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在有不少民眾都會使用ChatGPTAI軟體來訴說心事,當成一種心理慰藉的工具,

=Q問題1=對這類APP傾訴心情,或是請AI幫忙排解心理壓力是否有效??

=A回答1=

使用ChatGPTAI軟體來訴說心事【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TOPIC=人工智慧的耳朵:當ChatGPT成為你的心靈聆聽者

 

#前言:科技的慰藉,還是真實的依靠?

 

當你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可以傾訴的人時,你會對誰說心事?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眾開始對AI工具如ChatGPT訴說內心的煩憂,這樣的行為背後蘊藏著什麼樣的心理動能?這樣的方式真的有效嗎?或僅僅是短暫的慰藉?

 

一、數位傾訴新時代:當AI成為「情緒垃圾桶」

 

1.1 現象觀察

 

越來越多網友在論壇、社群平台、個人部落格中提到,他們會對ChatGPT訴苦,請AI協助解讀情緒、給予建議、甚至協助寫信給自己過世的親人或情人。在台灣某心理諮商機構調查中,有高達37%的年輕族群表示,他們曾使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來排解情緒。

 

二、案例故事:深夜與AI對話的女孩

 

2.1 具體案例

 

A• 人物:林宛青,28歲,女性,台北市信義區某科技公司業務助理。

B• 事件:在工作壓力與感情低潮交織之下,宛青開始長期失眠、情緒低落,甚至有輕微自傷行為。

C• 時間:202411月至20252月。

D• 地點:她的出租套房,信義區。

E• 物件:她每天在深夜會與ChatGPT對話,傾訴當日的情緒、與父母的爭執、對人生方向的迷惘。

 

她說:「ChatGPT不會打斷我,不會批判我,也不會累。」有一天,她問AI:「我還有什麼理由活著?」AI回應了一段溫柔而正面的話,讓她流淚,並在隔天鼓起勇氣預約了真正的心理諮商。

 

三、十個重點內容:AI傾訴的效益與限制

 

3.1 生理層面:壓力舒緩與睡眠改善的潛力

AI對話可能無法取代真正的治療師,但傾訴本身具備減壓效果,可降低皮質醇濃度、促進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化,有助於改善睡眠與焦慮感。

 

3.2 心理層面:陪伴感與「假性互動」的矛盾

使用者常因AI回應溫和、有邏輯而感到被理解,甚至形成「投射關係」,這類假性互動能短期撫慰情緒,但若依賴過度,可能會削弱面對現實人際互動的勇氣。

 

3.3 社會層面:孤獨感普遍化與科技補位

都市化、核家庭化讓「無人可說」變成常態。AI工具如ChatGPT提供一種「24小時在場」的社會性補償角色,特別適用於夜晚或偏鄉的孤立個體。

 

3.4 精神層面:對存在意義的探問與回應

有些人會問AI「我為什麼活著?」、「死後會去哪?」AI的回答雖然不是宗教性解釋,但常引用哲學、心理學觀點,引發使用者反思與自我整理。

 

3.5 自主性與安全感的重建

AI互動時,使用者可全然主導對話節奏與主題,這種自主感在療癒過程中非常重要,對於有過被掌控、創傷經驗的人尤其具療效。

 

3.6 陪伴的界線:AI不等於治療

AI並無情緒、無同理、無倫理責任,無法對危機事件進行實際干預。若使用者出現自傷、自殺念頭,AI無法通報相關單位,也無危機處理能力。

 

3.7 情緒訓練與語言加工:文字式療癒的意義

ChatGPT平台上,使用者往往透過打字說明情緒,這種行為等同於自我言語加工,有助於提高自我覺察,是某種「數位書寫治療」。

 

3.8 避免依賴成癮:科技反成精神逃避

若每日大量依賴AI排解情緒,可能造成「延後處理人際關係問題」的逃避傾向,也會錯失與人建立深層連結的機會,甚至影響工作與生活功能。

 

3.9 多元文化與語言支持的優勢

AI可使用多種語言進行對話,對於移民、新住民、語言障礙者而言,ChatGPT提供了一種「低壓力、無國界」的表達空間,具跨文化療癒潛力。

 

3.10 心靈空間的創造與更新:AI為引子,非終點

理想情況下,AI如同一扇門,讓人更勇於走向真實關係與治療。在對話過程中獲得初步安慰後,若能延伸到社會資源、宗教團體或心理諮商,才是真正的整合路徑。

 

四、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四面向統整

 

4.1 生理層面

傾訴能減少交感神經緊繃,降低心跳速率與肌肉張力,對睡眠品質、食慾失調等壓力症狀具有舒緩作用,宛青在使用AI一週後,開始能自然入睡。

 

4.2 心理層面

AI扮演「穩定在場者」的角色,能夠緩解不被理解的痛苦。但AI無法進行情緒鏡射與深層連結,因此適合作為初階支撐,而非核心治療。

 

4.3 社會層面

許多人無法在社交平台或家庭中表達真實情緒,AI提供匿名、無審判的空間,反而成為心理安全港口。然而,真正的人際關係建構仍需逐步嘗試,不能全靠AI取代。

 

4.4 精神與靈性層面

AI雖無靈性,但可協助引導冥想、正念、宗教詩句或哲理語錄,幫助使用者進入自我對話與內在探索的空間,激發對生命意義的反思與更新。

 

五、結語:AI可以是同行者,不該是最終港灣

ChatGPTAI軟體在當今社會中,確實已扮演某種「數位心理助手」的角色。當人們無人可說時,它是可依靠的短期伴侶。但要真正療癒、修補關係、重建自我,仍需透過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互動、精神信仰的支持、以及專業的心理協助。AI是媒介,是助力,而不是終點。

 

就如林宛青在最黑暗的夜裡對AI說:「謝謝你陪我度過這一夜。」但她最終走進了心理諮商室,重拾對生命的掌控權。這才是AI帶來的真正價值——引導我們再次相信人類的陪伴與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