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孤獨憂鬱?因為自己難相處 台語叫「溝橯」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背景資訊

    #英國 日本 美國 陸續重視社交孤立孤獨(Social isolation)

社交孤立孤獨(Social isolation)定義是缺乏社交聯繫。英國政府指派官員任命「孤獨大臣」,並設立基金幫助國民對抗孤獨。孤獨在美國也被關注:紐約州長霍楚(Kathy Hochul)聘請1980年代及1990年代間擔任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為美國觀眾提供性愛諮詢的醫師露絲‧維斯海默(Ruth Westheimer),率領紐約州解決從居家避疫措施推出後變得日漸嚴重的疏離感問題。州長辦公室指出,維斯海默成為美國第一位「寂寞大使」,英國與日本則有前例。州長辦公室表示,維斯海默將協助解決社交孤立孤獨的問題。社交孤立孤獨與身體、心理健康都有關聯,可能導致認知衰退、焦慮症、憂鬱症、免疫功能變差、阿茲海默症以及早死。

紐約州州長辦公室引述美國國家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2020年研究報告指出,65歲以上民眾當中約有四分之一處於社會隔離當中,45歲以上民眾當中有三分之一覺得寂寞,也就是即使有社交互動,依然覺得孤獨。紐約州衛生廳長麥克唐納德(James McDonald)表示,在霍楚鼓勵下決定任命維斯海默為「寂寞大使」,希望協助民眾排解孤獨感受,建立新的社交關係。2019年,維斯海默為紀錄片「請問露絲博士」(Ask Dr. Ruth)宣傳時在影音串流平台Hulu討論中說,不擔心年輕世代的性行為,比較擔心人類之間的基本關係。她說,如今接到絕大多數問題都與孤獨有關,關於找不到人分享生活點滴,而不是性愛問題。

 

#台灣社交孤立孤獨的研究調查結果

在過去十年中,台灣社會對於社交孤立與孤獨的問題進行了多項調查與研究。以下是這些調查的主要結果及其支持資料來源。

A=調查結果

1.  社交孤立的現狀 根據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調查(2020),約有15%的台灣成年人感受到嚴重的社交孤立,這些人往往缺乏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支持系統。這些受訪者中,多數為老年人和城市中的獨居者 。

2.  孤獨感的普遍性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在2019年的研究發現,約有25%的台灣成年人經常感到孤獨。這一比例在年輕人(18-30歲)和老年人(65歲及以上)中尤為顯著,這兩個群體的孤獨感較其他年齡層更為強烈 。

3.  心理健康影響 台灣精神醫學會在202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社交孤立和孤獨感與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健康問題有顯著相關。研究指出,長期感到孤獨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5倍 。

4.  健康與死亡率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於2022年的研究指出,社交孤立和孤獨感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對身體健康有負面影響。研究發現,感到孤獨的老年人死亡率較不孤獨的老年人高出20%

5.  政策與社會支持 台灣政府在2018年推出了「銀髮族社交關懷計畫」,旨在通過社區活動和志願者服務減少老年人的社交孤立和孤獨感。這一計畫已經顯示出一定的效果,有參與的老年人報告其孤獨感有所減輕 。

B=支持資料出處

1.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2020):《台灣成年人社交孤立狀況報告》。該報告基於對全台灣3,000名成年人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了台灣不同年齡層的社交孤立情況。

2.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2019):《台灣成年人孤獨感調查研究》。這項研究通過對1,500名成年人的深入訪談,探討了孤獨感在不同年齡段中的普遍性。

3.  台灣精神醫學會(2021):《社交孤立與孤獨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該研究通過分析5,000名受訪者的心理健康數據,揭示了社交孤立和孤獨感與心理疾病之間的關聯。

4.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22):《社交孤立、孤獨感與老年人健康狀況》。這項研究追踪了2,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發現孤獨感對身體健康的長期影響。

5.  台灣政府(2018):《銀髮族社交關懷計畫》。該計畫通過政策文件和實施報告顯示,社區活動和志願者服務有效減少了老年人的孤獨感。

這些調查結果和研究資料顯示,台灣社會面臨著嚴重的社交孤立和孤獨感問題,尤其是在老年人和年輕人群體中。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政府和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和關懷措施,以改善民眾的社交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台灣成年人社交孤立狀況報告》,2020。 :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台灣成年人孤獨感調查研究》,2019。 : 台灣精神醫學會,《社交孤立與孤獨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2021。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社交孤立、孤獨感與老年人健康狀況》,2022。 : 台灣政府,《銀髮族社交關懷計畫》,2018

 

@新聞評論

1-很多人年過中年常說「活到這個年紀了,不想再看人臉色,希望和相處起來沒負擔的人當朋友就好」,不過,自己也是讓人覺得相處沒有負擔的人嗎?許多人雖然希望混入人群,但是一跟人相處就會跟人吵架或回家生悶氣,所以常常獨來獨往,為什麼一跟人相處就會覺得不爽?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說,會說話讓人生氣的人,常常是覺得對方不尊重自己、對方沒有接受自己的意見,或是自己沒有自信,才會用大聲說話想控制場面。

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提醒,明明不是獨身一人還是覺得寂寞,不一定是別人的錯,可能要先反省自己。

2-老人最怕的就是寂寞,不過除了少數是真的從年輕就宅男宅女,關在家裡連家人都不肯接觸的以外,如果身邊經常有人,但依然覺得自己寂寞,沒有「被陪伴到」,楊聰財提醒,首先要先排除憂鬱症,因為中年以後也是憂鬱症好發的年齡層,憂鬱症是大腦的分泌發生問曾,不是自己想開或經人開導就會好的,一定要接受治療,如果不是憂鬱症,很多自我感覺寂寞,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

3-要小心是否朋友的標準設得太高嗎?

「這是路上打招呼型的朋友、這是說說笑笑的朋友、這是可以幫忙的朋友、這是可以談心的朋友」您是否也把朋友分很多種類型?楊聰財說,很多人都會把朋友做分類或分層次,常常會覺得「這裡沒有知己可以懂得我的內心」,或是覺得沒有關心我、支持我的人,會有這種想法常發生在兩種人身上,第一種是容易有負面思考的人,因為他們往往是災難性思考模式,總是覺得自己很無助,而第二種人則是如之前我們曾經討論過「歹到頂(難相處)」的人,他們把朋友的標準設得很高,不僅設了交友的框架,還設了很多限制,很難達到當他們朋友的標準。

 

@參考資訊

95歲「性愛大師」 獲任紐約首位「寂寞大使」 | 美國綜合 | 美國 | 世界新聞網 (worldjournal.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