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書=解放焦慮 從心生活 05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Q5=

請問醫師我們要怎麼分辨自己只是容易焦慮,還是真的患有焦慮症?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尋求專業諮商或是身心科?

#焦慮症狀和焦慮症一樣嗎?

焦慮,原本是人體最自然的情緒反應,也是造物者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不過,當人類不夠瞭解焦慮的本質和意義時,有時過度的使用或不恰當的時機使用它,反而成為我們生活的困擾。

 

焦慮就像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小警鐘當我們面對可能的困難或挑戰時它就會響起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這個小警鐘的存在其實是幫助我們的,它讓我們在面對真正的危險時可以快速反應,保護自己安全。這種反應在我們的祖先時代是非常實用的,但在今天這個充滿壓力的現代生活中,有時這個警鐘似乎有點過於敏感,甚至在沒有真正危險的時候也不停地響個不停。

 

焦慮症狀和焦慮症並不相同,平常我們會因為一些特定的事情而感到焦慮,例如明天要考試或是等等有一個重要的會議,可能會因為緊張而出現流汗、心跳加快等焦慮症狀,但這些焦慮通常有具體的原因,也會在事情結束後消失,這種比較屬於因特定原因造成的焦慮症狀。而「焦慮症」則更像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感覺,它不需要具體的事件就能觸發,並且往往會無緣無故持續很久,讓人感到不安和緊張,也因此造成身心狀況障礙、生活社會功能被干擾影響。

 

當焦慮症狀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常客,它就可能開始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人際關係,甚至是日常的快樂情緒。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因為一些並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而煩惱,或者在沒有明顯理由的情況下感到擔心並出現焦慮症狀。如果長期輕忽這些焦慮症狀,它們可能會演變成「焦慮症」。長期且持續的焦慮,會成為廣泛性焦慮症,無論有沒有具體事件發生,都會讓我們感到不安和緊張,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身心健康。

 

因此,了解焦慮症的根源是很重要的一步。遺傳、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失衡或者生活中的壓力都可能是引發焦慮症的原因,了解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對待自己的感受,並尋求適合的方法來減輕這些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標題=主題:如何辨別焦慮與焦慮症?從多重面向看待焦慮的本質與處理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大綱

 

1.  焦慮與焦慮症的區別:現象與病理的界線

2.  焦慮的生理根源:大腦與神經系統的反應機制

 

3.  心理層面的焦慮形成與特徵

4.  社會環境對焦慮的影響:壓力與支持網絡的重要性

 

5.  精神靈性如何幫助理解與緩解焦慮

6.  什麼情況下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7.  焦慮的處理方法:身心科、諮商與自助

8.  具體案例分析:一位職場女性的焦慮故事

 

9.  從多角度學習調適焦慮的方法

10. 結語:與焦慮共存,重建內心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文

 

#焦慮與焦慮症的區別:現象與病理的界線

 

焦慮是一種自然的情緒反應,當我們面對挑戰或不確定性時,它提供了警示與動力。然而,當焦慮變成一種長期存在的痛苦狀態,干擾日常生活並影響功能,就可能演變為焦慮症。焦慮症狀通常有明確的觸發點,並隨事件結束而消失,而焦慮症則是一種持續性、廣泛性的問題,常無明顯誘因。

焦慮的生理根源:大腦與神經系統的反應機制

 

從生理角度來看,焦慮是大腦邊緣系統(特別是杏仁核)與自律神經系統的互動反應。當身體感受到威脅時,腦內的皮質醇分泌增加,心跳加速、呼吸變淺,準備面對危險。這種「戰或逃」的反應在遠古時代保護了人類,但現代社會的壓力源(例如工作壓力)可能持續刺激這套系統,導致慢性焦慮。

 

#心理層面的焦慮形成與特徵

 

心理層面的焦慮通常與過度擔憂或災難化思維有關。一些人可能因童年的負面經驗或過度嚴格的自我要求而更容易感到焦慮。此外,焦慮可能伴隨負面信念,例如「我一定會失敗」或「事情會變得更糟」。

 

#社會環境對焦慮的影響:壓力與支持網絡的重要性

 

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不穩定的經濟情況、以及缺乏支持的社會結構,都是造成焦慮的重要外在因素。研究表明,社會支持系統(如家人、朋友)對減少焦慮有顯著幫助,而孤立無援的處境則可能加劇焦慮情緒。

 

#精神靈性如何幫助理解與緩解焦慮

 

精神靈性提供了一個超越個人經驗的視角,幫助人們重新看待焦慮。一些人通過禪修、祈禱或參與宗教活動找回內心平靜,減少焦慮對情緒的控制。靈性上的安定感,常能提供生命意義,緩解焦慮帶來的不確定感。

 

#什麼情況下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當焦慮持續超過六個月,並干擾到日常生活(如無法正常工作或睡眠),或伴隨生理症狀(如心悸、呼吸困難)時,應尋求專業幫助。心理諮商或精神科醫師能透過評估與治療,協助患者釐清焦慮的根源並制定個人化方案。

 

#焦慮的處理方法:身心科、諮商與自助

 

治療焦慮症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如抗焦慮藥物)、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以及自助技術(如專念冥想與深呼吸)。這些方法通常結合使用,以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具體案例分析:一位職場女性的焦慮故事

 

=背景:30歲的職場女性小玲(化名),工作於一家高壓的科技公司,面臨升職壓力與同事競爭。

 

=情況:小玲在三個月內持續出現心悸、失眠、過度擔憂,甚至對普通工作會議感到恐懼。

 

=尋求幫助:在家人建議下,小玲決定尋求心理諮商。她的心理師透過評估發現,她的焦慮源自對失敗的極度恐懼,以及缺乏情緒調節技能。

 

=治療過程:心理師運用了認知行為療法,幫助小玲改變負面信念(例如「我不夠好」),並引導她透過正念練習管理身體的焦慮反應。

 

=結果:經過三個月的治療與自我練習,小玲的焦慮症狀顯著減少,她開始能以更正向的態度面對挑戰,並在職場中表現穩定。

 

=從多角度學習調適焦慮的方法

1• 生理層面:規律運動、深呼吸練習與充足睡眠有助於穩定大腦化學物質。

2• 心理層面:學習辨別非理性思維,並用正向自我對話替代。

3• 社會層面:建立與強化支持網絡,參與社交活動以減少孤獨感。

4• 精神靈性:通過冥想或宗教活動尋求內心安定感。

 

#結語:與焦慮共存,重建內心平衡

 

焦慮既是人類的本能,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課題。學會辨別焦慮的本質,並用多重方式去調整心態與行為,我們不僅能緩解焦慮,更能找到生活的平衡與意義。焦慮不必成為困住我們的牢籠,而是促使我們成長的一種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篇文章從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四個面向全面探討焦慮,並通過具體案例展現焦慮症的處理方式,期望能幫助更多人了解如何與焦慮和平共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