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標題】 百年浮沉中的真相:一窺被混淆與忽略的台灣歷史全貌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副標題】 從李祖基到駱芬美:歷史學家的尋根之路與歷史書寫的真實情感
【引言】 歷史從不只是冷冰冰的紀錄,它更是一座島嶼的靈魂。本文嘗試結合李祖基教授與駱芬美教授的研究成果,並以具體人物、事件、時空背景為案例,從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四個面向,重新梳理台灣自清代、日治時期至光復後的關鍵歷程,呈現一篇兼具理性分析與情感共鳴的歷史論述。
【第一節】施琅與海防決策——歷史選擇下的地緣命運 (人:施琅;事:《臺灣棄留利弊疏》;時:1683-1684;地:北京、福州、台灣;物:清廷上奏疏文) 施琅上疏《臺灣棄留利弊疏》,是清廷是否保留台灣的重要決策依據。其背後折射的不僅是軍事與地緣考量,也反映了當時國家對於「邊疆治理」與「民族融合」的初步嘗試。從心理角度看,施琅是明鄭降將,透過戰功與策略重建自我認同;從社會面看,當時台灣人口結構尚未穩固,漢番衝突頻仍,歷史選擇間隱含深層社會秩序建構的張力。
【第二節】牡丹社事件——帝國衝突中的原住民命運
(人:琉球人、日本官兵、排灣族頭目;事:1874年日本出兵;時:1871-1874;地:恆春牡丹社;物:日軍軍艦、原住民村落)
1874年,日本以琉球人遇害為由出兵台灣南部,導致牡丹社事件。
-生理面看,原住民部落的生存空間受到軍事壓迫;
-心理上,日本欲以勝利穩固明治維新後國族認同;
-社會層面,日本與清廷的交涉開啟了對台灣主權的爭奪;
-靈性層面,牡丹社部落儀式與祖靈信仰遭遇摧毀,象徵本土文化危機。
【第三節】民主國的理想與崩潰——臺灣人首次建國夢
(人:唐景崧、丘逢甲;事:1895年「臺灣民主國」;時:1895年4月—10月;地:台北、台中、台南;物:《臺灣民主國國旗》、日軍報告書)
臺灣民主國的建立是反抗割讓的象徵,然而領導層內部矛盾與軍事不力使其迅速瓦解。
-心理層面呈現集體焦慮與無力;
-社會面反映當時精英與庶民間理念落差;
-靈性層面,此舉代表台灣人民對主體性與信仰的首次政治實踐。
【第四節】國語、皇民與身份——語言中的殖民身體記憶
(人:日治時期教師與學生;事:推行日語教育與皇民化;時:1930s-1945;地:全台學校系統;物:教科書、儀式器物)
日治後期,語言政策與文化灌輸成為殖民統治的核心策略。
-生理上,孩童從小接受「他者語言」;
-心理上,認同混淆與族群自卑內化;
-社會層面,形成雙語但身份割裂的世代;
-靈性面則是一場集體記憶的洗禮與改寫。
【第五節】二二八事件——傷痕背後的沉默與追尋
(人:陳儀、魏廷朝、陳澄波;事:二二八事件;時:1947年;地:台北、嘉義、高雄;物:宣傳單、紀念碑、畫作)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揭開戰後族群裂痕與政治暴力的序幕。
-生理上,數千人死亡、失蹤;
-心理面,長期集體創傷與恐懼;
-社會面,菁英流失與寒蟬效應;
-靈性上,真相的揭露成為和解與記憶重建的儀式核心。
【第六節】媽祖與保生大帝——信仰中的族群融合
(人:季麒光、地方信徒;事:媽祖信仰擴展;時:清初至今;地:鹿港、大甲、北港;物:神像、進香遶境儀式)
台灣的民間信仰在移民過程中扮演精神支柱角色。
-生理上,信仰祭典強化群體凝聚力;
-心理面提供情緒支持;
-社會面建構地方認同;
-靈性上成為祖靈溝通與天人交流的象徵,延續文化記憶。
【第七節】被剪斷的辮子——從儀容看現代化的抵抗與接受
(人:台籍士紳與青年;事:辮髮制度廢除;時:1911-1920;地:台北、台南等地;物:剪辮照片、民報社論)
辮髮是滿清統治象徵之一,在日本統治下成為現代化衝突的標誌。
-生理上象徵身體控制的解除;
-心理面對身份、族群與文化的拉扯;
-社會面是集體服從與抵抗的行動符號;
-靈性上,則標誌著族群轉型與時代更替的精神徵候。
【第八節】影像中的台灣——歷史視覺化的記憶重建
(人:蔡坤洲、駱芬美;事:歷史攝影與口述史;時:1990s-2010s;地:台灣各地歷史現場;物:歷史照片、展覽)
透過攝影與圖像重建台灣歷史,是歷史教育與集體記憶的重要途徑。
-生理上,影像喚起五感記憶;
-心理上連接祖輩經驗;
-社會面創造跨世代對話;
-靈性上,透過「凝視歷史」實現認同與療癒。
【第九節】被殖民的記憶——從鴉片到語言的身體政治
(人:杜聰明、日治醫官;事:戒鴉片、語言替代政策;時:1910-1945;地:台北醫學校、各大鄉鎮;物:藥物、語言教材)
殖民統治往往以身體與語言為媒介進行控制。
-生理上展現身體治理技術;
-心理面產生順民化與否定自我;
-社會層面造成身份焦慮與階層固化;
-靈性上則帶來價值觀重構與文化斷裂。
【第十節】歷史與我們——記憶、傷痕與再認同
(人:現代台灣青年、歷史研究者;事:轉型正義、文化記憶重建;時:2000年至今;地:二二八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物:史料書籍、紀錄片)
從近代以來的歷史事件中,我們學到的不僅是過去的真相,也理解了當下的自我與認同。生
-理上記憶成為身體經驗的一部分;
-心理上推動歷史教育與情緒修復;
-社會層面促進族群理解與對話;
-靈性上,引導人民面對歷史的陰影與光明,走向和解與共榮。
【結語】
台灣歷史不是單一線性的敘述,而是多層次、多維度的記憶場域。從施琅的戰略決策,到李祖基教授深耕的文獻研究;從牡丹社的火光,到駱芬美教授以影像重構的庶民歷史,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歷史的變遷,而是這座島嶼上人們身體、情感、信仰與社會記憶的長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