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採訪解剖 張姓連續殺人犯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連續殺人犯為什麼要帶著狗逃亡,帶狗進警局? 是不是因為跟他性格有關係? 有沒有可能是他想要塑造自己可教化的形象?

平常愛狗的形象,為什麼狠的下心殺了太太岳母繼子? 真的很愛狗的話? 是不是因為他只能在寵物上面獲得成就感?

或是認為只有狗能懂他等等

連續殺人犯沒有親人沒有朋友 早年跟父親住在中國 在台沒什麼朋友 回台灣也只做過手機行一份工作而已 會釀成殺人魔 是不是也跟他這個特別的背景有關係?

主要分析這個嫌犯的的性格 從這個成長背景 去分析他的個性 為什麼最後會成魔 成為殺人兇手

父母離異,跟爸爸到中國 台灣完全沒有親友 回台後遊手好閒 朋友被欠錢欠到怕了 把他當瘟神 所以獨來獨往沒朋友

#問題1

連續殺人犯為什麼要帶著狗逃亡,帶狗進警局? 是不是因為跟他性格有關係? 有沒有可能是他想要塑造自己可教化的形象?

@回答1

連續殺人犯帶著狗逃亡或是帶著狗進警局的行為可能有多種解釋。

首先,有可能這只是他個人的行為偏好,例如他可能對這隻狗有特殊的感情,或是這隻狗對他來說具有情緒支持的作用。

另一方面,這種行為也可能是出於想要塑造某種形象的考量。帶著狗的形象可以使人看起來更人性化,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同情或信任。這種策略可能是有意識地用來誤導公眾和執法機構,讓他們認為自己有可教化或者是有正常社交生活的一面。

此外,這種行為也可能與他的性格特徵有關。某些犯罪心理學的理論指出,連續殺人犯可能會展現出某種程度的心理操控能力或想要控制形象的傾向。

不過,要確切分析一個人的動機和心理,需要更多的具體信息和專業的心理評估。這些只是根據一般理論的可能解釋。

 

#問題2

平常愛狗的形象,為什麼狠的下心殺了太太岳母繼子? 真的很愛狗的話? 是不是因為他只能在寵物上面獲得成就感?

@回答2

現在提到的情境可能涉及一些深層次的心理和情感問題。人們對動物的喜愛和對人類的行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這涉及到很多複雜的心理動態。

首先,一個人對寵物的愛並不能直接推測他對人的態度。有時候,人們可能因為感受到動物的無條件愛而對它們特別好。這種愛可以讓他們在心理上獲得慰藉和成就感,特別是在其他人際關係中感到挫折或失敗時。

然而,如果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出極端或破壞性的行為,這可能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心理健康問題、壓力、環境影響等。這樣的行為和他們對動物的態度可能完全不相關。

關於只在寵物上獲得成就感的問題,這確實可能是某些人在人際關係中感到不滿或無法達到預期時的一種轉移或替代方式。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可能與依賴、逃避現實或自我價值感低下有關。

如果這是一個特定案例的分析,了解更多背景和動機是很重要的。每個人的行為都有其獨特的心理背景,因此在沒有詳細信息的情況下很難給出確切的解釋。如果這是一個真實事件,進行專業的心理評估和法律評價會是必要的步驟。

 

#問題3

連續殺人犯沒有親人沒有朋友 早年跟父親住在中國 在台沒什麼朋友 回台灣也只做過手機行一份工作而已 會釀成殺人魔 是不是也跟他這個特別的背景有關係?

主要分析這個嫌犯的的性格 從這個成長背景 去分析他的個性 為什麼最後會成魔 成為殺人兇手

父母離異,跟爸爸到中國 台灣完全沒有親友 回台後遊手好閒 朋友被欠錢欠到怕了 把他當瘟神 所以獨來獨往沒朋友

 

@回答3

在分析一個連續殺人犯的心理和行為時,其成長背景、家庭環境和社交網絡確實可能會對他的性格發展和最終的行為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根據您提供的情況,這位嫌犯的生活經歷具有幾個關鍵點:

1.  家庭背景和早年生活:父母離異且與父親在中國生活,這可能意味著他在小時候就經歷了家庭的分裂和情感的缺失。家庭的支持系統在兒童和青少年的情感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缺乏穩定的家庭環境可能會影響他的安全感和依附方式。

2.  社交隔離:在台灣缺乏親友支持,這可能加劇了他的孤立感。人類是社會性生物,社交隔離長期存在時,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缺乏其他支持系統的情況下。

3.  經濟和社會地位:只在手機行工作過,可能意味著他在經濟上並不穩定,這可以增加生活壓力和不滿。財務壓力和社會地位的不確定性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個人的挫折感和外界的敵意。

4.  社交經歷的負面影響:朋友的背叛(如欠錢不還)可能加深了他對人際關係的不信任感,這可能促使他採取更加孤立和敵對的態度。

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可能會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造成重大影響,尤其是在缺乏適當心理干預和支持的情況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這些背景因素可以提供一定的解釋框架,但它們並不一定導致暴力行為或成為連續殺人犯。成為連續殺人犯的行為通常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包括心理、生物和社會環境因素。每個案例都是獨特的,並需要仔細的個別評估。在理解和預防此類行為時,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角色是關鍵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