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121 PARENTING Anxiety 01 Book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楊聰財專欄】

@標題=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迎向未知的智慧之道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目錄

 

1.  引言:焦慮世代的親子挑戰

2.  焦慮的根源與影響

 

3.  I世代的特質與需求

4.  如何培養孩子的適應力與韌性

 

5.  家長如何穩定自我,成為孩子的避風港

6.  科技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7.  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共同責任

8.  精神與心靈成長的力量

 

9.  實際案例分享:從焦慮到成長

10. 結論:以愛與智慧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焦慮世代的親子挑戰

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讓父母與孩子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教育制度、科技發展、社交媒體的影響,使得親子間充滿了焦慮與不確定性。本書旨在透過生理、心理、社會與精神靈性的多面向探討,協助家長在焦慮世代中安心教養,幫助孩子迎接未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慮的根源與影響

焦慮不僅來自於未來的不確定性,還與家庭、社會環境密不可分。焦慮會影響大腦的運作,導致思維僵化、行為退縮,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家長的焦慮也容易傳遞給孩子,形成惡性循環。

 

=關鍵影響因素:

•  大環境的不穩定(經濟、疫情、競爭)

•  父母的過度保護與高期望

•  科技與社群媒體的影響

•  缺乏足夠的社交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世代的特質與需求

I世代(數位原生世代)的孩子,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變化迅速的時代。他們的心理狀態往往比過去更脆弱,對失敗的容忍度較低,因此家長需要幫助他們培養以下技能:

 

1.  適應力:面對變化時的彈性與靈活度。

2.  心智靈活性:能快速調整思維並應對挑戰。

 

3.  合作性:善於與人合作,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4.  好奇心:保持學習動力,持續探索未知領域。

 

5.  對挫折的耐受性:不畏懼困難,勇於嘗試。

6.  樂觀心理:擁有正向思維,迎接挑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培養孩子的適應力與韌性

孩子的韌性與適應力是迎接未來挑戰的重要基石。家長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協助孩子建立穩固的內在力量:

•  提供適度挑戰,培養獨立性

•  允許孩子經歷失敗,並從中學習

•  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增強身心耐力

•  強調過程重於結果,鼓勵持續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長如何穩定自我,成為孩子的避風港

家長的情緒穩定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以下是家長可以採取的策略:

1.  自我照顧: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

2.  正念練習:透過冥想、深呼吸等方法減少焦慮。

3.  尋求支持:加入親職團體,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

4.  設定合理期望:接受孩子的獨特性,避免過度干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社群媒體與科技雖然帶來便利,但也可能加劇孩子的焦慮與孤立感。家長應該:

•  教導孩子健康使用科技的習慣

•  設立使用界限,避免沉迷

•  鼓勵實體社交活動,平衡線上與線下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共同責任

教養孩子不僅是家庭的責任,學校與社會也需共同努力。家長可以:

•  與學校合作,了解孩子的需求與表現

•  參與社區活動,提供孩子更多成長機會

•  建立家庭價值觀,讓孩子擁有穩固的道德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與心靈成長的力量

精神靈性層面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深遠影響。透過宗教信仰、內在探索等方式,孩子可以獲得內在平靜與力量。

 

=建議做法:

•  培養感恩心態,增強幸福感

•  引導孩子關心社會,培養利他精神

•  建立信仰或哲學觀,提供心靈支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案例分享:從焦慮到成長

 

=案例:小華的轉變

小華,一名國中生,面臨成績壓力與父母高期望,導致他產生嚴重的焦慮與失眠。在心理師的幫助下,小華的父母學習調整對孩子的期望,提供情感支持,並鼓勵他參與體育與社區活動。最終,小華逐漸找回自信,成績與心理健康也有所改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以愛與智慧同行

焦慮世代的親子教養需要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透過理解孩子的需求,提供適切的支持,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迎向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未來。

 

#10個重點內容總結:

 

1.  焦慮來自於不確定性,影響身心發展。

2.  I世代孩子需具備適應力、韌性與合作性。

 

3.  家長應穩定自我,成為孩子的依靠。

4.  過度保護會限制孩子成長,適度挑戰是必要的。

 

5.  科技影響深遠,需合理管控。

6.  社交孤立是現代孩子的主要問題。

 

7.  教養應該強調過程,而非結果。

8.  家庭、學校、社會需共同努力。

 

9.  心靈成長能提供孩子內在力量。

10. 以愛與智慧,陪伴孩子走向未來。

 

=B=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Ready Or Not: Preparing Our Kids to Thrive in an Uncertain and Rapidly Changing World瑪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鄭煥昇聯經出版公司2021/06/10

#前言

 

  在換尿布、擦鼻水、疊衣服、打電話叫外送、趕上班、參加親師會議、擔任共乘駕駛、還有焦慮於自己的親職技巧跟兒童發展的最新研究有沒有脫節的空檔,如果你還能騰出時間來,那你肯定已經注意到這世界正在崩解。我說的自然不是物理性的崩解,只不過我們之前想都沒想過的各種狀況,包括美國國內的政治對立、海外的緊張國際局勢、地球氣候的惡化、還有日新月異的科技進化,在在都讓這個我們多數人曾經熟悉的世界變得愈來愈不確定、愈來愈陌生──也愈來愈讓人坐立不安。

 

  我們多數人每天忙進忙出,就是要讓自己的家庭還算過得去地運作下去,由此我們像是雜耍演員似地把家庭、工作,還有一種不知道算不算是生活的東西輪流拋甩在空中,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消化二十四小時新聞賴以為生,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災難頭條;防毒軟體好像可以又好像不可以保護我們的個資安全;我們的年輕孩子畢業了無法就業。機器人代表的末日不知何時就要迎來人類的黑夜。我們為了當中最慘烈的悲劇落淚:又有人拿槍在學校、教堂或猶太教會堂裡掃射而造成無辜者濺血;我們瑟縮發抖於如今已讓人見怪不怪,政治對話品質的日趨低劣;我們壓抑著自己內心的猜忌、憤怒與無助,逼著自己走向一個動輒感覺像是反烏托邦的明天。於是一天多過一天,我們開始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我們的動機除了愛,還有恐懼,還有一種能夠在如此失控的世界上控制住什麼的安慰。

 

  惟在這種崩毀的節奏當中,我們只消深呼吸一口氣,就可以看清變遷中的世界其實充滿了豐沛的機會供我們去獲致創新、成長、健康,並讓人的平權達到更高的境界。有先天缺陷的胎兒可以還在子宮內就獲得療癒;便宜又便於運輸的紙質顯微鏡可以讓開發中國家的醫療獲得革命性的發展;具腦波讀取能力的耳機可以讓癱瘓的病人用思緒控制輪椅;全名為「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關聯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的CRISPR技術讓人類可以編輯基因,由此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根除某些致命疾病。我們身處於一個不凡的時代,因此我們既有理由覺得如履薄冰,也可以很合理地懷抱樂觀興奮的心情。惟樂觀興奮的主要是科學家與研究室裡的尖兵,為人父母或祖父母者則多半只能如履薄冰。

 

  暗中遭到揀選編排後再送給我們大多數人吸收的資訊,就彷彿一片片湊不成整幅圖的軼事拼圖,而其目的只是要讓我們繼續成癮於特定的世界觀。我們頂多只能從符合我們偏見的資訊中感覺到「果然如此」,卻難以從中得到任何真正有用的訊息。我們知道世界在變動,但專家英雄似乎所見無法略同,由此我們只能坐在名為改變的雲霄飛車上暈頭轉向。改變於人類並不陌生,只是其發生的週期曾經是幾千年、幾百年,或幾十年,而不是現在的數年一變或甚至數週一變。忍不住被衝動與焦慮牽著鼻子走,兩眼直瞪著過去而放不下那些過時解方的我們,要如何才能讓自己跟孩子與時俱進呢?為人父母者沒有人不擔心自己孩子的前途,所以焦慮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歷史上,焦慮始終都是與我們亦步亦趨的低頻背景音。但來到二十一世紀,焦慮已經從幕後走到幕前。我們躲不開,我們孩子也躲不開。事實上不論對成年人還是兒童而言,焦慮如今都已經是好發排名第一位的心理健康問題。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一書想要討論的,就是這種焦慮,就是失控的焦慮何以會有損於為人父母者的決策,讓我們在何種學前教育可以啟發我們走得搖搖晃晃的小朋友,乃至於哪所大學最適合家中高三生性向的各個關鍵時刻,反而沒辦法把大小事看個透徹。程式設計營跟足球夏令營,還是野外求生營,參加哪一樣更能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呢?喔,這還沒講到我們想讓孩子「贏」到的是什麼呢?成功等於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標準嗎?說出來夠稱頭的大學,社會上搶手的職業,令人稱羨的薪水與高人一等的地位?抑或成功等於我們孩子適應職場變化的能力,乃至於他們在未按傳統意義就業時仍能找到人生意義的能力?這本書會談到(孩子跟我們的)焦慮會如何影響孩子的幸福,又會如何阻礙他們發展出彷彿看得到肌肉線條的健全心理來面對一個──用軍事術語來形容──充滿了多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與模糊性(ambiguity)的VUCA世界。沒有人規定焦慮一定要讓我們的判斷力或孩子的發展性窒息。只要對不確定性跟焦慮有多一分了解跟掌握,我們就能把強化後的焦慮意識轉化為我們的優勢。

 

  父母親會在拉拔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面臨各種問題。但在這個當下,我們的這些親職難題還被一種內心的疙瘩搞得更複雜,那就是我們無法確知哪些育兒的金科玉律依舊適用,哪些又已經過了時代的賞味期。當你不知道自己在為了什麼做計劃的時候,計劃就會變得很困難。我這三年來跟全美各界的專家交換了不少意見──業界菁英、軍方將領、科學家、學界人士、未來學學者──而他們對於未來十到二十年間的近未來預判從比較保守的會跟現在大同小異──頂多是自動駕駛跟無人機送貨慢慢成熟──到人類發展會達到所謂的「(科技)奇異點」(singularity──人類的智能會與人工智慧結合成某種人機綜合體──都有。對於這種對未來看法的天差地遠,我無法改變。但我可以幫助各位了解不確定性會讓我們付出何種代價──包括不確定性會如何影響我們做出正確判斷、發揮親職潛能、讓孩子健康發展的能力。

 

  愈是明白自己的思考在不確定的狀況下會有多麼脆弱,我們就愈能設法針對孩子的最大利益去做出腦袋清醒的決定。當然這並不是說有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辦法可以為所有家庭的每個孩子解決一切問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一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兒童發展畢竟是心理學當中較為成熟的一個領域,因此我們在此並非完全是隻無頭蒼蠅,而現有的證據也顯示我們需要針對傳統上認定的優良親職,進行一些調整。為此我們可以檢視數據,可以參考科學、可以決定我們要或不要調整自己的關注與企圖。眼前的狀況是我們面對不可預測而快速變遷的未來,並沒有為孩子(或我們自己)做好什麼迎戰的準備。事實正好與這相反:在我們想要保護孩子,將他們與壓力隔開的同時,我們反而在無意間創造出了一個環境會讓他們的今日的煩惱不小,明日的煩惱更大。

 

  好消息是雖然關於未來的模樣我們共識不多,但對我們的孩子要具備那些技能才能在未來的幾十年中發光發熱,眾人的想法倒是頗為一致。一如達爾文在逾一百五十年前所發現,適應力是物種能夠存活乃至於興旺的關鍵。如果你家中不只有一個孩子,那你就會知道不同的孩子來到世界上,適應力有高有低。有的孩子會有一兩年的時間只吃烤起司或義大利麵,但有的孩子卻能從嬰兒食品一路過關斬將到墨西哥玉米餅與日本壽司,一點都不需要人擔心。所以問題是,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的適應力?乃至於我們要如何培養其他能讓孩子在不確定的未來佔得上風的本領──比方說創意、彈性、好奇心與樂天的個性?我們愈是深入去研究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這個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交會處,就愈能看出我們多多少少可以在孩子身上培育出這些能保護他們的特質。這樣的我們會懂得如何為孩子「打好預防針」,讓他們免疫於不確定的未來中那些最讓人不安的層面,也讓他們盡可能齊備能在這樣的不確定與不安的環境中找到樂趣、找到挑戰、找到成就感的能力。

 

  我們必須要先針對大多數人是如何真正成功的,在自己內心培養出一種態度的轉變。我曾在數百個活動現場對不下二十五萬人次的聽眾講述過成功的軌跡。而我在這裡所說的「成功」,是廣義的用法。有些人發了財但沒什麼自我價值,有些人「生活還過得去」但日子過得快樂而充實。話說到底,成功是一種自定義的狀態,只有你覺得自己成功,也只需要你自己覺得成功,那就是成功。成功不必然關乎分數、學歷、收入,或職位。當然要有關係也可以,但並不是沒有這些東西就不行。大部分自認為成功的成年人,都有過曲折蜿蜒(或我喜歡稱之為歪七扭八)的人生歷程。所以我們會一起來看歪七扭八的生命旅程有哪些好處,一起來看看明晰的道德是非有什麼急迫的必要性,一起來看看我們要如何為所有常感覺到孤立與寂寞的人兒帶入更強韌的社區意識。

 

  電腦科學家艾倫‧凱伊(Alan Kay)曾打趣說:「想預測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創造一個未來。」但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有著多重身分的我曾經要同時顧好三個小孩、開業診所的生意、生病的母親、輪班星人的老公,還有那些不知從哪兒一直冒出來而讓我永無寧日,但又不能不盡的責任。我猶記當時的我有空最想做的事情,恐怕怎麼輪也輪不到「創造一個未來」。事實上我們多數人都會覺得手上的事情都忙不完了,哪有精力去好好地投資未來,但其實我們還是應該要投入一些起碼的心思,來讓孩子們做好迎接未來的準備。每一代人類都會在上一代的基礎上,用令人意想不到的嶄新方式來擴充我們的技能池。這說明了我們何以能適應環境,何以能不斷創新,何以能持續前行。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若我們能養育出懂得善用這些不確定性,也懂得帶著期待、樂觀與熱情去迎向這些不確定性的孩子,那我們就算是盡力為他們做好了準備,而他們也將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裡開心地接下我們的棒子,創造出一個新的時代。§

#推薦序2

 

擁抱未來,還是緊抓過去?——你的教養被焦慮給綁架了嗎?

陳志恆

    

  「別再想找到一個一輩子不會後悔的科系就讀了!」

 

  這是最近這幾年,我對即將邁入大學的年輕孩子們的呼籲。為什麼?因為,期待自己在18歲時,就為自己找到一個適合終生的職涯方向與發展領域,怎麼想就是不合情理。

 

  我曾在中學擔任過輔導教師多年。從國中到高中階段,學校輔導工作為孩子們著力最深的,就是生涯輔導了。也就是,設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認識環境,把一個人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上,最終能夠安身立命。

 

  於是,我們透過各種心理測驗來幫助學生探索自我,包括學術傾向、人格特質、興趣喜好,並據此預測孩子適合哪種類型的工作,綜合考量下,建議孩子可以選擇怎樣的學術或工作領域去發展。

 

#一輩子的賴以生存的保證存在嗎?

 

  這個初衷並沒有錯。問題是,這些探索或預測,得到的結果,都只是暫時的,適用於現在,難保也適用於十年後、二十年後。更大的問題是,我們身處的世界不斷變動,各行各業的消長狀況瞬息萬變。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轉成什麼樣,沒有人說得準。未來的世界會發展成什麼樣態,哪些職業還存在,哪些職業有待被創造出來,難以預測。

 

  當時,每次在與學生討論生涯議題時,總會被孩子問到:「這個領域的發展好嗎?」、「讀這個未來有前途嗎?」這實在很難回答!似乎,孩子們總想找到一個終極答案——能仰賴生存一輩子的一份職業或工作。

 

  我知道,這些問題的背後,是在尋求一份安全感——一個輩子都能安定存活、經濟無虞的保證。同時,這也反應出,孩子們的內心充滿焦慮。越是焦慮,越是希望立刻就有標準答案。

 

  只是,在職涯選擇上,標準答案是不存在的。

  孩子的這些焦慮是怎麼來的呢?很大的一部份,是受到身旁大人的影響,特別,是他們的父母。

 

#焦慮的孩子,不安的家長

 

  現代父母在育兒與教養工作上,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他們不只要養活孩子,還得教給孩子適應未來的能力。麻煩的是,未來長得怎麼樣,需要什麼,根本不清不楚,難以預料。所以,要如何栽培孩子呢?要如何給孩子一生成功的保證呢?已經不再有公式可以直接套用了。

 

  在龐大的焦慮感侵襲下,該如何為孩子做出大大小小的教養決定?就我的觀察,現代家長通常有兩個思考途徑:第一、依照過往經驗;第二、往人多的地方去。

 

  前者,是參考親友的做法,或者搜尋過往的成長經驗。曾不只一次聽過學生家長說:「以前我就是這樣長大的,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可以?」或者:「以前我就是沒機會這麼做,留下一輩子的遺憾,我不能再讓我的孩子遺憾了!」

 

  這樣的父母,緊抓著過去不放,沒有意識到時代的變動。畢竟,在我們的大腦世界中,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最為可靠,眼見為憑。

 

  後者,則是觀察大家都怎麼安排子女的教育,一窩蜂往那兒走就是了。但是,不同的教育潮流,如體制內、體制外、考私中、實驗教育、住宿學校……等,到底哪一個好?更可怕的是,人云亦云,道聽途說,卻未經思考。

 

  我住的地方,隔一條街補習班林立,有幾間標榜能幫孩子通過私中入學考試。我打聽過,要讓孩子順利考取明星私中,家長得超前部署;最好國小三年級就送去補習,等小六才來準備,為時已晚。

 

  每次看到這些稚嫩的生命,在晚上九點時,從補習班被放出來,我總感到心疼不已。放學後,他們不是去打球、玩耍、學才藝,或和家人相處,而是被關進擁擠的補習班中,和語文、數學、自然、社會等試卷搏鬥。要能脫穎而出,得成為考試機器才行!

 

#少學了什麼,真的就是一輩子的損失嗎?

 

  很多人批評這種考試至上、分數唯一的思維,我也感到不以為然。然而,我也不敢確定,我的想法就一定正確。未來的事,誰說的準呢?

 

  最近,我的孩子即將上幼兒園。我和太太去參觀附近的幾間學校,各有特色。有的著重體能活動,有的標榜特定教育信念,有的強調自然生態探索,有的推廣大量閱讀,有的注重雙語和才藝……等,應有盡有。

 

  太太問我,我在意什麼?

  我想了一下,說:「老師要友善,別傷害我的孩子。」

  太太問:「還有嗎?」

  我說:「嗯……還有一個,就是離家近,方便接送就好!」

 

  我是說真的。後來,我們就去報名了一間,外表看起來不怎麼起眼,但離家超近的幼兒園。你問我,不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嗎?

 

  我也擔心,但我知道,那是不必要的焦慮。那是商人或媒體利用父母的愛子心切,製造出莫名的集體恐慌,大量轟炸家長的荷包。

 

  學前幼兒需要的是大量的探索與嘗試的機會,以及在友善關愛的氛圍下,養成各種生活規矩與習慣。大部分的幼兒園,都符合這樣的條件,不會因為少學了些什麼,就有一輩子的損失。

 

  所以,對我而言,去幼兒園就是大量玩、大量放電。回到家,我會陪他讀繪本,享受親子親密時光。然後,晚上好好睡,這樣就好了。

 

#過度焦慮的影響過度控制與過度保護

 

  我的理念一定正確嗎?我不知道!但我很確定,大人的過度焦慮,對孩子常有負面影響。當你過度焦慮時,你會把那無法安頓的慌亂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像是,當你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可能會過度控制孩子,頻頻要求孩子的各項表現成績;於是,你的孩子便常會遭你指責、嫌棄,這使他身處惡性壓力下,長期以來會傷害大腦的情緒與學習功能,以及身體的正常發育。

 

  同時,你的過度焦慮,也可能讓你對孩子過度保護。當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急著幫他移除障礙,而不是鼓勵孩子嘗試去解決或因應問題。甚至,動不動就對學校老師下指導棋,要求別人要如何對自己的孩子讓步或特殊對待,你成了名符其實的「直升機家長」。

 

  你干涉得越多,孩子越顯無能,最後,缺乏挫折容忍力。

 

  現今,有大量的青少年,有著「無聊症候群」。顯而易見的特徵是,消極、被動、缺乏企圖心,對什麼都不感興趣,要他們去做什麼,嘴裡都喊著:「真無聊!」,只想沉浸到數位世界中。

 

  這是怎麼產生的呢?我認為,第一,是長期處在挫敗中,缺乏成就感。當一個人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肯定時,逐漸地,眼神中會失去光彩。第二、是生活缺乏一定的主導權。若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都被排滿了各種行程,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人包辦掌控,沒有自己做決定的空間時,最後,乾脆對生活不抱期待,反正,都被安排好了呀!

 

  這些問題,常來自於過度焦慮的父母,因為殷切期盼孩子成龍成鳳,而無意間造就了缺乏活力、動機不足、失去企圖心與耐挫力的孩子。

 

#看穿焦慮的本質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這本書,就是要父母看穿焦慮的本質,告訴每個愛護子女的爸媽,你們究竟在操煩些什麼;這些失序的內在,又如何影響了你的教養決策與對孩子的教育安排。

 

  同時,這本書也試著帶著家長們,去認識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試圖在所謂的烏卡(VUCA)世界中,找到孩子需要具備的生存能力。作者在書中的論述精彩、有憑有據,閱讀起來很燒腦,但也十分過癮。你會更清楚,真正重要的任務是什麼,該把心力投注在哪些議題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未來世界的過度焦慮,會影響我們做出不理性的決策,但我們也可以化這份焦慮為健康成長的動力。正因為世界充滿不確定,我們就不能自我設限,要為自己保有各種可能性。多方嘗試、大量探索、跨界學習、保持彈性,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轉換跑道,用積極且開放的態度,面對未知的挑戰。

 

  讀者最關心的,大概就是,我們的孩子究竟需要具備哪些適應變動的生存能力吧!作者在書中,確實提到了未來人才需要的基礎技能,包括好奇心、創意、彈性、有根據的冒險、合作、堅毅、彈性、自我節制,以及希望與樂觀等。

 

  然而,這些偏屬情意或態度層面的軟實力,該怎麼教給孩子呢?事實上,由父母親自把這樣的行為特質,表現在生活中,孩子自然就能模仿與內化。所以,作者一直強調身教的重要性。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吧!孩子永遠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會無意識地參照父母的觀點,從父母的視角看世界,也複製了父母的行為模式。

 

  與其說教,不如做給他看!

  親愛的父母,你有還沒實現的夢想嗎?

  放下焦慮,大膽追尋,孩子正在看著呢!

#內容連載

第三章

無能是累積出來的──過度保護的真實危險所在
 
我原本跟同學一起走路上學,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我爸媽不知道在哪裡讀到說有個變態在全美流竄,然後他們就說我不准自己去學校了。我現在上下學都是他們開車接送。
 
──
十歲男孩的心聲
 
   
我們多數人都了解自己活在一個快速變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如前所述,這會加深我們的焦慮,削弱我們解決問題跟做成決策的能力。為了完全解除不確定性對我們的思考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我們必須更透徹、更細微地去瞭解焦慮為何物。焦慮究竟如何影響我們?我們的焦慮如何影響孩子?我們該如何在會誘發焦慮的情境中增進自己的耐受性,又該如何進一步從焦慮裡學到教訓?
 
   
孩子們的本能是會去避開讓他們害怕或焦慮的事物,但如果不去面對這些東西,他們就永遠無法發展成兼具勇氣跟能力的個體。這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我們最不樂見的局面,因為既然冒險、快速適應與自在地與陌生人互動是你未來必備的生存技能,那你就不能一心只顧著不要讓自己焦慮。
 
=
焦慮的父母與焦慮的孩子
 
   
過去一年,美國每五名成年人就有一個人苦於焦慮症,而終其一生,將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另外去年一年在從十三到十七歲的青少年當中,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會掙扎於焦慮之中,其中可歸入嚴重心理傷殘(impairment)者也有百分之八點三。關於焦慮人數增加的來龍去脈,固然沒有人能夠全部細說分明,但多數專家的共識是這跟不穩定的時代應該脫不了干係,而兩名幫兇則是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如艾力克斯‧威廉斯(Alex Williams)在《紐約時報》中所寫,「流行病學界認為焦慮是一種病症,但同一時間,焦慮症也愈來愈儼然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在驚悚電視畫面裡的腥羶中茁壯,然後透過社群媒體不斷渲染擴散,共有的文化經驗。」

除了某些文化因子會造成人的焦慮升溫,我們的基因組成也要負一點責任。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外放,而有些人則天生謹小慎微。同理,有些孩子生來就愛探索世界,簡直天不怕地不怕,而有些孩子則光是離開母親就萬分掙扎。研究顯示焦慮症有三到四成的個體風險可歸因於基因遺傳。但身上有相關基因不等於被判(必得焦慮症的)死刑。因為不論好壞,環境因素永遠都會與基因密碼一起影響我們。
 
   
存在於家長的焦慮與孩子的焦慮之間,還有另外一項關聯。焦慮的爸媽對孩子的痛苦比較沒有耐性,而這代表這些爸媽會設法逃避他們認為會讓孩子不開心的處境。當然沒有哪個爸媽會故意去讓孩子不開心,但焦慮的爸媽會在避免孩子焦慮的顧慮上,比一般家長敏感得多。
 
   
童年就等於一連串不得了的發現──有些新鮮事讓人興高采烈,有些則讓人焦慮難解──這點同時適用於孩子與爸媽。要看著孩子朝著世界探險,而能忍住內心的焦慮,我們需要三樣法寶:耐性、自制力與情緒燃料。一旦這三樣法寶的存量偏低,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想要讓自身的焦慮感馬上喊停。新手媽媽吉娜一遇到三月齡的寶寶在夜半哭號,就覺得簡直難以忍受。她媽媽說讓孩子哭完就好,但她就是做不到。那淒厲的哭聲在摩擦著她的每一條神經,於是她往往寶寶發出一丁點呻吟就一把抱起孩子,然後一直搖到寶寶睡著為止。只要寶寶一睡著,就代表這對母子都獲得了解脫,但這也代表寶寶沒有能從過程中學會自己安慰自己,而吉娜也沒能學會去容忍幼子的一時不適。我們不先學會冷靜,孩子就沒機會學會獨立

這把雙面刃一出鞘,你會在當下以為自己付出了慈愛與陪伴,但久而久之,這沉積在孩子身上的效應會極端有害。你可能小時候學騎車曾經摔得很慘,於是為人父母的你不急著讓孩子跨上腳踏車──你怕他會跟你一樣留下一記就是三十年的內心陰影。為了不讓悲劇重演,你遲遲不肯應他的要求買輛腳踏車。這麼做一舉兩得,你心想這一方面可以讓兒子避開不必要的危險與會激發焦慮的經驗,二來更可以不要重新點燃你騎車摔下來的夢靨。但其實你這麼做只是一面在妨礙孩子鍛鍊勇氣與處世技能,一面不知不覺在幫恐懼與遲疑代言。
 
   
提到要保護孩子,我們第一個聯想到的往往是拯救孩子(於直直撞過來的汽車之前),或是當他們的盾牌(擋住網路色情與同學霸凌)。當然我不是說這些型態的保護不重要,但想長長久久的保護孩子的安全,我們需要把眼光放遠一點。真正可長可久的保護無法一蹴可及,而必須要腳踏實地地慢慢累積建立。孩子對危險的免疫力必須源自於他們內化後的本領與自信,而這兩樣東西又必須在生理、心理與社交上的測試中反覆砥礪。懂得回應的雙親會很擅長鎖定親生骨肉的頻率,而那絕對是好事一樁:親子之間的溝通愈是順利,就愈有利於孩子培養出健康的心理與同理能力。但話說回來,父母若對焦慮一事過於敏感,反而會有礙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這類過度焦慮的親職反應往往紮根甚深且抗拒改變,但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不在看著孩子焦慮時去馴服我們的反應過度,會產生哪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我在執業時見著的青少年與青年人,往往苦於一種我口中的「累積性無能」:即生活/處事/適應環境/扮演社會角色等能力的減損。會有這種我們不樂見的結果,是因為父母在孩子發展過程中出現正常焦慮症狀時,給予了不該給予的庇護,而這些父母還以為自己是在拯救孩子或當孩子的盾牌。這種溺愛即便在別的時代也會令人遺憾,而在我們的時代則更是會實實在在威脅到年輕人的生活乃至於生計。因為關於未來二三十年,我們起碼確定生存需要以下幾種東西:凡事靠自己的獨立、面對變局時的鎮定,還有迎接挑戰的熱情。

=社交孤立

每次到學校演講,我都會問國高中的孩子們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覺得身為青少年,最大的煩惱是什麼。

試想被女朋友甩掉的你收到六封你好兄弟的簡訊,每一封都罵她是婊子,但這能幫助你多少呢?你需要的是好兄弟陪在你身旁;你需要的是讓你感覺熟悉的臉龐,是朋友讓脆弱的你靠在他肩上,這才能有助你從憂鬱中得到解放。朋友的定義,曾經是能花幾個小時聽你訴苦,給你支持,並用他的存在提醒你你並沒有被全世界拋棄。但現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由此他們已經習慣於膚淺的交往。現在的青少年鮮少會親自去安慰朋友,很多時候他們只會用滿滿的表情符號或貼圖來充數。

但只有透過面對面的接觸,兒童與青少年才能學習到同理心跟外交手腕,也才能學會傾聽。不在現實中去進行困難尷尬或甚至於讓人心碎的對話,他們就沒辦法在人際互動上得到足量的磨練。在未來的年月中,隨著工作變換愈來愈頻繁,協作性的職場愈來愈成為常態,具備良好人際技巧的個人將比現在占得更大的上風。欠缺這類技巧的個人不要說在工作上難以建立人脈,就連在生活中也可能無法擁有可長可久的友情或愛情。

考量到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在青少年之間所導致的寂寞、憂鬱、焦慮已經廣見於研究資料中,由家長這邊來進行把關可說已是當務之急。看著孩子宅在家裡,沒有野到我們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的外頭,可能會給為人父母者一種安心感,但在床上一躺就是幾個小時且只有手機為伴,然後拿現實中的自己去跟網路上看似光鮮亮麗的其他同齡者比較,並不利於孩子們去一關關完成他們該完成的身心發展:冒險、離開父母獨立、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道德觀的形塑。

我們已知不論是YouTubeIGSnapchat或臉書(乃至於任何一種日新月異的網路平台),一天使用超過兩個小時都會有害於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我們也已知過半數的青少年自承「幾乎隨時隨地」人都在社群媒體或網路上。對於出生在網路時代,上網始終是生命一環的孩子們來講,他們一定會對相關的限制感到非常不滿。

 

但親職的核心不是討好孩子。因此一如我們有責任督促孩子們去運動、就寢、吃均衡影養的食物來確保他們的身體健康,為人父母者同樣有義務去捍衛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即便那代表我們得忍受他們翻幾個白眼或用力甩幾次門。你得身體力行地在大半天裡放下手機,然後要求孩子們向你看齊。

=滿滿的無力感

能動性(Agency)代表的是一種你相信自己可以採取行動,進而去影響周邊環境的信念。與能動性相對的是無力感,而無力感又會導致人變成一名洩氣的受害者。對於孩子進行微管理——包括在上學日跟放假日、在足球場上、在祖母家、在服飾店裡這麼做——父母親都會妨礙孩子發展出兩種能力:一種是發現自己的能力,一種是為自身想法代言的能力。不論今天是三歲小朋友想穿左右腳不成對的襪子,還是中學生想放棄有利於他申請大學的大提琴學習,微管理會造成的問題都同樣適用。

 

「管太多」也代表遭到過度保護的孩子將無從經歷人生終究必經的插曲,而他們就需要通過這些插曲來學著被挑戰、被擊敗,然後想辦法站起來。更理想的狀況下,他們將可以學著去細細品嘗被挑戰的滋味。確定的是,當孩子被剝奪了機會去釐清他們自身的價值、欲望與興趣,讓人不樂見的結果就是他們會產生依賴性,而這健康的獨立性正好是南轅北轍。

十年前我的年輕病人會氣沖沖地跑來抱怨爸媽的限制太多:「這是我的人生!叫我爸媽少管閒事。我的事情我自有想法!」相對於此,近年來一種讓人不安的發展是年輕人的叛逆不見了——至少在我所觀察的青少年中有這樣的趨勢——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兩手一攤的厭世感。那種憤世嫉俗,我原本以為只能在為了養家活口或背負房貸而不得不在討厭的工作上邊做邊怨的大人身上看到,但現在我也在年輕孩子們的臉上看到了。

「你們不懂啦。」這些十來歲的小大人會搖著頭說,「未來的三年就是這樣子了啦。我認了就是。反正我也沒得選。」這種認為你沒辦法為了自己做點什麼的心境,是不分年齡,使人陷入憂鬱的一大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