會馬上被拆穿。他舉狒狒的捉虱為例,動物每天花五分之一的清醒時間在替別人翻毛捉虱子,這是很浪費時間的事,但是替別人梳理就是對牠示好,讓牠接納你成為牠小圈圈中的一員,同時也是對牠宣誓忠誠。研究發現猴子一聽到剛替自己梳理過的同伴求救聲,會立即趕過去支援,但若只是同族的呼救聲,反應就冷淡得多。 但是即使每天馬不停蹄的梳理,也只能梳理有限的幾個人,研究發現狒狒團體不超過55個成員,黑猩猩則不超過30,再大,就分裂了。鄧巴認為人類的串門子就是口語化的梳理,目的是示好和效忠,因為人落單會死亡。人大約一次可以跟3到5人說話(雞尾酒會中,聊天的人數超過5人,就會有人走開),所以人類團體不能超過150∼200人,再多便會分裂。 串門子在這個機器人當道的時代很重要,跟別人接觸,交換眼神和關心,會使大腦產生催產素(oxytocin),讓你一天心情都好。 其實不管用什麼名詞,在任何時代,關懷別人都會帶給你快樂。 【書籍資訊】 |
=幫助別人,快樂更持久!生命應該要主動去扮演角色,而不是等著被命運分配 文/洪蘭 你的氣質與涵養,並不會因你的職業而消失。而愈有內涵的人愈謙虛,愈不注重外表的裝飾,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誰。生命是個老師,但是教我們的東西常常是透過經驗才能得到,只是人生命有限,無法去經驗所有的事情,補救的方式便是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以有限的生命去成就人生最大的意義。 你的氣質與涵養,並不會因你的職業而消失。而愈有內涵的人愈謙虛,愈不注重外表的裝飾,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誰。生命是個老師,但是教我們的東西常常是透過經驗才能得到,只是人生命有限,無法去經驗所有的事情,補救的方式便是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以有限的生命去成就人生最大的意義。 為何要攀登人生第二座山? 知識,一般來說,可分專業和非專業兩種,專業的知識決定我們的職業和收入,非專業的知識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所寫的《第二座山》(The Second Mountain: The Quest for a Moral Life)屬於後者。 作者是相當成功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也是電視新聞評論員,擁有很多的讀者,但他在52歲離婚時,才發現自己雖然看起來很成功,在社會上也很有地位(也就是爬上了他所謂的第一座山),但活得並不快樂,甚至很空虛。他發現只有家庭關係親密、有知己朋友,並且能夠伸出手去幫助別人才會感到幸福。他把追求生命的意義比喻成登第二座山,並把這個覺悟寫出來,希望對別人有所啟發。 元朝陶宗義曾說:「不敢妄為些小事,只因曾讀數行書。」讀書使我們明理能辨是非,但是人生不只是做個奉公守法的好人,平順的過一生而已,人還得有抱負,創造自己存在的價值。聖嚴法師說:「生命的意義在服務,生活的價值在奉獻。」這就是這本書的宗旨:服務他人、貢獻社會。 我們小時候聽大人說「施比受有福」時,都很不解,錢留在自己口袋裡,要吃什麼就吃什麼,要買什麼就買什麼,不是比向別人伸手討更好嗎?而且接受別人的贈予當然比送出去給人家快樂,不是嗎?長大後才知道,給的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人,幫助別人使快樂維持的更久。有一個研究發現錢花在別人身上的快樂感高於花在自己身上,給快餓死的人一碗白粥,它所帶來的快樂感遠勝過自己的瓊漿玉露,因為這是錢真正的意義。 人的物質欲望會飽和,去年一塊錢帶給你的快樂,今年要一塊四毛才能達到同等的快樂。大腦科學的研究發現被人尊敬、受人景仰所得到的快樂與得到金錢報酬在大腦中活化同樣的區塊,甚至是同樣的強度。物質上的享受是穿腸過,而精神上的愉快是歷久彌新。作者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做善事幫助別人,受益最多的是自己,做好事使人心情愉快、遠離病痛。 人身難得,要好好利用 書中談到豐富自己內心世界的重要性。多年前,嚴長壽先生去德國旅行時,搭計程車,發現司機在聽古典音樂。他很好奇的問了一下,才知這位司機曾是大學教授。嚴先生說,開車只是個謀生用的職業,這位司機並不需要職位來肯定自己是誰,所以不管開不開計程車,他都是同一個人,他的氣質與涵養不因他的職業而消失。這就難怪愈有內涵的人愈謙虛,愈不注重外表的裝飾,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誰。反而是除了名利,生命一片空白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誰。他們在事業有成,爬上山頭後,才發現高處不勝寒,這些虛名在夜闌人靜時,無法帶給他任何的溫暖。人需要別人的關懷與尊敬。我第一次聽到南非祖魯人(Zulu)見面打招呼的話是「我看見你了」,對方的回答是「我在這裡」時,非常感動,我們要的不就是那句「我在這裡」嗎? 生命是個老師,但是教我們的東西常常是透過經驗才能得到,只是人生命有限,無法去經驗所有的事情,補救的方式便是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以有限的生命去成就人生最大的意義。 這本書對已經爬上第一座山的人來說,是暮鼓晨鐘,對正在爬第二座山的人來說是人生指引。佛家說人身難得,既然已經得到人身了,就要好好去利用它,做出一番事業來,以不負此生。 生命的目的在我們怎麼主動去扮演角色,而不是被動等著命運來分配。 【書籍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