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必請採訪黃子佼戀童症 05【楊聰財專欄】

 

Q問題10

我覺得大家也很在意,戀童患者治療完後會不會像慢性病一樣容易復發?臨床上會用哪些方法控制?

 

A回答10

戀童癖(又稱為戀童症)是一種涉及對兒童的性偏好的心理障礙。治療戀童癖的過程通常是長期且複雜的,且在某些情況下,戀童癖可能像慢性病一樣容易復發。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治療方法和控制措施:

1. 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療法(CBT):這是一種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旨在改變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CBT可以幫助戀童患者識別並改變支持其偏好的認知和行為模式。

•  性別不一致的認知矯正:專注於改變患者對兒童的性吸引力,並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性別角色和行為模式。

2. 藥物治療

•  抗雄激素藥物:這些藥物可以降低性衝動和性慾。常見的藥物包括醋酸環丙孕酮和甲地孕酮。

•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這類藥物通常用於治療抑鬱症和焦慮症,也能減少性衝動。

3. 行為監控與支持

•  行為監控:對高風險個體進行行為監控,確保他們遵守治療計劃和法律規定。

•  社區支持:參與支持小組和社區資源,獲得情感支持和治療支持。

4. 教育與預防

•  性教育:提供適當的性教育,幫助患者理解健康的性行為和界限。

•  預防計劃:設計個性化的預防計劃,幫助患者識別和避免觸發其偏好的情境。

5. 持續跟進與評估

•  定期評估:治療過程中需定期評估患者的進展和風險因素,調整治療計劃以應對新的挑戰。

•  長期跟進:即使在治療結束後,也需進行長期的跟進和支持,以防止復發。

戀童癖的治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專業的介入,目標是幫助患者控制其性偏好,減少對兒童的風險,並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

 

 

Q問題11

如果身邊的親人有戀童傾向,身為家人可以怎麼幫助他們?

 

A回答11

    如果發現身邊的親人有戀童傾向,身為家人需要採取慎重而負責任的行動來確保所有人的安全和福祉。以下是一些建議:

1.  保持冷靜和理智:

•  儘量保持冷靜,不要立即做出激烈的反應。這樣可以更好地處理這種敏感而複雜的情況。

2.  尋求專業幫助:

•  鼓勵有這種傾向的親人尋求專業心理健康服務,如心理諮詢或治療。專業人士可以提供評估和治療方案。

•  尋找專門處理這類問題的心理醫生或治療師。

3.  設置邊界和規則:

•  確保親人遠離未成年人的環境,避免讓他們單獨與兒童相處。這樣做可以減少潛在的風險。

•  制定明確的家庭規則和界限,以保護所有家庭成員的安全。

4.  提供支持和理解:

•  雖然這是一個敏感的問題,但對於有這種傾向的親人來說,感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幫助他們更願意接受幫助。

•  參與支持小組或尋找相關的社區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提供家庭成員的支持和指導。

5.  教育和培訓:

•  教育家庭成員關於戀童癖及其風險,提高大家的警覺性和認識。

•  參與專業機構提供的相關培訓,以便更好地應對和處理這類情況。

6.  法律和道德責任:

•  如果有證據顯示親人對未成年人構成了威脅,應立即採取行動保護受害者,這可能包括聯繫相關的法律機構。

•  確保了解當地法律和規範,並在必要時與法律顧問聯繫。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和困難的問題,需要謹慎和敏感地處理。如果您有具體的情況需要進一步的建議或幫助,建議聯繫專業人士。

 

Q問題12

雖然戀童有被污名化的趨勢,但如果覺得自己有這樣傾向的朋友也不用慌張,最後請醫師給有類似問題的朋友一些建議,如果懷疑自己有戀童症的傾向,該怎麼用正確的心態接受和面對這件事?

 

A回答12

面對這種情況,保持冷靜和負責任的態度是關鍵。這是一個非常複雜和敏感的問題,需要謹慎處理。以下是一些建議:

1. 尋求專業幫助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應該盡快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幫助。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可以提供專業的評估和治療方案。

2. 了解自己

與專業人士合作,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況,尋找可能的根源。這樣有助於釐清問題的本質,進而制定合適的應對策略。

3. 保持安全距離

如果你感到有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應該採取措施保持距離,確保不會對兒童造成任何潛在的危險。

4. 教育與認知

了解更多關於這種情況的知識,包括相關的法律、倫理和心理健康資訊。這有助於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為和感受,以及如何正確地應對。

5. 尋找支持

除了專業幫助外,可以尋找支持小組或其他資源,與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獲得情感支持和建議。

6.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規律的運動、健康的飲食和足夠的休息,有助於改善整體的心理健康狀況。

7. 制定計劃

與專業人士合作制定一個詳細的行動計劃,包括如何處理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衝動和行為。

8. 接受自己的情況

接受自己目前的情況並不意味著認可不當行為,而是承認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積極面對並尋求解決方案。

記住,最重要的是保護兒童的安全和福祉,同時也要努力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行為。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支持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