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ife 王陽明生平 此生光明,亦復何言 2488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王陽明(1472年-1529年),本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是明代著名的儒家學者、哲學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學發展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被譽為「心學之宗」,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王陽明的思想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還對日本、朝鮮等地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陽明的生平

 

王陽明出生於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祖籍浙江餘姚。他自幼聰穎好學,但學習之路卻充滿波折。王陽明少年時期的教育受到當時主流的朱熹理學思想影響,致力於「格物致知」的學問。然而,他後來發現朱熹的「格物致知」過於繁瑣、枯燥,難以深入體悟人生和道德的真諦,因而逐漸轉向探索自己內心的道德感與智慧。這種自省與探索的精神成為了他日後建立「心學」思想的基礎。

 

王陽明早年追求功名利祿,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成績平平。然而,他在官場上的經歷卻顯示出他出色的才能和獨特的見解。嘉靖元年(1522年),王陽明被任命為南贛巡撫,負責鎮壓當時的「八虎之亂」。他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在短短幾個月內平定了叛亂,確立了其政治上的威望和聲譽。

 

在鎮壓「八虎之亂」期間,王陽明不僅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華,還體現出其獨特的治軍理念。他主張以「仁心」對待叛亂者,通過「以心化心」的方式來感化和改造敵人,而非一味依靠武力鎮壓。他的這一做法成功減少了戰爭的犧牲和破壞,體現了儒家「仁政」的精神。

 

王陽明平定「八虎之亂」後,又致力於改造當地的社會風氣和政治環境。他以「知行合一」的理念來教育和感化地方官員,強調人們應該把道德的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他認為,知與行並非兩個獨立的部分,而是互相依存的整體,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和體會道德的真諦。

 

=良知與惻隱之心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以「心學」為核心,主張「良知」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智慧。他認為「良知」是所有道德行為的根源,人不需要外求真理,而應該在自己的內心尋求道德的指引。

「良知」的體現之一便是「惻隱之心」,即人對他人苦難的同情與憐憫。這種「惻隱之心」是人類道德感的自然流露,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聯繫。在「八虎之亂」中,王陽明正是基於這種「良知」和「惻隱之心」,以仁慈的態度對待俘虜和當地民眾,避免了過度的武力鎮壓和民生損害。

 

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良知」,無論貴賤、貧富,都可以通過自我反省和內心的修養來激發這種「良知」,從而實現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因此,他強調「致良知」,即通過內心的修養和實踐來喚醒和實現這種先天的道德感與智慧。

 

=父子與兄弟之情

 

在王陽明的思想體系中,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密不可分。父子、兄弟之情是他強調的倫理觀念之一。他認為,父子之情是人類倫理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最自然、最真誠的情感聯繫。這種父子、兄弟之情不僅體現在血緣關係中,更應該延伸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上。對他而言,孝悌之情並非僅僅局限於家庭內部,而是應該成為社會道德的基礎。

 

王陽明在其《傳習錄》中多次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第一步就是「修身」,而修身的關鍵便是對內心道德感的體悟與實踐。他認為,只有通過修身,才能理解和實踐父子、兄弟之情,從而達到家和萬事興的境界。

 

=此生光明,亦復何言

 

「此生光明,亦復何言」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也是他對自己心境的真實寫照。他一生經歷了仕途的波折、叛亂的平定、心學的創立,以及在官場與學術領域的種種挑戰和挫折,最終他達到了對「心學」的最高體悟,實現了自己心靈的圓滿與光明。

 

王陽明認為,真正的道德智慧不是外在的榮華富貴或名利地位,而是內心的「光明」。這種「光明」即是一種內心的安定和平靜,是人對自己內在道德感和智慧的完全認知與掌控。在達到這種境界時,人已經不再需要用語言來描述或證明什麼,因為他的內心已經完全充滿了「良知」的光輝。

 

這種「光明」的境界也反映了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哲學觀。他認為,道理並不在於外界的事物,而在於人內心的認知與體驗。只要內心光明,即使外界風雨變幻,人依然可以保持內心的安定與從容。因此,王陽明的一生,無論是仕途的起伏還是思想的轉變,都指向了他對這種「心中光明」的追求與實踐。

 

=八虎之亂的背景與經過

 

「八虎之亂」發生於明朝正德年間(1505年-1521年),是由一群武裝勢力發動的地方叛亂。當時,江西、福建、廣東等地的土匪勢力猖獗,他們依靠地勢險要,常年劫掠地方官府和百姓,對當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繼位,他個性任性妄為,對朝政毫無興趣,導致中央權力鬆散,地方勢力坐大。江西、福建、廣東等地的武裝勢力乘機擴大地盤,進行叛亂,史稱「八虎之亂」。

 

嘉靖元年(1522年),王陽明受命為南贛巡撫,負責鎮壓「八虎之亂」。他一方面組織軍隊,採取迅速而果斷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強調以仁心治軍,通過心理戰和宣傳戰來瓦解敵人的士氣。他認為,軍事行動的目標不僅僅是消滅敵人,更重要的是使叛軍回歸正途,恢復社會的安定和秩序。

 

在平定「八虎之亂」的過程中,王陽明充分展現了其「知行合一」的思想。他不僅僅依靠軍事力量,更通過教化和感化來解決問題。他經常親自深入敵營,與叛軍首領談判,勸說他們放下武器,回歸正途。這種「以心化心」的方式不僅減少了戰爭的犧牲,還成功解決了許多地方問題,為明朝的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陽明心學的影響與傳承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強調「致良知」、「知行合一」,這種主張對中國後世的儒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明清之際,王陽明的心學被廣泛傳播,並成為後來許多儒學學者進行思想探索的理論基礎。

 

王陽明的心學對日本、朝鮮等地的思想界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在日本江戶時期,陽明學成為了日本武士階層和知識分子的重要思想來源,對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結來看,王陽明的一生充滿了挑戰和變化,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以「良知」為核心,探索人類道德的根源,並通過實踐來體現他的思想理念。無論是在平定「八虎之亂」的戰爭中,還是在教化百姓、改革政治的過程中,王陽明都秉持著「知行合一」的理念,以內心的光明來引領外在的行為,最終成就了他「此生光明,亦復何言」的心靈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