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職業倦怠的深層解析與重拾熱情的十把鑰匙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兼顧理性與感性的多面向探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錄

 

1.  職業倦怠的定義與成因

2.  生理影響:疲勞與壓力的惡性循環

 

3.  心理因素:缺乏意義感與內在動力

4.  社會關係的挑戰:孤立與人際斷層

 

5.  精神與靈性層面的失衡:失去方向感

6.  重建平衡的十把鑰匙

 

7.  案例分析:一位廣告業老鳥的職業重生

8.  職場倦怠的全球趨勢與文化差異

 

9.  個人如何從倦怠中復原:具體步驟

10. 社會支持與系統性改變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職業倦怠的定義與成因

 

職業倦怠是一種持續的壓力反應,常見於長時間高負荷的工作環境中。其主要特徵包括:

•  精力耗竭:感到身體和心理無法負荷,常伴隨持續疲勞。

•  效能下降:無法專注,對工作失去興趣和效率。

•  疏離感:對同事或工作本身產生冷漠,甚至反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定義,職業倦怠是一種職場現象,非醫學疾病,但它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理影響:疲勞與壓力的惡性循環

 

職業倦怠對生理層面的影響包括:

1.  壓力荷爾蒙過高: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過度分泌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受損。

2.  睡眠問題:長期壓力常導致失眠或淺眠。

3.  慢性疾病風險增加: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等。

 

生理上的疲勞會使人陷入惡性循環,越疲累越無法有效應對工作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心理因素:缺乏意義感與內在動力

 

心理層面上,職業倦怠往往源於:

•  未能發揮自我價值:工作缺乏目標或意義。

•  內在動機喪失:無法找到讓自己堅持的理由。

•  完美主義與自責心態:常將壓力內化,難以自我調適。

 

這些心理壓力如果長期得不到紓解,容易進一步導致焦慮或抑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社會關係的挑戰:孤立與人際斷層

 

職業倦怠者往往因缺乏社會支持而感到孤立:

1.  同事間的溝通困難:長期工作壓力可能導致情緒不穩定,進而影響人際關係。

2.  家庭互動的惡化:疲憊感帶入家庭,可能導致摩擦和疏離。

3.  社會參與減少:對活動或興趣失去熱情,逐漸脫離社交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精神與靈性層面的失衡:失去方向感

 

在精神層面,職業倦怠可能導致:

•  生命意義的迷失:覺得每天的努力毫無價值。

•  內在平靜的缺乏:難以找到心靈上的慰藉和支持。

•  靈性連結的斷裂:對生命的熱愛逐漸消退。

 

這種深層的失衡常使人陷入「行屍走肉」的生活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重建平衡的十把鑰匙

 

1.  設定界限:學會拒絕過多的責任,明確劃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

2.  規律作息:保持穩定的生理時鐘,確保充足的睡眠與飲食健康。

 

3.  適度運動:每日進行3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有助於提升活力。

4.  尋求支持:與家人、朋友或心理專業人士建立支持網絡。

 

5.  發掘興趣:重新接觸讓自己感到快樂的興趣或活動。

6.  專注當下:練習正念或冥想,減少過度的自我批判。

 

7.  調整目標:將長期目標分解為具體可行的小步驟。

8.  改善溝通:與主管或同事討論工作內容,減少無效的工作負擔。

 

9.  學習新技能:透過成長帶來新的成就感。

10. 靈性探索:參與宗教、冥想或哲學討論,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案例分析:一位廣告業老鳥的職業重生

 

=背景描述

林先生,40歲,從事廣告業16年。由於職場文化高度競爭,他長期處於過度加班和高壓狀態,每週僅休一天,導致身心耗竭。

 

=轉折點

在一次年度專案失敗後,林先生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折,甚至開始出現輕微的焦慮症狀。他決定尋求心理諮商,並在諮商師的建議下嘗試改變生活方式:

 

1.  調整作息:強制自己在晚10點入睡,每日早晨進行15分鐘冥想。

2.  設定工作界限:減少週末加班,將加班時間控制在3小時內。

3.  重拾興趣:報名烘焙課程,讓自己的心靈重新感到豐盈。

 

=結果

半年後,林先生的心理狀態顯著改善。他不僅找回對生活的熱情,也在工作上變得更具效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職場倦怠的全球趨勢與文化差異

 

根據國際調查,職場倦怠的發生率在全球各地皆有所增長,特別是在高壓行業如醫療、科技和廣告。文化背景也影響職業倦怠的表現形式:

•  亞洲:員工普遍面臨長工時與高競爭壓力。

•  歐美:強調工作與生活平衡,但也存在「過度個人化」的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個人如何從倦怠中復原:具體步驟

 

1.  認識自己的壓力來源:列出影響情緒和精力的因素。

2.  調整優先事項:分清楚「重要」與「緊急」的任務。

3.  善用心理工具:如CBT(認知行為療法)或ACT(接受與承諾療法)。

4.  設定小目標:每天完成一件能帶來正面回饋的小事。

5.  給自己空間:允許自己「不完美」,接受短暫的低效能時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社會支持與系統性改變的必要性

 

1.  企業責任:公司應提供心理健康資源,減少不必要的加班文化。

2.  政府政策:推廣職場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倦怠造成的社會成本。

3.  社會文化轉變:重塑「成功」的定義,減少將過勞等同於敬業的觀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

職業倦怠並非無法克服的難題。通過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層面的多角度探討,以及具體實踐的十把鑰匙,我們不僅可以重新找回對工作的熱情,還能活出更加充實的生命意義。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你啟發,讓我們攜手擺脫倦怠,共創更好的未來。

 

楊聰財醫師與專業團隊關心您的職場心理健康!

 

#好文章 共欣賞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心好累,職業倦怠怎麼辦?職場前輩給的3大過來人建議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剛畢業步入社會時,職場新鮮人肯定都懷抱憧憬、充滿衝勁。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從菜鳥熬成老鳥後卻反而對工作生活日漸麻木,許多人面臨對工作和生活失去活力與生氣的「職業倦怠」困境,究竟是什麼奪走我們的熱情呢?本次《職場力》和《職涯診所》的精選問答,要好好聊這個問題!

=剛開始工作很有衝勁,現在下班就變死魚,怎麼辦?

 

小的進入職場剛滿一年左右,算是半個職場新鮮人吧!

記得以前剛進公司時,真的充滿熱血和衝勁!下班之後的生活,也非常精彩!平日晚上和週末的行程,都是滿滿滿!常常會約朋友聚會,或者出去踏踏青。但後來工作越來越忙,壓力越來越大。下班之後,就只想賴在床上耍廢、看一整晚的劇。覺得自己的時間好珍貴,就越來越晚睡。然後,週末明

明一整天沒事,卻也提不起勁去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感覺整個人的精力,都已經被日常的工作,和上班的煩心事給掏空、榨光了。根本就沒有剩下的,可以留給自己。

最近仔細想想,真的覺得有點可怕!也很不喜歡,這樣沒有活力的自己。但是又沒有動力做出改變,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只能日復一日的,陷在這個循環裡!唉~不知道這樣講,有沒有人能體會這種心情。還是會覺得我在無病呻吟呢?總之,希望有經驗的職場前輩們,可以告訴我該怎麼辦!

 

104職涯診所 軟體及網路相關業 匿名(21-25

剛出社會時,往往對生活、職涯都充滿熱忱,認為自己有滿腔熱血要朝實現夢想的路前進,隨著時間和工作的增加,漸漸和體制、生活碰撞,從此開始很多人會碰到的「職業倦怠」,也許失去對工作的熱情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無法付諸行動去改變的自己。

不少職場前輩都有相似的經驗,到底大家都是如何克服的呢?且讓我們一起透過這次《104職涯診所》的提問,來看看職場前輩們有哪些實用的好建議吧!

=1過來人建議:工作內容不容易改變,但步調是能調整的

 

當發現自己已經出現「職業倦怠」的狀況時,千萬別坐視不理而讓情況持續惡化,最後獲得身心疲憊、空虛的生活而釀成職涯災難。若想奮起勇敢改變現狀(不論是改變生活方式、更換工作或是調整心態),最重要的是起而行啊!

 

=職場前輩A:人不是機器,有生理的極限、有心理的壓力、有情緒的起伏….等等。週一到週五被榨乾了,任誰都會想發懶。我過去曾經從事廣告業有16年的時間,正常的休息天數每週只有一天。因為通常週六休息後,周日還要到公司和創意動腦加班,甚至是處理週間沒做完的工作。其實這樣很悲慘,果然撐不下去,後離開了廣告圈。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會怎麼做呢?

 

  1. 盡可能在平常日工作,加班設定到八點,但是有可能事與願違,一定也要讓自己有機會在該吃飯的時間之前吃完晚餐。(不然會胖)
  2. 既然都在公司加班了,回家就早點睡,才有精力和頭腦面對隔天的工作。
  3. 週六或是週日,迫不得已不要再去加班。一定要加的話,只能設定三到四個小時,然後和家人或是朋友約出來見面吃飯、聊天、喝咖啡、或是安排看電影、讀幾個小時的書。喔,如果你現在就能養成運動的習慣更好。(這點我就沒做到)
  4. 被掏空一定是要補給的。可能是朋友的閒聊,可能是一些短片,可能是一篇小說,可能是…....。總之,還是要有和工作無關的資訊跑進腦袋,才能再刺激吧。
  5. 偶爾要請個兩天以上的假期,享受別人上班我放空的心情。
  6. 時間管理不論是在工作或是生活,都還是必須的。

 

=職場前輩B:您在脫離學生生活進入職場,如脫韁野馬衝來衝去。耗盡全身的能量,沒電之後只能躺平充電,過著沒有活力,但是又沒有動力做出改變的生活。這並非無病呻吟,而是生活工作節奏亂了套。休息一陣子,從簡單的自己外出吃晚餐,到邀請談得來的同事、朋友一起共進晚餐。把喜歡的活動逐步恢復,一段時間後,就能找回原本的自己。

#小編劃重點:改變現狀的重點,在於調整「工作的狀態」與「生活的步調」。

=2 利用「時間分配」確實提升效率,避免陷入工作泥淖

 

雖然真相可能很殘酷,但有些職場前輩也直言有可能藏在「職業倦怠」背後的問題:「工作效率」是否出了問題?

建議大家可以先試著檢視自己在上班時間的「時間分配」與「工作專注度」,若能學會自律、培養精準運用時間和精力的技巧,「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人生並非不可能兩者兼得!

 

=職場前輩A:不妨檢查看看自己的專注力分配,可控的任務(知道啟動、完成時間) 約佔整體工作多少%?不可控的任務(臨時,無法確認啟動、完成時間)又佔整體工作時間的多少%
假如目前你的整體工作時間,在扣除上述兩項(可控與不可控任務)後,已接近零、甚至是負數(加班)。那麼,就代表你沒有安排「整體緩衝時間」(即用來處理可控、不可控任務發生臨時波動的彈性時間)。

 

因此,一旦不可控任務有增加,就必須加班,要不就會讓可控任務遞延......
 

而在這過程中,由於沒有「整體緩衝時間」,所以你對所有任務的掌控都屬於「不可控」狀態。執行任務時的「專注力」,也很容易會因此降低(導致你需要花費,比「狀態穩定時」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任務)。

 

=職場前輩B:下班後會覺得懶洋洋,多源於上班時的「工作效能不彰」,導致「工作成就感不足」所致。如果上班時的工作內容,不論是文書效能,亦或是工程效能,都能有相當程度的「進度」,就能有目標上的「成就感」。「工作目標/進度」尚未達成時,我們都應該是無時無刻在思考著如何提昇效能,以便早日完成進度、達到目標的。因此,即使是下了班,也會精神抖擻,在適度充電後,便想著明天快點到來,回公司幹活去!心中自會產生一股工作衝勁。

 #小編劃重點:把「工作效能」提升上來後,工作起來也會越來越有「成就感」和「動力」喔!

#3 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建立成就感來源

 

對工作和生活缺乏熱情,很常的狀況是因為搞不清楚自己究竟「為何而戰」?因缺乏奮戰目標,因此更會產生白費心神、徒勞無功的挫折感。

職場前輩們提醒,任何工作都需要發掘對自己而言的「意義」和「價值」,不僅能讓生活找回目標,也能讓自己更具衝勁與動力。

 

=職場前輩A:我的感覺是,您並沒有找到你目前工作「忙碌的意義」是什麼?所以只感覺到疲憊,而沒相對應的獲得意義上帶來的反饋。
 

每個工作,應該都有它實際上產生的價值。而這價值,可能大到對世界或社會有所「意義」和「貢獻」。或是對公司及部門,有意義和貢獻。最不濟,也應該對「一些人」產生意義和貢獻才對!
所以,試著去思考你「工作的價值」。當您可以找到這個價值之後,相信您所獲得的反饋,肯定能平衡你的疲累和壓力。倘若,您還是覺得目前的工作看不到任何的價值。那您可能就要考慮找工作上的主管聊聊,或是轉換工作了!

 

時間只要是花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自然便不會覺得疲累;而做些「沒價值」、「沒意義」的事情,就算您只花一點點的時間,還是會覺得大累。
 

找個晚上或週末假日,好好思考一下目前工作的「價值」吧!

職場前輩B:您的心用錯地方了!記得之前曾經聽過戴晨志博士的一場演講,他談到一個重點:「心在哪裡,成就就在那裡」。您想玩、想樂都是一時的,但那些是否是您確實需要的呢?如果需要就去做,如果不需要就別讓它「反客為主」。這樣子,您應該就會明白自己「當下」的起心動念是什麼了!

 

#小編劃重點:「心在哪裡,成就就在那裡」,把心思灌注在你所重視的工作中,成功和掌聲也會自然而然的伴隨而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