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115 Psychology Time Growth Book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楊聰財專欄】

 

@文章=人生的有限:活出豐富的四千個禮拜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標題~

 

#前言:為什麼時間管理不是答案

時間管理一直是現代人努力追求的技能,但實際上,這種過度管理的生活方式往往讓人感到更加疲憊與焦慮。本篇文章將探索如何在有限的四千個禮拜中,兼顧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的需求,活出更豐富、更有意義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接受人生有限的真相

 

#核心觀念

我們的一生大約有四千個禮拜可活,這個數字看似龐大,實則短暫。許多人耗盡一生試圖追求“完成所有事情”的目標,卻忘記了重點並非完成任務,而是如何選擇有意義的生活內容。

 

=案例分享

小玲,一名35歲的科技業工程師,深感時間壓力。她每天都追逐著滿滿的行程表,直到一次大病住院,讓她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病後的小玲選擇減少工時,學習插花,並每週安排與家人共度的時間。雖然她的收入減少,但她發現內心變得更加充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從生理角度重新規劃時間

 

1. 保持規律的作息

人體的生物鐘需要穩定的規律以維持健康,過度熬夜或過度工作會損害免疫力與心血管健康。

 

2. 適量運動

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能有效提升專注力與情緒,為我們有限的時間注入更多能量。

 

=建議實踐

每天早晨用10分鐘進行伸展運動,並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這不僅能提升白天的專注力,還能讓身體更高效地利用時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心理層面的時間管理智慧

 

1. 學習專注於當下

過度關注未完成的事項容易引發焦慮。練習正念冥想可幫助我們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減少對未來的恐懼。

 

2. 策略性拖延

所有事情都需要立即完成,適度的拖延有助於集中資源完成更重要的事情。

 

=具體技法

1• 使用番茄鐘工作法,將工作時間分成25分鐘的專注區間。

2• 每天設定最多三項核心目標,避免因過多待辦事項而分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社會角色的重新定位

 

1. 建立深度連結

現代社會強調“效率”,卻忽略了人際關係的質量。花時間與摯愛分享心情、共同體驗生活,能讓我們的四千個禮拜更加溫暖。

 

2. 減少表面化的社交

社交媒體常常讓人誤以為自己很忙碌,但事實上,真實的關係需要面對面的交流。

 

=案例分享

小明,一名40歲的廣告創意總監,習慣用社交媒體維繫人脈。在一次家庭聚會中,他發現自己無法完整地與孩子互動。他決定每周安排一次全家不碰手機的共處時光,重新找回了與家人的親密連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靈性的時間觀

 

1. 反思生命的意義

靈性層面強調我們並非追求無盡的物質成就,而是找到人生的價值與使命。

 

2. 練習感恩

每日感恩練習能幫助我們意識到當下的幸福,減少對未來的過度期待。

具體步驟

 

每晚在日記中寫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並對自己的一天進行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提升時間使用的關鍵策略

 

1. 限制待辦清單

不要試圖在一天內完成所有事情,設定合理的目標比完成長清單更重要。

 

2. 將注意力放在已完成的事

記錄並欣賞自己每一天的成就,而非一味地追逐未完成的事項。

 

3. 學習說“不”

優先處理對自己最重要的事,學會對不必要的邀約或要求說“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案例分析:一個有限時間的實踐者

 

=案例背景

陳先生,一位60歲的退休老師,年輕時對工作過於投入,忽略了家庭生活。他退休後,選擇重新與家人修補關係,並開始學習書法與園藝。

 

=具體描述

陳先生每天早上會花2小時種植花卉,並在午餐後練習書法。他與太太共同計劃週末短途旅行,發現這樣的生活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如何面對時間焦慮

 

1. 接受“未完成”的常態

人類無法完成所有事情,放下完美主義是釋放焦慮的重要一步。

 

2. 學會取捨

認真評估每件事的價值,專注於能帶來真正快樂與成長的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時間哲學的未來探索

 

=持續自我反思

時間觀的改變需要長期練習與調整,養成定期反思的習慣有助於更好地運用時間。

 

=社會層面的改變

集體意識的轉變,如提倡短工時與更彈性的工作制度,能幫助更多人活出豐富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結語:讓有限成為無限

人生的有限並不可怕,真正需要恐懼的是我們錯過了選擇過好每一天的機會。透過對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需求的全面理解與實踐,我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無限的價值與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大重點內容

 

1.  接受人生有限,放下完美主義。

2.  保持規律的作息與適量運動,提升身體效率。

 

3.  專注當下,練習正念冥想。

4.  策略性拖延,專注於最重要的事。

 

5.  減少表面化社交,建立深度連結。

6.  反思生命的意義,進行每日感恩練習。

 

7.  限制待辦清單,將注意力放在已完成的事。

8.  接受未完成的常態,學會合理取捨。

 

9.  透過具體行動實現靈性與心理的平衡。

10. 在家庭與個人興趣中找到人生的真正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藉由這些方法,我們可以擁抱人生的短暫與有限,創造更多深刻的體驗與意義。

 

=B=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Four Thousand Weeks: 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

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譯者: 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22/01/22

-{終級的時間管理就是「生命的管理」──生產力狂必看!}
  ◆採取「定額」的生產力策略。
  ◆替每天的工作,事先設定時間界線。
  ◆一次專心做一個大計畫就好。
  ◆策略性地讓某些事不及格。
  ◆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只關注待辦事項。
  ◆使用只有單一功能的無趣科技。
  ◆練習什麼都不做=不逃避此時此刻的感受。

=P=《人生4千個禮拜》讀後心得:關於時間的六個啟發

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https://readingoutpost.com/4-thousand-weeks/

-人生4千個禮拜》的作者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是英國《衛報》的專欄作家,他常在報章雜誌上面寫專欄教別人怎麼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他也很喜歡鑽研「生產力」的技巧,透過親身嘗試之後,再寫成專欄文章分享給其他的讀者。但是,他卻開始感到愈來愈心虛,因為不管他再怎麼樣管理自己的時間,他發現總是有更多的事情會冒出來。做事情做得愈快,就愈快冒出下一件事情。

-這就是他這本書要探討的。他強調「時間有限」的概念,而且融合第一人稱報導、哲學歷史漫談、智慧文獻及心理學,提出我們對時間的許多想像,並非不不可改變的事實,一切都是我們的選擇。當我們放鬆一點,不要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人生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反而可以活得比較開心一點。

-並不是把人生活到極大值、不是賺最多錢、不是去最多國家、不是跟最多人交往、不是吃最多高檔料理。而是做出審慎的「選擇」。

1.事情沒有忙完的一天

2.接受人生是有限的

3.學習有效的拖延

4.為什麼要活在當下?

因為我們對當下的注意力,就是活著的證明。注意力就是生活。

5.休閒的本身就是目的

6.耐心是現代的超能力

-我們的這一生,宏觀來說的確毫無意義,但微觀來說卻美麗地意義非凡。

導讀

 

若我們總是為了未來而活,那我們真的活過嗎?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二○○七年的一個下午,幾個朋友和我癱在宜蘭白米社區某家餐廳的扶手椅上,喝著早餐剩下的紅茶。下午時段餐廳沒營業,陽光斜斜穿過窗子,照亮長桌邊邊的一小角和地上的紙箱,沒有人說話。紙箱裡七零八落躺著膠膜封口的紅茶和吸管、彩色筆和膠帶。當時是某個營隊活動的第二天或第三天,身為主辦團隊,我們在各種有的沒的事情當中難得找到空檔耍廢。

 

  這十幾分鐘的紅茶時光應該不是我們在營隊期間最有建設性的一段時間(應該啦),但卻是我十幾年後最記得的一段。當我邊吐魂邊把完稿交出,或者工作結束後在高鐵上呆滯,往往會想起並懷念那個下午。身為靠寫作和演講維生的自由工作者,要把自己搞得像當時那樣疲倦很容易,但要像當時那樣能享受空檔,卻似乎很困難。

  

  是什麼改變了呢?

  

  對現代人來說,忙碌好像是很好的事。我們從會說話以來就開始擔心自己將來無法把時間換成錢,對於一些人來說,出社會之後你忙碌,代表你成功把很多時間換成錢,出社會之前你忙碌,代表你正在為上面那件事進行充足的準備。總之,讓關心你的人知道你「很忙」,比起讓他們認為你「整天沒事做」更能帶來寬慰和安心,知道你有在做些「正事」。

  

  不過,我們是為了做這些正事來到這世界嗎?特別是,包括加班在內,一天得做十個小時以上的正事?當然,所有東西都要代價,人類不可能耍廢度日(除非人類的數量遠小於現況,以至於光靠熱帶地區豐富的水果就能養活我們,到時候我們需要擔心的就只有要把吊床綁在哪裡才能曬到太陽又不會太熱)。我們總得做些事情,來讓食物工具娛樂用品等等東西長出來。

  

  然而考慮到知識、科技和生產效率不斷增加,照理來說,我們用於工作的時間應該會不斷減少,因為我們可能只要過去的一半時間和資源,就能造出一樣多的好東西,不是嗎?還真的不是,現代人的工作時間一直都沒有和科技進展等比例縮短的跡象,而且剛好相反的是:科技增加了人的工作能力,能把工作帶著走,這反而讓現代人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讓現代人的上司有更多管道可以要求和監控現代人工作。一九三二年,哲學家羅素發表了著名的文章〈賦閒禮讚〉(In Praise of Idleness),主張在合理的世界裡,人應該一天只需要工作四個小時。然而在二二一年,就算發現有人不管是在辦公室、在通勤還是在度假,都得一邊工作,你一點也不會意外。

 

  現代生活如何讓我們變得不會生活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十餘年可能悠閒的退休時光,先辛苦工作四十年,這是划算的選擇嗎?在《人生4千個禮拜》裡,作家奧利佛.柏克曼挑戰這些理當至關重要,卻受到現代社會排擠的問題。他正確地指出,這些現象不只是社會環境對我們享受生活造成阻礙而已,這些阻礙也讓我們成為更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社會成功教會我們時間的寶貴和虛度光陰的愚蠢,但這並不是為了讓我們活在當下、享受現在,而是讓我們更願意用現在去換未來:拿童年玩樂的時間去換取好的高中,拿高中探索興趣的時間去換好的大學,拿大學純粹享受知識的時間去換更有前景的技術訓練和執照。我們當然可以這樣過活,但這樣過活的問題在於未來永遠不會到來,而你永遠無法享受現在。

  

  資本主義的合理性,來自它能有效率地引導資源和人力,去開發和生產大家最想要的東西。照理來說,實施資本主義會增加人類整體福祉。若你現在沒感受到這事情的發生,有可能是因為資本主義也增加了其他東西。在《哲學能做什麼?》裡,美國聖母大學的哲學家蓋瑞葛汀(Gary Gutting)指出資本主義有兩個不太對勁的特色。首先,資本主義底下的競爭並不會因為令人滿意的產品充足供應就停止,畢竟好還有更好,便宜還有更便宜,特別是這攸關公司存亡的時候。再來,資本主義也催生了各種「贏法」,例如藉由操弄大眾的偏好:如果讓你喜歡上我生產的東西,遠比生產你本來喜歡的東西更便宜,那為什麼不裁撤開發部門,把錢拿去做廣告呢?

  

  到了這個關頭,當一個公司成功,這背後的原因已經不見得跟「開發和生產大家最想要的東西」有關了。資本主義活出了自己的生命,你要嘛扮演顧客,花錢滿足資本主義替你製造的欲望,要嘛扮演勞工,花時間讓上述事情成真,在兩種情況下,我們都不算是為自己而活。

  

  現代社會影響我們想要些什麼,也影響我們想要自己是怎樣的人。在《成功的反思》裡,哈佛大學的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指出,當社會讓我們有方便的標籤來反映自己的努力和天賦,我們就容易把這些標籤當成自己自我認同和生命成就的一部分,去追逐學歷、收入和社會地位,好像這些東西本質上就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似的。

  

  人類改變世界來讓自己過得更舒服,然而,我們用來改變世界的手段,最終也會改變我們自己。資本主義理想上能很有效率地滿足我們的欲望,不過當資本主義把效率用於操弄我們的欲望,這恐怕跟我們原來設想的不太一樣。用天賦和努力來分配資源聽起來很合理,但是當這些機制同時代言了人的價值,這就是另一回事了。這些問題重要,因為它們都關乎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會想要怎樣過活。

 

  時間管理的悖論

  

  在這本書裡,作者柏克曼以「我們該如何度過有限的時間?」出發,談的是同樣全面的問題:身為現代人,如果你沒工作你就慘了,但如果你有工作,一定會面臨一個問題:時間不夠用。手上的工作做不完、真正想做的事情永遠輪不到自己去做,這是許多現代人的焦慮,這種焦慮養活了一整個「時間管理」、「自我專案管理」產業,包括一堆暢銷書和各種課程、諮詢服務。

  

  這些書籍和課程能讓我們更有效率地使用時間嗎?或許吧,不過柏克曼指出,就算如此,這也完全走錯方向,因為現代社會有種特性,讓你的時間不可能夠用:假設勞工自我培力之後,能以一半的時間完成過去的工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在大部分的人力市場裡,這些老實的勞工就會被要求完成雙倍的工作。你增加的績效會被不有效的獎賞機制忽視,或是因為所有人都努力增加了績效而被抵銷。績效的增加當然為公司帶來了獲利,但你要有足夠的議價能力,才能讓這些獲利反映在自己的待遇上。

  

  在很多時候,當一個人的能力增加,只代表他接下來得做更多事情,柏克曼舉的例子包括:洗衣機和吸塵器等清潔工具的發明,並沒有讓家庭主婦在清潔方面更省事,因為隨著清潔環境的成本下降,社會對於環境應該要有多乾淨的標準也隨之提高。另一個書中案例是email 和各種文書軟體,這些工具的通行增加了上班族的工作能力和效率,然而,要是你是老闆,你發現員工現在能在一定時間內做更多事,你會讓他們提早下班,還是叫他們做更多事呢?擋在我們和好日子之間的東西,是一個時間管理的悖論:當你愈會管理時間,你就需要愈多時間去做更多事。

  

  我們擔心時間不夠,但提升運用時間的能力顯然不是好的解決方案。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特別是,當我們一面擔心,一面用當下的時間兌現未來的時間,我們什麼時候才會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呢?你覺得自己應該做完的事情,真的都是你有理由做的事情嗎?還是說,只是社會壓力和規則讓你有這種錯覺?

  

  這些討論不只讓我們重新理解自己為何工作,也讓我們重新理解何謂耍廢。近年中國年輕人興起「躺平」運動:在克盡對家庭和社會的義務的情況下,停止努力打拚,接受最低生活水準來過日子。一般認為「躺平」是在對抗財富嚴重不均、沒有流動希望的社會,但若你用柏克曼提供的眼鏡重新觀看,或許會發現:要把握當下,你得先躺下。

 

前言 
 
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
 
人類的平均壽命短到離譜,少到嚇人,小器到不給面子。比一比你就懂我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個現代人類出現在至少二十萬年前的非洲平原,而科學家推測,生命未來將以某種形式再延續十五億年以上,直到日益增強的太陽熱度奪走最後一個有機體的性命。而你呢?假設你活到八十歲好了,那麼你大約有四千個星期可活。
 
當然,你可能很幸運,活到了九十歲,那麼你大約有四千七百個禮拜。你也可能和珍妮.卡爾芒(Jeanne Calment)一樣超級幸運。這位法國女性一九九七年過世時,據說享嵩壽一百二十二歲,成為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士。卡爾芒記得自己見過梵谷,她主要的印象是這位十九世紀的繪畫大師酒氣沖天。此外,第一個成功複製的哺乳類動物桃莉羊在一九九六年誕生時,卡爾芒也得以成為見證人。生物學家預測,與卡爾芒相去不遠的壽命,很快就會成為常態。然而,即便高壽如卡爾芒,她依舊只在世間待了大約六千四百個星期。
 
以這樣的驚人對比來談壽命,就知道為什麼從古希臘哲人到今日的哲學家,向來把人生苦短視為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上天讓我們的心智有辦法制定幾乎是無遠弗屆的遠大計畫,但實際上根本沒時間付諸行動。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在後世將標題定為《論生命之短暫》(On the Shortness of Life)的書信中,感慨道:「這段交到我們手中的時間匆匆流逝。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大部分的人終於感到準備好要開始活的時候,已經到了結束的時刻。」我第一次算出四千禮拜這個數字時,腦中一陣暈眩,但一回過神就開始騷擾朋友,要他們猜一般人可以活多久,而且不能做任何心算,要不假思索直接猜。有一位朋友的答案是六位數,而我感到有必要向她指出,即便是相當保守的六位數字,例如三十一萬個星期,大約已經等同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蘇美人以來,所有人類文明存在的時間。當代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曾經寫道,幾乎以任何有意義的時間尺度來看,「我們所有人隨時會向生命道別。」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廣義的時間管理,理應是每個人關切的重要事項,可以說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時間管理。然而,如同時間管理更時髦的兄弟「生產力」,現代所謂「時間管理學」的定義十分狹隘,主要談如何日理萬機,擬定完美的晨間流程,或是在週日煮一堆東西,一次搞定一整個星期的晚餐。這些事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其重要性,但不是人生的全部。這個世界處處充滿驚喜,卻很少有生產力大師認為,我們瘋狂地做一大堆事,最終的目的是體驗到更多人生的喜悅。這個世界似乎正在加速衝向災難,我們的文明生活已經進入瘋狂階段,疫情癱瘓了社會,地球這顆行星愈來愈炎熱,但如果你想找到一套時間管理系統協助你和同胞齊心協力,有效解決目前的事件或環境的命運,那就祝你好運了。你可能會以為,至少會有幾本講生產力的書,認真看待人生短暫的嚴肅事實,而不是假裝可以忽略這件事,但是你猜錯了。
 
因此,本書試圖找回平衡,看看我們能否發現或重拾某種思考時間的方式,好好解決自己面對的真實情境:我們擁有的四千禮拜的壽命短到令人髮指,但仍然充滿光明燦爛的可能性。
 
輸送帶人生
 
當然,從某方面來講,今日已經不需要有人提醒時間不夠用。我們的心思全放在爆滿的電子信箱與冗長的待辦事項,心懷罪惡感,老覺得應該再多完成一點事情。我們和愚公一樣努力移山,而且移的不只一座(你怎麼知道人們感到很忙?這種事就和你如何知道某個人吃素一樣:別擔心,他們會告訴你)。民調一再顯示,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時間壓力;
 
然而在二
一三年,荷蘭學術團隊所做的研究,提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可能性:這類說我們很忙的民調,可能還低估了這場忙碌流行病的傳染規模,因為極度忙碌的人士過分焦頭爛額,沒空接受民調。隨著近日零工經濟成長,忙碌被重新定義成「複業」(hustle無止境的工作不再是必須忍耐再忍耐的重擔,而是令人振奮的生活方式選項,值得在社群媒體上炫耀一番。然而事實上,複業其實是極致的新瓶裝舊酒:壓力逼得我們把永遠在膨脹的活動量,塞進每天再怎麼努力也不會多出一分一秒的二十四小時。

然而,哀號很忙只不過是開端。停下來想一想,就會發現其他五花八門的抱怨,其實也是在抱怨時間有限。我們每天都得抗拒網路上令人分心的事物,驚覺能維持專注力的時間大幅縮短,即便是從小就愛看書的我們,如今才讀了一段文字,就忍不住想伸手拿手機。這種現象令人憂心忡忡的根本原因在於,這代表我們未能善用原本就不多的光陰供應(如果晨間時光的供應是無限的,浪費一個早上滑臉書,就不會讓人那麼想掐死自己)。另一種可能是,你遇上的問題不是過分忙碌而是不夠充實,在無聊的工作裡日益倦怠,或是想就業也找不到工作。相較於人生苦短,工作不順遠遠更令人沮喪,因為你正在以不想要的方式,消耗自己有限的時間。這年頭最糟糕的發展,甚至也能間接以我們時間有限這個基本事實來解釋。舉例來說,在YouTube 影片的煽風點火下,出現了極度分裂的政黨支持者與激進的恐怖分子。起因是我們的時間與注意力相當有限,也因此很寶貴,社群媒體公司有動機使出渾身解數,不擇手段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那就是為什麼社群媒體要讓用戶觀看保證會群情激憤的內容,而不是無聊的正確事實。
 
此外,人類有一堆永不過時的煩惱,例如:挑選結婚對象、要不要生小孩、要追求哪一條職業道路。如果我們可以活個幾千年,那種事令人苦惱的程度就會大幅降低,因為時間很充裕,你可以花個數十年,把每一種可能性都嘗試看看。再者,我們的時間煩惱目錄,不能不加上一個令人警覺的現象:三十歲以上的人都熟悉那種感覺,年紀愈大,時間流逝的速度似乎就愈快,而且是穩定加速中。依據七、八十歲人士的說法,幾個月感覺簡直只有幾分鐘而已。很難想像比這更殘酷的命運安排:我們的四千個禮拜不只是持續減少,而是剩得愈少,時間消逝的速度感覺就愈快。

如果說我們跟手中有限的時間,關係向來緊張,近日發生的事件更是帶我們來到關鍵時刻。新冠肺炎疫情在二年讓我們面臨封城,日常事務被打斷。許多人談到時間完全被打亂,感到不知所措。日子不知怎麼地好像一下子飛逝,但也永遠過不完。時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讓每個人身處不同的世界:有工作、家中又有幼兒的人,時間根本不夠用;休無薪假或無業的人士則時間太多。此外,大家開始在不固定的時間工作,在家窩在發光筆電前,脫離白天與夜晚的循環,或是冒著生命危險,在醫院與快遞貨倉待命。感覺上,未來好像被按下了暫停鍵,許多人困在精神科醫師所說的「新型的永恆當下」,處在焦慮的混沌狀態,不停查看社群媒體,中間穿插一下Zoom 視訊與失眠,無法制定任何有意義的計畫,甚至無法明確描繪出下星期結束後的生活。
 
對許多人來講,一切的一切讓不善於管理有限的時間,變得特別令人沮喪。我們努力讓時間發揮最大效益,但除了沒成功不說,甚至一再雪上加霜。最近幾年,我們被活出百分之百全效生活的建議給淹沒,市面上的書籍鼓勵我們做到《極度生產力》(ExtremeProductivity,譯註:中譯本書名為《時間,愈用愈有價值》),《一週只需要工作四小時》(The4-Hour Workweek,中譯本書名為《一週工作4小時》),還要《更聰明、更快、更好》(Smarter Faster Better,中譯本書名為《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五花八門的網站要我們化身為「生活駭客」,好讓完成日常事務的時間能少個幾秒鐘(「生活駭客」一詞本身就是古怪的建議,彷彿你的人生頂多稱得上某種老是出錯的裝置,需要加以調整,不再永遠處於未達最佳運轉狀態)。各式各樣的app 與穿戴式裝置,再加上Soylent 等代餐飲料,讓你不必浪費時間吃正餐,協助你工作時獲得最大的工作報酬,運動時獲得最大的運動報酬,就連睡覺都能發揮最大的益處。其他成千上萬種產品與服務,主要的賣點也是協助你達成被廣為稱讚的目標:從你的時間中擠出最大效益。

問題不在於這些技巧與產品沒用。它們確實有用。你可以完成更多事,趕去開更多會,送孩子去更多課後活動,替你的雇主賺更多錢。然而矛盾的是,成功後,我們得到的只有感到更忙碌、更焦慮,某方面來講還更空虛。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T. Hall)談到現代世界的時間,感覺就像是永遠不會停下的輸送帶,我們一送出完成的工作,就會冒出新工作。所謂變得「更有生產力」,似乎只會加快輸送帶的運轉速度,動作不快點就完了:全面感到深沉的倦怠是今日的常態現象,特徵是無力完成基本的日常事務,年輕成人的受害程度尤其深。套用千禧社會評論家麥爾坎哈里斯(Malcolm Harris)的話來講:「這個世代的人是被精密打造的工具。從還在媽媽肚子裡,就被塑造成一流的精實生產機器。」他們身上籠罩著無力的疲憊感。
 
時間有一個面向令人抓狂,但大部分的管理建議似乎都沒注意到這一點。時間有如不受控的幼兒:你愈想控制,要時間照你說的話去做,它就愈是從你手中逃脫。想一想所有意圖協助我們戰勝時間的科技:按照任何合理的邏輯來看,在一個有洗碗機、微波爐與噴射引擎的世界,我們省下了無數小時,理應感到時間變得更充裕、游刃有餘才對,但這不是任何人的實際感受。生活的步調變快,每個人愈來愈沒耐性。不曉得為什麼,在微波爐前等個兩分鐘,比用烤箱烤東西兩小時更煩人。花十秒鐘等網頁龜速下載,令人跳腳的程度,也超過花三天等待相同的內容以紙本形式寄達。
 
我們增加工作生產力的努力,很多也同樣弄巧成拙。幾年前,我因為被電子郵件淹沒,成功安裝一個叫「清空收件匣」(Inbox Zero)的系統,但很快就發現,我回信變得超有效率之後,只會冒出數量更龐大的電子郵件。暴增的郵件搞得我感到更忙碌,因此我買了時間管理大師大衛艾倫(David Allen)的《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一書。艾倫在書中提出的保證很吸引我:「就算你的待辦事項數量多到令人喘不過氣,你依舊可以頭腦清醒,生產力十足」,並維持「武術家所謂『心靜如水』的狀態」。然而,我未能體會艾倫更深層的暗示:你永遠會有太多事要處理。我著手試著完成不可能的工作量。事實上,我迅速完成待辦事項的能力還真的增強了,但結果是神奇地冒出來(這其實不是魔法,只是簡單的心理學外加資本主義。後文會再談到)。

前人完全沒料到未來會是這種面貌。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一九三年的「我們孫輩的經濟可能性」(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那場演講提出著名的預言:由於富裕程度增加,科技進步,在一世紀內,再也沒人需要一星期工作十五小時以上。未來的挑戰將是如何充實我們所有新到手的空檔,卻不至於閒到發瘋。「自有人類以來,史上第一次,」凱因斯告訴聽眾:「人們將面對一個真正、永恆的問題:不再有迫切的經濟壓力之後,該如何利用這份自由。」然而,凱因斯預言失準,民眾賺到足夠的錢滿足需求後,只會找到新的需求,渴望新的生活方式;人們不曾趕上隔壁令人羨慕的鄰居,因為眼看即將追上時,又找到過得更好、想要模仿的新對象。於是乎,每個人汲汲營營,追名逐利,忙碌很快就成為身分地位的象徵。但這一聽就是荒謬透頂的事,因為幾乎在整個人類史上,有錢的重點,就是不必再被工作追著跑。此外,富人的忙碌會傳染,因為對於金字塔頂端的人,極度有效的賺錢方法,就是改善公司與產業的效率,削減成本。這對下層民眾來說,生活益發沒保障,被迫更努力地工作,但也僅能糊口而已。
(未完)

1章 接受人生有限
 
我們真正碰上的問題,不在於人生在世、時間有限。真正的問題,或者我希望讓各位明白的是,我們無意間承襲了一套有問題的想法,壓力十足,感到必須按照那種講法來利用有限的時間,但幾乎只會讓事情雪上加霜。如果要瞭解我們是如何陷入今日的窘境,找出如何才能逃脫,與時間建立更理想的關係,我們必須倒轉時鐘,回到時鐘尚未問世的年代。

整體而言,你絕對應該慶幸自己不是英格蘭中世紀早期的農奴,因為首先你能活到成年的機率將大減;而且就算沒有早夭,前方的人生大概只能用奴隸生活來形容。你必須拚死拚活地耕田,待在領主恩准你居住的地方,交換條件是你必須交出辛苦勞動後絕大多數的農作物,或是你從那塊地獲得的收入。教堂也會定期要求你捐獻,而你因為害怕在地獄裡永世不得超生,不得不從命。天黑時,你回到一共就一間房的小屋裡,全家擠在一起(家人和你一樣很少洗澡刷牙)。跟你們擠在一起的,還有你家的豬啊雞啊。你晚上把牲畜與家禽帶進屋內,因為那個年代的森林裡,還有四處遊蕩的棕熊和野狼,天黑後待在戶外的一切動物都是牠們的美食。常伴你左右的還有疾病,包括絕不陌生的麻疹、流行性感冒、鼠疫,以及聖安東尼之火(St. Anthony’s fire);那是一種發霉穀物引發的食物中毒,患者會神經錯亂,感到皮膚起火燃燒,被看不見的牙齒啃噬著。

=時間表問世前的時間
 

不過,你幾乎絕對不會碰上的問題,就是時間的問題。即便在你最累的一天,你八成不會想到自己「有太多事要做」,動作得快一點。你也不會想到生活的腳步太匆忙,更別提什麼工作與生活失衡。同樣地,在清閒一點的日子,你也永遠不會感到無聊。此外,儘管死亡的陰影永遠揮之不去,英年早逝的比例遠高過今日,時間並未令人感到是有限的供應。你不會感到有壓力,需要想辦法「節省」時間,也不會因為浪費時間而有罪惡感:如果你打完穀後,午後休息一下,到村裡的公共草地看鬥雞,不會覺得是在「工作時間」偷懶。這一切不是因為從前的步調比較慢,也不是因為中世紀農奴比較悠閒、聽天由命。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原因其實是中世紀的人們壓根兒沒感到時間是抽象的實體沒把它當成一種東西。

 如果你感到這句話令人一頭霧水,那是因為我們現代思考時間的方式深植人心,我們甚至忘記那是一種思考方式;我們就像寓言故事裡的魚,不知道什麼是水,因為平日完全被水包圍。然而,要是拉開一點心理距離,就會發現我們的觀點相當奇特。我們想像時間是某種獨立於我們、獨立於周遭世界的東西。套用美國文化批評家孟福德(LewisMumford)的話來講,時間是「一種能以數學計算順序的獨立世界」。要瞭解孟福德在說什麼,先想一想幾個與時間有關的問題,例如:你要如何規畫明天下午?你過去一年完成了什麼?你在不完全自覺的情況下,腦中大概首先會浮現日曆、刻度、捲尺、鐘面上的數字等畫面,或是某種比較朦朧的抽象時間軸。接下來,你會把這個想像中的測量工具當成準繩,開始計算並判斷你實際的生活,在腦中把要做的事放進這條時間軸。剛才提到人類學家霍爾把時間描繪成我們必須不斷應付的輸送帶,他其實也是在講同樣__的事。每小時、每星期、每一年,就像是這條輸送帶傳送的紙箱。如果要感到妥善利用了時間,那麼紙箱經過面前時,我們必須裝滿它們。有太多事情要做,無法輕鬆塞進紙箱時,我們感到心情不佳、忙碌不堪;事情太少則覺得無聊。如果跟上不斷經過眼前的紙箱速度,我們會慶幸「一切在掌握之中」,沒浪費人生;萬一讓太多紙箱沒裝東西就過去,我們則感到浪費了紙箱。要是把標著「工作時間」的紙箱用在休閒用途上,我們的雇主更是會跳腳(他們可是替這些紙箱付了錢;這些紙箱屬於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