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mpany 陪伴 241117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問題=Accompany陪伴 -定義 -特徵 -重要性 -形式種類 -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從社會心理學剖析 和情緒勒索的同與異
@標題=陪伴:生命同行的力量
@主要內容與目錄
1. 引言:陪伴的意義與價值
2. 陪伴的定義與特徵
o 定義
o 特徵
3. 陪伴的重要性:多面向的影響
o 生理層面
o 心理層面
o 環境層面
o 精神靈性層面
4. 陪伴的形式與種類
o 親子陪伴
o 伴侶陪伴
o 朋友陪伴
o 臨終陪伴
5. 陪伴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o 生理健康的促進
o 心理安慰與治療
6. 社會心理學視角:陪伴與情緒勒索的分野
7.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有品質的陪伴
o 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o 打造有品質的親密關係
8. 臨終心理與陪伴的研究
o 臨終者的心理變化
o 陪伴模式的轉換與挑戰
9. 案例分析:陪伴中的生命故事
o 案例背景與描述
o 陪伴的過程與成果
10. 未來研究與實踐方向:如何深化陪伴的力量
o 如何在教育中融入陪伴訓練
o 如何在不同生命階段中實踐陪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陪伴的意義與價值
陪伴是人類相互連結的一種基本形式。無論是親子之間、伴侶之間,還是臨終病房中的陪伴,它都是一種深刻的情感連結和支持力量。在當今高度數位化與快節奏的社會中,陪伴的重要性被再次強調。它不僅是一種「在場」,更是一種深度的共情與理解,具有改變生命的潛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陪伴的定義與特徵
=定義
陪伴是一種有意識的陪同與支持行為,涵蓋身體的在場、心理的共鳴以及精神的聯結。它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關係,彼此共享情感、時間和經驗。
=特徵
1. 持續性:陪伴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的累積。
2. 雙向性:不僅陪伴者對被陪伴者產生影響,陪伴者也能從中受益。
3. 共鳴性:透過傾聽與理解,達到情感的共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陪伴的重要性:多面向的影響
=生理層面
科學研究顯示,高品質的陪伴可以降低壓力激素(如皮質醇)的分泌,促進免疫系統的功能,有助於身體健康的維持。
=心理層面
陪伴能提供情感支持,減少孤獨感與焦慮感。特別是在逆境中,陪伴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治療力量。
=環境層面
陪伴可以營造溫馨、安全的環境,使人更容易面對生活的挑戰。
=精神靈性層面
陪伴是一種心靈的同行,幫助人們探索生命的意義,並在靈性層面獲得平靜與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陪伴的形式與種類
=親子陪伴
親子關係中的陪伴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石。優質的陪伴可以增強孩子的歸屬感與安全感,促進自信與人格發展。
=伴侶陪伴
伴侶之間的陪伴是維繫親密關係的核心,增進彼此的理解與支持。
=朋友陪伴
友情中的陪伴能提供重要的社會支持,幫助彼此度過人生的低谷。
=臨終陪伴
臨終陪伴是生命最後階段的重要支持形式,強調對臨終者的尊重與靈性關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陪伴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生理健康的促進
研究顯示,陪伴能降低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理安慰與治療
陪伴能減輕心理痛苦,特別是在應對重大損失或逆境時,具有療癒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會心理學視角:陪伴與情緒勒索的分野
雖然陪伴和情緒勒索都涉及情感交流,但本質上有明顯區別:
A• 陪伴是一種基於自由與愛的支持行為,強調雙方的尊重與共鳴。
B• 情緒勒索則以控制為目的,強調情感上的壓迫與負罪感的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有品質的陪伴
=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高品質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每次互動的深度。
=打造有品質的親密關係
透過傾聽、理解與支持,可以深化彼此的連結,提升關係的滿足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臨終心理與陪伴的研究
陪伴臨終者的過程需要心理、精神與靈性的深度參與。根據臨終者的心理變化階段,陪伴者需靈活轉換角色,從身體的照料到心靈的支持,再到靈性的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陪伴中的生命故事
=案例背景與描述
案例主人翁為一位罹患癌症的中年女性李女士。她的丈夫王先生在她病程的最後階段選擇全職照顧她,並用心陪伴。
=陪伴的過程與成果
1. 初期:身體的照料
王先生每天細心照料妻子的飲食起居,確保她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
2. 中期:心理的支持
面對妻子的情緒波動,王先生選擇傾聽與理解,減少衝突,並提供情感支持。
3. 末期:靈性的同行
當李女士進入臨終階段,王先生選擇陪她一起回憶人生的美好時光,並以平靜的心情接受生命的終點。
這段陪伴不僅讓李女士感受到深厚的愛,也讓王先生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來研究與實踐方向:如何深化陪伴的力量
1=如何在教育中融入陪伴訓練
2=將陪伴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幫助人們學會傾聽、共情與支持。
3=如何在不同生命階段中實踐陪伴
4=無論是孩童、青年還是老年,陪伴的形式應隨生命階段的變化而調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陪伴是一種生命的藝術
陪伴不是簡單的存在,而是一種需要智慧與愛的生命藝術。透過生理、心理、環境與靈性的多重視角,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陪伴的力量,並在生活中實踐這種深刻的人際關係。
-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 |
-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 |
-淺談親子關係中『有品質的陪伴』 |
|
|
陪伴”應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陪伴者與被陪伴者同行,相互感受生命影響生命的動力,一起學習面對生活的順境與逆境。 其次,陪伴的效果不只是單向的,除了被陪伴者的成長——改變某些行為、轉變某種觀念、踐行某些習慣外,陪伴者在過程中也會有所收穫。 |
我們對臨終過程既有的理解,進一步探討陪伴病人臨終的過程中,與病人有宿緣的照顧者(父母、夫妻、兒女、親人、朋友等)所面臨到的心理過程,並提出可能的陪病模式。同時,這研究也試圖將心理諮商的領域擴大到心靈諮商(psycho-spiritual counseling)的領域,從「改變對方」轉變為「陪伴對方」,以心靈相契、存有相隨為主軸的病床陪伴與諮商(bedside companionship and counseling)。本文即是根據病人臨終過程的兩斷階模式,探討陪伴者在病人心理質變的不同階段中,陪伴所經歷的心理歷程為何。在理論上我們提出陪伴的二元複合模式(Dual Model),以深化照顧者對病人進到病程末期時,所顯現的照顧接應方式。本文假定,若陪伴者以「常人自我」的狀態陪伴,非常適於臨終第一階段的陪伴,但是,當病人逐漸進入「背立轉向」之後,常態陪伴即逐浙失去與臨終者接近資能,此時,存有相隨的陪伴模式即可取代常態陪伴,而以靈性相陪,但是從常態轉為存有受到陪病雙方宿緣結構所縛,並不容易。本文也從對病人臨終過程的現象和陪伴心理歷程的瞭解之中,進一步發展陪伴者所需之「陪病諮商」的相關知識。 |
兒童心理學家、教養專家克萊表示,你陪伴孩子時間的品質,遠比時間長度重要,這是孩子發展與未來成功的最大催化劑。 |
重點永遠是這段親子關係的品質、互動的品質。 |
爸爸陪伴有助提升仔女學業成績? |
為何會這麼鼓勵進行這樣的陪伴,是因為如此有品質的陪伴,不僅是你在陪伴孩子,孩子也會在過程中感受到你是關心他這個人的,你是在乎他的,當這樣的時刻多了,對你們的親子關係也會是有助益的,無形中也能幫助孩子擁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同時,家長們也間接能陪伴自己內心的那個小孩子,你會發現我們常常是在這陪伴的過程也療癒到自己,彌補小時候的缺憾或是創造更多美好的關係經驗。 |
而有品質的陪伴是需要練習與嘗試的,畢竟我們小時候可能很難有這樣被陪伴的經驗,也因此我們不容易給出我們所沒有經驗過的事。但切忌,就如同心理學家溫尼考特(Winnicott)說的概念,在親子關係中,我們只要做「足夠好的父母」就好了,若看完了文章分享的陪伴練習,沒能馬上就做到也沒有關係,給自己多一點練習的機會與彈性,持續和孩子一起學習與成長,我相信這個過程就是最美好也是最寶貴的經驗了。 |
陪伴的力量:有時,我們只需要被理解「原來你正在痛苦」 |
支持不是高高舉起重物,而是在旁邊的陪伴 |
=目前有關人類陪伴的議題,有哪些研究值得進行? |
「支持」這個詞,不是舉起重物去「支撐」,而是在旁邊的「陪伴」。每個人性格不同,需要的協助不一樣,不過支持著人們的事物可分成三大種類: 1.將來的夢(時間):人不只是為當下而存在,如果將來有目標、夢想的話,都能成為現在的動力。例如為了考上理想學校每天苦讀、期待在另一個世界見到逝去的愛人而坦然面對眼前的死亡等。 2.與他人的連結(關係):人如果只為自己存在,很容易弱化,但如果身邊有人能打從心底認同自己,就會成為前進的力量。例如日本動漫上那些為夥伴拚命的熱血場景,或者為了回應孫子想跟自己出門的期待,而努力復健的爺爺奶奶等。 3.擁有「選擇的自由」(自律):能為自己的生命做決定,應該是基本人權之一。照顧現場就有不少寧願跌倒也不願別人攙扶如廁的長輩,他們不一定是害怕造成別人的困擾,而是因為自己「選擇的自由」被剝奪而感到痛苦。失智者想要出門,卻因為照護者害怕出問題而被迫一直待在房間;又或者無法按自己理想選填志願科系的高中生,都是失去選擇自由的案例。無法為自己人生做主,喪失對自我的掌握,也是痛苦的來源之一。
|
「支持」這個詞,不是舉起重物去「支撐」,而是在旁邊的「陪伴」。每個人性格不同,需要的協助不一樣,不過支持著人們的事物可分成三大種類: 1.將來的夢(時間):人不只是為當下而存在,如果將來有目標、夢想的話,都能成為現在的動力。例如為了考上理想學校每天苦讀、期待在另一個世界見到逝去的愛人而坦然面對眼前的死亡等。 2.與他人的連結(關係):人如果只為自己存在,很容易弱化,但如果身邊有人能打從心底認同自己,就會成為前進的力量。例如日本動漫上那些為夥伴拚命的熱血場景,或者為了回應孫子想跟自己出門的期待,而努力復健的爺爺奶奶等。 3.擁有「選擇的自由」(自律):能為自己的生命做決定,應該是基本人權之一。照顧現場就有不少寧願跌倒也不願別人攙扶如廁的長輩,他們不一定是害怕造成別人的困擾,而是因為自己「選擇的自由」被剝奪而感到痛苦。失智者想要出門,卻因為照護者害怕出問題而被迫一直待在房間;又或者無法按自己理想選填志願科系的高中生,都是失去選擇自由的案例。無法為自己人生做主,喪失對自我的掌握,也是痛苦的來源之一。 |
學習如何照顧的課程中常提到,緩和他人的痛苦,「理解、感同身受」的能力非常重要。然而,真有人能百分之百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嗎?在安寧照護中最常聽到的話語是:「我現在是快死的人,你們身體健康,不可能理解我的!」面對這個不爭的事實,但又想要對受苦的人伸出援手,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這時,不妨將對話的主詞切換過來,不是「我」理解你的感受,而是「你」的感受,我願意盡全力去理解。如何利用傾聽技巧緩和精神痛苦,需要進階的溝通訓練,然而每個人都能做到重要的第一步,讓對方知道「我在擔心你」。一個關心的眼神、一句簡單的「你還好嗎?」就是對處在痛苦中的人的撫慰。 |
傾聽還分成五個層次,依序為:第一層次:完全漠視;第二層次:假裝在聽,我想到黃素菲老師說的:「虛偽的傾聽是真誠傾聽的偽造品,表面上很專注,但自身的事情遠比說者更重要。」這也是新手志工很容易犯的錯誤,因為往往太注重於自己的緊張心情或擔心接下來要如何回應,而無法專注傾聽;第三層次:選擇性傾聽,只選擇有興趣的內容來做回應,而拒絶傾聽其他的部份,這種傾聽很容易發生在親子間的溝通;第四層次:積極的聆聽;與第五層次:同理心的聆聽。 |
陪伴不難,只要肯花時間以及用心感受,以下有幾個小技巧: 做對方喜歡做、想要你陪他的事情 有時候不知道可以和長輩做什麼事情,就想想她以前喜歡做什麼事情吧,多試試看不同方式,就逐漸會瞭解可以怎麼陪伴了。 放下手機、用心傾聽 ... 少批評、多稱讚 ... 重質不重量、十分鐘也很棒
|
=陪伴,是可以超越血緣關係。=陪伴,讓人忘了時間與空間。 =陪伴,可以讓人暫時忘了身體上的疼痛。 |
陪伴不只是陪伴 跟長輩溝通要掌握這4關鍵 1. 順應想法,以接納代替評價 很多長輩會想要分享自己的經歷給年輕人,不論是自己過去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雖然可能跟現在的社會不符合,但很多時候長輩只是基於關心的立場,或者是尋找存在感,我們一開始可以先跟著附和,讓他覺得自己的想法有被聆聽,再闡述自己的想法,也不需要以自己的主觀去批評,重點是讓他們覺得有被認同,產生安全與關懷,避免溝通上的衝突。 2. 找到共鳴 長輩會感到孤獨,很大原因是因為跟社會有「脫節感」,我們可以多跟長輩分享生活上的大小事,從中找到共同的興趣,或者是雙方都有興趣的話題,以此建立共鳴,可以讓雙方的溝通更順暢,找到彼此的平衡點,或者是多讓他們參加一些銀髮族活動,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能傾聽的夥伴。
3. 以詢問代替命令 這個技巧需要比較大的耐心,長輩因為生理與心理的不適應,導致一些我們希望他做的事做不到或不想做,例如他不想做某些事,不好的溝通方式可能會告訴他:「不能…你不行…」或者是用更激進的口吻,我們可以用溫和的語氣詢問為什麼不想做這件事,或許他心裡有其他想法,用這些方法可以引導長輩說出來。
4. 多給予讚美 每個人都喜歡被稱讚,長輩也不例外,更何況他們經歷過更長的人生,許多長輩都喜歡提當年勇,我們可以在對話當中,時不時地發出讚嘆,或者是客觀的讚美,讓他們心裡有被肯定,產生「薑還是老的辣」的感覺,更重要的一點是,要發自內心的投入感情稱讚,不要有敷衍的感覺,或者是他們在做一件尚未完成的事情,我們就可以適時地跟他們說:「你可以的!」以肯定且溫和的語氣鼓勵,使長輩認為自己還能達成很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