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310 三位高中生 就有一人憂鬱症 之二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青春期大腦更容易受憂鬱症影
如果能阻止憂鬱症首次發病,就可能重塑個人的心理健康發展,這樣的觀點,相當直觀。但是比較不直觀,而且大眾比較不知道的是憂鬱症射擊的生物性風險。每當憂鬱症發作時,大腦組織都可能萎縮,尤其是在掌管記憶、情感和高階思考的海馬回和前額葉皮質,目前還不清楚這種大腦萎縮情形是否可完全復原。大腦組織的減少也與未來的憂鬱症發病有關,如果康復者的憂鬱症復發,大腦皮質體積,會在兩年內縮小,而未復發的康復者,則沒有這種變化。
#憂鬱症預防計劃值得推廣
針對高危險青少年的憂鬱症預防計劃,在美國的經驗來看,近年來有展現成效。這類課程主要由經過培訓的輔導員帶領小組分享,並且教導因應壓力的認知技巧。這些計劃是有帶來短期成果,但是人需要長期追蹤成效的持續時間,以及未來可降低的心理健康照護成本。
青春期大腦的變化,特別容易使得憂鬱症傷害青少年,並且導致腦細胞更容易遭受到破壞。在麻州麥克蓮醫院進行的研究發現:14或15歲時經歷情緒虐待等困境的青少年,和一生中較早或交往面臨這種逆境的人相比,更有可能出現憂鬱症狀。研究顯示,長時間的壓力可能對青少年的大腦造成更大的傷害;另一向研究則顯示:和壓力相關的早期大腦變化,有可能是青少年更容易受憂鬱症危害。
青少年憂鬱症的盛行率逐漸上升,因此許多專家認為,青少年越早參與預防計劃,效果越好。目前在美國賓州、德州和猶他州以及英國的一些地點施行「藍計畫」,也就是憂鬱症的預防計劃。第一步是進行篩檢,找出高風險學生。這些學生回報自己有睡眠問題、自尊心低或者是對日常活動的興趣不高,但是他們的症狀還不足以診斷為憂鬱症。從問卷中評估學生的痛苦程度,比探究他們的家庭史更有效。根據以上的資訊,輔導員會把符合條件的學生分成小組,教導他們可以用來處理逆境事件的各種認知策略,當中有很多都類似於心理治療師教導憂鬱症患者的方法,藍計畫則視其為一種疫苗策略。該理論認為:當青少年學會如何監控壓力,將能化解新的壓力,避免情緒爆發。
在此計劃中的一向教學工具是「感受、思考和行動的三角概念」,
整體來說,憂鬱症預防計劃再具有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國家最容易實施。這些體質認為,這類計劃最終可降低心理健康照護成本,因此會比較有意願去支柱提供這些計劃服務的地方機構或非營利組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