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110 Psychology Sex Book 女神狀態 創造自己的真愛體質  【楊聰財專欄】

@文章=女神狀態:創造自己的真愛體質,吸引有愛的關係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主標題:喚醒內心女神,開啟真愛旅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錄

 

1.  什麼是真愛?了解「愛」與「非愛」的本質

2.  女神狀態的真義:從內而外的愛自己

 

3.  修復內在分裂,創造豐盈的情感能量

4.  陰陽能量的平衡:關係中的流動與對話

 

5.  吸引有愛的關係:不靠技巧的自然魅力

6.  放手的智慧:學會接受與釋放

 

7.  愛與恐懼:解開需求與依戀的結

8.  案例分享:一位找到真愛的女性成長故事

 

9.  多面向剖析: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的探索

10. 實踐指南:通往真愛的每日練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什麼是真愛?了解「愛」與「非愛」的本質

 

1. 愛是無條件的接受

真愛不帶附加條件,不以需求為基礎,也不是控制或依附。它是一種內在豐盈後自然溢出的能量,讓人感到自由與滋養。

 

2. 非愛的表現

「非愛」的關係常包含操縱、恐懼、執著或消耗。一段需要費力維持的關係,多半是不符合內心深處渴望的「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女神狀態的真義:從內而外的愛自己

 

1. 自我接納是基石

只有當你真正接納自己的全貌,包括優點與缺點,才能展現不受外界動搖的魅力。

 

2. 內外合一的力量

透過調整內在能量,喚醒心中的「女神」,你將自然吸引到與內在頻率相符的伴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修復內在分裂,創造豐盈的情感能量

 

1. 面對內在的傷痛

每個人內心都有因過往經驗而產生的傷痕與恐懼。當這些被療癒,情感的豐盈才可能出現。

 

2. 練習內在對話

運用靜心與循心練習,傾聽內心真正的需求,釋放對外界的依附與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陰陽能量的平衡:關係中的流動與對話

 

1. 理解能量流

在關係中,陰性能量代表接納與柔和,陽性能量則象徵行動與進取。只有平衡這兩股能量,關係才能和諧穩定。

 

2. 陰陽互補的重要性

學習如何在關係中適時展現不同能量,既能表達自我,也能接納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吸引有愛的關係:不靠技巧的自然魅力

 

1. 停止操弄,真誠相待

市面上的戀愛技巧大多以操縱為主,然而真正的愛只能建立在真誠的互動之上。

 

2. 感受對方,而非判斷

學會以直覺感受對方的狀態,讓相處自然流動,而非試圖分析或控制對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放手的智慧:學會接受與釋放

1. 放手的力量

執意挽留一段已無感情流動的關係,既無法滿足自己,也無法讓對方感到幸福。學會放手,是通往真愛的第一步。

2. 為愛騰出空間

清理內心的執著與過去的傷痛,才能迎接新關係的到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愛與恐懼:解開需求與依戀的結

1. 需求與恐懼的關聯

需求常源自恐懼,當我們試圖透過對方滿足內心空洞,關係就容易失衡。

2. 獨立的情感力量

擺脫對外界的依賴,學會自我滿足,才能真正擁有獨立且豐盈的情感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案例分享:一位找到真愛的女性成長故事

背景:

主角小米(化名),35歲,曾在婚姻中因過度付出與期待對方改變而感到疲憊,最終選擇離婚。

轉折:

在參與情感工作坊後,小米學會放下對愛的控制與需求,開始專注於修復內在傷痛,逐漸釋放對過往關係的執著。

結果:

三年後,小米遇見了一位能與她共享價值觀與生活熱情的伴侶,兩人以自然流動的方式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多面向剖析: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的探索

1. 生理面向

內分泌系統與情感的關聯,例如催產素(愛情荷爾蒙)的作用。

2. 心理面向

童年依附模式如何影響成年後的戀愛方式,以及如何修復這些模式。

3. 社會面向

現代社會對愛情的錯誤期待如何加重情感的負擔。

4. 靈性面向

靈性成長帶來的內在平和,如何幫助我們超越執著,進入真愛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實踐指南:通往真愛的每日練習

1.  每日靜心,傾聽內心的聲音。

2.  練習感恩,專注於生活中的美好。

3.  書寫內心對愛的渴望,釐清真正需求。

4.  嘗試接納與放手,面對日常中的挑戰。

5.  與自己建立穩定的情感聯繫,進而影響外界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

真愛不是一場博弈,而是一種從內而外的能量流動。當我們學會愛自己,活出豐盈的女神狀態,真愛將不請自來,為我們的生命注入無限的喜悅與可能性。

 

=B=女神狀態:創造自己的真愛體質,吸引有愛的關係 作AWE情感工作室 文飛(DANA時報出版2022/01/25

#內容簡介

需要費力經營的
都不是對的感情


  對對方越好,對方越拿翹?
  吊足對方的胃口,才能維持美滿的關係?
  如果自己夠努力,對方就會變成我期望中的樣子?……

  在感情路上,許多人走著走著才發現像在玩一場費力的關係平衡遊戲、才發現是有情而無愛,就算努力磨合、經營,仍難以感受到幸福,卻也無法放手……

  關係教練的蛻變之書,帶你看清兩性互動的真相
  讓內在的女神(神性)狀態覺醒,吸引有愛的關係

  愛情的無常,讓我們想學習技巧(aka手段)讓愛往想要的方向發展,但是再厲害的技巧,如果沒有調整內在狀態,也無法發揮強大長久的效果。本書作者文飛Dana為熱門課程高價值女人養成班的教練,在本書帶你認識兩性情感流動的方式,更分享個人對愛的體驗。透過練習和實踐調整心態,喚醒內心深處的積極、充滿愛的能量,活出完整自我接納的女神(神性)狀態,用符合自己個性的方式談一場滿足的戀愛:

  ‧你會清楚自己真正想找尋的人是誰,過濾掉「不是愛」的關係;
  ‧你不需要使用技巧和手段,就能自然地展現魅力;
  ‧你會抓到感覺,感受到對方現在經歷什麼、需要什麼,也就能知道怎麼回應對方;
  ‧你也將探索出自己與對方是不是走在真愛旅途上。

 =關於愛情
  :唯有知道「什麼不是愛」才能認識「什麼是愛」。

  :所謂的欲擒故縱,是互相傷害來博取對方的注意,以證明、考驗自己對對方的重要性。

  :不論話語跟行動包裝得多浪漫美麗,只要是暗示且引發你內在恐懼的話語,都是在一點一滴傷害你。

  :知道「自己跟對方都永遠可以選擇離開」很重要,當我們執意想要一段實質上已經沒有情感流動的關係繼續下去,那我們也不會在這段關係中感到滿足跟幸福。

  :想要正確判斷對方給出的訊號,就是「不要判斷」,而是去「感受」。像是兩人共跳雙人舞,你是在感受對方的動向,而不是一直「分析、判斷」要怎麼跟對方共舞。

  :「向宇宙/月老下訂單」的兩個要點:1.把許願的描述放在「自己跟這個人在一起會有什麼感覺」的「體驗」上面。2.將心中的位置「空出來」。如果你希望的伴侶是「對方很喜歡自己」的話,那就要立即停止並再也不追逐不喜歡你的人。

=│同場加映
  認識操弄、控制(PUA)的言語和表現 Pick-Up Artist 把妹達人
  調情句型的精髓在於1.表達自己的感受2.給他回饋和方向
  收錄女神(神性)狀態的戀愛關係檢測表

=本書特色

  ◎改善任何感情問題的核心,都在於內在狀態的調整。就算補足再多戀愛技巧,如果內在狀態不夠豐盈,始終吸引不到有愛的關係。單身者或在感情中跌跌撞撞的人必讀!

  ◎明白真愛的樣貌,便能避免感情中的操弄(PUA),不再為了滿足感情需求,而讓自己的弱點被利用。也不再因為「害怕失去」而無法放手或挽回不適合的感情。

  ◎女神狀態是去向內經營自己,透過書中的循心練習完成自我療癒,當你內在越是敞開,能夠感受(接通)的部分越緊密,自然資訊量也會越大,你會莫名其妙的「就是知道」對方的狀態跟他想要怎麼被對待。

  【循心練習】
  1.我想做這件事是為了什麼?
  2.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會想要這樣做嗎?
  3.這個行動的驅動是因為不舒服?還是是因為喜歡?

深刻推薦
  小妮子/IG關係療癒創作者、專欄作家
  柚子甜/心靈作家
  蔡侑霖 Danny Tsai|/暢銷作家
  Nicole/一隅有光 希塔療癒導師
  (依首字筆順排序)

作者簡介

文飛(Dana

  台大國企畢業,卻走入戀愛產業中創業,成為AWE情感工作室創辦人。興趣是找尋真相與通達宇宙萬物的道理,尤其是跟人有關的事。期望自己好好當個人,總是寫出最真實的自己來面對讀者。 經歷不多也不少,不足掛齒,直接閱讀文字感受最快速。

  出版作品:《是男人沒有眼光,還是妳不懂得發光》、《戀愛力》、《有一種分手叫不遺憾》

  FB粉專:文飛-Dana
  SOSreader專欄:泥濘中的成長筆記

AWE情感工作室

  台灣第一個同時擁有教男、教女教練的戀愛教學團隊,以關係議題為中心,致力於以簡單容易理解的方式破解難解的關係問題。工作室的主旨以在感情關係中獲得更高的自由度為目標,期望接觸到工作室的讀者、學生都能更加自在地活著。創辦人為Dana與亞瑟。

目錄

前言    
前導1.請不要經營關係
前導2.符合常理的關係──我們愛上的只是想像
「符合常理的關係」檢測表

Chapter 1.懂愛之前,先懂什麼「不是愛」
1個體化:內在能量層面的「成人」與「獨立」
2感情套路──操弄跟控制
3生活中潛藏的操弄:廣告、愛情騙子、無法接受你自由的關係
4以愛為名:操控和控制的言語和表現
5拿回自己真正的力量
6市面上兩性書籍幾乎都在教操弄

Chapter 2.了解愛,從宇宙觀的轉換開始
1為何我們常覺得真實的自己不會被愛?
2修復內在的分裂,由衷感受一切
3新的宇宙與存在觀開啟真愛體質
4命中註定的人
5我的體驗如何帶我認識非愛

Chapter 3.關係中的能量流與陰陽能量的動態關係
1感受關係中的能量流
2如何釋放內心的魔鬼(需求/期望/幻想/投射/控制/執著/情緒/恐懼)
3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你的一面鏡子
4循心生活:先感覺,再行動
5愛的能量是什麼?
6陰陽能量的動態結構
7陰陽能量的性質

Chapter 4.女神狀態與真愛體質
1女「神」狀態
2真愛體質的調情藝術
有愛的戀愛關係的檢測表
3在愛的眼光裡,如何看待外遇與背叛?
4如何吸引有愛的關係到生命中?

前言

  「愛,是不符合常理的。」

  這是我在用身心靈體會愛是什麼之後的深刻感想。至少在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愛」對世界來說應該還是不符合常理的。這邊說的愛,並不是指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愛,而是真正的「無條件的愛」。我希望不久後,愛會變成世界的常理,希望這本書的誕生,可以為這個願景盡一點微薄之力。

  體驗到自身擁有的無條件的愛,將會開啟你的女神狀態以及真愛體質。過去我在研究愛情關係時,也會追求變成所愛之人的「女神」,但當我覺得自己真正地接觸所謂「神性」時,發現女神狀態跟我想像中內容有蠻大的落差。

  而真愛體質,則是能夠被真愛的關係圍繞(這並不一定是指愛情關係)。也因此我會花一些篇幅解釋何謂「不是愛(非愛,會被消磨、對立的關係所說的愛)」跟「是愛(真愛)」的差別。

  老實說,我到現在都還是沒辦法百分之百地描述我所體驗到的,愛太過龐大、深刻、神奇。在我仍然不認識愛為何物時,愛甚至是一個難以令我接受的概念。但我會盡我所能地,把我從不認識愛到接受愛的過程清楚地寫出來。

  「愛是一切問題的解答」這句話我相信大家都可能在動畫、漫畫或各種故事裡看過類似的概念,對尚未了解愛是什麼的我這句話也顯得很天真,愛怎麼可能是一切問題的解答呢?但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

  就像是當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時候,認為一切的人際關係的問題都出在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我們也無法相信「喜歡上自己」就是一切人際關係問題轉變的關鍵一樣,直到我們真的去實踐之前,那聽起來都像是遙遠且理想化的笑話。

  研究親密關係將近十年,最後的我近乎是對一切感覺到疲乏,我自認為知道一切關係問題的解法了,我認為只要讓自己一直保持「選擇權」,並且學會重複誘惑伴侶,讓自己「永遠成為吊在馬前面的胡蘿蔔」就可以維持一段美滿的長久關係。剛開始當然非常興奮,覺得自己在關係的路上會變得很順利,但在實踐的路上卻發現這是一個沒有贏家、令人感到疲乏的答案。最後我開始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全心全意的去喜歡一個人?為什麼越是付出真心、對對方越好,對方越是不珍惜?為什麼愛情變得好像只是一個關係平衡的遊戲?

  在這遊戲裡,喜歡獨處、需要自己空間的、能夠性愛分離的陽性方似乎更天生適合當關係中的贏家,陰性方只能辛苦地不斷使用手段,為了當那個咬不到的胡蘿蔔,永遠都不能真心誠意沈浸在愛對方的情感之中嗎?為什麼我所研究的關係,到了最後,答案卻跟愛離那麼遠?(這邊說的陽性陰性跟性別沒有絕對關係)

  但我也沒有任何辦法,因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對對方越好,對方越拿翹」,還有那些聽到都膩了的出軌故事,這些體驗實在是太普遍了。在我尚未認識愛之前,我是一個對自己跟他人都很苛刻的現實主義者,用現實的手法追求理想的關係。就算我努力當個胡蘿蔔,最後也是把自己弄得渾身是傷,身心疲乏。就算我再怎麼了解男人,我也不是一直有心力在關係中操作各種技巧。最重要的是,我發現想要透過「操控」來得到愛,是一條絕對的死路跟幻覺。

  202010月,我經歷了一個翻轉人生的體驗,我認識了什麼是真正的愛,關於真愛一切是如此簡單、純粹。這個體驗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像是鳳凰浴火重生一般,跳脫出二元對立的無解牢籠,原來我過去理解的關係,跟愛並無相關、只是一種執著,現在的我只能說我們一般認識的那種關係很符合常理,但真愛卻是反常理的道而行。執著使我們活在某種可以透過操控來獲得的幻象之中,突破了幻象我發現了一個更廣闊、美好的世界。

  認識了愛之後,人生的一切都變得不再複雜,在這不可思議的體驗中,我看到了圓滿、不費力關係的可能。在這個體驗的衝擊之下,我被迫重新定義什麼是戀愛、什麼是喜歡,世界像是被破解重組一樣。對事物的定義是一切發生的源頭,我如何定義戀愛、如何定義何謂喜歡的感受,都會直接造成我是否選擇、進入有愛的關係裡。

  過去的我認為「失去會很痛苦」這種情感,這樣才是「很愛對方」的證明,我無法理解愛要怎麼在「不害怕失去」的狀態下存在。不害怕失去,不就等於我沒有喜歡對方嗎?不害怕失去的話,我為什麼還會想要跟對方在一起呢?當時眼界跟心胸都仍然狹隘的我,無法理解「害怕失去」並不與「想要」劃上等號。

  不只愛情關係,這世界上的一切都變得好清晰、好簡單、好純粹,之前世界的複雜跟絕望好像假的一般。跳脫了次元,往幸福開啟了一跳全新的道路,那裡沒有痛苦、不需要玩關係平衡的遊戲、也沒有恐懼。希望這本書,也能為各位讀者開啟通往這樣的世界的道路。

  當我看劇時,無法理解為什麼主角們面對金山銀山時可以視而不見,為什麼動漫的主角願意輕易原諒惡人,為什麼菩薩聖人們如此慈悲,願意去做那麼大的發願跟付出。為什麼可以不被利益誘惑?為什麼可以不去報復?那樣的精神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原來,那使一切衝突彌平的力量,就是愛的力量。

  雖然這是在我沒有體驗過愛以前,幾乎不可能理解的概念。就算看再多的書、關於愛的文字都只能用我狹隘的腦袋、過去的經驗去試圖解讀。那種感覺很像是我是一個活在1800年代古代人,不小心看了2020未來人對於生活的記載,試圖用1800年代的生活背景去理解2020年的便利生活那樣。但是,如果我看了從1800年代到2020年之間所有未來人的生活記載,了解過發展的進程跟完整的未來歷史,不是一次就跳到2020年代,那就比較容易了解了吧?

  這本書的內容跟觀念,可能會跟我以前出過的書有一些出入,但這無關乎好壞對錯,其實只需要問自己一句:「我想要體驗什麼樣的關係?」如果認為圓滿、無痛苦、不用努力經營的關係對你來說太過於不切實際,那可能我以前寫的內容更加適合現在的你來閱讀。但如果你想要體驗看看無條件的愛,那種喜悅滲透到靈魂深處的關係,那麼也許這本書會給你讓你滿意的內容。

  這是一本試圖挑戰所有關係常識的一本書。某部分它可能會有點哲學、有點抽象,但愛本身就是一種無法用理智去理解,只能用感受來經驗的一件事。愛,是無條件的,不會痛苦、只有無限的喜悅。只要你願意相信,它就存在。

前導請不要經營關係
 
關係經營,似乎是一件對維持關係來說理所當然、政治正確的一件事。但「需要被經營才能延續」的關係,事實上打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長壽。
 
如果你熱愛吃美食,這是你打從心底喜歡做的事,並且會讓你充滿欣喜,那麼你應該不會將吃美食這件事情稱為「經營」。你是否需要刻意地去安排自己「找好吃的餐廳」?尋找美食、把美食吃下去,是一件需要費力去做的事嗎?還是這是經由你的「心」引領你的過程,整個找美食、吃美食的過程都讓你心曠神怡?
 
經營這個詞需要出現的情況,大概會是:你是一個靠鑑賞食物賺錢的美食評論家。如果你熱愛看電影,你是否會認為沒日沒夜地看電影是一種「經營」?是否需要「費力」?當沒日沒夜看電影是為了某種交換時,才能稱做經營,或需要「費力」。
 
但你在看電影時或是走去餐廳時,的確眼睛跟雙腳都在用力,雖然在「用力」但卻「不費力」,在做喜歡的事的過程中,腳步都是輕盈的。即便你是個靠評論電影賺錢的YouTuber,你也不見得會把看電影這件事看成「經營」,如果你仍然打從心底享受看電影帶給你的一切體驗,不把金錢取得放在第一順位的話。
 
(這個世界上擁有大智慧的人,都一致認為金錢並不是喜悅來源,因為他們理解因為錢本身不具有任何價值,錢的本質只是一種交換體驗的中介,是虛幻的。賺錢並不是喜悅的來源,是一種有目的的交換,我們有錢會喜悅的原因是在「能夠體驗的選擇變多」的那種自由,或被他人認同的成就感的體驗中,並不是因為我們擁有了很多張印有數字的紙。)
 
我們只有在需要達成某種目的、取得利益的時候才會使用「經營」這個詞彙。經營在關係裡面的目的就會是「長久地維持關係」。如果我們只是純粹享受去做一件事的感覺,不去追求任何結果,那麼它就與「經營」沾不上邊。純粹享受一件事情,這件事能帶給我們喜悅,才有可能長久地讓我們想要去做它,而不會突然有一天爆炸反彈。「經營」代表的就是對績效的追求,也代表著你並不真正純粹喜歡做這件事。

但這不代表你不用跟你的伴侶溝通、約會、耍浪漫,我傾向用另外一個詞彙代替,叫做「滋養關係」。做這些事情不該使用「經營」的出發點去看待,而是只有當你真心喜歡這麼做的時候才去做。只有當「關係經營的內容」對你來說變成一個不需要任何回報,可以純粹享受的「興趣」時,你才知道你找到了「對的人」。
 
以「經營」的角度在看待關係,「讓伴侶開心」變成了義務,那麼關係內的真實感受就會很容易的被否定,好像只要不想維持關係、不想溝通、不想付出的那方就是「錯」的一方。但不想溝通、不想經營、不想付出的那方,真的有錯嗎?「不想做」也是該被承認跟接受的一種感受。
 
如果一段關係不刻意「經營」就會結束,那是不是代表兩個人為了「維持在一起的狀態」就得否定自己的感受,不能選擇去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如果讓對方開心、為對方著想並不是你打從心底純粹沈浸享受的事,那麼這段關係並不是屬於你的關係,不論你的頭腦認為你們彼此是多合適,或是你多不想要放開對方。
 
真正能帶給你幸福與愛的關係跟對象,會讓你自然而然地變得不去計較,並且想要支持對方的所有選擇(不論對自己有利還是不利)。看似很難做到的事,都會因為遇到了這個人而變得容易。為了想要看到對方的笑容而去做的一切,都會像是所有你喜歡的事情(例如吃美食、旅遊)一樣令人陶醉。
 
我知道這也許很難以接受,因為也許你會發現你現在認定的對象或離不開的關係,並不符合我說的這個狀態,這會使你感到不舒服或恐懼。在我遇到能激發我內心愛的能量的對象之前,我也一直很排斥跟恐懼這樣的事實。但是在遇到那個人的短時間內,與他相處的體驗像個萬能鑰匙一般,解開了我心中千百個甚至連我自己也不知道的疑問。
 
這個體驗讓我了解,我雖然喜歡過好多人,曾經跟前男友糾纏好幾年放不下的我,對親密的關係的運作理解也算是比一般人更深刻的我,也不曾真正懂得什麼是戀愛、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性慾望、什麼是愛。(聽起來也許很誇張,但我並沒有任何的誇大)

純粹又美麗的情感跟體驗湧入了我的心中,跟以前那些我「以為是愛」的情感跟經歷形成強烈又清晰的對比。讓我明白我以前擁有的,只不過是看不清事物全貌的執著,與為了滿足內心空洞的依戀情節。我發現以前自己會對關係斤斤計較的原因,並不是我的錯(當然也不是對方的錯),只是我擅自將對方認定成「必須努力在一起」的對象,而我跟對方的關係的本質,事實上從來不包含喜悅罷了。
 
「需要經營才能維持的關係」,說白了就是用人工的手段刻意延長本質上短命的關係,需要不斷地在日常變得無聊時,刻意地創造對方對浪漫投射的內容。或是在一段時間內,做點什麼來證明、讓對方感受自己是被重視的,或是被愛的。我們沒有辦法在沒有任何外在作為的狀況之下,無條件地相信自己是被對方愛著的或是被重視的,所以才需要「經營」。
 
經營有沒有其效果?有的,經營的確可以延長這段關係的壽命。但,這就像人類壽命延長也不代表等於變得幸福的意思一樣,關係能延續、維持不代表你很快樂。這些的需要經營才能維持的關係有沒有其價值?絕對有的,這些關係使我們更認識自己,使我們掙扎、痛苦,使我們有動力去尋找「愛」。這些「不是愛」的關係激發了我們內在各種黑暗,使我們發現自己的真實。但不管什麼樣的關係,任何關係都是一面鏡子,能照出我們平時無法發現的自我。
 
我們不需要特別去延長一段關係的壽命。該開始的關係讓它開始,該結束的關係就是該讓它結束。每段關係的出現都有它自己的任務,有它本身的性質跟期限,它都會扮演在你生命中給你某些體驗跟學習的角色,讓你慢慢往「靈性成人」的方向前進。
 
我們需要做的,就只是試圖讓自己維持在「放手」的狀態之中,適合我們、能帶給我們幸福、充滿愛的關係在我們釋放各種生命課題之後,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之中。這種關係不需要抓住,也不需要刻意維持就能自然而然成長茁壯、越來越豐盛,不會互相消耗,反而是互相滋養壯大彼此。
 
它會輕輕地停在你張開的手掌上,一直自發性地滋養著你,你不需要拽著對方跟你溝通、也不需要哀求對方的注意力,或用道德綁架來迫使對方對妳專一。因為滋養你、愛你、為你做的所有的事,也是對方純粹的「興趣」而不是義務。

如果滋養關係變成一種興趣,根本不需要有其他人督促,就跟你想要打電動、看漫畫一樣,你光是享受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會不想要做?(但當然也有不做或不想做的時刻)
 
我們普遍認為關係可以透過「作用」(經營關係)來影響它,但當我越是了解關係,就發現了一個盲點:那些因為維持很久所以分享關係甜蜜祕訣的情侶,關係的維持並不是因為經營才延續,而是那是一段本來不管經營與否都會維持下去的關係(也就是他們雖然嘴上說那是「經營」秘訣,但事實上兩個人長期自然而然都很享受為對方付出的行動,並沒有將那些用「經營」的本質來看待)。
 
對於一個處在一個自然期限很短的關係中,熱戀期過了之後光是去驅動對方維持關係的動力跟意願都很困難。那些網路上分享的關係經營的文章,雖然能夠短暫、小幅地改變一段關係的感受,事實上並不能撼動一段關係必然的本質。
 
前導2. 符合常理的關係
 
近年來心理諮商開始被重視、兒時創傷被廣泛地討論,我認為這是人類整體心靈進步的好的開始。但它也顯示了大部分的人還在剛開始療癒,或療癒中的進程,還尚未能脫離對以「需求」作為基礎而建立的關係的執著。但那是認識愛的必經過程,因為唯有知道「什麼不是愛」才能認識「什麼是愛」。以需求作為基礎而建立的關係,是在現代「符合常理」的關係形式,如果沒有滿足「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這個條件,我們認為關係便不會成立。
 
(這邊我需要非常清楚的界定「需要(需求)」跟「想要(欲求)」的差別,這概念在我以前出的每一本書都會提到。需要是「沒有會很不舒服,有了也不會非常快樂」,而想要是「沒有不會不舒服,有了會為生活加分」的兩種不同的能量出發點。雖然在普通的生活對話中,想要跟需要這兩個詞的使用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區別,但是在本書裡面區別這兩個詞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符合常理」的關係是這樣開始的:彼此因為符合彼此對於愛情的投射而看對眼,努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產生了甜蜜的熱戀期。投射就是一種自己內在因為愛的缺憾,進而產生的某種理想對象的形象,套在外在形象有符合這個角色的人身上(例如氣質、長相等任何可以藉由外在刺激來引發此種想像的對象),並且希望對方演出這個理想的形象與劇本,也就是關係書籍常說的「妳喜歡上的是妳對對方的想像,並不是對方本人」。
 
但越相處越會發現對方跟自己的原本美好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因此甜蜜的幻覺被打破。兩人開始進入權力鬥爭的階段,互相試圖用主動(溝通說服)或被動(擺爛逃避)的手法來操弄、改變對方,看看能不能使對方「變回去熱戀期的樣子」或是「變成自己理想中的對象」。我們無法允許對方擁有超出劇本的變化。
 
這個時期會產生很多衝突,藉由「溝通」想要讓對方停止讓我不舒服的行為跟想法,試圖讓對方維持在那個投射的形象裡,這樣才能滿足自己在感情中的需求跟期望,不然我就會不舒服、不開心、覺得委屈。
 
然後在這個過程之中,如果兩個人都不想選擇分開,想要找到解決方案,那就會成為一個「磨合」的過程。彼此協調、找到妥協的平衡點。這段關係也就會變成一個不斷尋找平衡點的過程。找到平衡點之後,關係也不能承受太多巨大變化(例如任何一方突然因為重大事件,人生價值觀被挑戰等),因為這樣平衡又會打破,又要重新來過一次。
 
但如果關係一直處於平衡,又會變得缺乏刺激。當缺乏刺激時,平衡也會因為一方可能因為缺乏刺激的不滿足,又再度打破平衡。因此此種關係的主題就是將精力投注在把對方壓下來,或是把自己提上去。如果關係長期在固定的不平衡狀態,就會使得某方變得過份或是「不珍惜」。但這就是符合常理的關係所追求的「穩定」,在「不是愛」的關係裡的穩定是指「變化很少」,而不是充滿變化(充滿變化不等於充滿八點檔戲劇性劇情)也無法被挑戰的感情。

「符合常理的關係」的隱藏主題是「恐懼」與「痛苦」,當需求在沒有被滿足的狀況下我們會不舒服、會痛苦。需求與恐懼是一體兩面,因為沒有恐懼就不會有痛苦,可以說需求是恐懼的孩子。甚至也會有人會認為,只要我們互相不需要,也就沒有建立關係的必要了。(很多人在關係裡會說出「如果你不能做到這個那個的話,我要你這個男女朋友/老公老婆要幹嘛?」這很明顯的就是建立在需求功能上的關係。)因此我們下意識就會希望被需要,並且下意識想要創造對方需要我們、離不開我們的狀況,因為這是關係建立的唯一可能依據。
 
雖然市面上愈來越多有讓自己「不需要任何人」的概念的兩性書籍,但是其中的內容除了「滿足自己的需求」的那句口號之外,幾乎所有跟建立關係有關內容都仍然是需求為基礎,而且還很難察覺。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理性上知道對感情不能執著,所以我得到的解法就是要追求一個「有選擇權」的狀態,讓自己能夠有能力「讓」(操控)每個我想要的人都想要我,這樣我就算被拋棄也不會太在意或難過,因為有很多很有魅力的人等著想要跟我在一起,我便不會「缺」。
 
我以前以為這是一種力量,但事實上是另外一種恐懼與懦弱。有一天我就突然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奇怪,為什麼在面對關係時總是以「自己會被拋棄」為前提呢?為什麼我總是在為最壞的結果做準備呢?
 
例如我知道能夠藉由瞭解對方的弱點(童年的創傷、需求)進而了解對方對於愛情的投射,去滿足對方在感情中的需求、呈現對方感情投射中的樣貌,來創造對方「愛上我」的感受(而這就是誘惑的技術)。或是我可以利用「第三者」的出現來刺激對方產生「害怕失去」的動因來挽回一段感情。
 
我發現我過去近十年所研究的東西,都與愛沾不上邊,都只是仍然是巨嬰的自己,想要透過各種方式來操縱他人來達成自己期望的方法論而已。由那樣的方法所建立的關係,雖然感覺很強烈,但卻一點都不真實、也不自然。
 
久而久之我發現這些關係都有幾個共通點:

第一個是它們都無法承受「平淡的日常」的考驗,沒有戲劇化的劇情、不去特別刺激對方,就無法維持「想在一起」的想法。

第三個是「自己想要做的事」都跟「對方會喜歡上我的事」有落差。

一顆樹苗不用特別的輔助跟刺激,不用奮力、努力就會自然地舒展開自身而生長。那麼一段需要花心思去操弄、使人疲勞又不安的關係,無法像樹苗一樣優雅、自然生長茁壯的關係,是我要的嗎?只要停止操弄、停止努力,關係就會快速的崩壞、漸漸地腐朽。那這樣的關係,是真實的嗎?
 
為了得到對方而「欲擒故縱」的我並不真實,為了不要分開才願意讓對方開心的我並不真實。對對方越好,得到的結果卻是對方的不珍惜、不尊重。對對方不好,對方反而窮追不捨。我們總是互相傷害來博取對方的注意,來證明、考驗自己對對方的重要性。我們總是想要限制彼此的自由、希望對方一直在自己的牢籠中,這樣的關係普遍又常見,但它到底是什麼呢?
 
既無法感受到幸福,卻也無法放手,討厭那個在關係中總是在斤斤計較的自己。不管再怎麼「溝通」,好像都沒什麼實質改變,好像自己永遠都是那個比較想要關係能順利的人,永遠是自己努力想改變、永遠是自己在拖著對方前進。只能祈禱對方有一天會突然開竅,突然有自發性想要跟上自己的腳步,祈禱有一天會實現「如果自己夠努力,對方也會改變成我期望中的樣子」的未來。
 
就算關係內感受到的強烈情感大多是痛苦跟不安,自己的內心在內戰,也在跟對方打仗,卻說服自己這樣的不離不棄、對痛苦承受的頑強就是愛。仔細想想,這種內憂外患的關係動態簡直是損害心靈健康的元兇(toxic relationship)。但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我們總是進入這樣的關係?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而在愛的體驗中,我終於發現問題所在:我們認為「戀愛」跟「需求」無法分割的這個預設前提,是極度狹隘的看法。我們認為戀愛的情感一定得跟投射掛鉤,沒有投射就沒有戀愛感。我們認為戀愛的情感一定得跟童年創傷掛鈎,童年的創傷創造了每個人不同的依戀模式,沒有人在討論「不需要依戀」的戀愛長什麼樣子(我個人認為這跟「安全依戀」模式還是有差別的,安全依戀雖然不戲劇化,但還是依戀)。
 
何謂依戀?依戀是一種藉由依存性延伸而來的情感,會因過去經驗形成在關係中固定的行為、情感模式。我理所當然地認為,人必然會被過去的經驗所定義,要擺脫過去經驗(創傷)的影響是非常困難且漫長的路,但本書正要挑戰這種觀念。

=《女神狀態》:市面上的戀愛書籍,幾乎都是教導如何引發對方心中「失去的恐懼」

在大部分的關係裡,我們都會因為恐懼,有意識無意識地去操弄,希望讓對方「維持在那個可以讓我感覺到依戀」的狀態,希望對方是沒有人性缺點的,或不會使我的期望落空的(甚至是覺得「不應該」讓我期待落空)。

=文:AWE情感工作室、文飛(DANA

市面上的兩性書籍幾乎都在教操弄

市面上我們所看到的戀愛書籍,都是在符合常理的關係的基礎之上教你如何「操作」(=操弄),例如我要怎麼做才可以讓一個人從「對我沒有戀愛的感覺」到「有戀愛的感覺」(或增強感覺,我也寫過這樣的書,的確有用,但不真實)。我需要「刻意地」去執行這些動作或說某些話,這樣的「效果」才會產生,不做就會什麼都沒有。

大部分關於戀愛的教學,都是在教怎麼引發對方心中「失去的恐懼」,藉由這種恐懼來引發對你的熱情與動力。不論是藉由創造情感上的好處或功能,還是觀察推斷對方兒時對愛的創傷,找到弱點進行某種供給,都是「創造」能夠產生愛戀感的「條件」。自然地,只要這段關係無法持續地去創造這樣的條件、好處或功能時,感情就會開始被消耗了。這種刻意創造的情感,保存期限一定比自然在一起的關係來得短很多。

但那些不用刻意使用技巧,可以自然在一起的關係又為什麼會消亡呢?這是由於這樣的關係的好處跟功能雖然並不是「刻意」創造的,卻仍然是源自於有條件的投射。投射源自於兒時對於「愛」的不滿足與創傷,是一種無意識的補償機制,使我們喜歡某種固定的形式、樣貌、氣質或形象,或能提供給我們特定感受的人。創傷促成了特定的「模式」(同時也促成我們固定難以變動的個性),使我們產生特定的「情感需求」跟「激活點」。

一個兒時創傷越深的人,需求越重也越多(可以想像成內在有很多洞,普通人如果有五種需求,那麼「渣人」可能就有十種、二十種,甚至更多),更是不可能只經由一個人來滿足(這樣的人就容易被世人視為「渣男/女」,也會傾向不相信真愛的存在)。需求讓我們成為一種肉身機械,只要達成某特定條件就能引發某種內在的感覺的話,這個人是誰其實根本沒有差別(因此會外遇、找別人滿足無法在一對一關係內滿足的需求),也會因為伴侶無法繼續符合投射而「失去感覺」。

在大部分的關係裡,我們都會因為恐懼,有意識無意識地去操弄,希望讓對方「維持在那個可以讓我感覺到依戀」的狀態,希望對方是沒有人性缺點的,或不會使我的期望落空的(甚至是覺得「不應該」讓我期待落空)。而這種限制跟期望,也就成了彼此被消耗的主因。

在網路上查得到或是市面上常看到的兩性文章,都試圖為這種以需求為基礎的關係提供解決方案。有些人建議選一個不這麼愛的人,選一個不會讓自己得失心重的人,這樣自己就沒有在下風處的可能性。他們的解決方案就是告訴你要相信「真正適合你的人不是你最愛的人」。

另外一種解決方案是,就是讓自己成為此遊戲的最高等玩家(就是我以前的解決方案),讓自己有能力讓能令自己有戀愛感的人都想選擇自己。並且在關係內玩平衡遊戲時,讓自己就算面對很能令自己心動的對象,也能維持在一個有利於自己的平衡,也就是在玩「心性的遊戲」,看誰心性比較穩定,誰就可以「掌握關係主控權」。在成為「遊戲之王」的背後的隱藏主題,還是我們在逃避著我們最恐懼的:痛苦。

事實上,這兩種人沒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在這個框架底下,會有很多永遠無解的問題:到底要選擇能給我安全感的,還是新鮮感?還是能不能我找有安全感的,然後我們兩個一起找方法偶爾創造新鮮感?還是我就選擇新鮮感,然後永遠不要定下來,一直換伴侶,雖然內心會有點不踏實,但是這不就是人生嗎?大家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那我幹嘛自掘墳墓?我到底是要愛他還是愛自己?當大家都選擇「愛自己」時,想要建立關係的人就越來越少,因為我們要「選擇自己」。

當然這些解決方案無關好壞對錯,只要你心中能夠接受,也就沒什麼問題了。但我對來說,總是隱隱約約有一種怪怪的感覺——我知道這不是我想要體驗的人生或是關係。因此在我對自己的觀察之中,我發現對我來說這只是一種變相的自我欺騙,我對這種愛情就是有一好沒有兩好的「現實」感到挫折與不滿。

=需要費力經營的 都不是對的感情

對對方越好,對方越拿翹?
吊足對方的胃口,才能維持美滿的關係?
如果自己夠努力,對方就會變成我期望中的樣子?……
在感情路上,許多人走著走著才發現像在玩一場費力的關係平衡遊戲、才發現是有情而無愛,就算努力磨合、經營,仍難以感受到幸福,卻也無法放手……

愛情的無常,讓我們想學習技巧(aka手段)讓愛往想要的方向發展,但是再厲害的技巧,如果沒有調整內在狀態,也無法發揮強大長久的效果。本書作者文飛Dana為熱門課程高價值女人養成班的教練,在本書帶你認識兩性情感流動的方式,更分享個人對愛的體驗。透過練習和實踐調整心態,喚醒內心深處的積極、充滿愛的能量,活出完整自我接納的女神(神性)狀態,用符合自己個性的方式談一場滿足的戀愛:

你會清楚自己真正想找尋的人是誰,過濾掉「不是愛」的關係;

你不需要使用技巧和手段,就能自然地展現魅力;

你會抓到感覺,感受到對方現在經歷什麼、需要什麼,也就能知道怎麼回應對方;

你也將探索出自己與對方是不是走在真愛旅途上。

文| 文飛(DANA

在愛裡,外遇(或對方的變心/離開)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結果,但卻沒有「背叛」的概念存在。

我們已經用將近一整本書的內容在說明一件事:

每個人都是一個擁有自由的個體,並且關係的本質永遠都不會變。

一個人不管選擇什麼,都是在試圖創造自己的快樂,無論那是否是有效的或有遠見的。

如果這段關係走到對方去與其他對象探索可能性的局面,如果你感到受傷,那你得知道這是你需要療癒自我的部分:你作為一個個體,尚未靈性成人,仍然會被外界的發生左右跟控制。(如果你療癒了這個議題,這個現象將不會再發生。)

一個已經情緒獨立、靈性成人的個體,不會因為對方選擇了別人而感到受傷或被拋棄,而是會接受這段關係已經到期了、彼此還有功課要做,或是開心自己終於又往真愛的體驗更前進一步(因為釋放掉不適合自己的,就等於為更大的幸福創造了進入的空間)。

當我們內在分裂的程度越來越小(合一度越來越高),我們的「理性」跟「感性」也將自然而然地不再打架,我們不會喜歡上不適合(不喜歡就等於不適合)我們的人,不會執著於對我們沒有感情的人,不會被遍體鱗傷但有超強手段的人吸引。

因為我們越來越真實,也只會被真實吸引,也就更能辨認包裝得很高竿的虛假。

原諒在愛中也不存在(但在前往愛的過程中存在),因為在愛中本來就沒有誰做錯了任何事,也沒有誰能讓誰感到受傷,在愛中每個人都會為了自己的體驗負起全責。

原諒意味著我們必須先將那個做錯事的人定罪,認為他做錯,才有需要原諒的必要。

但在我們慢慢療癒自己的過程中,原諒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因為在我們心中仍然有好壞對錯存在時,我們也不需要否定那份認為別人辜負我們的憤怒。

不管我們在什麼階段都沒關係,重點是認真地面對每個當下的自己。

 

  原諒不是什麼高尚的舉動,只是放過自己、將自己從憤怒與怨恨的牢籠中釋放的鑰匙。

在愛中,沒有原諒與否,只有自己是否決定要繼續跟這個人攜手走下去,唯一能走下去的可能,就是理虧的一方釋放掉了罪惡感,而表面上的受害者釋放了憤怒,未來才能做到不記仇跟翻舊帳,從而真正做到「重新開始」而不是「破鏡重圓」。

因為沒有人可以背叛你,當外遇發生後,你無法抹去心中的裂痕卻也沒辦法放手,那是自己對自己的背叛。

過去我也一直在掙扎,覺得自己喜歡的人選擇別人怎麼可能有辦法忍受?怎麼可能甘心?

但我就是不斷地釋放自己各種忌妒跟被拋棄的恐懼,有一天我就突然不在意了。

外遇、被拋棄這件事情不再可怕,是因為我拿回了主宰自己的體驗的力量。

以前回想到自己被「背叛」的那一刻,總是難受到讓我不願繼續待在那個畫面中,但現在當我回想那一刻,我不難受了,不難受的原因是我對自己自愛的程度有信心,不會愛上會逃避的人。

我會選擇的是,當他有這種念頭跟衝動時,會找我討論跟坦承的伴侶。

因為我不再排斥、也不再因為對方有那樣的想法而感到受傷,所以我也有信心對方會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想法。

就算對方還是選擇了欺騙,我也有信心自己可以帶著無損傷的心情離開這段關係。

「自己跟對方都永遠可以選擇離開」這件事是很重要的,當我們執意地想要某一段實質上已經沒有情感流動的關係繼續下去,那我們也不會在這段關係中感到滿足跟幸福。

該結束的關係早早讓它結束,對方想走,就讓他走吧,留著一個不想在你身邊的人的肉體有什麼意義呢?

宇宙肯定準備了超出了我們想像的更美滿的感情,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先清理出讓這段新戀情進入的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