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19 Business Economics 01 Book 推力 【楊聰財專欄】
@標題=推力:行為經濟學的智慧應用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目錄
1. 推力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2. 推力的多面向影響: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
3. 推力如何影響決策行為
4. 推力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5. 具體案例分析:職場健康促進計畫
6. 推力與自由選擇的平衡
7. 推力的優勢與挑戰
8. 如何設計有效的推力策略
9. 推力與科技發展的結合
10. 未來推力的發展趨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推力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推力》(Nudge)一書由行為經濟學大師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與法律學者凱斯.桑思坦(Cass R. Sunstein)共同撰寫,介紹如何透過微妙的環境設計,促使人們做出更有利於自身的選擇,而不剝奪其自由意志。推力的核心在於透過細微調整,例如將健康食品放在顯眼處,來影響人們的決策,而非強制規範。
推力的三大特點:
1. 不強迫選擇:保留個體選擇自由,僅改變選擇架構。
2. 行為誘導:利用人類心理偏誤,如損失厭惡和現狀偏見。
3. 選擇架構的設計:透過環境布局,如產品陳列、文字引導來影響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推力的多面向影響: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
推力不僅影響個體的選擇,還在多方面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生理層面:
• 透過設計更健康的生活環境,例如推動健身步道設計,促進身體活動。
=心理層面:
• 推力有助於克服人類固有的認知偏誤,如「選擇過載」,幫助個體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社會層面:
• 建立「從眾效應」,透過社會規範促進公民行為,例如減少垃圾丟棄行為。
靈性層面:
• 引導人們做出符合道德與價值觀的選擇,例如鼓勵器官捐贈或慈善捐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推力如何影響決策行為
人類在做決策時往往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 損失趨避心理:人們對於損失的敏感度高於對於獲得的滿足感。
• 現狀偏誤:人們傾向維持現狀而不願改變。
• 選擇過載:過多的選擇反而會導致拖延與錯誤決策。
透過精心設計的推力,可以減少這些偏誤對決策的干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推力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推力概念已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例如:
A. 健康領域:
o 醫院在病房提供更顯眼的健康飲食選項。
B. 教育領域:
o 學校食堂透過顏色標示健康與不健康食品,引導學生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C. 環境保護:
o 在公園內設置醒目的垃圾桶,減少隨地亂丟垃圾的行為。
D. 財務管理:
o 預設投資選項,幫助員工更容易為退休儲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具體案例分析:職場健康促進計畫
=背景描述: 某科技公司發現員工長期久坐,影響健康並降低工作效率。
=推力策略:
1. 在茶水間設置健康提示標語。
2. 在辦公區域增設立式辦公桌,提高運動頻率。
3. 每日步行挑戰獎勵計畫,鼓勵員工走路。
=結果與影響:
• 員工的步數增加30%,健康狀況改善,並提升工作滿意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推力與自由選擇的平衡
推力的目標是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決策,但是否過度干涉個人自由?
=如何達成平衡?
• 保持透明度,讓選擇過程清晰。
• 允許退出機制,避免強制行為。
• 尊重個體差異,設計適合不同族群的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推力的優勢與挑戰
=優勢:
• 低成本且高效益。
• 不侵犯個人選擇權。
• 提高行為改變的可行性。
=挑戰:
• 可能引發倫理爭議。
• 設計不當可能造成反效果。
• 需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如何設計有效的推力策略
=步驟:
1. 確定目標行為:如增加健康飲食。
2. 分析行為障礙:了解人們不採取行動的原因。
3. 設計適當介入點:例如改變選擇架構。
4. 測試與調整:透過小規模試點測試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推力與科技發展的結合
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推力的應用更加廣泛,如:
• 人工智慧推薦系統,透過數據分析提供個性化建議。
• 穿戴設備提醒,如智慧手錶促進日常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未來推力的發展趨勢
未來,推力將更廣泛應用於:
• 智慧城市規劃,促進可持續行為。
• 個人健康管理,提升生活品質。
• 環保政策推動,促進綠色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推力作為一種行為設計工具,能夠幫助個體與社會做出更好的決策,提升生活品質。透過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推力不僅是一種科學,更是一門生活藝術。
=P=《推力》讀後心得:詼諧有趣的行為經濟學好書 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https://readingoutpost.com/nudge/ |
我們的生活很忙、時間很少、選擇卻很多,但我們做的決定常常不太高明。如果我們懂得善用「推力」,結果將大不相同。像是把較健康的食物放在容易看見、方便拿取的位置,學生選擇健康食物的比例就會大幅上升。一個不起眼的小改變,卻能造成大影響。 |
這本書在說什麼? 《推力》的作者有兩位,分別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以及行為經濟學家凱斯.桑思坦(Cass R. Sunstein),兩位都是聲譽顯赫的經濟學家。他們在書中介紹「推力」(Nudge)這項觀念,指的是「在不妨礙人民自由選擇的前提之下,鼓勵或誘導人民做出決策,引導人們選擇對本身最佳的選項」。 他們透過行為經濟學的觀察指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各種決策,都會受到環境和他人的影響。但是人類在天性上的缺陷,會造成我們在做決策時不夠深思熟慮,有時候反而會做出不理想的選擇。書中提到了很多主題,像是個人理財、退休儲蓄、抵押貸款、醫療保健、器官捐贈等議題,作者試著讓我們瞭解推力的影響,幫自己、家人和社會做出更好的決定。 這本書的初版在 2008 年的時候上市,當時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也影響了很多政府和企業的決策方向,很多組織利用了書中的觀念來改善決策和政策。我這次讀的是 2022 年重新推出的「終極增訂版」,作者們觀察到世界趨勢的變化,加入了更多像是疫情、智慧揭露、淤泥效應、內容篩選等主題,整本書有接近 50% 的內容增幅。 以下分享一些我重讀之後,認為值得分享的重點。 |
=推力的生活範例 如同前文所說,人類在天性上的一些缺陷,常常會導致我們做出「不好」的決定。像是我們都知道要吃得「健康」,可是呢,反而是不健康的食物特別吸引我們。如果我們希望讓人們做出決定時,盡量選擇對他們本身最好的方案,這時候「推力」就能派上用場。 書中舉了兩個範例,說明推力的效用。 第一個是學校的營養午餐,家長們大多希望孩子能吃得健康,可是卻很難要求孩子挑選各種食物最適合的份量。 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菜色不變,但改變食物的排序與展示方式,看是否會影響孩子的選擇。」例如有些餐廳的甜點要排在最前面,有些在最後面,有些則排在另外一列。其他食物的排列也都各不相同,有些將薯條擺在與眼睛同高的地方,有些則在同樣高度放置胡蘿蔔。 實驗的結果很有趣,只不過是調整了食物的陳列方式,就能夠讓許多食物的攝取量「增加」或「減少」25% 的程度。這個啟示告訴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讓孩子多吃一點健康食物,少吃一點不健康的食物。 第二個例子是男生廁所小便斗的設計,要講的是看似不重要的小細節也可能對人們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 這個例子是荷蘭一座機場的男廁,廁所的設計者在每一個小便池裡刻了一隻「黑色蒼蠅」。以往,很多男性在小便時不太注意瞄準,結果常常搞得一團糟,弄得廁所臭氣沖天。但是,當他們看到一個目標時,自然會專注起來,瞄準率也就提高許多。 想出這個設計點子的是一位經濟學家,他覺得效果太神奇了:「瞄準率改善不少。當人們看到蒼蠅時,自然會瞄準直射。」他的團隊進行蒼蠅實驗之後,發現小便外濺的情形減少了整整八成。 |
=身分認同的力量 一個人的「身分認同」(或者說他對自己的瞭解),對其行為有很大的影響。當我們知道「和我們一樣的人在做什麼」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要做相同的事情,我們不想被認為是異類。 書中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美國德州政府為了減少民眾在公路亂丟垃圾的行為,投入了大筆資金打廣告,告訴民眾「不要」亂丟垃圾,結果卻沒什麼成效。因為大多數亂丟垃圾的人是 18 到 24 歲的年輕男性,聽到政府要他們「改善」行為,反而更不放在心上。 為了打動這些年輕族群,政府官員突發奇想,找來了一群很受歡迎的美式足球隊的球員,拍攝一個新的電視廣告。在廣告當中,隊員們撿起路邊的垃圾,徒手壓扁啤酒罐,充滿霸氣地說道:「德州不是讓你來亂的!」然後政府把這個標語印在很多貼紙、上衣、咖啡杯和周邊產品上,產品的配色是美國國旗還有德州州旗的顏色。 實施這項新策略的第一年,垃圾量就減少了三成。六年之後,路邊的可見垃圾量減少了七成。這麼出色的成績並不是透過命令和強迫,而是充滿創意的「推力」。這一系列的行動,讓德州人民感受到一種「身分認同」,知道亂丟垃圾是一個不合群的行為,感覺就是來亂的,而且很不酷。 類似的策略還有催繳稅款的文案,像是英國政府在信件上多加了一句話:「英國有九成的人按時納稅,只有極少數人還沒繳交,你是其中之一。」多寫這一句話幾乎沒增加什麼成本,卻讓繳稅的人數比以往增加了 5%。 這種推力有點像是「同儕壓力」,當我們知道大部分的人怎麼做的,我們就會感覺到一股「如果自己不這麼做好像不太好」的壓力。 |
=關於器官捐贈 在初版的書中,有一個章節引起過許多爭議,那就是「器官捐贈」。以常理判斷,器官捐贈可以拯救很多患者的生命,但是在死亡之前主動簽署同意書的人,只佔了很少數。那麼政府可以善用推力,讓人民「預設捐贈」嗎?如果不同意的人,在簽署退出申請就好了,但這麼做好嗎? 在一份涵蓋許多國家的研究指出,捐贈的意願大致分為兩種情形。 第一種是「預設民眾願意捐贈」的國家,採取的是「推定同意制」,政府假設每個人都同意,除非某個人明確表明不同意捐贈,他才會退出這個方案。走這個制度的國家,民眾的同意捐贈比率高達 99%,而只有 1% 的人選擇不同意捐贈。 第二種是「預設民眾還沒做出決定」的國家,採取的是「明確同意制」,政府必須等人民主動授權,才可以把那個人標示成願意捐贈器官。走這個制度的國家,同意捐贈的比率只有少少的 4~27%。 只從數據來看,我們會以為「推定同意制」是比較好的。然而,作者們在增訂版指出兩個問題。 首先,主動選擇退出的人很少,很有可能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選擇、沒有被提醒過,或者退出的代價很高、手續很繁雜。其次,大多數採用此制度的國家,仍然會在最後一步徵詢家屬的意見,如果家屬反對就不會進行。這個制度反而變成了家屬同意制,而且對死者家屬也造成困惱,他們會困惑:「雖然是國家幫他預設同意的,可是他從來沒有講過他的意願啊。」如果你是家屬,這時候該怎麼抉擇? 在增訂版中,作者們提出近年演變出來的另一種方式「提示選擇制」。這種做法是「輕推」捐贈者登記,主要的目的是克服人性的拖延、慣性和不注意。像是在美國,他們減少登記時的阻力,只要上網花幾分鐘就能登記捐贈意願。另一種做法是融入換發證照的流程當中,像是重新換發駕照的時候,駕駛會收到一個提示,提醒他們決定是否要捐贈器官。 作者們進一步說明,關於這類議題,不應該只限制在「預設同意」或「預設不同意」的二元化討論,而是要把目標定義清楚:拯救患者的性命,尊重潛在捐贈者的權利,盡力保護家屬的利益。流程當中的各種設計、給予提示、提供誘因、媒體宣傳等,都是需要同步考量和討論的。 |
=後記:詼諧有趣的閱讀體驗 我曾經讀過《推力》的初版,而這次再讀最終增訂版之後,別有一番風味。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們和「過去的自己」對話,他們也和很多「批評這本書的人」對話,並且用不同的角度解釋「原本初版容易被誤解」的內容,這帶給我一種書中有書的感覺。就我印象所及,自己很少讀到作者會進行這種大篇幅的增訂,所以這次的閱讀體驗是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 此外,你不用擔心這本書談到經濟學會很難讀懂,恰巧相反。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寫作風格很幽默,經常有一些逗人發笑的口吻,像是「餐桌上的經濟學家數量不要超過總人數的 25%,否則…」有了這些輕鬆口吻的點綴,讓這本書讀起來就像在聽朋友聊天一樣輕鬆有趣。 附帶一提,在增訂版中還引進了一個新的名詞「淤泥」,指的是選擇的過程中存在著「阻力」,導致人們比較難改善境況,就可以稱作淤泥。淤泥就很像是反面的推力,阻止人們做出改變。作者之一的桑思坦根據這個觀念寫了另一本書《淤泥效應》,談如何解開制度的束縛,重新找回組織執行力,這也是我下一本感興趣的書。
|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齊立文/寫給「普通人」的美好生活指南──《推力》 |
某天,我去逛饒河街夜市,為了不浪費有限的胃部空間,保證每一口都嘗到美食,我先看了網友的美食攻略,還有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小吃攤位,簡化、也聚焦我的選擇。 吃到第三道美食時,才剛落座,突然感覺左手臂被「碰」了一下,由於力道不小,我嚇了一跳,友人連忙問我,「怎麼了嗎?」我說,「我以為隔壁的客人在叫我,但是我不認識他。」 這時候,鄰座的陌生男子用氣聲對我說:「不好吃!趕快走!」我看了看男子對面的女子,先是對男子擠眉弄眼,想必是在告誡他不要多嘴多事,接著也將目光轉向我,投以歉意。 這下子,難題落到我身上了,我是該坐下,還是離開?更難的是,在我決定坐下的那一刻,兩人便留下沒吃完的餐點,走了。接連兩個提醒,都是推力,畢竟我真的被「用手肘輕推示意」(《推力》英文書名 Nudge 的中文意思)了。 |
=「我是為你好」是讓你少走冤枉路,還是剝奪了你的選擇自由? 在得到了陌生人的溫馨提醒之後,我「沒有領情」,還是決定自己親口嘗一嘗,食物到底好不好吃。答案是,還可以啦! 藉由這個生活小故事,我想帶出《推力》這本書裡最引發議論、而且看似相互矛盾的關鍵詞:自由家長制(libertarian paternalism)。畢竟,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主張自由的價值和個人權利,對於自由市場和公民私生活只做最低限度的干預;而家長制(paternalism)則是指像家長一樣控制人們的言行,提供所需,卻不給予自由選擇權和責任。 用本書開頭舉的校園餐廳為例,如果政府規定,學校餐廳都不准販售零食甜點,這就是家長制,因為學校師生的飲食自由被禁絕了;另一種情況是,餐廳裡什麼飲食品項都賣,甚至只賣最熱銷的炸雞薯條,不但顧客(師生)吃得開心,經營者也可以獲取最大利潤,這就是自由主義。 當自由主義和家長主義這兩個詞合併在一起,再沿用校園餐廳的例子,做法之一就是,透過巧心安排食物陳列的方式,「引導」師生更多地選購健康食品。例如,將薯條甜點放在比較不顯眼的地方,將蔬菜水果放在比較顯著或與視線等高的位置。注意,你還是可以不買蔬菜水果,堅持要找到薯條甜點! 在極端自由與極度控制的光譜之間,硬要選,人們自然是朝向自由的一邊擺去,生怕對於自由的堅持一旦妥協,就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愈來愈麻木,失去得愈來愈多(所謂的滑坡效應)。然而,本書兩位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訊息就是,有時候、有些事,讓「家長」推你一把,也沒什麼不好,說不定還更好。這裡說的家長,可以是政府、學校、企業或雇主,當然也包括你的家長。 舉幾個生活裡常見的情境:為了「敦促」企業誠實報稅,政府設計了統一發票獎勵機制,「助推」消費者記得索取發票,每兩月可以對獎一次。為了避免用戶到 ATM 取款時,領走現金以後忘了收回提款卡,於是機器預設了「取卡後,現金匣才會打開 」的機制。你的筆電電力快耗盡時,系統會通知幾分鐘後即將關機,目的是提醒你記得充電或存檔。為了提醒患有慢性病的父母每天按時服藥,你把每天該吃的藥,放進藥盒裡,標上每天日期,一眼就可以看清楚哪天沒吃藥。你準備開車時,不管是沒繫安全帶、忘了拉手煞車、油快沒了、停車快撞到人行道了,車內都會發出警報聲⋯⋯ 以上這些例子,其實都有「推力」從中發揮作用,但是你通常不太會心生反感,反而覺得是很聰明的設計。然而,本書兩位作者的用意不僅止於此,他們既想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小助益,更想為人們的人生給予大幫忙,在一些更攸關重大的人生選擇或公眾政策上,像是退休金、醫療、保險,買房、信貸,甚至氣候變遷等等議題上,助人一臂之力。 |
是「推力」不是「力推」,你有選擇退出的自由 本書初版是在2008年發行,作者之一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在2017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肯定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書裡的第一部分,就是在闡述行為經濟學的諸多概念,說明我們人類根本不是經濟學所描述的「經濟人」(Homo economicus),永遠只會做出理性的思考與選擇;而是誠實地揭露,我們都只是「普通人」,經常粗心健忘犯傻懶散,不是忘了繳該繳的水電卡費,就是沒去退訂好久沒去的健身房和好久沒看的雜誌。 更糟糕的是,往往一碰到太難、太複雜的事情,我們還會選擇擱置,久而久之把一些原本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拖延成緊急的要事,像是該為自己準備的退休養老金。 如果你現在每個月的薪水都是存放在銀行裡,每個月都有超過6%以上可自由支配的餘錢,你沒設定存,也從不投資,那麼要是雇主除了依法按月提繳不低於你每月工資的6%到你的個人退休金專戶,還幫你「預設」每個月你「自提」月薪的6%,到你的退休金專戶裡,形同你每個月的可支配餘錢少了6%,你會同意嗎?你會生氣嗎?你會覺得雇主(要是政府立法規定,那家長就變成政府)像家長一樣管太多嗎? 說得再極端一點,要是雇主還預設了一套累進制,今年自扣6%、明年自扣7%、後年自扣8%⋯⋯以此類推,你會不會覺得你根本就是被搶劫了! 這就是《推力》這本書引發愛恨陣營對立的原因之一,恨之者認為,政府或雇主自以為「我是為你好」,管太多了;愛之者或好之者(當然包括兩位作者)則解釋,如果你只是忘了選、懶得選、不會選,那我幫你選好,不想要的話,你隨時可以退出。 最後一句是關鍵,隨時可以退出。就像我在本文一開頭提到我遇見的路人,他用手肘輕推提醒我餐點不好吃,但是我還是坐下來吃完了。 引述書裡的一段話,自由家長制的黃金原則是:「提供最可能有幫助、最不可能造成傷害的推力。更詳盡的回答是:當人們面對的抉擇,不太需要專注或比較困難、抉擇後無法得到立即的反饋、很難將問題轉換成自己容易理解的語彙、面對不熟悉或少見的情況——這時便很可能需要推力。」 當有些推力,出於為你好的立場,變成了力推,你如果不喜歡,就可以反推回去。終究,日子是你自己在過的,你覺得自己總是能做出明確的選擇,對於未來的掌控度也很高,或許真的不需要有人助推。然而,當你這樣以為的時候,不妨先看看前三章,檢查看看很多普通人會有的通病(其中之一就是自以為比別人成績好、會開車),你有沒有? |
= Nudge、Sludge、Snudge,做個高明的「選擇設計師」 在撰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要怎麼把一本叫做《推力》書(連名字就得先做一番解釋),作者還是經濟學家和法學教授(內容就讓人覺得很嚴肅),寫到讓讀者覺得「很想看」,而且一看就會覺得「很好看」。 我得說,「很想看」、「很好看」都是我個人真實的讀書心得,甚至不介意找時間再讀一次。原因有幾個:首先,行為經濟學領域原本就很貼近人性,而且是著重在人類不那麼理性的部分,會讓人對自己的「普通平凡」會心一笑,「對啊,這就是我!」 其次,兩位作者的寫作風格很幽默,文中四處可見他們的親身經歷和自嘲,有時候也嘲諷到了別人,像是我。在例舉另一位作者凱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訂閱了他幾乎不看的雜誌長達十多年,而且遲遲不去退訂時,書中有一個註解,令身為雜誌編輯的我又氣又好笑:「在此向年輕的讀者說明一下,雜誌就是每周出刊的實體文件,會郵寄到信箱,內容常是舊聞和好看的照片。」 再者,由於這本書出版已十餘年,兩位作者對於他們「力推」的「推力」概念,有機會做更長時間的觀察和驗證,因而兩人在全書裡,始終不忘納入一個做法或制度推行後,所引發的正反效應,而第十五章談的反對意見,更可以讓讀完後還有疑慮的讀者問好問滿。 最後,書裡提到了兩個和 nudge 押韻的詞,有助於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於推力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高明的推力,就是要讓人不覺得被逼著去做某事,所以要把機制設計得簡單且便利;反之,就變成了淤泥(sludge),像是要「開很久的車子到某醫院等待2小時,才能接受新冠檢測或接種疫苗」(書中範例)。 還有「自推力」(snudge),雖然人很不理性,又討厭被管(拒絕推力),但是有時候我們也會輕推自己,像是把不希望花掉的錢放在 1年期定存,提早領出會有罰則,或是將手機裡的臉書或推特刪掉,避免自己因為缺乏自制力,而亂花錢或浪費時間。 如果藉由助推或自推,我們可以過著更長壽、健康、美好的生活,或許不妨一試。
|
@《推力》閱讀筆記:推向更好的明天 現今的生活忙碌、時間太少、選擇太多,但我們做的決定往往不太明智。如果我們善用「推力」,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有利的選擇。例如:在自助餐廳中調整食物的排序,將健康的食物排在容易看到、拿取的位置,就能讓人增加攝取健康食物的量。看似不重要的小細節,也能對人們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 目錄 |
《推力》在說什麼? 《推力》的兩位作者分別是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以及法律學者凱斯.桑思坦(Cass R. Sunstein)。書中介紹「推力」(Nudge)的觀念,並主張「自由家長制」(Libertarian paternalism)。「自由家長制」指的是在不傷害到別人的前提下,每人都能自由地做出選擇加入或退出,並能夠過鼓勵與誘因引導人們做出對自己有利且更好的選擇。 書中就提到有很多研究證實我們人類的選擇充滿瑕疵與偏見,常常做出不好的決定。像是「維持向狀的偏見」,這個偏見讓人們傾向維持現狀或預設選項,即便遇到可能風險很高的事情,也不改變自己的選擇。書中提到個人退休儲蓄、房貸與信用卡、保險、醫療保健、器官捐贈、氣候變遷等議題,作者做出一連串的討論與建議,讓我們了解推力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幫助個人、他人與社會做出更好的決定。 這本書在2008年出版,在當時引起相當熱烈的討論,影響了許多政府與企業,改善他們的決策與政策,但當時的我並沒有讀過該版本。這次2022年推出的終極增訂版,作者增添了新冠疫情、智慧揭露、淤泥等主題,增加新的選擇設計的概念,還有討論氣候變遷的議題也增加許多,整本書有將近50%的全新內容。 以下依據我讀到後覺得有意思的部分進行分享。 |
=我們何時需要推力? 書中第一部分約略分析了人性的弱點,舉了很多有關偏誤與謬誤的概念,像是經驗法則、樂觀與過度自信、損失趨避、維持現狀的偏見、選擇架構。(這部分我很推薦去看《思考101》)還有探討關於誘惑性、從眾心理、身分認同等,這些因素對於我們選擇的影響,告訴我們面對這些狀況,我們為何需要推力的幫助。 |
現今的生活已經非常忙碌,這世界又日益複雜,我們面對眾多的選擇時,往往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再做選擇,只好採取經驗法則。雖然經驗法則很好用,卻也可能讓人做出錯誤的選擇。 我們到底何時需要推力的幫助,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呢? 面對以下的情況可能會需要推力的幫助: 抉擇不太需要專注,讓人容易健忘 選擇太過困難 面對不太熟悉或少見的情況 選擇後無法立即得到反饋 |
書中還探討一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問題:競爭的自由市場是否能保護消費者不被詐術所害? 業者為了利益,理應提供更好的商品與服務,減少我們因為人性的弱點,做出的錯誤選擇。 然而,遺憾的是,書中告訴我們—答案是否定的。 業者常用健康、愛情和金錢,這三樣讓業者有強大的誘因,利用人們地資訊匱乏、行為偏見來獲利。這讓我們了解到透過人性的弱點,比幫助人避開這些弱點更能賺錢。 因此,面對問題時,妥善設計過的推力有助於我們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 接著,我們提到書中幾項我覺得很有趣的選擇設計工具。 |
選擇設計的工具 書中提到很多選擇設計的工具,例如:預設選項、預期錯誤、提供反饋、了解「對應」關係、設計複雜的選擇、誘因、何時應暫停、內容篩選、遊戲化等工具。這些選擇設計的工具都有一個重點:假如你要鼓勵人去做某件事,就把它變容易。 以下我會針對內容篩選與遊戲化進行分享。 |
內容篩選(curation) 網路商店提供消費者眾多的選擇,而傳統實體店面的業者往往無法靠提供更多選擇來與之競爭。兩者要如何並存下去呢?書中的答案是選擇設計。小店面要靠內容篩選,而網路商店要靠良好的導覽工具,讓我們能夠從眾多的選項中找到你要的東西。 內容篩選並不是經營成功事業的單一關鍵。有些成功的獨立書店為夠經營得起來,不只是善於內容篩選,也因為提供很棒的顧客體驗。書中我覺得提到內容篩選的其中一點很重要:「高明的內容篩選不只是排除不好的選項,同時還要引進新奇的選項」。有時走進書店,書店主打某類型的書籍,你會意外發現一些有趣的書籍,又或者是店主推薦你不曾碰觸的書籍類型,如果你肯嘗試閱讀,可能會發現這本書意外地有意思。 選擇多並不是壞事,但若沒有透過選擇設計中內容篩選與導覽工具的組合,反而會引起問題。相反地,透過高明的內容篩選與導覽工具,提供少量選項或很好的選項,便能提供讓人滿意的結果。 |
=遊戲化 遊戲化這個選擇工具的做法,是把這個行為變得「好玩」。 書中提到多數人很喜歡彩券。在台灣新北市環保局推行的一項活動:撿黃金(狗便),換黃金。這活動鼓勵民眾隨地清除狗糞,便可至特定地點兌換抽獎券,獎品是黃金一兩,名副其實地將狗便變黃金。實施這項計畫期間,街道上的狗便減少了。 彩券之外的另個做法是積點換的東西。免費兌換的獎品有時比現今更有吸引力,因為能提供稀有的商品:無罪惡感的享樂。這讓我想到喵喵書評,只要寫5到6篇300字以上的書評,就能兌換一本書,甚至累積足夠的點數,還能兌換電子書閱讀器。這就是利用獎勵方案的絕佳例子,鼓勵人閱讀並撰寫書評,又能提供讀者更多關於書籍的評價。 這小節總結處,作者用有些幽默又帶點諷刺的語氣說:盡量把事情變得好玩,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叫好玩,表示你玩得不夠多。 |
=推力中的淤泥 書中一再強調高明的選擇設計的基本原則,就是簡單為要。想要鼓勵某種行為,就要讓事情變得簡單,也就是提高便利性。 反之,若你要阻止某項行為,就要製造阻礙,讓那行為變得困難。 書中用「淤泥」(sludge)這詞來表示:選擇設設中若有任何阻力存在,導致人們較難改善情況,這種情況就稱作「淤泥」。 而商業上就有許多淤泥,我舉三項書中提到,且你很可能也經歷過的例子。 |
=取消訂閱的陷阱 很多訂閱服務都有提供自動續訂的功能,有些續訂服務是滿合理的,自動續訂能減少淤泥。你想想看,生活中若你沒有主動續約,你每個月都會經歷斷電、斷水、斷網路一次,這種生活你能接受嗎? 然而,當訂閱很簡單,但退訂很困難時,就會產生淤泥。有些機構就是會利用這種不對稱手段去讓客戶繼續訂閱。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 我經歷的經驗是明明已取消自動續訂,卻莫名其妙自動續訂。第一次向客服取消就算了,還發生第二次,最後是篩除信用卡資訊才沒有繼續發生。這種服務讓人很難再次信任該企業。 面對這些取消訂閱的陷阱,作者認為起碼要規定企業揭露取消訂閱的條件,且不准在說明中使用細字,而是正常字體大小。 |
=退費 除了取消訂閱的淤泥,另一種商業上常用的淤泥手法就是郵寄退費:消費者需要寄回原始收據以及收包裝上的覆掃描碼部分(以利辨識產品)。將這些寄出去後,通常要等幾個月後你才會收到郵寄來的支票,你還得記得去兌換,才能成功拿到退費。 不意外地,只有少部分人成功拿到退費。 為何顧客會落入這種陷阱呢?書中提到有個研究標題寫著〈每個人都相信退費〉(Everyone Believes in Redemption),研究發現人們對自己能否跨過所有必要的障礙,抱持不切實際的樂觀。唯有讓其變簡單才能讓人順利退費。 唯一有效讓人成功拿到退費的方法,只有把退費流程變簡單。 但公司是否要採取這個政策,我想大部分都不會吧! |
網路淤泥多 網路隱私問題,對於現今網路不離身的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網路上,有些個人資訊是透過cookies蒐集的,它會記錄你使用該瀏覽器的資料,例如瀏覽活動、購物與偏好、地理位置等等。這些資訊會被用來提供個人化的推薦內容。 你若時常瀏覽各種網站,有時會遇到需要該網站會詢問你是否允許cookies。如果你選擇不允許,問題就來了。你可能無法閱讀到你想要讀的文章,且轉跳到其他頁面,或者可能繼續問你為何不允許使用cookies。遇到這種情況,要麼你走完全部流程,要麼你放棄離開網站,不然就是你允許cookies。 淤泥這章節讓我了解到很多日常生活上的選擇阻礙,這也讓我很想閱讀本書其中一名作者凱斯.桑斯坦的《淤泥效應》。 |
讀後感 《推力》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很多例子非常貼近生活,像是一開始提到的荷蘭機場的男廁,在小便斗上刻上黑色蒼蠅,有效減少男士外濺的情形發生。這本書為各種日常問題的新穎見解,很多訴求已在世界上逐漸落實成各種改革政策,正不斷發展與施行當中。 在讀這本書時,很常聯想到生活中有很多高明的選擇設計,正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只是我們習以為常,沒有意識到罷了。 最後第五部分的客訴部門滿有意思的,與那些「批評指教的人」進行對話,提供各種面向的探討,讓我們得以從多方度去思考「推力」的正反意見。 或許推力用在不對的地方會帶來不好的影響,但我們有自由的選擇權,只要你有留意就能避免不好的推力,除非有隱瞞的資訊或讓你行動較為困難,將你推向不好的結果,那就是「淤泥」。所以我更願相信大部分的推力會不斷改善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迎向更美好的人生。 |
=B=推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終極增訂版】Nudge: The Final Edition作理查.塞勒, 凱斯.桑思坦 原Richard H. Thaler, Cass R. Sunstein譯張美惠出時報出版 2022/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