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241113 Book閒聊中的套話技術 五角大廈在用的訊問技巧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B=閒聊中的套話技術:五角大廈在用的訊問技巧,讓他不知不覺什麼情報都說
大是文化 詹姆斯‧派勒 瑪莉安‧卡琳琪李宛蓉;陳琇玲 2015/04/02
-Y- [有聲書評]《閒聊中的套話技術》凱宇和嘉玲的對談
刑求逼供,美軍還是無法得知海珊的下落;
國防部找作者來教套話技術,陸戰隊員順利達成任務。
工作場合、日常生活你一定會遇到:
‧電梯裡上下五層樓的時間內,如何讓客戶或老闆講出最在意的事?
‧銷售人員如何用一個問題,就了解客戶的家庭背景、健康甚至財務狀況?
‧醫生跟病人閒話家常一分鐘,所有病徵都問了出來,迅速確診。
‧打官司的雙方答辯時,律師故意問蠢問題,為什麼反而佔了上風?
有些事你直說,讓人覺得白目又沒禮貌,甚至像在挑釁,
但如果拐著彎問,對方可能花很多時間都沒搞懂或覺得你心機重,
所以,我們越來越需要一種:
使對方不知不覺說出情報或祕密的閒聊技術。
其實,有目標的閒聊,就是套話。能讓你應對危急狀況、取得合約、
談成交易、建立關係、了解對方的意願、檢查資訊的可靠度,甚至掌握病情。
任職美國國防部二十年的審訊專家詹姆斯‧派勒,曾在美國國防語言學院、
美國陸軍情報中心暨學校、美國國防部聯合情報機構等單位任教。
他最特殊的專長,就是透過彼此交談,
進而誘取、識破對方的動機(還沒採取的行動),
更厲害的是,每個在他面前說個不停的人都渾然不覺,
還以為只是在閒聊而已。
要從閒聊中得到你想要的情報,你得這麼問、這麼說、這麼做:
◎只要兩個技巧,你簡短問、他就會詳細說
‧好問題一定得有「疑問詞」 : 你得用「誰」、「什麼」、「為什麼」開頭。
‧別帶評斷口氣,不然你以為的閒聊,會變成吵架
‧問題太長,對方就容易亂答,所以一次只問一件事。
甚麼又是典型爛問題?就看記者怎麼問吧!
◎套話有幾大絕招,這樣聊,就能掌握對方的人事時地物
‧對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方式聊:他是整合型、評論型、還是迴避型?
‧問答標準化,才能應付各種危急狀況:聽聽生命線接聽人員怎麼說。
‧一般人都照時間順序記憶,改用人事時地物聊起,就能喚起遺漏的部分。
哪些對話可以困住對方?就算不想回答也得應付?
◎如何追問、誘取、識破對方的祕密,過濾出有價值的資訊?
‧真實與謊言之間,差別就在橋接詞:「所以」、「然後」……
‧表達方式突然變了,表示其中有鬼:手勢突然加強,或把身體轉向。
這點連說話高手也藏不住,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就犯過這樣的錯。
最後,本書還提供:
能達成目標的閒聊公式(閒聊SOP)--定義 特徵 案例說明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的「搞關係」提問--定義 特徵 案例說明
「五分鐘法則」是什麼? --定義 特徵 案例說明
幫你判斷這老闆、主管或是朋友,是否值得深交。
|
目錄:
推薦序 閒聊間,就套出你想知道的訊息 徐正宗
推薦序 聊對了,人家才會什麼都願意告訴你 李天鐸
代序 使對方不知不覺說出祕密的閒聊技術
自序 一個好問題,讓對方什麼都說了出來
導言 有目標的閒聊,就是套話
=第1章 兩個技巧讓你簡短問、他詳細說
要簡短!一次只問一件事情
蘇格拉底的發問方式,你可以搞懂任何事
典型的爛問題——就看看記者怎麼問吧!
小小孩不會不懂裝懂,所以常問好問題
=第2章 兩個務必與兩個切忌
好問題一定得有「疑問詞」
帶著評斷口氣,問答就會變吵架
問題太長,容易讓人亂答
設定對話範圍,幫助對方回答
=第3章 套話絕招只有六招,加上爛招
好問題只有六招,交叉運用
這四種爛問題,用對了也有妙用
用好問題,困住對方無法脫身
在電梯上下五層樓的時間內,該怎麼問出私事?
=第4章 怎麼問,可以摸透人事時地物?
探索領域一:人
探索領域二:地
探索領域三:物
探索領域四:特定時間的事件
所有的答案,都在協助你構思下一個問題
=第5章 怎麼筆記,學會聰明地傾聽?
傾聽跟提問一樣重要,優秀的提問者不會說不停
不只傾聽說什麼,還要注意對方怎麼說
小看做筆記,只會搞丟得到的資訊
傾聽和做筆記,就能在職場無往不利
=第6章 追問、誘取、識破
如何將談話內容引導到你要的方向?
真實與謊言,差別就在「橋接詞」
邏輯加上直覺,你就是能判斷真假
對方的表達方式突然變了,那表示其中有鬼
後續問題,從對方身上擠出所有資訊
=第7章 跟好老師、好醫生、好律師學套話發問
提問就是不花錢的教改方案
醫生懂提問,問診只需一分鐘
為什麼急診室醫生坐下來,病患就會乖乖回答?
提問標準化,才能應付各種危急狀況
故意用爛問題,法庭攻防才會贏
不提問不傾聽,當然做不成生意
問個問題讓對方也同意,談判就搞定
缺乏練習,就會一再問出後悔說出口的問題
=第8章 平常就得這樣醞釀和練習
丟問題不給答案,培養小孩思考
這朋友該深交嗎?只需五分鐘
對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發問方式
練習向各種人問問題
提出好問題,日常生活就能練習
=第9章 沒有答案卻不被誤導的發問方法
為什麼比起網路上的資訊,你更相信專家意見?
向懷疑論者學追根究柢
向優秀記者學精準套話
向情報員學主導問答局面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的「搞關係」發問邏輯
懂提問,就能從沒內容的事情中找到驚喜
結 語 能幫你達成目標的閒聊公式
附 錄 發問、套話、誘取答案的練習
|
一個好問題,讓對方什麼都說了出來
我和哥哥從小就對汽車感興趣。有一天我們問爸爸,能不能打開引擎蓋,瞧瞧底下是什麼樣子。爸爸嘟囔了一會兒還是開了,然後他就回屋子裡去了。我們看見引擎蓋下面的東西之後並不滿足,於是動手拆下車子裡的零件,等到爸爸發現我們幹了什麼好事,進氣歧管已經被拉了出來,與排氣歧管整個脫離,我們還弄壞螺栓,為的是將引擎看個仔細。
我們惹的麻煩可大了。
不過從好的方面來看,我們兄弟做出這件事,懷著探索的初而非破壞。詰問的目的也一樣,對此我自己發展出一套詰問的程序,也拿來在國防部教授學生。這套程序堪比一組工具,讓你能夠挖掘出引擎蓋底下的大大小小零件。讀者將會對於能夠挖掘出來的知識感到吃驚,只要你願意,可以應用在你所接觸的顧客、應徵者、同事、店員、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和罪犯身上。
學習良好詰問技巧的第一步,是掌握問題的真正力量。舉個例子,去年聖誕節前,我在郵局排隊等著辦事情,一個婦人手裡捧著大包小包走過來排隊。我只不過問她:「妳有多少朋友?」接著她就自己招認,這些包裹都是要寄給女兒(以及女兒一家人)的,她大學沒念完就輟學去生小孩了。接著婦人又告訴我,她對女兒的抉擇非常失望,丈夫和她甚至要求女兒賠償他們投資她上大學兩年的「損失」。一切的資訊,都源於我問的一個問題,而結果足以讓我窺探這名婦女情緒引擎裡的零件。
就某種程度來說,重視提問,你開始像我的學生一樣思考:「偵訊永無止境」。換句話說,假設你是負責面試新人的主考官,應徵者很可能以為面談已經結束,接下來的對話無關緊要,其實你依然仔細聆聽對方的每個答案,從中發現相關的訊息。
此時你的問題可能和工作經歷、教育背景無關,可是問對方「現在○○了,你覺得怎麼樣?」或許會引出意想不到的資訊,譬如應徵者一想到要在傾盆大雨中開車,就會恐慌症發作。
想了解任何你想知道的事情,祕訣在於提出好問題。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在問爛問題,對象包括老師、朋友、同事、顧客、潛在買主、專家、嫌犯。就算是受過提問訓練的人,像是新聞記者和律師,也經常提出不妥的問題,難怪得到的答案不完整、或是誤導聽者。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一旦具備良好的提問技巧,都能立即從中受惠。
卡琳琪和我在本書中將要探討以下重點:?
●提個好問題為何那麼難?人們打從學會說話,就開始提問題了。然而學習的知識越多、掌握的詞彙越豐富,提出來的問題可能反而越糟糕。?
●改變你的思考方式。有效力的問題該具備的結構和條理,恐怕難以信手拈來,需要稍微上緊大腦的發條,變得更像蘇格拉底一些。
●建構好問題。有效的提問事關準確與效率,只是大多數人每天問的問題都欠缺。
●利用不同種類的問題創造自己的優勢;認識好問題與爛問題之間的差別。?
●釐清探索的領域,了解如何堅守一條提問主線,以便在短時間內取得了解特定人、物、地、事所需要的相關訊息。?
●掌握聆聽和做筆記的關鍵技巧。?
●分析對方給的答案,判斷是否需要追問,以及到手的資訊是否有瑕疵或不實。
●利用有效的提問,在你的專業領域獲取可觀進展,迅速得到實用的寶貴意見。
過去從事偵訊工作時,我以詰問指導員和策略簡報員的身分著稱──意思是周遭的人都以為,我在提問和挖掘答案方面最厲害。我從1989年起,開始訓練其他偵訊員詰問技巧,讀者諸君現在也成了我的學生,學習利用頂尖偵訊員的詰問技巧,幫助自己在專業領域更上一層樓。
我鼓勵讀者將提問當作握手。提問是邀請對方建立一段關係,有些人認為提問具有攻擊性或有騷擾之嫌,我倒不這麼想,提問題在我眼裡是個過程,讓你可以和他人產生連結,讓對方吐露他們願意分享的訊息。
|
推薦序
閒聊間,就套出你想知道的訊息
徐正宗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資深講師
閒聊跟提問人人都會,也天天在做,不過很多時候的對話內容,卻總是繞著已經知道的事情,想知道的卻問不出來。
太多人都曾面臨這種狀況,所以本書作者詹姆斯.派勒,這位曾經任職美國國防部二十年、情報界的頂尖審訊專家,要告訴你如何透過閒聊,就從中得到所有你想知道的訊息。只要你有跟人說話溝通的需要,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甚至只是聊天更順暢,作者所提供的方法保證能讓你立即受惠。
派勒認為提出問題就像握手,向對方顯示你對他感興趣,邀請他說出願意分享的那些訊息,不知不覺中透露你想知道的那些事。」。作者引用明確清楚的原則與多元的實例說明,教您如何一步步學會像審訊專家一樣思考、提問,從每個問題得到更多資訊,進而從中獲益。
個人於退休後應邀至各機構分享變革管理、溝通技巧、培養策略性思考能力與人才管理等相關課題多年,在課堂上觀察無數學生上課的行為,所得之心得為: 台灣的學生或企業員工,絕大多數都不願或不會問問題,會提問題的學生或員工,大都聰明、成績好,或者績效優異。
原因在於學校不引導學生發問,企業主管也不鼓勵員工提問,因為提問有挑戰權威的意味存在,鼓勵或允許發問,某種程度就等於是替自己製造麻煩或讓步,這也許是學校老師或企業主管,所不願意承擔或放棄的理由。
有人說:「誤會的產生,起因於雙方所擁有的資訊不對稱」,提問能夠立即拉近彼此的人際關係,問對了問題,就像按對了開關,讓彼此溝通能順利進行,資訊得以順暢流動,無形中拉近彼此的距離,也消除了隔閡。
過去許多名人前輩們所說過的名言,也在在呼應作者的論述 :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說: 「過去的領導者會解決問題,未來的領導者會問問題。」
●科明斯(E. E. Cummings)曾說:「唯有能提出好的問題,才能得到好的答案。」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說 :「精確的陳述問題,比解決問題還來得重要。」
●歐普拉 (Oprah Winfrey) 曾說 :「問對問題,答案就會自然浮現出來。」
本書提供的技術、方法,並不只限於情報人員、執法人員,應用在醫院門診或急診室、警務消防報案專線及張老師專線等,可以挽救生命;落實在教育場所,能夠翻轉學習的歷程;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讓你談話閒聊更順暢。
徐正宗
現任 :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資深講師 2012 ~ 迄今
經歷 : 美國銀行 1978 ~ 2003
台新金控 2004 ~ 2005
富邦金控 2005 ~ 2011
|
推薦序:
聊對了,人家才會什麼都願意告訴你
李天鐸 國安評論員
如何從與人面對面交談、傾聽,就得到你想要的資訊?其實只需要一個有準備的好問題。不過這樣的人際互動,無法從網路學到,因為無論是閒聊、套話,說來說去都與人密切相關,說什麼、怎麼說,聽哪裡、如何聽,其中的巧妙不同,也在於人。
在軍中專業帶兵,到跟隨經國先生擔任特勤指揮、訓練、參謀,再進入專業分工的國家安全局,派駐法國擔任情報代表。在軍中、特勤的團隊工作,以垂直分工達成使命,是必須具備的特質和精神。
無論是單獨行動或集體作戰、領導或被領導,都離不開統一思想理念,迅速貫徹命令。在一般人看來,每段歷練的領域都很奇特,其實仔細想想,也離不開人。
轉換到民間工作,卻又完全不同,以成本、利潤、賺錢、生存為導向的社會中,首先必須瞭解:這是什麼企業?面對的是一群怎樣的人?在追求企業的利潤目標時,誰握有真正的權力?個性、背景、行事風格又是如何?
社會與軍中最大的不同在哪裡?軍中以垂直系統指揮所有的行動,社會則是橫向的人際、利害關係,藏在背後運作,既綿密、隱密,又保密,其中充滿機會,當然也處處陷阱,必須不斷用心學習、檢討,才能從中勝出。
本書作者派勒,在進入國防部之前,曾經擔任過傳教士七年,後來轉往銷售墓地,過程中傾聽的各式各樣煩惱疑問,同樣也是以人為中心,這樣的經驗,讓他在日後成為頂尖的審訊專家。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多機會,去磨練和經歷,對於那些即將步入職場或是將成年的年輕朋友,職場遇到挫折,想要轉換跑道時,怎麼辦?只有學習,從別人的經驗、書本吸收,在面對困境、挫折時,才知道該如何「停頓、靜止、轉換」,幫助自己扭轉情勢,得到成功。
這也是我為您推薦本書的原因。
以上這些話,是累積四十年的心得,有歡笑與成功,也有淚水和失敗。人生是一門美麗的功課,在這趟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會累積成個人資產中,最珍貴的「經驗」。
李天鐸
現任 頑石文創開發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
國安評論員
|
內文試閱:
有目標的閒聊,就是套話
提問的弔詭之處,在於簡單的問題能引出詳細又到位的答案,而複雜的問題若是碰到不願多談的對象,只會得到區區幾個字的回答;如果對方願意多談的話,答案又可能沒完沒了。在本書中,我會教授讀者「如何有技巧的提出簡單問題」,不管你要問的主題是什麼,都能獲得所需的資訊。
本書所揭露和探索的詰問技巧,源自於「人類情報蒐集」領域,至於蒐集方式,是透過偵訊、訪談、簡報。偵訊是一門科學,因為有特定的科學技巧可遵循與仿照;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偵訊是場只演給受訊問者的演出。此外,偵訊還是一門學科,依循一套組織系統建構。
提問是有效偵訊的基礎,更是偵訊學的核心元素。在學習怎麼問時,務必要擺脫過去對偵訊抱持的想法。讀者在本書中學習的內容,無關脅迫、威嚇,或是其他應付不合作對象的相關技巧。我教授的程序,可以把原本只有稍微合作的對象,變得樂意開口配合,可是並不能讓帶有敵意的對象變得友好。
要開始學習我的方法時,不妨往好的方向想:我們天生就懂得問!幼兒從牙牙學語開始,就開始會問「為什麼?」。設法證實心中想法,是孩子每天的例行公事,這是人類的本性。成年人學習如何有效提問時,得重新找回童年那股追根究柢的勁,以及不預設立場的好奇心。
不過並不僅如此而已,還需要聚焦。小孩子提問時,都是因為心裡想要知道某件事,譬如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蟲子,就指著它問:「那是什麼?」不過成年人提問題時,犯下的最大錯誤是企圖一次問出太多訊息。
成年人會指著蟲子,滔滔不絕的問道:「你看見那隻奇怪的蟲子沒?我以前從來沒見過。它從那裡來的?會不會咬人?你覺得這隻蟲子會吃掉我種的番茄嗎?」
因此,本書傳授的提問程序,最基礎的一課就是:一次只找一個答案。
一般人很難聽出來,知道何時追問「那別的呢?」,也難以培養每次不忘追問此話的訓練。按照經驗,假如你提出問題,對方的回答暗示還有其他資訊,就適合進一步追問了。
若換成生意場合,問題可能朝兩個方向進展:有效和無效。
無效
技師:你的軟體有什麼問題?
顧客:它不讓我改變圖片尺寸。
技師:哪種圖片?
這段對話引導雙方開始討論圖片種類,以及尺寸無法調整的原因和解決辦法。不過,相較之下,下面的問答能使這個顧客感受到,軟體公司真的在設法協助他。
有效
技師:你的軟體有什麼問題?
顧客:它不讓我改變圖片尺寸。
技師:你用這個軟體時,還碰到什麼別的問題?
顧客:它不讓我將圖片輸出到其他程式上,我想改變圖片顏色時,畫面就會停住。
技師:還有別的問題嗎?
顧客:沒有了。
到了這一步,技師已經掌握了一整串互有關聯的事實,很清楚怎樣幫助這位顧客。這就是運球和傳球得分之間的差別。
再舉一個敵方偵訊的例子,說明這項原則如何發揮作用。
偵訊員:你當時在做什麼?
犯人:安裝土製炸彈。
經驗不足的偵訊員可能追問:「裝在哪裡?」可是經驗比較老到的偵訊員就會問:「還有呢?」
犯人:偵查。
偵訊員:還有沒有別的?
犯人:沒有了。
等到問清楚犯人當時只做了兩件事,才接著追問土製炸彈的細節和偵查活動的目的。一再追問「還有沒有別的?」直到對方說:「沒有了,我想不出別的了。」這時候就知道,關於這條線的問題已經完成,可以繼續問其他問題了。
讀者在導言中學會:一次只關注一件事情,那可以說是基礎課程。本章再加入一課,就是強調「將提問當成探索」,兩項關鍵在於:
1.一般而言,你要讓對方多說點話,而非只答「是」或「不是」。當然也有例外情形,那就是:「你願意嫁給我嗎?」
2.搞懂何時該追問:「還有別的嗎?」
想要精通上面這兩項關鍵技巧,你很可能需要克制自己的衝動。學會如何好好提問,你的思考方式就會改變。
好問題一定得有「疑問詞」
好問題永遠應該以疑問詞起頭。人們經常忽略好問題的最基本結構元素,也就是「誰」、「什麼」、「哪裡」、「何時」、「如何」、「為什麼」這些疑問詞。提出「你有沒有……」或「你能不能……」開頭的問題,多半只會得到「有╱能」或「沒有╱不能」這種短到不能再短的答案。反之,用疑問詞開頭的問題所引出的答覆,往往有很多額外資訊和線索。
以蒐集資訊的準確、效率來說,有沒有採用疑問詞,結果截然不同:
結構良好的交談:
你昨天晚上做了什麼?
我去看舞台劇了。
還做了什麼?
沒別的了。
你昨晚去的是哪一家戲院?
福斯戲院。
在哪裡?
丹佛市中心,就在會議中心對面。
你看的是哪一齣戲?
新版《戀馬狂》(Equus)。
反之,以下這些問題就問不出什麼資訊:
你昨天晚上有活動嗎?
有。
去哪裡了?
城裡。
只是隨便晃晃嗎?
不是。我有幾張戲票,要去看。
戲好看嗎?
好看。
看到這裡,讀者也許覺得我該停止討論這個話題了,畢竟除了「問句要用疑問詞開頭」以外,還有什麼可闡述的?其實這個話題的討論才剛開始,因為疑問詞用得好,表示提問人在展露好奇心的同時,心裡並未帶有偏見。
使用其他問話形式,以及先用疑問詞再接特定背景資訊,都會顯得帶有偏見,甚至別具企圖,例如所謂的新聞訪談節目中,主持人與政治立場相左的來賓對話時,就有這種味道。
問題太長,容易讓人亂答
簡短的問題,通常可以問出最清楚的答案,至於如何保持問題簡單扼要,原則只有一個:每次只問一件事。
下次聆聽訪談節目時,不妨注意問題的長度,你會感到驚訝,想不到新聞記者和訪談者,有時候居然花那麼多時間鋪陳,裡面不但要摻入自己的意見、為底下的題目預先打底,還要穿插一些「相關」的背景資訊。
以下這個題目取自某個廣播節目,主持人訪問一本探討人類行為書籍的作者,請對方談談歐巴馬總統的國情咨文:「紅色和藍色分別是兩大政黨的代表色彩,此次不但總統本人配戴紫色領帶,連眾議院議長博納(John Boehner)都打紫色領帶—我們都知道紫色是藍色和紅色混合而成的,您對此有何看法?」雖然訪談人提問時使用疑問詞,可是問題中夾帶諸多細節,結果變成了爛問題。
假如你有好問題,根本不需要多說;提一個好問題,人家都會明白你很了解主題,不必用專業術語或補充資料。根據上述原則,這位主持人大可把題目縮短,讓來賓好發揮專家意見,而不是把自己的看法塞進去,譬如:「歐巴馬總統和眾議院議長博納,兩人不約而同都打紫色領帶,您有什麼看法?」
不只傾聽說什麼,還要注意對方怎麼說
聽聽廣播或電視的訪談節目,依據一到五的評分,給採訪者的傾聽能力打分數。五分是最高分,舉例來說,有一個問題就讓電腦業的兩大巨頭,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比爾.蓋茲(Bill Gates)兩人講了三分半鐘,訴說彼此對科技的貢獻。
在第五屆萬事數位化大會(All Things Digital)上,難得兩人都出席。採訪者一開始就問到:「你認為彼此對電腦和科技的貢獻為何?請賈伯斯先談談蓋茲的貢獻,接著再請蓋茲談談賈伯斯的貢獻。」這當然是一個特例,因為大多數人可沒有勇氣打斷這兩位傳奇執行長。重點是,這個問題很短,又能夠聽到受訪者的一長串回答。
相較之下,有些採訪者想要表現對於某個主題的瞭解,就會講個不停,最後提出的問題卻只請對方回答是與否。這種提問者的傾聽能力就只能拿到一分。
通常人們不會刻意傾聽。不過要是想聽出更多,就必須更主動參與,不只是聽對方說些什麼,還要聽出他們說事情的方式,才能找出線索,知道是否要繼續交談好釐清事實,或是查明正確性。
真實與謊言,差別就在「橋接詞」
我的朋友約翰.薛佛(John “Jack” Schafer)是一名心理學博士,他也是我在人類情報蒐集者計畫(HUMINT)的同事,同時也是聯邦調查局的行為分析師。他自創橋接詞(text bridges)一詞,形容個人在句中變換主題。
利用橋接詞就能輕易跳過細節,由於說話者這麼做,可能出自有意或無意,未必就是在說謊。所以得把測謊天線打開,如果你詢問子女凌晨二點人在哪裡,或在面試時向求職者提問,回答出現這種橋接詞,其中可能大有文章。
舉例來說,安東尼.米契爾(Anthony Mitchell)跟母親在發現女友屍體後打電話報案,就被問說:「她走在小徑的時候,你人在哪裡?」米契爾回答:「我跟她只是走到麥克奈特市場,看看市場有沒有開,然後她就說要去朋友家過夜,到那裡再打電話或發簡訊給我。」
他們兩人「只是」走到市場看看,如果按照字面解讀,「然後」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是,那女生說要去朋友家過夜。後來,米契爾因謀殺十六歲的女友安娜.賀德(Anna Hurd)遭起訴。
對方的表達方式突然變了,那表示其中有鬼
在取得資訊和判斷資訊是否屬實時,除了善用提問,還有其他工具可用。肢體語言和口語線索都是指標,讓你知道是否跟對方建立關係、取得完整和真實資訊。蒐集資訊不只跟說了什麼有關,也跟如何說、以及在說這些話時做了什麼有關。
你要找出跟對方慣用模式有出入之處,而且不只是像「嗯」或眼神閃爍這類特定動作。有些人在回答問題時,總會加上一句「嗯」,所以你要傾聽並尋找對方不尋常的口語措詞和肢體表達。
記住,即便是對方說實話時,也可能出現上述這些改變,所以口語線索只是壓力的徵兆,不過壓力通常也是說謊的徵兆。只要偏離原本習慣的肢體語言模式,就是處於壓力狀態的線索。
當動作和手勢向來比較溫和的人,突然使用這種手勢否定某個事件時,那就表示該提問看看是否有什麼隱情。基準意指個人在壓力相對較低狀況下的言行舉止。
動作的強度是判斷的另一種方法。求職者可能使用手勢,在說話時雙手不停揮舞,但是動作不誇張。不過在回答為何換工作這個問題時,就突然把雙手垂放在身體兩側,或是雙手大幅揮舞,就表示偏離基準,也暗示因為問題不好回答而引發焦慮。
人們會利用肢體語言和物體來創造阻礙。當你提出讓對方覺得難以回答的問題後,不管原因為何,對方就會把身體轉一邊,退後一步,或把桌上的玻璃杯或酒杯放自己跟你的中間。這些動作就暗示,對方需要更多個人空間,要跟你保持距離。
附帶一提,這未必是一件壞事。如果你跟某人調情,對方出現這些動作,可能只是你讓她緊張。但是,如果你在會議或徵才面試時遇到這種狀況,可能表示你的問題激起對方的防衛心。這時就有必要進一步探查,觀察並傾聽對方言行舉止。
問個問題讓對方也同意,談判就搞定
就本質來說,談判牽涉到有人想占上風,但還沒達到目的,以及有人已經占上風,或者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如果雙方勢均力敵,為了協議的細節而努力不懈,我會認為雙方只是在妥協或交換條件,但未必是在談判。
進行談判時,你設法讓對方同意你。這時,問題通常比論點或推銷說詞要有效得多,因為問題吸引對方自己做出結論。
舉例來說,我朋友馬克斯想買一台筆電,但是他到購物網站查詢過,認為價格太高。於是,他打電話到筆電製造商的銷售部門,提出他要的筆電型號與規格並詢問業務員:「你能算我多少錢?」業務員給的價錢,與馬克斯查到的一樣。
馬克斯知道業務員只是上網輸入筆電規格詢價,重複馬克斯先前做過的事。於是,馬克斯再問:「要怎麼你才會給我更優惠的價格?」
業務員暫不回應,他可能很快盤算如果給馬克斯優惠價,他會少賺多少佣金。「如果你便宜我一百美元,你會少賺多少佣金?」馬克斯問他。
業務員還是沒講話。
「如果我掛斷電話,跟貴公司競爭對手購買筆電,你會少賺多少佣金?」
業務員後來回應說,如果能馬上成交,他願意便宜一百美元。
這個購買筆電的例子說明在複雜談判中,可能發生的種種狀況。談判的關鍵就是克服障礙。所以,首先你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資訊要求,也要確定對方的要求與期望。以設法占上風者的觀點來看,談判的進展可以摘要如下:
我引起你的興趣。
你知道我能提供什麼。
你需要我所提供的東西。
我贏了。
六個問題,讓你連結任何資訊
這項練習的前提是,世界上任何兩個不相干的人,平均只要透過六個人,就可以連結出某種關係。所以,這項練習的挑戰是,把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主題,利用六個以內的問題產生連結。
舉例來說,你的交談對象對於美國經濟現狀堪慮大發議論,但你卻想談談音樂創作才女泰勒絲(Taylor Swift)。這時,你可以開始提問:
經濟問題讓哪些地方的人們承受最大的痛苦?
回答者談到鄉村和都市地區的人們都很難找到工作。
哪些城市受創最重?
回答者指出包括密西根州底特律市、賓州雷丁市在內的一些城市。底特律市已經宣告破產,而根據最近的人口普查,雷丁市則是全美貧窮率最高的都市。
其實,只要兩個問題,你就可以讓這兩個不相干的主題產生關係,結束這項練習,因為泰勒絲就在雷丁市出生。
你可以讓別人知道你在進行這項練習,或者只是利用提問技巧,轉移到你想討論的話題。
|
作者簡介:
詹姆斯‧派勒(James O. Pyle)
情報訓練講師,曾以其專業知識為美國軍方服務,在美國國防語言學院(Defense Language Institute)、美國陸軍情報中心暨學校(United States Army Intelligence Center and School)、美國國防部聯合情報機構(Joint Intelligence of the Pentagon)等單位任教過,現定居美國維吉尼亞州春田市。
瑪莉安‧卡琳琪(Maryann Karinch)
著有十九本書,包括《看透你》(How to Spot a Liar)、《讀你就像讀一本書》(I Can Read You Like a Book),以及《操縱人心》(Get People to Do What You Want)等。同時也是美國科羅拉多州艾斯特斯公園文學經紀公司Rudy Agency創辦人。
譯者簡介:
李宛蓉
主修新聞與傳播,曾任職雜誌採訪編輯及報社編譯。現專事譯作。譯作有:《誰說偉大的事都被有錢人做完了!》、《破案高手教你推理心理學》(大是文化出版)、《我的探險生涯》等書。
陳琇玲(Joyce Chen)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嶺東科技大學講師、行政院國科會助理研究員、Alcatel Telecom主任稽核師,榮獲民國一百年全國模範勞工,現專事翻譯。重要譯作包括《杜拉克精選:個人篇》、《歐巴馬勇往直前》、《2010大崩壞》、《富爸爸財務IQ》、《IKEA的真相》、《小眾,其實不小》、《精準預測時代》。
|
以本書教導的技巧來說,根本上與社交沒有直接關係。大致上,作者主張「好的問題可以讓你獲得想要的資訊」,因此本書大半部都是在定義與說明什麼是好問題。概括地說,好問題就是「一次只問個問題」、「簡短不複雜」。此外,尚須多使用「開放式問題」如What、When、Where…等等,而不是「你是不是…?」這類 是/否 問句。
作者歸納出6種類型問題,用來面對各種狀況以及各類性格的人。
直接式:即簡單、直率的問句。包括各種「開放式問題」
堅持式(Persist):以多種不同問題詢問單一主題。
重複式(Repeat):針對單一主題,不斷詢問細節或相關資訊。
摘要式(Summary):替對手的回答做整理,幫助思路。
控制式(Control):詢問者已知答案,為了確認而故意提問。
非關連式(non-Pertinent):和詢問主題無關,用來緩解氣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