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113 Effective Habit 瓦基 Book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文章標題:內化高效能:七個習慣的深層解讀與應用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段標題:

 

1.  七個習慣的核心價值:內外兼修的成功秘訣

2.  案例分享:從倉促迷茫到自我實現的轉變

 

3.  習慣一:主動積極——掌握影響圈的力量

4.  習慣二:以終為始——確立人生的羅盤

 

5.  習慣三:要事第一——高效的時間管理之道

6.  習慣四:雙贏思維——合作中的共贏智慧

 

7.  習慣五:知彼解己——深度傾聽的藝術

8.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新與團隊的最大化效益

 

9.  習慣七:不斷更新——四個面向的持續精進

10. 從習慣到信仰:打造一個可信任且可持續的未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主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七個習慣的核心價值:內外兼修的成功秘訣

《與成功有約》不僅是一套習慣系統,更是一種從內到外的自我變革哲學。這七個習慣分為三大部分:

 

1.  個人成功(從依賴到獨立):包括「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與「要事第一」三項。

 

2.  公眾成功(從獨立到互賴):涵蓋「雙贏思維」、「知彼解己」及「統合綜效」。

 

3.  持續更新(不斷精進):貫穿整體的「不斷更新」,確保可持續性。

這七個習慣的實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透過反覆內化,從個人的價值觀延伸至人際關係、領導管理乃至團隊合作的全方位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案例分享:從倉促迷茫到自我實現的轉變

 

=案例背景:

•  人物:阿明,30歲,台灣某科技公司產品經理。

•  情境:遭遇職場瓶頸與個人生活的迷失,常感疲憊但毫無成就感。

•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辦公大樓。

•  時間:2023年初至2024年底。

•  事件:阿明在持續數月的高壓工作中,出現睡眠問題,對未來缺乏明確方向。

 

=轉折點:

阿明的一位同事推薦他閱讀《與成功有約》。最初,他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卻在「以終為始」這一章感到觸動。於是,他開始系統性地實踐七個習慣。

 

=解決過程:

1.  主動積極:停止抱怨工作環境,開始專注於自己能影響的項目,提升團隊士氣。

2.  以終為始:重新設立人生目標,包括希望在三年內完成個人專案。

3.  要事第一:每日清單劃分為「重要且不急」的專案和例行性工作,減少分心。

4.  雙贏思維:調整與同事的溝通方式,優先理解對方需求並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5.  知彼解己:與家人重建信任關係,改善了家庭氛圍。

6.  統合綜效:在團隊會議中鼓勵創意提案,讓團隊成員彼此補位,共創佳績。

7.  不斷更新:報名馬拉松訓練班、參加冥想課程,每週閱讀一本書。

 

=結果:

2024年底,阿明帶領團隊成功推出新產品,並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他不僅成為更有效率的管理者,還被公司選為年度模範員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習慣一:主動積極——掌握影響圈的力量

主動積極的核心在於將焦點放在「影響圈」,而非「關注圈」。這意味著我們應聚焦於能改變的事,而非徒勞於不可控的因素。

 

=生理層面:

適度的運動和健康飲食有助於提升正向能量,使人更有動力面對挑戰。

 

=心理層面: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心態能增強心理韌性,使人更能承受壓力。

 

=社會層面:

主動積極者往往能成為團隊中的推動者,對人際關係產生正向影響。

 

=精神層面:

選擇積極應對困境,體現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正如法蘭克在《活出意義來》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習慣二:以終為始——確立人生的羅盤

 

=方法:

1.  設立個人憲章。

2.  視角色為基礎,撰寫長期使命與短期目標。

多面向影響:

•  生理:生活目標清晰可促進睡眠質量。

•  心理:確立目標能降低焦慮,提高幸福感。

•  社會:有方向的人更能感染周遭,激勵他人。

•  靈性:幫助個體找到生命的內在價值與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習慣三:要事第一——高效的時間管理之道

以四象限法則為基礎,將注意力放在「重要但不急」的事情上。

實踐工具:

•  每日/每週行事曆。

•  定期檢視目標進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習慣四:雙贏思維——合作中的共贏智慧

雙贏思維是長久合作的基石。通過共贏策略,雙方的信任關係得以深化。

 

=心理層面:

建立雙贏思維能降低競爭壓力,促進正向人際互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習慣五:知彼解己——深度傾聽的藝術

傾聽是雙向理解的第一步。深度傾聽能幫助人際關係進入高層次的信任。

 

=精神層面:

透過同理傾聽,連結他人的精神世界,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共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習慣六:統合綜效——創新與團隊的最大化效益

尊重差異並促進多樣性,最終尋求出最佳解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習慣七:不斷更新——四個面向的持續精進

1.  生理:健身與飲食。

2.  心智:閱讀與學習。

3.  社會:人際互動。

4.  靈性:冥想與靈性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從習慣到信仰:打造一個可信任且可持續的未來

實踐七個習慣不僅改變個人,還能影響身邊的群體,成為一個可信賴、富有影響力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個重點:

 

1.  聚焦影響圈,提升主動性。

2.  設立人生羅盤,確立方向。

 

3.  掌控重要任務,遠離瞎忙。

4.  建立雙贏的思維,創造共榮局面。

 

5.  學會同理傾聽,深度理解他人。

6.  善用團隊差異,促進創新。

 

7.  持續更新自我,內外兼修。

8.  每週檢視進度,逐步達成目標。

9.  從個人成長走向群體影響。

10. 信任是成功的基石,需內化於日常行為。

 

-b-《與成功有約》心得:一張圖讀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一張圖解釋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重新組構成功的七個習慣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7-habits/

重讀經典《與成功有約》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流傳數十年的經典,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對於個人成長、領導管理、提高生產力的領域來說,堪稱開山祖師爺,這本書則是他談論領導和成功最經典的著作。

我發現自己讀過的其他近代相關書籍,大部分核心觀念都可以在這本書找到。若說得誇張點,很多這類的自助書,只能算得上是這本書的「衍伸版」。

但我其實不太喜歡書中編排七個習慣的方式,尤其是那個漏斗狀的示意圖讓人非常「無感」,我無法用聯想的方式去有效記憶。今年重讀一次這本書之後,我試著重新組構書中的關鍵元素,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加深記憶。

這篇文章我會重新排列書中的關鍵元素,以作者不斷強調「由內而外」的精神,分別從個人品德、人際關係、管理領導、團隊組織這四個面向切入,來跟七個習慣做連結。


用「信任」重新組構成功的關鍵元素

去年讀完這本書之後,當下還沒有很深刻的體悟。今年陸續把書中的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職場管理之後,漸漸悟出了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準則,也就是「信任」這件事。

你也可以試著回想,自己的老闆會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給誰處理?最有能力的那個?還是他最信任的那個?換成自己與同儕的相處,你想跟能力強但彼此沒什麼默契的同事合作?還是跟能力普通但你信得過的同事合作?

無論是自己與親人的相處,與同儕之間的相處,與職場上下屬的相處,乃至於與社群團體的相處,在每種關係中決定是否能「成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扮演了最關鍵的因素。 以下【圖1】說明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跟信任之間的關聯。

《與成功有約》心得:一張圖讀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1.個人品德

史蒂芬對於近代定義的「成功」有所感嘆:「人們對成功的基本觀念改變了,由重視品德轉而強調個人魅力,及成功與否取決於個性、社會形象,以及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圓熟技巧。」

 

他期許領導人要做到的三件事:「人格正直、證明能力、履行承諾」。然後,進一步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從自身出發堅守品德,才能由內而外散發正面的影響力。採取以下三個習慣可以朝這個目標邁進。

 

第一個是「主動積極」,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行為歸咎環境或他人;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與價值觀,做出有意識的選擇。史蒂芬引述《活出意義來》 作者法蘭柯的說法:「刺激與回應之間始終有段距離,而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

法蘭柯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經歷過所有身外之物、僅有的尊嚴和身體自由完全被剝奪,身旁盡是絕望與痛苦的氛圍。他體悟到儘管外在環境再怎樣無法忍受、不受自己控制,人的內心卻仍可保有「人類終極的自由」,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積極,是一種選擇。

 

第二個是「以終為始」,這是我最喜歡的觀念,時時思考:「你希望在喪禮上追述你生平的人,怎麼描述你及你的一生?你希望他們在你身上看到怎樣的品德?」常駐這個想法,便能夠在許多價值觀的取捨上,有所依據。

蓋棺論定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If you carefully consider what you wanted to be said of you in the funeral experience, you will find your definition of success.

 

第三個是「不斷更新」,意指保持開放與謙虛的心態,史蒂芬建議透過閱讀,拓展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與關懷。另外,寫作是砥礪自我的有效途徑:記下個人的心得、經歷、思想,可藉以釐清思路,增進思考能力。簡言之:終身學習,與時俱進。

 

自我教育的最佳方式,莫過於養成閱讀文學名著的習慣。
There’s no better way to inform and expand your mind on a regular basis than to get into the habit of reading good literature.

2.人際關係

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之後,接下來就可以擴展到人際關係的互動。人與人之間要有充分有效的溝通,最重要的在於彼此能夠互相信任。以下兩個習慣就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下,衍伸出來的應用。

第一個是「雙贏思維」,這裡所謂的「贏」是與內在核心價值取得和諧。若是無法做到對自己與別人的承諾,堅持使命,那麼這些承諾就毫無意義,對人沒有誠信,就談不上利人。

在情緒方面的雙贏,需要做到「情緒上的成熟」,也就是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情與信念,又能顧及他人的感受與想法。然後是滿足彼此需求的雙贏,透過傾聽理解對方的需求,滿足對方需求的同時也引導對方滿足自己需求。

談判專家克里斯在《FBI談判協商術》指出,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得展現充分的「同理心」,表達渴望「瞭解對方」的態度,營造出彼此「信任」的氛圍,透過傾聽去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

大多數人在「傾聽」時不是為了瞭解,而是為了回應。
Most people do not listen with the intent to understand; they listen with the intent to reply.

第二個是「知己解彼」,史蒂芬把人際之間的信任視為一個「帳戶」,每一次你對別人履行承諾,就等於在帳戶裡存進一筆款項。當你保持充裕的存款額度,你與對方的溝通和合作會自然而然地順利且有效。彼此建立起信任後,傾聽與傾訴的雙向溝通便水到渠成。

當「信任帳戶」有充裕的存款,溝通就來的簡單、快速、有效。
When the trust account is high, communication is easy, instant, and effective.

3.管理領導

接著把範圍擴及到團隊的管理與領導,這邊連結到「要事第一」習慣裡,公認最有效的高效能管理技法:達到「充分信任的授權」。授權代表成長,不但是個人,也是團隊的成長。

然而,授權其實是「信任問題」,而不是「技巧問題」。充分信任的授權,才是有效的管理之道。注重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獲授權者可以自行決定如何完成任務,並對結果負責。俄國俗諺說:「要信任,但也要查證」(Trust, but verify.),針對不同程度的下屬,則該有不同程度的查核方式:

對不夠成熟的人,目標不必訂得太高,指示要詳盡,並且充分提供資源,監督考核也要比較頻繁,獎懲要直接。

對成熟的人,可分配挑戰性高的任務,精簡指示,減少監督考核次數,考評標準則較為抽象。

當管理已經建立在信任授權的基礎之上,就可以朝向領導的方向邁進,也就是越來越結果導向,給予宏觀的願景和使命,放手讓團隊成員發揮所長。NIKE創辦人菲爾在《跑出全世界的人》提到他的授權方式:「不要告訴人們如何做,而要告訴人們做什麼,讓他們用成果帶給你驚喜。」

領導的藝術,就是幫助他人體認到自己的價值和潛能。
Leadership is communicating others’ worth and potential so clearly that they are inspired to see it in themselves.

4.團隊組織

聽過一則有趣的故事,某公司董事長觀察到內部的溝通與營運出了問題,想邀請一位講授領導管理技巧的講師,到公司教高階主管們「溝通的技巧」。講師回絕了這個邀請,並說道:「以我對你們公司的了解,這些主管該學的不是技巧,而是你們該先建立彼此信任的文化。」

延伸到最外圈的影響範圍,也就是「統合綜效」的習慣,講求的是團隊之間的合作,要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果。以企業來說,就得建立值得信賴的文化,當團隊彼此感到信任,才能勇敢敞開心胸,展現自己的脆弱面。

史蒂芬也建議我們盡可能與意見不同的人交流,因為假如兩個人意見完全相同,其中一人必屬多餘。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歧見才有收穫。所以同理,在同溫層裡打滾,也只是持續強化原本立場而已,對於議題本身的進展跟認識毫無幫助。

另一本談團隊領導的好書《克服團隊領導的5大障礙》,更直接點名,團隊障礙最嚴重的第一條,就是「缺乏信任」。唯有當團隊彼此擁有信任的默契,才能克服五大障礙,進一步擁抱衝突、勇於承諾、承擔責任、達成目標。

信任,是團隊合作的基石。
Trust is the foundation of real teamwork.

假設你就是這個團隊的領導人,你團隊內的成員,以及團隊外的人員,要如何信任你的團隊呢?除非你本身就已經是個「值得信任」的人了,對吧?一切又回到了最原點,如果你希望獲得信任,那麼得先當個「值得信任」的人。

 

後記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句介紹詞深得我心:「這本書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每一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史蒂芬在書裡談到的不只是領導管理的方法,還包含了很多哲學跟人生的省思。最近讀過許多書之後,再回頭看這本,觸發了更多的共鳴。

像是當初看到這句:「工作有一層重要意義,是看到自己有所貢獻、發揮創意,而且為群體帶來改變。」單純覺得很厲害先摘記下來。後來讀到《被討厭的勇氣》提到何謂幸福的感覺,是發自內心感到自己的作為能有「貢獻感」,才體認到史蒂芬所說的「工作」的含意。

回顧「以終為始」的習慣思維:要發揮由內而外的影響力,終究得從自身出發,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一切才會水到渠成。如同柯維所說:「由內而外就是反諸求己,從個人最基本的思維、品德、動機做起。」(Inside-out means to start first with the most inside part of yourself: paradigms, character, and motives.

最後,作者柯維在 2012 年過世,但他的影響力仍然持續鼓舞的世世代代的人們。他與大女兒辛希雅.柯維.海勒(Cynthia Covey Haller)共同完成了最後一本遺作《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柯維的向上心態》,並在他身後出版,這本書我讀到渾身起雞皮疙瘩,非常感動,有一種受到召喚的感覺。這兩本著作都鼓舞了我更積極迎向未來的人生,大力推薦給你。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從內做起》為什麼「領導力」是職場和人生的必修課題

《活出意義來》集中營倖存者教我的3件事

《FBI談判協商術》最有效果的10個談判策略

《跑出全世界的人》NIKE創辦人對這3件事說「不要」

《被討厭的勇氣》初階主管不能盡信的3個職場心態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30週年全新增訂版)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史蒂芬柯維西恩柯維Stephen R. CoveySean Covey顧淑馨天下文化2020/10/30

書名:《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作者:史蒂芬.柯維 Stephen R. Covey

類型:成功法

評價:✩✩✩

這本書是作者柯維花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研究、落實、傳授及精鍊。他整理出一個條理清晰的概念性架構,輔以極具說服力的寫作風格。

柯維在個人效能領域,首先建立起不受持續變動影響的強力核心法則;同時,他不懈地追求改善與持續自我更新。本書最重要的面向不只合乎實際,還意義深遠,主要強調「建立品德」,而不是「獲致成功」。因此不只幫助人們成為更有效的個人,還成為更好的領導者。

他以本身以及與人共事的經驗,再加上仔細觀察歷史的心得,並確信本書的七大習慣早已深植人心,它們所涵蓋的原則符合一般人的良知與常識,但是為了確認這些原則,並加以發揮來解除內心深處的困惑,我們必須改變想法,轉移思維典範,提升自我到一個「由內而外」的新境界。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所組成,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絶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我們的成敗。

名教育家曼恩曾説:「習慣就彷佛一條纜繩,我們每日為它纏上一股新索,不需多久就會變得牢不可破。」習慣可以養成,也可以打破,只是絕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無比的毅力。

本書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三者的混合體。知識,是理論性的觀念,指點我們「做什麼」以及「為何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願,則是「想做」,表示我們有付諸行動的企圖心。如果要培養一種習慣,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由內而外建立七大習慣

習慣一:主動積極

專注做好你能控制的事,造成影響,不被影響

習慣二:以終為始

從開始就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改寫人生腳本,改變觀察世界的視角

習慣三:要事第一

管理重要性而非時間,勇敢開口說不,放手之後成就更大

「誰都不可能說服另一個人改變,每個人的改變之門,只能從內在打開。我們不可能幫别人開門,不論是透過爭執或訴諸情感,都不可能。」

自我成長是最值得的投資

如果你決定打開自己的「改變之門」,要是别人認為你不停轉變與成長,就會更願意幫助你、支持你,甚至與你共事,你們甚至能將七個習慣整合到各自的生活中。

「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這三個習慣涉及的是個人成功(從依賴到獨立),以此打開「改變之門」,可以大大提升自信 — — 你會更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本性、價值、自我認知、自制與內在的方向,這能帶給你內在的平靜,你從內在定義自己,不再受他人評價左右,也不再與人比較。

你會發現,當你不再介意他人對你的看法,你會更關心別人看待自己和他們世界的方式,包含他們與你的關係;而你的情緒也不再因為他人的缺失而波動。你會發現,改變更容易了,而且也更樂於改變某些深層且幾乎原本無法改變的內在狀態。

個人獨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圓滿人生還需追求公眾的成功。不過,群體的互賴關係需以個人真正的獨立為先決條件。

習慣四:雙贏思維

人生不是零和遊戲,每個人都可以是贏家。

習慣五:知彼解己

適時扮演知心人,優先理解對方的立場

習慣六:統合綜效

尊重人我殊異,尋求第三選擇

雙贏流程與能否達到雙贏高度相關,雙贏不是人際技巧,而是做人處事的整體思維典範,以誠實正直、成熟及富足心態為基礎,發展出高度信任的關係;只有透過雙贏流程才能達到利人利己的結果。

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這三個習慣則關係到公眾的成功,你會找到並釋出內在的想望與資源,著手重建並療癒已經惡化,甚至破裂的重要關係。而本來就十分良好的關係會更深入、更札實、更有創造性與冒險性。

習慣七:不斷更新

日復一日提升自己的能力,成為支持周遭的力量

假使你在森林中看到一位伐木工人,為了砍一棵樹已辛苦工作五小時,筋疲力竭卻進展有限,你當然會建議他:「何不暫停幾分鐘,把鋸子磨得更利些?」對方卻回答:「我沒空,鋸樹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磨鋸子!」習慣七就是花時間磨鋸子。

看七個習慣思維典範的圖形即可明白,習慣七圍繞在其他的習慣旁。是因為這項習慣正是能讓前六個習慣得以順利運作的重點。而且透過生理,靈性、心智與社會情感四個面向的不斷更新,將能夠增進個人產能,做為累積其他修養的本錢。

好比撰寫《跑步聖經》的大師希思,他曾用四種角色來描述:要活得像動物(生理)、當個好工匠(心智)、好友(社會),以及做聖人(靈性);動機與組織相關的理論,也常針對這四個面向思考經濟(生理面向)、如何對待人(社會面向)、人力如何發展與使用(心智面向),以及組織提供什麼服務,工作與貢獻(靈性面向)。

磨鋸子基本上就是要強調從這四個面向來磨練自己,這種修養工夫完全得靠自己。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生理層面:適當運動有助健康

靈性層面:滌除心靈的塵埃

心智層面:不要停止自我教育,最佳方式,莫過於養成閱讀文學名著的習慣,進而師法偉人

社會情感層面:歷練待人處事之道

這四大人生面向休戚相關:生理健全有助於心智發展,靈性提升有益於人際關係的圓滿。因此,唯有在身心平衡的狀態下效果最佳。本書中的七大習慣之間,也是相輔相成,每一個習慣,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愈是主動積極(習慣一),就愈能掌握人生方向(習慣二),有效管理人生(習慣三);能夠不斷砥勵自己(習慣七)的人,方懂得如何了解别人(習慣五),尋求圓滿的解決之道(習慣四、六);同理,一個人愈獨立(習慣一、二、三),就愈擅長於與人相處(習慣四、五、六),而磨練自己,則可以提升前六種習慣的境界。最後,第七個習慣,如果深深內化,將會延續前六個習慣,幫助你達到真正的獨立,並與周圍互信互賴,透過這個互賴的關係,你的身心都將獲得飽滿與充分的能量。

此外,增進體能可以加強定力(習慣一),鍛鍊意志力有助於掌握人生(習慣二)增進實現自我的力量,並且不致違背良知,為外力所動搖,安全感也由此而生。

發展心智可強化管理能力,在規劃人生時,強制自己以要務為重,不受急事所羈絆,能夠最有效地運用時間與精力;甚至,若能活到老、學到老,更可擴大知識領域,增加選擇空間。

切記: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唯有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社會能力也就是產能,你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是真正可靠。

無論你現在的狀況如何,你的習慣不能代表你,你可以放下老舊而挫敗的模式,換上新效能、新習慣,得到快樂的新生活與互信關係。

你的人生將因七個習慣,朝著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與成功有約》:七大習慣帶你找回自我、營造共榮!

這本《與成功有約》是史蒂芬.柯維享譽全球的經典作品。其實這是我第二次讀它,不過這次讀的是三十周年增訂版。 與原版差異不大,僅在每章節末新增兒子西恩.柯維的補充觀點。

本書原文標題其實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這七大習慣相當有名,分別是:

習慣一:主動積極

習慣二:以終為始

習慣三:要事第一

習慣四:雙贏思維

習慣五:知彼解己

習慣六:統合綜效

習慣七:不斷更新

乍看很像雞湯廢話,但要是此書如此膚淺就不會那麼歷久不衰了。以下就讓我們好好聊聊這七大習慣吧!

Table of Contents

【七大習慣】

【習慣一到三:從內出發】

〔習慣一:主動積極〕

〔習慣二:以終為始〕

〔習慣三:要事第一〕

【習慣四到六:往外拓展】

〔習慣四:雙贏思維〕

〔習慣五:知彼解己〕

〔習慣六:統合綜效〕

【習慣七:循環疊代】

〔習慣七:不斷更新〕

【總結】

【後記:成功的反思】

【七大習慣】

首先快速帶大家走過這七大習慣,柯維將它們整理如下:

可以看到七個習慣被分成上下兩部分,下半部是習慣一到三,上半部則是習慣四到六,外圈再環繞習慣七。如此設計其實充滿巧思,讓我娓娓道來!

【習慣一到三:從內出發】

首先來看下半部:主動積極、以終為始和要事第一。這三個習慣能培養「個人」的成功,讓你從依賴走向獨立。

〔習慣一:主動積極〕

聽起來像廢話,實則充滿深意。柯維用「刺激與回應」這概念來說明。他認為,面對外在的無情刺激,我們其實有「主動」選擇回應方式的自由。如柯維說的:

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慘的遭遇,而是默許那些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

這讓我想到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這流派主張,面對困境時我們的唯一能掌握的是自己的「態度」。

很喜歡書中的「影響圈 VS 關注圈」的概念。關注圈指的是每個人關注的問題,如健康、經濟等;影響圈指的是關注圈中可掌握的部分。

柯維認為我們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影響圈,而不是那些僅能關注卻無力改變的地方。也又是說,主動積極並不是鼓吹人定就能勝天,而是要練習將力氣放在對的地方,不要浪費時間怨天尤人。

柯維建議,可以注意自己在面對問題時,是否常用「但願」、「我辦不到」、「我不得不」等字眼來逃避。一旦出現這些念頭,就要想到主動積極的概念,思考能不能先在影響圈內做些什麼。

養成主動積極的習慣,你就能將主動權從外在拉回自身,不再隨意受環境擺佈。

〔習慣二:以終為始〕

主動積極是改變的引子,以終為始則會給你前進方向。

書中用「自己的葬禮」說明這概念。請想像一下在自己的喪禮上,你會希望親人、朋友怎麼去描述、追思你。當一切蓋棺論定時所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標,也就是所謂「願景」。

而要確立願景,書中還提到另一個方法:個人憲章。憲法是國家的執法基礎,而我們的人生同樣能借用這樣的概念。可試著用以下的問題思考,寫下想依循的準則與方向:

你擅長什麼?

你覺得自己該做的事?

如果不受限制你想要做什麼?

柯維也建議可以用在人生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為出發點,分別寫下不同的使命目標。如:

丈夫:伴侶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人。

父親:幫助子女體驗人生樂趣。

個人憲章沒有一定格式,你也可以試著從各類語錄或筆記中找靈感。另外,如同國家會修憲一樣,個人憲章也可以跟著人生進程隨時調整。

養成以終為始的習慣能確保自己前進的座標,不再沒有方向。

〔習慣三:要事第一〕

以終為始能確定遠程方向,要事第一則能讓你穩步走向目標。

要事第一是項關於「時間管理」的習慣。你可能學過像是列待辦或編排行事曆等管理方法。但柯維認為,時間管理的關鍵不在管理時間,而在管理「個人」。關鍵不在你怎麼去編排任務,而是要確保這些任務有沒有和你的遠程目標掛勾。唯有專注於「要事」,才不會總是在一堆待辦事項中瞎忙。

要實踐要事第一,可用如下管理矩陣。這矩陣將任務根據重要度與急迫度分成四類:

一、重要且急迫
有期限壓力的任務。如準備今天要跟客戶報的簡報。

二、重要但不急迫
時限還很長,但有重要價值的任務。像長期的企劃、專案。

三、急迫卻不重要
沒什麼重要性卻又非得處理任務。如接聽不重要的電話。

四、不急迫也不重要
繁瑣或是無意義的任務。如在IG上亂滑。

要達成要事第一,你必須盡可能將時間花在第二類任務(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上。因為這些才是真正跟遠程目標有關的「要事」。柯維建議,可以思考有什麼經常做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卻沒有行動的事。

可以用以下 4 步驟更精準地實踐要事第一:

確定角色
寫下你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如母親、老師等。

選擇目標
為每個角色設定接下來一周期望達成的二至三個重要目標。

安排進度
根據設定目標安排未來七天行程。

逐日調整
照著規畫行動,並隨時調整。

這可說是與以終為始搭配的連環組合技,將遠程願景與近程行動掛勾。

只要養成要事第一的習慣,能讓自己穩步行動,不再瞎忙。

柯維用程式的概念來類比以上三個習慣:

習慣一是程式設計師(主動積極),習慣二是設計出程式(以終為始),習慣三就是執行程式(要事第一)。

建構好個人基礎,接著我們要走向與他者的互動!

【習慣四到六:往外拓展】

讓我們接著來談上半部:雙贏思維、知彼解己和統合綜效。這三個習慣培養的是「眾人」的成功,引領我們從獨立走向互賴。

〔習慣四:雙贏思維〕

乍看又是雞湯感濃厚的詞。但如果沒建立如此思維,眾人的成功將會遙不可及。柯維強調,人生不該是零和遊戲。任何關係都必須建立在「利人利己」的基礎上才能長久。如他說的:

如果無法讓雙方都是贏家,長期來看,其實就是雙輸。

柯維認為要實踐雙贏,必須擁有正確的品格思維。要有誠信,重視對他人的承諾;要展現成熟,在表達自我之餘還能顧及他人感受;要有富足心態,相信分享的價值,不把人生當成「你輸我會才贏」的賽局。

書中建議,可用以下4 步驟實踐雙贏思維 :

從對方觀點看問題,誠心了解他人的需要與顧慮

認清關鍵問題與彼此的顧慮

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結果

商討上述結果的各種可能途徑

但柯維也強調,你必須真的想達成「雙贏」,上述的步驟才會有效。如果只重視技巧,而不是發自內心希望利己利人,談判還是不會成功。如他說的:

雙贏不是人際技巧,而是做人處事的整體思維。

養成雙贏思維的習慣能幫助我們看向他人,找出彼此更好的出路。

〔習慣五: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能幫你更好的與他者溝通。要養成這習慣,你要學會「傾聽」。如柯維說的:

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亟於表達自己,卻疏於傾聽。

有些人會強調可以用複述等「技巧」來傾聽、溝通。但柯維認這些技術並不是核心,真正的重點是要有「同理心」。必須是真的想了解對方,而不是只想要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這邊要注意,同理並不是同情。同情帶著價值判斷,有認同意味;同理則是深入理解對方,但不會一味贊同。

傾聽並不容易,柯維就承認知彼解己是他覺得最難的習慣,如他說的:

當你知道自己是對了,就很難耐心傾聽。

書中建議可以用以下 4 步驟實踐同理心溝通:

複述語句
重述對方話語,讓他們知道你有專心聆聽。

加入解釋,用自己的語句去表達理解
試著用自己的話語、邏輯解釋對方的想法,確認是否理解正確。

摻入個人感覺
加入個人情感,設身處地體會對方的感情。

加以解釋,並帶有感情
邏輯與感覺並用,真正了解對方的想法。

養成知彼解己的習慣能讓溝通不再只是單向說服。唯有真心想理解,才能真正溝「通」。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是上面兩個習慣的綜合效應。它的根本概念是「全體大於部分總和」。只要學會廣納、統合眾人意見,就能催生出「創新」。

要養成這習慣,必須先學會「珍視每個人的差異」。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如果一位具有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理解。

同時你要相信一切都有「第三選擇」。當與人意見相左時,先設法了解對方的立場,有什麼顧慮。再試著思考,能不能以互惠、創意的方式,找到彼此都能滿意的解法。可以用以下 5 步驟來實踐統合綜效:

確定所面對的問題或機會

了解別人的看法

表達我的看法

開始腦力激盪

找出高明方案

養成統合綜效的習慣,就能透過接納彼此的不同,創造出意料之外的火花,打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這三個習慣能讓我們從個人成長走向他者共榮。很認同書中的這段話:

個人獨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圓滿人生還須追求公眾的成功。

談完前六個習慣,接著我們不斷去優化它們。

【習慣七:循環疊代】

最後來談外圍那個圈:不斷更新。

〔習慣七: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是個能保存、增加你最大的資產——你自己——的習慣。可以從以下四個面向不斷磨練自我:

生理
生理指的是健康。可從運動、飲食、睡眠三個面向著手改善。

靈性
靈性代表價值體系。可試著去冥想,藉由沉澱心思來理清人生目標。

心智
心智指的知識面。像是讀書、寫作都是釐清思路很好的方法。

社會情感
社會情感指的是與他人的互動。可從生活著手,不斷磨練待人處事之道。

柯維建議,可以透過「每周檢視」來實踐這習慣。經由「列表、實踐、評估」的循環,不斷優化自己各方面的表現。

 

【總結】

總結一下今天介紹的七個習慣:

習慣一:主動積極
將主動權拉回自己,專注在可影響的事情上,積極地面對問題。

習慣二:以終為始
透過理清最終目標,確立未來大方向。

習慣三:要事第一
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第二類任務),確保行動與長遠目標有聯結。

習慣四:雙贏思維
建立利人利己的思維,製造共榮的可能性。

習慣五:知彼解己
透過同理心傾聽,達到真正的溝通。

習慣六:統合綜效
藉由珍惜眾人差異並統合意見,創造不凡的第三選擇。

習慣七:不斷更新
從生理、心靈、心智與社會情感等四方面不斷精進,進而優化前六項習慣。

總得來說,這七個習慣是一段由裡而外的過程,幫你從個人走向他者,並不斷疊代優化。

如開頭說的,這七大習慣乍看雞湯廢話,但正如柯維說的:

了解七個習慣很容易,持之以恆去做卻很難,因為他們雖然是常識,卻不見得會變習慣。

這本書真正的價值在於柯維針對這些「知易行難」的道理,提供系統化的整理和具體的指引。其實網路上彙整七大習慣的文章、影片相當多。但這些濃縮知識多半省略太多細節,對實踐幫助有限(本文也是)。所以還是極力推薦親讀這本經典,看完絕對會功力大增!

【後記:成功的反思】

這書是我今年的重讀計畫書目。四年前第一次讀這本書。這次二刷感受又大不相同。像這次閱讀,我就對書中管理「個人」的概念相當有感。之後也打算練習從角色的觀點出發來設定目標。

此外,柯維強調原則、品德的部分也是上次閱讀比較忽略的部分。很認同他「思維大過技巧」的想法。很成功學總想用技巧去抄捷徑,但往往效果不彰。

而他對「成功」的定義也是二刷時讓我深深反思的地方。如他說的,現在的社會文化鼓勵人認真工作,要學會暫時犧牲。但這樣努力所創造的「成功」,往往未必自己真正想要的。畢竟就如柯維說的:

有多少人臨終時對後悔自己沒有多花點時間在辦公室裡?

覺得小柯維的這句話十分中肯:

你努力攀爬成功的階梯,可是你不會想到達最高階時,才發現梯子靠得牆不對。

很多時候,我們太容易被外環境與期待左右。但誠如書中所言:

一個人想獲得心靈的平衡,靠得並不是這些,而是必須認清自己最重視的是什麼,然後專注而誠懇地朝目標邁進。

這讓我不禁再次思索自己〈姆斯的閱讀空間〉想追求的究竟是什麼。獲得他人的關注、鼓勵固然開心,但這真的是我想透過分享閱讀獲得的東西嗎?於是乎,我翻出第一次閱讀時寫下的個人憲章。

猛然意識到,這些就是我想透過閱讀分享達成的終極目標。透過分享,把閱讀從獨樂走向眾樂,產生更多理解、共榮的可能。其實這些都是內心早已訂下的心願,卻常常被外物蒙蔽而遺忘。感謝這本書把我帶回來!

這是我會想三刷的書,真心推薦。最後就祝大家都能找到珍視的目標,誠懇地前進啦!


《自私的基因》:生物是利己還是利他?讓基因來解答!

《做個有溫度的人》:別忘了,我們都不是一個人!

《成功的反思》:才德至上的陷阱,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