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和弟子的8段對話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Y 王陽明:做事就是磨練心性(王陽明和弟子的8段對話) | 古典書籍《傳習錄》解讀(人生智慧,心靈,心外無物,哲學,陽明學,儒家,王陽明心學)
#原文與白話文解釋
王陽明(1472年-1529年)是明朝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體系被稱為「心學」,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分支之一。王陽明主張「致良知」與「知行合一」,強調心靈的修養和行為的統一。他與弟子的八段對話,反映了他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方法,對於現代生活、工作及修養的應用也有很大的啟示。
- 知行合一
=原文:
弟子問:「先生常言知行合一,然知固易而行難,如何是知行合一?」
先生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白話文解釋:
弟子問道:「老師常常說知行合一,但我認為知道道理容易,實踐卻困難,什麼是知行合一呢?」
王陽明回答:「知道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知識的完成。從來沒有真正知道卻不去行動的情況,若你知道卻不去行動,那表示你還不知道。」
=現代應用: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知道該做什麼卻不去做,比如知道運動有益健康,但卻不去鍛煉;知道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但卻拖延。因此,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告訴我們,真正的「知道」應該體現在行為上。無論是在職場中推行新的工作流程,還是在生活中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我們應該將理論轉化為行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 致良知
=原文:
弟子問:「先生常言致良知,請問良知何如致之?」
先生曰:「良知者,吾心本具之明德,致良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以為德行也。」
=白話文解釋:
弟子問:「老師常說要致良知,那什麼是良知,應該如何實踐呢?」
王陽明回答:「良知是我們內心本來就具備的善良本性,致良知就是讓內心的良知發揮作用,轉化為具體的道德行為。」
=現代應用:
在現代生活和工作中,「致良知」的核心在於遵循內心的正直與誠信,做出符合良知的選擇與行動。在職場中,我們面臨道德兩難時,應該堅守誠信原則,做出對得起自己良知的決定。對於個人的修養和成長而言,「致良知」是指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調整心態,做到問心無愧。
3. 心外無物
=原文:
弟子問:「先生常言心外無物,請問心如何外無物?」
先生曰:「天地萬物本無外於吾心。萬物雖各有其形體作用,然其本體皆為吾心之造化,故吾心外實無物也。」
=白話文解釋:
弟子問:「老師常說心外無物,那心為何會無外物呢?」
王陽明回答:「天地萬物本來就不在我的心外。萬物雖然各自有形體和作用,但它們的本質都是由我的心靈所創造,因此,我的心之外並沒有其他事物。」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中會有無數外界事物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判斷力,但「心外無物」的理念告訴我們,事物本身並不影響我們,真正影響我們的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與心態。因此,在面對壓力與挑戰時,我們應該先從調整自己的心態入手,而非一味地改變外部環境。心境的改變是成功應對外界變化的關鍵。
4. 格物致知
=原文:
弟子問:「《大學》有言格物致知,何謂格物致知?」
先生曰:「格者,正也。物者,事也。格物者,正其事也。致知者,物理推明之極也。」
=白話文解釋:
弟子問:「《大學》裡說格物致知,這是什麼意思呢?」
王陽明回答:「格是指糾正,物是指事物。格物就是糾正事物的不當之處。致知是將事物的道理推究到極致。」
=現代應用:
在現代生活與工作中,「格物致知」可以理解為精益求精,不斷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達到知識的極致。在專業領域中,我們應該努力了解工作的每個環節,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並糾正不當之處,使自己不斷成長,達到專業的更高層次。
5. 立志與勇猛精進
=原文:
弟子問:「為學當如何立志?」
先生曰:「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當如長江大河,浩浩湯湯,勇猛精進,不可有一毫氣餒退縮。」
=白話文解釋:
弟子問:「學習應該如何立志呢?」
王陽明回答:「志向若不確立,世上就沒有可成就之事。立志應該像長江大河一樣,奔流不息,勇往直前,不可有一絲氣餒或退縮。」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需要立志,設定明確的目標,並堅持不懈地朝著目標前進。在遇到挫折時,應該不放棄、不氣餒,勇於面對挑戰,持續精進,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6. 改過遷善
=原文:
弟子問:「如何改過遷善?」
先生曰:「改過當如懸崖勒馬,知其錯即改,無復疑惑徘徊。若半途而廢,則如修車至半而棄之,終無可達之路。」
=白話文解釋:
弟子問:「如何改正過錯,變成更好的人呢?」
王陽明回答:「改過應像在懸崖邊拉住馬一樣,知道自己錯了就立即改正,不要再猶豫徘徊。如果中途放棄,就像修理車子修到一半就丟下不管,最終無法達到目的地。」
=現代應用:
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常會犯錯,但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及時改正錯誤,避免重蹈覆轍。現代職場強調快速適應變化與不斷學習,我們應該及時調整錯誤的做法,進而提升自己,以達到更高的成就。
7. 靜坐反思
=原文:
弟子問:「靜坐反思於人有何益處?」
先生曰:「靜坐反思乃修身之要務。靜者,心之寧也;思者,反己察也。靜坐反思,則能知己過而改之,知人善而學之。」
=白話文解釋:
弟子問:「靜坐反思對人有什麼好處呢?」
王陽明回答:「靜坐反思是修身的必要功課。靜是心靈的寧靜,思是反省自己、觀察內心。透過靜坐反思,我們可以了解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並向他人的優點學習。」
=現代應用:
在現代生活中,靜坐與反思有助於我們放鬆身心、理清思緒。每天抽出時間進行靜坐或冥想,可以幫助我們回顧一天的經歷,找出問題點,並調整心態,使自己保持積極與進取的狀態。
8. 為己之學
=原文:
弟子問:「何謂為己之學?」
先生曰:「為己之學者,修身為本,知行合一,持之以恆。若學問僅為外物所動,則無法內省修身,終難達致真正知行合一之境。」
=白話文解釋:
弟子問:「什麼是為己之學?」
王陽明回答:「為己之學是以修身為根本,講求知行合一,並且堅持不懈。若學問僅僅是為了外在事物,便無法做到內心反省與修身,最終難以達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外在的成就與名利,而應該是為了提升自我修養,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和諧。因此,我們應該堅持學習,不斷反思自我,以達到心靈與行為的統一。這樣,無論面對何種環境與挑戰,都能以平和的心態應對,並在工作和生活中實現更高層次的價值。
=王陽明思想在現代生活與工作的應用
1. 培養知行合一的行動力
現代社會節奏快速,資訊量龐大,人們常常陷入「知而不行」的困境。比如,我們明知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但卻經常沉迷於工作或娛樂,忽略身體健康。因此,我們需要將「知行合一」作為生活與工作的指導原則,培養行動力,將理論付諸實踐。
在職場中,當我們接受到新的知識或技巧時,不僅要理解,更要立即運用,才能真正掌握。對於企業來說,推行新制度或新策略時,應該確保每個員工都理解並實踐,才能發揮知識的最大效益。
2. 以致良知為職場倫理的基石
現代職場中,員工和管理者經常面臨道德困境,比如商業交易中的利益衝突、數據造假等問題。致良知強調每個人都要以自己的良知作為行為準則,做出對得起自己內心的決定。因此,企業應建立良好的道德規範,鼓勵員工在面對選擇時遵循內心的良知,這樣才能創造一個正直、透明的工作環境。
3. 將心外無物作為壓力管理的工具
在現代高壓工作環境中,我們經常被外界事物所干擾而感到焦慮不安。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教導我們,要從自己的內心去審視這些事物,不被外在環境影響情緒。這意味著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專注於能夠控制的事情,而非被外界的變化牽著鼻子走。
4. 靜坐反思提升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靜坐反思不僅是一種修身方法,也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徑。透過靜坐,我們可以排除外界干擾,專注於內心的反思,從而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在職場中,靜坐反思有助於我們做出更冷靜、理性的決策。
5. 立志與勇猛精進成就更高的目標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立志與勇猛精進是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王陽明告訴我們,只有在確立明確目標後,才能有方向地奮鬥,不輕言放棄。因此,在工作中,我們應該設立短期和長期目標,並持續精進,遇到困難時要保持積極心態,不斷突破自我。
結語
王陽明與弟子的八段對話,不僅展示了他深厚的哲學思想與教學智慧,還提供了許多適用於現代生活與工作的啟示。透過深入理解與實踐王陽明的理念,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更積極的心態,面對挑戰時更加從容,最終實現身心的平衡與和諧。無論在職場還是家庭生活中,我們都應該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持之以恆,成為更好的自己。
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