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mmunication 241027 Workplace Book 謝謝你的指教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接受批評指教的藝術:打開成長之門

 

在職場中,「批評指教」無所不在,它可能來自上司、同事、客戶,甚至家庭中的親友。接受他人回饋,尤其是批評,並非易事,許多人面對批評常感到抗拒或不安。然而,這些指教其實是我們成長的契機,它們猶如一把「成長的鑰匙」,引領我們從過往的自我提升到新的層次。要成為一個真正願意成長的人,我們需要學習轉化自己對批評的態度,從單純的抗拒轉向積極地接納,並且從中發掘能助己進步的價值。

 

=前言──從推到拉

 

在探討如何接受批評指教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回饋」的本質。回饋的形式多樣,不僅僅限於簡單的評價,也包含了來自生活各個面向的暗示與訊息。例如,同事的意見、伴侶的提議、顧客的評論,甚至是身體的反應,都是對我們的回饋。這些信息幫助我們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也讓我們看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子。然而,接受批評的過程並不容易。我們往往習慣「推」開不愉快的批評,但更有效的方式是「拉」近這些回饋,並從中吸收成長的養分。

 

第一章:回饋面臨的挑戰──三種阻絕回饋的觸發機制

 

在面對回饋時,我們常會受到三種「觸發機制」的影響,導致回饋被阻絕在外,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  真相觸發機制:當回饋與我們自認的「真相」不符時,我們會本能地排斥或否認。這種心理防衛機制讓我們無法看清事實,失去接收回饋的機會。

 

2.  人際觸發機制:如果我們對給予回饋的人有不滿情緒,無論是因為個人因素還是人際關係的糾葛,都會影響我們接納回饋的態度,甚至完全忽視回饋的內容。

 

3.  自我觸發機制:自尊心和內在信念的牽動往往讓我們更難接受回饋。例如,當我們感到批評挑戰了自己的價值,或暗示自己有缺點時,往往會迅速採取防衛姿態,拒絕回饋。

 

第二章:分辨回饋的種類

 

不同的回饋方式會引起不同的反應,重要的是要學會分辨回饋的種類,以便有效處理。回饋主要可分為三類:

 

1.  欣賞:這種回饋主要在表達對我們的肯定。它能帶來激勵,讓我們在被欣賞中感到被認可。

 

2.  指導:指導回饋包含具體的建議或改善方案,旨在幫助我們提升能力。

 

3.  評量:評量回饋則是基於表現的評分,通常帶有明確的標準。

在接受回饋時,切勿混淆這些種類,否則容易引發不必要的誤解。比如,一些指導回饋中可能包含評量的成分,這時候我們需要理解其指導意圖,而非過度在意評量的評價。

 

=第三章:理解為首要任務

 

在接受批評時,我們容易陷入「找碴」的陷阱,對回饋的語氣或細節斤斤計較,甚至將批評視為對自我的挑釁。事實上,成功接受回饋的首要任務是「理解」對方的觀點。我們需要將注意力從「找碴」轉變為「找差異」,專注於回饋的內容而非情緒上的反應,這樣才能挖掘回饋中的價值。

 

第四章:看清自己的盲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盲點,而這些盲點往往是他人觀察到而自己卻忽略的部分。通過「差距地圖」這種方式,我們可以了解自我認知和他人觀點的差距,這樣才能進一步釐清改進的方向。

 

第五章:避免切換對話軌道

 

「人際觸發機制」會讓我們在面對批評時,將對話從原本的議題中切換到個人情緒的話題。這種「換道對話」會讓溝通無法深入,甚至造成誤解。因此,我們應該專注在回饋的主題上,避免因為個人情感而偏離討論。

 

第六章:透過系統看回饋

 

在接受回饋時,系統觀是一個有效的工具。這種觀點讓我們退三步,以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待人際回饋。當我們能從整體系統中看待問題時,會更容易理解回饋的意圖,而非僅限於個人的得失。

 

第七章:認識自我對回饋的反應

 

每個人對回饋的反應會受到腦內線路和性格的影響,有些人容易將批評誇大,而有些人則會理性看待。情緒在這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會扭曲我們對回饋的真實理解。因此,拆解情緒的干擾是正確接受回饋的重要一步。

 

第八章:培養成長型心態

 

在面對批評時,保持「成長型心態」有助於我們將回饋看作是提升自我的機會。成長型心態強調的是學習和改善,而不是拘泥於自我價值的認同。我們需要逐漸放下簡單的自我標籤,培養一種更複雜的自我認知,從而在批評中找到成長的方向。

 

第九章:劃清界線

 

在面對回饋時,我們有時需要劃清界線,明確哪些批評是我們可以接納的,哪些是不必在意的。這種界線的劃定能讓我們更理性地面對他人意見,不至於陷入無謂的自我懷疑。

 

第十章:掌舵對話

 

在對話中接收批評的技巧在於如何掌控對話的走向。成功的對話包含三個階段:起頭、內容和結尾。以同步的方式開場、管理對話的主題、並以承諾總結,能使我們在批評對話中找到平衡,達成雙方理解。

 

第十一章:實踐與反思

 

要真正掌握接受回饋的能力,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練習。問對問題、嘗試小型實驗、甚至主動邀請回饋,這些方法能讓我們在實踐中磨練自己的接受能力。隨著練習的積累,我們的內心會逐漸變得堅韌,能夠應對更多挑戰。

 

第十二章:組織中的回饋文化

 

在職場中建立有效的回饋系統能夠提升整體表現。企業的高層和人力資源部門可以通過制度設計來支持健康的回饋文化,而團隊領導者應該引導成員以建設性的方式進行回饋。對個人而言,主動接受並從中學習是融入回饋文化的重要部分。

=結語──擁抱回饋,促進成長

 

總結來說,批評指教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更真實的自己。透過建立健康的回饋態度,我們能在職場和生活中不斷進步,成為更好的人。要達到這一點,我們需要理解他人看見了什麼,接納自己的缺點,並將他人的批評視為自我成長的契機。當我們學會擁抱回饋的過程,人生的進步也會隨之而來。

 

=B 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

Thanks for the Feedback: 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ceiving Feedback Well 道格拉斯史東,席拉西恩 Douglas StoneSheila Heen

 朱崇旻 先覺  2021/01/01

 

-Y面對批評指教,你的情緒如何不受影響?~《謝謝你的指教》嘉玲和凱宇的對談|【有聲書評】

 

 

接受「批評指教」,是一件值得投入心力練習的事!

我們活在一個隨時都在接受「批評指教」的世界,而你能夠選擇的是:
  被批評指教惹惱,淹沒在各種情緒裡
  
刻意花心思練習接受指教,從中挖掘可據為己用的成長金鑰

上司、同事、客戶,或者家人、朋友、伴侶,都會對我們提供「建議」。這些指教、回饋對於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或職涯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面對「批評指教」,我們常常是害怕、抗拒、反彈、躲避,原因有時是難堪,有時是指教的人令你厭惡(典型的「對人不對事」),還有些時候是我們感覺被否定了。

前言──從推到拉
什麼東西算回饋?/回饋的簡史
拉比推更有效/學習與被接受之間的拉鋸
成功接受回饋的益處/挖掘小馬  

回饋面臨的挑戰
C01 三種阻絕回饋的觸發機制
三種回饋觸發機制/我們為何被觸發?該怎麼改進?  

真相觸發機制──「看清」的挑戰     

 

C02 區分欣賞、指導與評量
一個爸爸,兩種反應/三種回饋
三種回饋我們都需要/當心交錯性溝通
出現新問題:指導回饋必然包含評量/該怎麼改善?  

C03
首要任務是理解──從「你錯了」轉變到「願聞其詳」
我們擅長找碴/首要任務是理解
從「找碴」轉變為「找差異」/你仍不同意的時候
附帶評語的對話      

C04
看清自己的盲點──發現別人眼中的你
差距地圖/行為盲點
三個盲點放大器/有什麼能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盲點?

人際觸發機制──「我們」的挑戰      

 

C05別切換對話軌道──區分個人與事情
人際觸發機制會導向換道對話/兩種人際觸發機制
人際觸發機制:該怎麼改善?/有效對話

C06確認關係系統退三步
問題出在誰身上?誰必須改變?/看清關係系統
退三步/透過系統看回饋
系統觀的優點/討論系統
用系統支持改變(而非阻撓改變)
自我觸發機制──「我」的挑戰   

 

C07 腦內線路與性格如何影響你的故事
腦內線路帶來的自由/腦內線路不過是故事的一部分
情緒會扭曲我們對回饋本身的看法/情緒誇大了回饋      

C08
拆解扭曲之物──看見回饋的「實際大小」
一個假期引發的腦內風暴/拆解扭曲之物的五種方法
人生給你重大考驗時

C09培養成長型自我──把回饋導向指導
回饋能動搖我們的自我認知/你的自我是脆弱,還是堅韌?
捨棄簡單的自我標籤,培養複雜性/從定型心態轉變為成長型心態
朝成長型自我邁進
對話中的回饋     

 

C10我必須做到多好?──夠了就該劃清界線
尋找界線,劃清界線/三重界線  
我怎麼知道需要劃界線了?/界線派上用場之時:一些常見的關係模式  
優雅、誠實地婉拒回饋/你有為他人減輕代價的責任  

C11
掌舵對話
對話中的關鍵影格/對話的曲線:起頭、內容、結尾  
起頭:以同步開場/內容:管理對話的四種技能  
結尾:以承諾來總結/統整流程:動態對話      

C12
展開行動──五種實作方法
只需問人一件事/進行小型實驗  
度過J形曲線/指導你的教練  
邀請他們進入你的內心  

C13
同心協力──組織中的回饋
世上沒有完美的回饋系統/高層與人資部門能做什麼?  
團隊領袖與給予者能做什麼?/接受者能做什麼?  

只要你收到關於自己的資訊,就算是收到了「回饋」。廣義來說,我們透過自身經驗與其他人(也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到關於自己的種種,就算是收到了回饋,其中包括你的年度績效考核、公司員工問卷、當地美食家對你經營的餐廳的評價。不過除此之外,你兒子在觀眾人群中看見你時,眼睛一亮的模樣,以及你朋友在以為你沒注意時,悄悄脫下你織的毛衣,這些也算是回饋。多年合作的客戶持續與你更新合約、路邊的警察把你訓斥一頓、不靈活的膝蓋一再讓你知道自己的身體大不如前,以及你家十五歲小孩令你摸不著頭緒的愛與鄙視……這些也都是回饋。

總而言之,回饋不僅是評分,還包括你收到的道謝、評論、下一次邀請,甚至是對方絕口不提的事。人們能給你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暗示的回饋、直白或婉轉的回饋,以及淺顯易懂或隱晦到不明所以的回饋。

舉例來說,配偶剛剛給出那句評論:「你穿那件褲子不好看。」我穿這件褲子不好看?這是什麼意思?是褲子本身有問題?還是你嫌我最近變胖了?是在暗諷我跟不上流行?還是認為我都這麼大了,卻不懂穿搭?或是想幫我打扮得更體面,好參加稍後的派對?還是想以此展開話題,接著和我談離婚?(你說我反應過激?這又是什麼意思?)

我告訴你一些事情,如果你不聽,就是對我的一大侮辱。你這樣對我,讓我覺得自己不受重視。

有專屬的名稱:「換道對話」。兩人聊著聊著,對話彷彿切換了軌道,不著痕跡地一分為二,沒多久就分道揚鑣,漸行漸遠了。

切換對話軌道擊敗了回饋 切換對話軌道可能造成一好一壞的影響。好的影響是,把第二個話題談出來可能也很重要──甚至比啟動觸發機制的第一個回饋更重要。我們先前也許不好意思提及此事,但事情就這樣說了出來。既然問題被提出,就能想辦法解決。

壞的影響是,對話主題變成兩個,不同主題相互交錯。同時處理兩個議題本身並不是什麼問題──我們甚至可以一口氣處理兩個、十二個、二十個議題,但是在換道對話中,我們沒發現正在討論兩個不同的議題,就只是用自己關切的主題去解讀對方說的話,結果是兩人都愈聽愈迷糊。

◆理解為何接受回饋是如此重要,卻又充滿挑戰性?【破解扭曲回饋的三大機制】
◆學會真正理解給予建議的人看見了什麼?【願聞其詳的力量】
◆如何針對他人的批評指教進行高難度對話,找出自己成長學習的路徑?【從定型自我轉化成學習型自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