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殘與自傷:定義、原因與多面向治療策略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文章概要
本篇文章將從生理、心理、環境與精神靈性等多面向,深入探討自殘與自傷的定義、診斷標準、種類、成因,以及不同種類的病程變化、治療與預後。此外,將提供具體的案例來說明如何以多角度協助患者走向康復,並解析不同年齡層的特徵與差異,剖析十大自殺迷思,並提出防治與預防的具體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錄
1. 自殘與自傷的定義與診斷標準
2. 常見種類與不同類型的病程變化
3. 自殘與自傷的成因分析
4. 不同年齡層的特徵與差異
5. 自殘與自傷的治療策略
6. 預後差異與重要影響因素
7. 自殘與自殺的十大迷思
8. 防治方法與支持機制
9. 案例分析:一位青少年的康復之路
10. 結論與未來展望
- 自殘與自傷的定義與診斷標準
=定義:
自殘(self-harm)與自傷(self-injury)是一種主動對自身造成身體傷害的行為,常見的形式包括切割皮膚、燒灼、自我撞擊等。雖然這些行為不一定出於自殺意圖,但有時與自殺風險相關。
=診斷標準: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非自殺性自殘行為(NSSI)的診斷包括以下標準:
A• 過去一年內至少五次的自我傷害行為。
B• 行為前有強烈的緊張感或情緒困擾。
C• 行為後有短暫的情緒緩解。
D• 行為未與其他精神疾病的主要表現重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常見種類與不同類型的病程變化
=種類:
A• 衝動型自殘:突然進行,常與壓力有關。
B• 儀式性自殘:規律性地反覆進行,與特定情境相關。
C• 自我處罰型:認為傷害自己可抵消內疚感。
=病程變化:
衝動型自殘可能因環境壓力改善而減少,但儀式性與自我處罰型通常與心理深層問題密切相關,需長期治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殘與自傷的成因分析
A=生理原因:
• 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與血清素的異常。
• 痛覺調節系統可能功能異常,導致對痛感的需求。
B=心理原因:
• 情緒調節困難,如無法處理憤怒或抑鬱。
• 自我價值低落,對自我抱持否定態度。
C=環境原因:
• 家庭暴力、學校霸凌等外在壓力。
• 缺乏支持性的人際關係。
D=精神靈性原因:
• 對生命價值的迷失或信仰危機。
• 感到孤立無援,缺乏精神寄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不同年齡層的特徵與差異
A• 青少年:多由情緒調節困難引起,行為表現常衝動。
B• 成年人:多與壓力過載或心理疾病有關。
C• 老年人:相對少見,但與喪失伴侶或慢性病痛有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自殘與自傷的治療策略
=生理治療:
• 藥物調節,如抗憂鬱藥物或穩定情緒的藥物。
=心理治療:
• 辯證行為療法(DBT):專注於情緒調節與衝動控制。
• 認知行為療法(CBT):挑戰負面思維,建立正向行為。
=環境調適:
• 增加支持性人際網絡。
• 改善學校與家庭環境的壓力源。
=精神靈性支持:
• 提供心理與靈性諮商,重建生命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預後差異與重要影響因素
• 衝動型自殘:早期干預成效顯著,預後良好。
• 儀式型自殘:病程較長,需綜合治療。
• 自我處罰型:若無深層心理治療,易反覆發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自殘與自殺的十大迷思
-1. 自殘等於自殺。
-2. 自殘行為只在青少年中出現。
-3. 自殘只是尋求注意的手段。
-4. 自殘無法治癒。
-5. 自殘患者都是精神疾病患者。
-6. 只要傷口癒合,問題就解決了。
-7. 自殘行為不可預防。
-8. 自殘不會造成長期影響。
-9. 施壓停止自殘行為是有效的。
-10.所有自殘患者都有相同的成因與經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防治方法與支持機制
A•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增強情緒管理能力。
B• 設立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
C• 鼓勵家庭、學校與社會提供正向支持。
9. 案例分析:一位青少年的康復之路
A=背景:
小明(化名),16歲,男性,來自單親家庭,因長期受學校霸凌與母親忽視感到壓力。
B=事件:
小明被母親發現手腕多處傷痕,經詢問後承認使用割腕來紓解內心的痛苦。
C=干預過程:
• 生理治療:使用抗焦慮藥物穩定情緒波動。
• 心理治療:接受DBT訓練,學習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
• 環境改善:校方介入,改善班級氛圍,並引導同學間的正向互動。
• 精神靈性支持:參與藝術療癒活動,探索自身價值。
D=結果:
小明在六個月的綜合治療後,逐漸減少自殘行為,並在一場班級表演中找到自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結論與未來展望
自殘與自傷是複雜且多面向的問題,需要整合生理、心理、環境與精神靈性支援來進行全面的治療與預防。未來,應推動更多相關的公共教育與政策,促進全社會對自殘患者的接納與理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