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129 Brain Work Life Book順著大腦來生活 【楊聰財專欄】

@TITLE=順著大腦來生活:如何活出創意、健康與高效的人生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目錄

 

1.  前言:為何要順著大腦來生活?

2.  大腦的運作機制與決策方式

 

3.  管理資訊過載:舞台理論的應用

4.  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與專注

 

5.  建立最佳的工作與生活節奏

6.  提升溝通與合作的腦科學策略

 

7.  情緒調節:讓大腦幫助你管理壓力

8.  創意與靈感:如何讓大腦發揮最大潛能

 

9.  案例分析:小明的職場轉變

10. 結語:成為自己大腦的最佳導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言:為何要順著大腦來生活?

科技的進步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資訊爆炸與心理壓力。許多人發現自己在高壓環境下難以保持專注,工作效率低落,甚至影響到人際關係與健康。

神經科學家大衛.洛克(David Rock)在《順著大腦來生活》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如果我們能理解大腦的運作模式,並順應其運行方式來生活,那麼我們將能夠大幅提升專注力、創意、工作效率,並且更從容地應對壓力。

這篇文章將以科學為基礎,結合心理學與實務操作,探討如何運用大腦科學來優化我們的日常生活,並透過具體案例,幫助讀者更容易將這些策略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腦的運作機制與決策方式

大腦的運作方式與我們傳統的認知不同。許多人以為我們能夠理性地掌控自己的行為與情緒,但實際上,大部分的心智活動是自動且受到外部環境影響的。

大衛.洛克博士提出了一個「舞台理論」,幫助我們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資訊。

A• 舞台(Stage):短期記憶與專注力的空間。

B• 演員(Actors):正在被處理的資訊與想法。

C• 導演(Director):控制資訊進出的自我覺察能力。

 

當舞台上的演員過多時,思緒就會變得混亂,影響決策品質。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合理安排演員的數量,並讓導演有效地指揮這些演員,確保大腦在最佳狀態下運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理資訊過載:舞台理論的應用

 

=如何提升決策品質?

 

1.  一次處理最多三件事:

o   人類大腦短期記憶的容量有限,同時思考過多問題會降低效率。

o   建議使用「三項任務法」,確保每次專注於三件最重要的事情。

 

2.  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在早晨:

o   研究顯示,大腦的專注力在清晨最高,應將最重要的決策與創意思考安排在早晨。

o   例如:先解決最棘手的專案,而非先處理電子郵件。

 

3.  視覺化資訊,減輕腦部負擔:

o   使用筆記、心智圖、看板工具(如Trello)來整理思緒,減少大腦的運算負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與專注

當壓力來臨時,大腦的「杏仁核」會被激活,導致焦慮與衝動反應,使我們難以專注或做出理性決策。以下策略可幫助我們調節壓力:

 

1.  運用深呼吸法:

o   吸氣4秒,屏息2秒,緩慢吐氣6秒,能有效降低壓力荷爾蒙。

 

2.  使用「標籤法」調整情緒:

o   當你感到焦慮時,試著命名自己的情緒,如「我正在感到焦慮」,這樣能夠幫助大腦轉換焦點,降低情緒強度。

 

3.  設定心理距離:

o   以第三人稱視角看待問題,例如「如果我是旁觀者,我會如何建議?」這有助於更客觀地應對壓力情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最佳的工作與生活節奏

為了提升生產力與生活品質,我們應當順應大腦的節奏來安排作息:

 

1.  晨間儀式:

o   早晨避免查看手機,先進行冥想或運動,幫助大腦進入專注狀態。

 

2.  午休放鬆策略:

o   研究顯示,午睡20分鐘能夠顯著提升認知能力與情緒穩定性。

 

3.  睡前減少藍光:

o   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以促進褪黑激素分泌,提高睡眠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小明的職場轉變

 

=案例背景

•  人物:小明,35歲,科技公司專案經理。

•  地點:台北市某大型企業。

•  問題:小明因長期高壓與資訊超載,導致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加班卻成效不佳。

 

=問題情境

•  會議中思緒混亂,無法有效表達。

•  專案管理雜亂,無法有效安排優先順序。

•  因壓力過大,導致失眠與健康問題。

 

=解決方案

 

1.  應用舞台理論:

o   小明開始每天早上列出三項最重要的工作,避免過度多工。

2.  使用深呼吸與標籤法:

o   在焦慮時,使用深呼吸法與情緒標籤來穩定心情。

 

3.  調整生活節奏:

o   小明開始實施晨間儀式,並在晚上避免使用手機,提高睡眠品質。

 

=結果

經過三個月的調整,小明的工作效率提升,壓力明顯減少,且與同事的合作更加順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成為自己大腦的最佳導演

順應大腦的運作方式,不僅能提升專注力與決策力,也能讓我們更輕鬆地面對壓力與挑戰。透過實踐這些腦科學策略,我們能夠真正實現創意、健康與高效的人生。

 

=B=順著大腦來生活: 從起床到就寢,用大腦喜歡的模式,活出創意、健康與生產力的最高生活法 Your Brain at Work, Revised and Updated: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Distraction, Regaining Focus, and Working Smarter All Day Long LINE 392

#內容簡介

──風行全球百萬菁英的實證行為科學──

科技再怎麼發達,

人類的大腦永遠是宇宙最厲害的武器(前提是你會用)。

神經領導學權威大衛.洛克博士教你,

善用大腦這個超強工具, 

隨時發揮最佳表現!

 

  《哈佛商業評論》、《紐約時報》、《彭博商業週刊》爭相報導!

  《順著大腦來生活》回答了人類最重要的問題:如果大腦是個舞台,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心智導演? 

 

  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是個普通的星期一,

  主角艾蜜莉和保羅遇到一連串日常挑戰,

  然而,如果他們能順應大腦的運作、建立專屬的心智導演,

  他們的生活將會有驚人的巨大轉變……

 

  在探索大腦時,首先發現的是,它看起來很像一台機器。大部分心智活動是自動的,由無法控制的力量所驅動。領悟到我們是這麼自動地被驅動行事,可能會嚇到某些人,但是如果故事就此結束,那麼你會錯過身為人類的關鍵層面。雖然大腦是一台機器,但它也不光是一台機器。

 

  然而,要讓大腦不只是機器,唯一方法是深入理解大腦類似機器的本質。一旦你開始這麼做,你就是在建立自己的心智導演。

21世紀最強大的心智科學】

 

  本書取自數千項大腦和心理學研究,讓你了解有關人類大腦的最新重要發現。透過認識大腦的運作情形,有助於你更專注、更聰明地生活、在壓力下保持冷靜,並從大腦的角度來看待社交世界,解決最困難的挑戰:影響他人。

 

  作者大衛.洛克博士為全球人力資本諮詢公司「神經領導力機構」(NLI)的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該機構的客戶包含:微軟、NetflixAdobeMastercard等全球百大公司。洛克博士指出:大腦的構造更像是森林而不是電腦,它總是生氣勃勃在沙沙作響,不斷變化。隨著你愈來愈了解自己的大腦,你開始學會建立起強大的心智導演,進而有能力改造自己、改變別人,甚至扭轉世界。

 

  本書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從工作、學習、健康、人際相處等面向著手,用大腦最喜歡的方式──說故事的形式來認識大腦,並在每個場景的結尾,總結大腦的特點,包含一份具體清單,讓讀者可以重新評估心智歷程,建立自己強大的心智導演。

【越理解大腦,生活越容易】

   改善心智表現

  大腦就像小小的套房,需要技巧善用空間,才能處理資訊超載與分心問題。

 

  發揮創造力

  善用ARIA模型,營造出右腦狀態,讓靈感源源不絕。

 

  調節情緒,活得更健康

  三大技巧改變大腦控制情緒的方式,在壓力下保持沉著。

 

  順利溝通,贏得好人緣

  大腦是社交器官,了解驅動大腦的五大威脅或獎勵因素,在人際關係如魚得水。

 

  洛克博士以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為基礎,探討專注、學習、創意、心流、溝通、情緒調節等腦內運作的方式,一一見證善用大腦特性的實證效果。懂得順應大腦的特性,不僅能在有限的時間創造最大效益,更是增強心智能力和改善人生的最有效方法!

名人推薦

   文森說書|YouTuber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謝伯讓|臺大心理學系副教授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衛.洛克

 

  全球人力資本諮詢公司「神經領導力機構」(NeuroLeadership Institute NLI)的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擁有神經科學領導力博士學位。NLI與全球前百大企業中的四十多家公司合作,其中包括IBM和微軟,以及世界各地許多聯邦機構。超過四千五百家公司密切注意和運用NLI的研究,每年約有一百萬名管理人員學習大衛開發的模型和工具。

  

  大衛熱衷於使用神經科學研究,來提升個人和組織的績效。他的研究曾在《哈佛商業評論》、《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彭博商業周刊》、《衛報》,以及世界各地的領導力和人力資源出版物中發表。

   

  大衛住在紐約市中心。在閒暇時間,他喜歡衝浪、玩滑雪板、打邦哥鼓和嘲笑自己大腦的奇怪習慣。

 

譯者簡介

 黃庭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譯有《三步決斷聖經》、《巴比倫理財聖經》、《量化行銷時代【二部曲】》、《無限賽局》等書。

目錄

推薦序 最強大的心智科學 丹尼爾.席格醫學博士 撰
前 言 改變,從認識大腦特性做起
 
第一幕|問題與決定
1景 資訊排山倒海而來
2景 令人頭大的專案
3景 分身乏術
4景 拒絕分心
5景 創造巔峰心流
6景 創造力的祕密
中場休息 與心智導演見面
 
第二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
7景 情緒調節大作戰
8景 渴望確定感的大腦
9景 失控的期望
 
第三幕|合作:從我到我們
10景 化敵為友
11景 不公平的代價
12景 地位之戰
 
第四幕|促進改變
13景 荒腔走板的溝通
14景 決定性的轉變
 
結語 建立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導演
參考資料
致謝 詞彙表 注釋

 

 

=Y=《順著大腦來生活》讀後心得:職場必學的腦科學工作指南 善用大腦這個超強工具,發揮最佳表現

https://readingoutpost.com/your-brain-at-work/

這是我今年讀到最喜歡的一本科普書,可說是一本所有職場工作者必讀的「大腦使用手冊」。作者從腦科學的角度,教我們如何在工作中理清思緒、提高效率、面對壓力,提升合作與溝通的能力。學會正確的大腦使用方式,活出一個充滿創意、健康與生產力的人生。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我為什麼會讀《順著大腦來生活》這本書,是因為看到了筆記軟體 Heptabase 創辦人詹雨安曾經分享過這本書。

我覺得最棒的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因為原本乍聽書名,我以為會是一本科普書,沒想到作者的寫作方式真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讓我很驚喜、很佩服,是讓我很想模仿的一種寫作方式。

什麼意思呢?整本書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是一個很普通的星期一。作者設計了兩位假想的角色,一對雙薪夫妻。整本書就是寫他們在一天的工作當中,所遭遇到的一連串的日常挑戰,生動地展示了大腦在工作情境中的運作方式。

作者首先會描繪他們在面對工作壓力、決策困難和人際關係挑戰時的失敗情境,讓我們感同身受。接著,他會介紹對應的腦科學知識,解釋大腦在這些情境下的反應機制,並提供實用的策略。最後,透過這對夫妻重新應用這些策略,成功解決問題的「前後情境對照」,讓我們清楚看到「科學理論如何轉化為生活中的實踐」。

這種情境對照的寫作手法,不但提高我們讀起來的代入感,還讓複雜的腦科學概念變得更容易理解。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具體的案例和建議,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提升專注力、壓力管理和合作能力。

所以,如果你對這類型主題有興趣,我會給五顆星推薦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這本書在說什麼?

順著大腦來生活》的作者是神經科學家大衛.洛克(David Rock),他專注於研究大腦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與決策。他創辦的「神經領導力學院」專門運用神經科學的方法,幫助企業提升職場的工作與溝通效率,客戶包含全球百大企業,像是 IBM 和微軟。

作者用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大腦在面對各種挑戰時的運作方式,並提出具體的方法幫助我們面對這些挑戰。這些挑戰涵蓋了三個主題:

  1. 如何解決問題和做出決定、
  2. 如何在面對壓力時保持冷靜、
  3. 如何跟別人合作和達成更好的溝通。
  4.  

我認為,這本書特別適合那些感覺自己工作效率不高、容易被壓力淹沒的人。還有,如果你是主管或領導人,這本書後半段談合作和溝通的方法,會對你超級有幫助。對於希望提升專注力、改善壓力管理與人際合作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有幫助的大腦使用指南。

#腦科學用在解決問題與做出決定

在大腦面對問題與做出決定時,作者提出一個非常生動的譬喻,我把它稱為「舞台理論」。這個理論幫助我們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資訊。

想像一下,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空間有限的「舞台」,舞台代表我們的大腦的短期記憶和注意力。

舞台空間有限,因此一次能容納的「演員」數量有限,演員代表我們大腦要處理的資訊和想法。如果同時有太多演員在舞台上,他們就會壓縮到彼此的表演空間,導致大腦的思緒變得很混亂。

還有一個角色是「導演」,他負責決定哪些演員要上台、哪些演員要退場,幫助我們控制思緒的流動,保持冷靜和專注。導演代表的就是你的自我覺察的能力。

當每個想法都試圖在這個舞台上發揮作用時,我們的大腦會變得不堪負荷,就會導致決策品質的下降。因此,作者建議將演員的數量限制在很少的人數,讓我們的大腦能集中精力在真正重要的部分。導演的角色則在於協調這些演員,確保每一個想法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被處理,讓整個決策過程變得更有條理。

#提高工作生產力的腦科學

一、你在舞台上每演一場戲,能量就會愈少,一天當中能讓演員上台演戲的數量是有限的。大腦每次有意識地執行某個想法的時候,都會消耗可量化的有限資源。

二、想像你是導演,你要在一天的開始,就安排一整天要在舞台演哪些戲、安排演員上台的先後順序。在你頭腦最清醒的時候,安排最耗費注意力的任務。科學研究指出,「決定優先次序」是大腦最消耗能量的任務之一。最好在一天的剛開始,用來安排優先次序,而不是先處 Email

三、大腦的舞台很小,比你以為的還要小很多。所以,一次要記住和思考的東西,愈少愈好。科學告訴我們,你要處理的想法和資訊,同一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三個。一旦資訊太多,就要試著簡化資訊,或是把資訊視覺化,把想法移出大腦,減輕大腦負擔。

四、有些演員很不受控制,會跑上台干擾表演,導演必須耗費能量阻止他們上台,或讓他們根本沒有上台的可能。白話文就是「大腦很容易分心、注意力很難集中」。正因為這樣,如果你需要集中注意力處理重要任務,請排除所有外部干擾,像是手機鈴聲和社群簡訊通知,或使用專注模式、設定時間段不受打擾。科學研究指出,每一次分心平均會花 25 分鐘才能復原。

五、如果你想得到充滿創意的想法,最好的方法是暫時「讓所有演員離開舞台」。當你愈是全神貫注盯著某個問題,反而更難解決那個問題,這就是「停滯現象」。科學家發現大腦在「無意識」的時候,最容易擺脫停滯、產生洞見。具體的做法:做減輕壓力的事、做輕鬆的事、做跟工作無關的事,像是散步或洗個熱水澡。

#失敗的職場情境例子

在一個緊張的會議中,小明同時面對多個挑戰,包括即將到來的專案截止日期、下屬的意見不合,以及公司的新政策導入問題。

這些「演員」們都在他的腦海中吶喊著各自的需求,但小明並沒有讓「導演」有效地控制這些演員。他嘗試同時處理所有的問題,結果導致混亂,錯失了關鍵的專案細節,並且在面對下屬的提問時也顯得不耐煩。

最後,會議的結果是多數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下屬感到沮喪,團隊士氣下降,而專案進展也受到了影響。

#成功的職場情境例子

在另一個類似的會議中,小明面臨同樣的壓力和挑戰。但不同的是,小明妥善利用了腦科學的方法。

當會議開始時,他首先將所有問題按照優先級進行劃分,選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作為當下需要集中處理的「演員」,並把其他問題記錄下來,留待之後再處理。他的「導演」非常有效地指揮著每一位「演員」,確保每個問題在被討論時都有足夠的時間和注意力。

這樣的管理方式使得會議進行得有條有理,一次只討論一件事情,專案得到了有效的推進,下屬也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尊重和重視,團隊的士氣大幅提升。

#解決問題與做出決定的總結

「舞台/演員/導演」的理論幫助我們理解,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大腦中的資訊處理過程。舞台的空間有限,因此我們必須明智地選擇哪些「演員」能夠上場,並透過「導演」的控制來保持專注和條理。當我們能夠有效地利用這個架構時,就能避免被過多的資訊所淹沒,進一步做出更明智、更清晰的決策。

#腦科學用在職場合作與溝通

在合作與溝通上,作者提出一套「S模型」,五個英文字分別代表地位(Status)、確定性(Certainty)、自主性(Autonomy)、關聯性(Relatedness)和公平性(Fairness)。跟這五件事情有關的問題,就會在大腦中觸發與「生存需求」相同的獎勵與威脅機制。

這個模型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全新方式來理解人際溝通。溝通中的一些問題其實是因為人類大腦對某些需求的渴望。如果沒有這些需求的滿足,我們的溝通就很容易陷入失敗。因為當你沒有照顧到這五個需求的時候,等於是威脅到對方的生存,就是這麼嚴重。

比如說,缺乏公平感會讓人產生防衛心理,或是自主性被剝奪的時候,我們很難真心投入一項任務。如果溝通時忽視這些需求,會導致更多誤解、難以達成共識,而 SCARF 模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架構來改善這些問題。

一、地位(Status):每個人都希望在群體中擁有一定的地位與被重視的感覺。如果在團隊中,我們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這會影響自信心和表現。

三個方法處理地位問題:分享自己的本性或錯誤來降低自己的地位;給對方正面的回饋或承認對方的貢獻來提高對方的地位;找到跟自己競賽的方法,重視自己的改進,欺騙大腦讓自己獲得地位獎勵,可以減輕受到威脅的感覺。

二、確定性(Certainty):人們喜歡確定的情境,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焦慮感。如果我們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會讓我們感到不安。

因此,在合作過程中,保持資訊透明、清晰地溝通計畫和期望,能幫助成員感到更安心,增強彼此的合作意願。

三、自主性(Autonomy):人們喜歡有自主權的感覺,能夠掌控自己行為和選擇。在團隊合作中,給予成員一定的自由度,讓他們自行決定如何完成工作,能提升他們的動力和責任感。

相反的,提供回饋或想下指導棋,對方會產生強烈的威脅反應。因此,試著克制自己,不要總是想出手干預,也避免提供太多主觀意見。

四、關聯性(Relatedness):人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繫,感受到歸屬感和支持。在團隊中建立良好的關係,透過交流和合作增進彼此的信任,有助於滿足這個需求,讓成員們更願意一起努力達成共同目標。

要注意的是,人類會預設任何陌生人是「敵人」,所有合作的前提,就是盡快「化敵為友」,找到共同的目標。

五、公平性(Fairness):人們重視公平和正義,當感受到不公時會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合作的意願。因此,在團隊合作中,確保資源分配公平、對待每個人都一視同仁,能有效促進良好的合作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寧願犧牲個人利益,也要防止別人獲得不公平的更好結果。因此,千萬不要讓不公平的事情沒有受到懲罰。

#失敗的職場情境例子

小明在一個專案團隊中,主管常常做出讓小明感到地位受損,以及自主性被剝奪的決定。

例如,主管經常在會議上直接批評小明的建議,這讓小明覺得自己的能力被否定,進而影響了他的自信心。此外,主管總是重新分配工作任務,從來不徵求小明的意見,使得小明對工作的確定性下降,感到每件事情都難以預測,這樣的不安進一步增加了他的焦慮感。主管也缺乏對團隊成員之間情感聯繫的關注,僅注重工作進度,這讓小明在團隊中感到孤立,缺乏歸屬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明開始失去動力,對專案失去興趣,士氣低落,專案的進展也因此變得非常緩慢,而且成果未達預期。

#成功的職場情境例子

相反地,在另一個職場情境中,小明的主管深知 SCARF 模型的重要性,並在工作中善加利用。

首先,主管經常讚美小明在工作中的貢獻,例如,在會議上公開表揚他的努力,讓小明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得到重視,這使得他更有自信去面對挑戰。主管也會在專案開始前詳細說明每個階段的目標和具體步驟,這種明確的方向感讓小明在工作中感到更有掌控感,減少了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焦慮。

主管還給予小明充分的自主權,讓他可以自己決定如何分配時間和完成任務的方式,這種信任感促進了小明的工作動力和責任感。此外,主管鼓勵團隊成員彼此交流,並定期舉辦小型的團隊活動,這些活動幫助小明在團隊中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和支持。最後,主管確保所有的資源分配和工作任務都公正無私,這讓小明感受到團隊的公平性,願意為專案付出更多努力。

由於主管在地位、確定性、自主性、關聯性和公平性方面都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小明和他的團隊士氣高昂,合作無間,最終專案不但順利完成,成果甚至超出預期。

#職場合作與溝通的總結

SCARF 模型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並管理在團隊合作中的人際互動需求。這五個需求,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合作意願和效率。因此,在每一次合作情境中,我們應該時常提醒自己,關注團隊成員的這些需求,營造出一個讓每個人都感到安全和被尊重的環境,達成「從我到我們」的轉變。

#結語:一本大腦使用手冊

順著大腦來生活》讓我們了解大腦在日常工作中的運作,並教會我們如何有效利用這些知識來應對壓力、做出明智的決策和提升人際合作。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發現成功不只是靠努力,還需要懂得如何運用大腦的力量,讓我們在壓力下仍能保持理智和專注。

我相信,不論你在職場上面對的是何種挑戰,這本書都能幫助你找到突破的方向。它給我們的不只是知識,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處理壓力、提高效率,並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掌控感。

最重要的是,作者提醒我們,大腦是可以訓練的工具,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我們就能更有效地應對日常挑戰,實現自我提升和成長。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大腦使用手冊」,幫助自己更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找到內在的力量和智慧來超越自我。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高效原力》讀後心得:顛覆舊觀念,感覺良好才能做得更好

《贏回自主人生,終結過勞崇拜》讀後心得與三個深刻體悟

《原則:生活和工作》讀後心得:終身受用的六個智慧錦囊

越工作越自由》作者訪談與心得:提升工作態度的好書

《留白工作法》讀後心得:打造策略性停頓的職場指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