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13 Psychology Book Refer療癒創傷 多重迷走神經Polyvagal Theory 【楊聰財專欄】@ TOPIC=療癒創傷的心靈道路:多重迷走神經理論與實踐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前言

在苦難中學習成長是人類生存的一部分,然而,創傷可能給予個體無法抗拒的重擊。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作爲創傷療癒的基石,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點,讓我們能够以神經生理學的視角看待創傷及其復原過程。本文將介紹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基礎,並逐步揭開其如何運用於創傷療癒的實踐。

一、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概論

 

1. 神經系統的階層性

人類自徵以來發展出了三個不同的自律神經逆應系統:

A• 腹側迷走神經:關聯社交連結,使人感到安全與平靜。

B• 交感神經:對危險作出動員,以「戰鬥」或「逃跑」來應對。

C• 背側迷走神經:當面對無法逃避的危險時,解離與沉淪成為自我保護模式。

 

2. 神經覺知與感覺過濾

人體中自律神經系統會自動地判別安全與危險,這個過程稱為「神經覺知」(Neuroception)。這個機制不給意識控制,可能會因過去創傷體驗而對無害的到來互動也作出防衛。

 

3. 神經共調與社會連結

人類需要跟他人作出神經共調(Co-regulation),將不安全的信號轉化為社會連結。學習認知自己的神經狀態,將可以重新安排人際信任。

 

二、創傷療癒的多重迷走神經法

 

4. 意識到自律神經的活動

利用身體觀察和恩慈訓練學會認知自律神經的反應,逐步重定向自己的安全狀態。

 

5. 從体感到感情,再到意識分析

重視身體感受,先認知並接納不安的感受,並在安全的情境中重定向。

 

6. 關鍵訓練:呼吸與音響

通過壓縮呼吸和聽音響,制御迷走神經反應,培養身體與心靈的平衡。

 

7. 社會連結與安全模式

建立清晰的訊息交流,使人們感覺被傳達和理解,減少自律神經的保護性反應。

 

8. 案例分析

以一名在小時孤兒院長大的個案,說明自律神經如何對其成年生活造成影響,並提供據意訓重方向的療癒計劃。

 

#結論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不僅提供了理論基礎,更提供了實際的療癒方法,能夠減輕創傷後的負面影響,將人們帶回安全與自在。

 

 

@重要參考資料

療癒創傷,我如何是我:多重迷走神經的心理治療與應用 The Polyvagal Theory in Therapy : Engaging the Rhythm of Regulation黛比黛娜

原 Deb Dana陳中偉世茂2022/08/03

=內容簡介

心理師‧心理學系必讀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對創傷治療師和創傷後生存者來說是一個天賜的禮物,
幫助他們理解曾經很神祕也難以掌控的症狀和反應。

  你是否剛發現多重迷走神經理論,並好奇它如何在臨床工作上給你更多資訊?也許你對此理論相當熟稔但不確定要如何實踐它?又或許你已使用過它,也對新的應用方法感興趣?

  本書清楚地解釋了多重迷走神經理論,並將這個複雜的理論轉譯成臨床用語與易於個案閱讀的版本。本書使用獨特的自律神經繪製地圖,搭配有效追蹤自律神經反應模式的學習單,此書內容呈現治療個案的動員和癱瘓狀態的經驗,以及給予連結的經驗資源的實際方法。經過特別設計來參與腹側迷走神經調節能力的練習,治療師將有工具協助個案重塑他們的自律神經系統。

  在臨床中加入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觀點,讓自律神經系統直接進入治療工作中,協助個案重新調整神經系統的模式、建構調節的能力,並創造安全和連結的自律神經通路。隨著各個章節的進度,讀者能因此建立起理解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信心,依著指引完成繪製、追蹤地圖的學習單與練習重新排列模式,再加上一系列的自律冥想,本書札實指引治療師實踐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治療方法。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對心理師與創傷後個案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本書。

專業推薦

  李香盈(諮商心理師/夜夢晨光工作室負責人)
  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執業諮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FB 粉專作者)
  (依首字筆劃排序)

讚譽好評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對創傷治療師和創傷後生存者來說是一個天賜的禮物,幫助他們理解曾經很神祕也難以掌控的症狀和反應。直到現在,治療師卻缺乏將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帶入實踐中的方法。有了這本寫得細緻入微的書,黛比‧黛娜不只清楚地解釋了理論,也提供治療師實踐治療的步驟來幫助創傷後生存者維持調節。」理查德‧C.‧施瓦茨博士(Richard C.Schwartz,PH.D),心理治療上的內部家庭系統模型的發展者(Developer of the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Model of psychotherapy)

  「黛比‧黛娜在語言上的天賦邀請我們在認知和經驗上進入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當我們深入了解它對臨床心理師的重要性時,她指引我們進入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與影響自己和個案的自律神經系統的高峰和低谷的發展過程中。豐富的體驗式實踐,這本書提供了每個心理治療相關從業所需的具體指引。」邦妮‧貝德諾克博士(Bonnie Badenoch,PH.D),執業婚姻與家庭治療師(LMFT),受創的心(暫譯,The heart of Trauma)作者。

  「黛比‧黛娜完成了這本整合了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概念、地圖、語言和應用的權威指南,它可以放進任何治療模板之中。透過多重迷走神經的力量來治療個案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指引了臨床治療師干預創傷後生存者,而這些干預手段可以立即、可靠而有效地教導個案面對他們的生存反應,以及在連結中恢復安全感。我們非常需要,也非常歡迎這本清晰而易懂的書。」琳達‧格雷姆(Linda Graham),婚姻與家庭治療師(MFT),回彈:重新連接你的大腦以獲得最大的彈性和幸福感(暫譯,Bouncing Back: Rewiring Your Brain for Maximum Resilience and Well-Being)作者。

作者簡介

黛比‧黛娜(Deb Dana)

  執業臨床社會工作者(LCSW),是一位臨床治療師與幫助人安全地探索與解決創傷後症候群的顧問。她是調節韻律訓練系列(Rhythm of Regulation training series)的發明者,現正在多個國家中教導專業人員如何將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應用於臨床上與創傷後個案互動。黛比與史蒂芬‧佩奇(Stephen W.Porges)共同編寫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Polyvagal Theory:The Emergence of Polybagal-Informed Therapies﹝暫譯: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臨床應用:多重迷走神經治療法的緊急情況﹞(Norton2018)

譯者簡介

陳中偉

  台北人,一九九八年生。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輔系哲學,本書為翻譯的出道作。目前為止,人生的最大興趣是哲學,喜歡新知和新概念。

  心中曾不斷探詢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某些理性上可以接受的事,在感性上卻不行,反之亦然?翻譯完本書之後,所有困惑與不解皆撥雲見日。心中此種二元對立的矛盾都已然釋懷,再無一絲游移。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致謝
引言
第一部分:與神經系統交朋友
第一章 安全、危險與生命威脅:適應性的反應模式
第二章 自律監測:神經覺
第三章 纏繞而成的連結
第一部分 總結
第二部分:繪製神經系統的地圖
第四章 個人剖面地圖
第五章 觸發者與微光地圖
第六章調 節資源地圖
第二部分 總結
第三部分:導覽神經系統
第七章 同理的連結
第八章 安全覺察與可參與
第九章 創造安全的環境
第三部分 總結
第四部分:塑造神經系統
第十章 作為調節系統的自律神經系統
第十一章 用呼吸與聲音調整系統
第十二章 透過身體調節
第十三章 在心靈的大腦調節迷走神經
第十四章 相互交織的狀態
第四部分 總結
結論
附錄:自律冥想
學習單
參考文獻



  自從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在一九九四年問世,我就一直試圖在臨床上拓展該理論的應用,這使我從原本專注於實驗上的概念與結構,轉而將精神投注在臨床上的創新,以增強與優化人類的經驗。

  最初,該理論的解釋能協助治療師重塑個案應對創傷時的反應,而個案得以理解這種反應具有幫助他們適應的功能。當有遠見和熱情的治療師將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基本原理告訴創傷後的個案,他們就會開始重塑經驗,個人敘事也會從受害者轉變成為自己感到光榮。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具有實驗基礎,並逐一破解了精神紊亂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現今通過本書作者黛比‧黛娜與其他治療師的遠見,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臨床治療也已然成形。將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從實驗轉到臨床的過程,始於一九九四年十月八日的亞特蘭大,那時我正在生理心理研究(SocietyforPsychophysiolog-icalResearch)致詞,同時揭露了該理論的面紗。幾個月後,它就登上了研究會的期刊──《生理心理學》(佩奇)而廣為流傳,文章名為〈在防衛的世界中尋找方向:我們進化遺產的哺乳動物修改。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文章的標題,是為了不著痕跡地將理論的數個特色放入其中,以強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哺乳動物存活的關鍵在於能否調節安全與信任的能力,而安全與信任的能力則是支撐共同合作的行為與健康的條件。

  一九九四年時,我完全沒有考慮到臨床醫師可能接受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我並沒有參與到和創傷經驗有關且極為重要的研究中,身為科學家而非臨床治療師,我的興趣專注在理解自律神經系統如何影響心理狀態、行為模式與生理現象。我對臨床的興趣僅限於婦產科和新生兒科,也就是在控管生產的風險和新生兒上。身為學術研究者,我的興趣則是研究機制。

  在我對自主功能實際應用最為樂觀的想像中,我認為我的研究成果會發展成新穎的觀點。在九年代早期,我對情緒、社會行為並不感興趣,甚至不關切社交互動對健康和自主調節系統的重要性。我幾乎不認為我的研究會導向介入的策略。二一一年,由諾頓出版社(Norton)出版的書總結了各種訪問臨床治療師的研究,書名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情緒、依附關係、溝通和自我調節的神經生理學基礎》(暫譯),此次的出版讓臨床治療師得以運用多重迷走神經理論,這個理論終於不再只收錄於大學或研究機構的數位圖書館裡,也激起了臨床工作者們,尤其是創傷學者極大的興趣。

  這個理論最主要的影響是為經創傷後的個案所描述的經歷提供一個合理的神經生理學解釋,而這正是我沒有參與到的部分。對於這些個案而言,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方法,讓他們理解在經歷了生命威脅後,他們的神經反應要如何被調整為防衛傾向,並失去恢復到安全狀態的能力。這增進了在臨床會議上談論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普及度,與開設給臨床治療師的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工作坊的參與度。

  在過去幾年內的許多不同臨床領域中,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普及度都越來越高,臨床工作者對這個理論的接受程度讓我發現了自己知識的侷限。雖然我可以與臨床治療師談論並用這個理論來解構他們的臨床工作,但我並非治療師。我受限於如何將理論與診斷、治療和結果做出連結。在這段期間,我遇到了黛比‧黛娜。黛比是位才華洋溢的治療師,她不僅對創傷具有清晰的遠見,也亟欲將多重迷走神經理論融入臨床治療中。

  對黛比而言,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提供了除自己感覺外的第二種身體語言,使她能透過直覺與個案建立密切關係,也讓她能將自己與個案的經驗,用理論中提及的神經機制加以說明,因而使得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在功能上成為黛比如何支持個案和與其互動的最佳助力。此外,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將個案的經驗從敘述事件,轉換為隱含身體努力想要活下去的存亡危機。當她將理論注入臨床模型中,便開始發展可以訓練其他治療師的方法,而成果正是這本書。

  在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應用在心理治療上,黛比‧黛娜精妙絕倫地將神經生理學基礎的理論轉換為臨床實踐,使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得以被活用。

#內容連載

 

第一部分與神經系統交朋友
 
  
所有教育中最偉大的事,便是讓神經系統成為我們的同盟,
對抗共同的敵人。
──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
 
  
如果在Google上用英文搜尋「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會出現超過五十萬條搜尋結果,如果搜尋「史蒂芬‧佩奇」,則會出現超過十五萬條結果。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經歷了一趟精彩的旅程,才從一個相對冷僻和具有爭議的理論,到讓今日的心理治療領域廣為接受。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可溯源至一九六九年佩奇博士早期關於心率異變性的研究,以及他的論文〈臨床互動期間,視覺化的生理狀態監測,有助於指引治療(visionthatmonitoringphysiologicalstatewouldbeahelpfulguidetothetherapistduringtheclinicalinteraction)。如同佩奇博士所言,在他「預見臨床工作者可運用這些技術時,並未意圖發展出一個新的理論」。多重迷走神經理論誕生自「迷走神經和佩奇博士當時測量的頻率,為何可以做為新生兒心理彈性,同時又是風險的指標」這個問題,透過解開謎團(它現在被稱為迷走神經悖論),佩奇博士創造出了多重迷走神經理論。以下三個組織原則可說是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核心。
 
   1-
階層(Hierarchy):自律神經系統通過三種途徑回應身體感官和外在環境的訊號,這三種途徑以特定順序運作,且以可預測的方式回應挑戰。三種途徑(與它們的回應模式)以演化順序排列,從古老的到最新的,分別是背側迷走神經(不動immobilza-tion)、交感神經系統(動員作用mobilization)與腹側迷走神經(社交與連結)。
 
 2-
神經覺(Neuroception):這是一個由佩奇博士所創造的詞彙,用以描述我們面對來自身體內、周遭環境、和他人連結時,各種安全、危險、威脅生命的訊號,自律神經系統回應的方式。與感知不同,這是「不透過覺察的偵測」,一種深藏在意識思考之下的皮層下經驗。

 

3-共同調節(Co-regulation):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將共同調節視為生物學上至關重要的:為維持生命而必須被滿足的需求,我們透過自律神經狀態的交互調節而感到安全,進而產生連結,並創造可信任關係
 
  
我們可以將自律神經系統想成生活經驗的基礎,這個生物資源是所有一切經驗的神經基礎。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中移動轉向、後退、有時連結有時孤立,都是由自律神經系統引導的。在共同調節關係的支持下,我們變得有心理彈性,讓我們在失調的關係中成為生存的大師。在每段關係中,自律神經系統都在「認識」這個世界,並藉由調頻,形成連結或保護的習慣。我們的希望來自於認知到,雖然早期記憶形塑自律神經系統,但現下的經驗也可以重塑它。當大腦為了回應經驗與環境而不斷改變,自律神經系統同時也在經歷同樣的刺激,而我們可以試圖去影響它。當一個人的神經系統發出接觸和共同調節的需求,共振、共鳴會帶來連結的經驗,而調頻失誤則激起自我保護的經驗。安全或危險的信號會從一個自律神經系統傳遞到另一個,邀請調節或增強反應性。如果是伴侶、夫妻類的案例,很容易便可以觀察到增強反應在意見不合時快速升高,兩個神經系統之間的危險信號會觸發保護的需求。相反的,調和治療師和個案之間的關係則依靠安全的信號與各自自發的連結邀請。
 
  
人類亟欲了解行為的「為什麼」,我們將其歸咎於動機、意向和分配,社會則用創傷後生存者經歷危機時的行為來做出評斷。我們依然太常責怪受害者屈服卻不試著反抗或逃開,也太常用一個人做了什麼來認定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創傷後生存者經常想著「這是我的錯」,並在心中尖酸刻薄的批評自己,而這正反映了社會對他們的看法。日常生活中與朋友、家人、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互動定義了我們,我們也用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來評斷自己。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讓治療師能用神經生理學的視框來理解為何人們以特定模式行動,透過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我們知道了行為是自主和有適應功能的,並且由不為意識掌控的自律神經系統產生。這代表的是自律神經的能量轉為保護模式,而非大腦進行認知上的選擇。當我們有了這一層認知,就能更貼近、同理創傷後生存者的經驗。

 

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原則是──任何反應都是為了生存。不論一個行為從外人的角度看來有多麼不協調,從自律神經的角度來看,卻是一種為了適應和生存的反應。自律神經系統不會做出自律神經好壞的判斷,純粹只會衡量風險和尋求安全。幫助個案理解並欣賞自律反應的保護意向,能夠減少創傷後生存者常會感受到的羞恥與自責感。當我們提供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觀點,而個案也好奇自律神經系統所感受到的安全與危險的線索,就能夠將自律反應視為一種勇敢、值得憐惜的生存反應。
 
  
創傷治療師都知道,有效的治療建立在「感知比現實重要」的理解上。是個人對於經驗的感知,而非事實,導致創傷的後果。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告訴我們,早在大腦創造出一個事件的意義前,自律神經系統便已評估過環境並給出能適應與生存下去的回應。神經覺先於感知,故事是隨著狀態發展出來。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對於「發生了什麼事?」這個重要的問題,並非是記錄下事發經歷的所有細節,而是從自律神經反應學到些什麼,個案現在受苦的原因是可以在他們自律反應的歷史當中找到的。
 
  
治療的目的在於帶入腹側迷走神經的資源,以徵召社交連結系統中,支持促社交行為(pro-social)的神經迴路。社交連結系統是我們的「臉心」連結,由腹側迷走神經(心臟)和臉部、心臟的橫紋肌之間的連結形成,臉部、心臟橫紋肌控制了我們看起來如何(控制表情)、我們如何聽(聽覺)、如何說話(發聲)。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便是透過社交連結系統接收與送出安全的信號,在治療環境與療程中,創造可支持社交連結系統的心理狀態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如果我們並不安全,就會長期處於評估和防衛的狀態中」。腹側迷走神經的狀態與神經覺的安全感受掌控了連結、好奇和改變的可能性,多重迷走神經的治療有以下四個特點:
 
1
‧認識自律神經表現的狀態。
2‧尊重適應的生存反應。
3‧調節或共同調節至迷走神經腹側分支的狀態。
4‧重新說故事。
 

以下「給初學者的導覽」是給治療師的友善閱讀導引,同時也是介紹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給個案的簡易方法。

給初學者的導覽──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生來就需要連結的世界。隨著我們呼吸的第一口氣,開啟了一個長達一生的任務──在身體、環境以及與他人的關係裡感到安全。自律神經系統是我們的專屬監控系統,永遠處在守衛中,不斷問著:「這裡安全嗎?」它的目的就是感測安全和風險,並感受周遭人事物與我們的連結以保護我們。這種感測遠在意識感受和控制之外,佩奇博士知道這並非透過感知而來的覺察,於是創造了神經覺這個詞來描述自律神經系統感測安全、危險和威脅生命的信號,並排除了大腦思考的過程。因為人類是創造意義的存在,神經覺這個無法描述的經驗就形塑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系統是由兩條主幹形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並通過三條通路來反應信號和感覺。每一條通路都有獨特的回應模式。通過這三條通路,我們能「服務生存的需求」。
 
交感神經位於脊髓的中段,是一條做好準備讓我們隨時都可以行動的通路。它會回應危險的信號,也負責釋放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能給我們能量戰鬥或逃跑。
 
而在副交感神經的部分,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則關注於兩條通路,這兩條通路都經過一條名為迷走的神經。迷走意思是「流浪者」,這命名恰如其分。從腦幹、頭顱的最底下,迷走神經往兩個方向延伸──向下經過肺、心臟、橫膈膜、胃,另一條則向上連結脖子、咽喉、眼睛和耳朵。
 
迷走神經分為兩個部分:腹側迷走通路和背側迷走通路。前者回應安全的信號,同時也支持安全參與和社會連結;後者則會對極端危險的信號做出回應,將我們帶離與其他人事物的連結和覺察,並進入癱瘓的保護狀態,這些都不在意識的控制範圍內。我們感到麻木、難以動彈或「不屬於這裡」時,就是背側迷走神經在主導我們的身體。
 
佩奇博士區分了自律神經系統內回應的高低程度,而且其與我們物種的演化程度相關聯。原始的副交感神經背側分支和不動的反應,來自於古老的脊椎動物祖先,同時也是最古老的通路,再來才發展出交感神經和動員反應。而人類身上最後演化出來的則是在副交感神經上的腹側分支,這是哺乳動物所專有的,也讓我們有了社會交際的模式。

當我們牢牢地被腹側迷走神經保護,我們會感受到安全與連結,平靜而樂於社交。危險的感覺(神經覺)則會將我們從這個狀態中拉出,回到演化過程中的交感神經反應,這時我們會動員起來,對威脅採取行動,因為採取行動可以幫助我們回到安全和樂於社交的狀態。當我們感到被困住,無法從危險逃脫時,背側迷走神經會將我們拉回到演化的起點,這時我們動彈不得,關機以求生存。如果從這裡想找回安全感和樂於社交,會是一條又長又痛苦的路。
 
自律神經的階序
 
讓我們將自律神經系統想像為階梯。當我們在這階梯上上下下,經驗會有怎樣的變化?
 
階梯的最上層
 
安全而溫暖是什麼模樣?強壯而溫柔的手臂。緊緊依偎,共享淚水與歡笑。自由的分享、留下或是離開。
 
安全與連結是自律神經系統在演化上最新發展出的部分,我們的社交連結系統活躍於副交感神經腹側分支。在這個狀態下,我們的心跳規律、呼吸深而長,一臉友善,也可以專注於對話並屏蔽惱人的噪音。我們視野寬廣,與他人、這個世界產生連結。我也許會將自己描述成快樂、積極、充滿好奇心的,而這個世界是安全、有趣而和平的。在自律神經階序的最上層,我與我的經驗連結,也能接觸他人,在這狀態的一些日常生活經驗包括有組織性、跟隨計畫、關心自己、花時間玩樂、與他人一起做事、在工作上充滿成就感、生活規律也能掌握生活。身體狀況上則是有著健康的心臟、血壓正常、健康的免疫系統降低了生病的可能性、良好的消化系統、優質而充足的睡眠,以及幸福的感覺。
 
從階梯上往下
 
恐懼向我低語,我感受到它強而有力的訊息。移動、採取行動、逃離。沒有人可以信任,沒有安全的地方。

自律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分支活躍於我們被不安攪動時──某件事物觸發了危險的神經覺。我們採取行動,或是戰鬥或是逃跑。在這個狀態下,我們的心率加速、呼吸短淺、掃視周遭環境以偵察危險。我們「在行動中」。我也許會描述自己為焦慮或生氣的,也感受到腎上腺素的衝動使我難以平靜。我只聆聽危險的信號而忽略友善的聲音,這個世界也許是危險、混亂、充滿惡意的。此處的交感神經動員狀態是使人在自律神經階序上往下走一層,倒退回到演化的前一個狀態,也許我會相信:「這個世界是危險的,我須要保護自己免於傷害」。某些日常生活的問題可能造成焦慮、恐慌、易怒、無法專注或沒有按照計畫進行,以及苦惱於人際關係。在健康上可能造成心臟疾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睡眠問題、體重增加、記憶損害、頭痛、慢性頸椎疾病、背肩緊繃、腸胃問題,以及免疫功能下降使人處於更容易生病的狀態。
 
階梯底層
 
我處在黑暗和禁斷之地,沒有發出一點聲響;我既渺小又沉默,幾乎沒有氣息。我孤身一人,沒有人會找到我……
 

自律神經反應中最古老的通路即是副交感神經背側分支,那也是最後的手段。當其他方法都失敗,當我們被拋棄、什麼行動都沒用,「最原始的迷走神經」會帶領我們走進封閉、癱瘓、與外界隔離。這裡是自律神經階序的最底層,與我相伴的只有孤獨、不感受、不願知、近乎不存在的存在。我也許會描述自己為絕望、被遺棄、模糊不清、疲憊到難以思考或行動的。這個世界是空洞、死亡和黑暗的。在這個最古老的演化發展上,我的身心都轉換成自我保存模式,我也許會相信:「我迷失了,沒有任何人會找到我。」某些日常生活的問題可能會變得充滿疏離感、記憶出現障礙、頹喪,也沒有任何能量面對日常生活的挑戰。這個狀態下的健康狀況可能會出現長期疲勞、纖維肌疼痛、腸胃問題、低血壓、第二型糖尿病,以及體重增加。

在階梯上的日常移動
 
現在,我們已經探索了在自律神經階序上的每個地方,接著來思考我們如何在階梯上下移動。我們所偏好的地方是在階梯的最上層,如同強尼‧納許(JohnnyNash)〈現在我能看得更清楚了〉(ICanSeeClearlyNow)這首歌的歌詞:「現在我能看得更清楚了,雨過天晴,我可以看見所有在我道路上的障礙,使我盲目的烏雲已然消散」。腹側迷走神經是充滿希望和資源的,讓我們得以活著、愛人和歡笑,但並非是一個完美無暇的世界,而是一個我們有能力可以認知困難、找出支持我們的力量和解決之道,並發展出有條理回應的世界。當我們感到不輕鬆,預期會有危險時,會往階梯下層走,進入行動,期待行動能給我們足夠的空間喘息,讓我們能夠爬回階梯安全和連結的高處,但若我們跌落到階梯最底層,將看似再也無法觸及在高層的希望和安全。
 
在現實生活中,在階梯上下移動的實際樣子看起來會是怎麼樣?請思考以下兩段案例。
 
我正開車前去工作。我享受著早晨的同時,一邊聽著廣播(階梯的最上層),但此時,警笛聲突然從身後響起(快速從階梯上往下掉)。我感到心臟加速,開始擔心是否有違規(維持在階梯的下層),我在路邊停車而警車則從旁疾駛而過。我重新開車上路,同時感覺心跳正在回復正常(往階梯上層爬升)。到工作地點後,我已經忘記了今早的事件,也準備好開始一天的行程(階梯的最上層)。

我正在和朋友一邊享用晚餐一邊聊天,開心的和一群我喜歡的人在一起(階梯的最上層)。話題聊到假期,我開始比較我的處境與他人的處境。我對於自己無法負擔起一次假期感到生氣,我的工作並沒有給我足夠的薪水,我有許多尚未付清的帳單讓我負擔不起一次的假期(快速從階梯上往下掉)。我向後靠並看著我的朋友們繼續談論旅程和行程規劃,對話在我身後持續進行著,而我脫離了對話,並開始覺得自己變得透明(封閉自己,也開始往階梯的下層移動)。朋友們都沒有注意到我的沉默,我只覺得我與其他人格格不入,這個夜晚也結束了。我回到家,蜷縮在床上(處於階梯的最底層)。隔天早上醒來後,我不想起床也不想去工作(依然在階梯的底層),但我又擔心如果不起床會被開除(有了一點能量也開始往階梯上層移動)。最後我工作遲到了,被老闆唸了幾句,我回了他幾句氣話(以更多的動員能量往階梯上攀升)。我想清楚了,我受夠了這份工作,也打算找一份新工作(仍在往上攀升)。我開始思考有什麼技能會對新工作有幫助,也讓我能還清帳單,甚至可以去度個假。我與一位同事一起吃了午餐,我們聊了很多工作上的事,以及我們未來的夢想(回到階梯的最上層)。

 

生命,在反對生命的鬥爭中閃爍《療癒創傷,我如何是我》書評

創傷治療,從神經學角度去了解心理現象或拓展臨床工作,即使不是顯學,也是這個時代的心理治療工作者或多或少要涉獵的知識體。《療癒創傷,我如何是我:多重迷走神經的心理治療與應用》以「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想要勾勒一張尤關身體感受與反應的神經地圖,這個地圖指出了生物為了「生存」而必須在創傷時運作起層層的「保護」,這些保護可能讓我們與人與世界多了隔閡、或令自己都搞不懂自己、事事變得不再對勁,但這不是你的錯!

 

作為一個精神分析咖,我原本不敢說自己有多大的信心去推介這本書,但我的確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在這堆神經的運作中看到一種精神分析的思考。因此,下面我會盡可能用簡單的話語,加一點分析的術語,來介紹多重迷走神經的三個階層。

按作者 Deb Dana 所述,人類有三種按演化時間順序排列的神經:
1)背側迷走神經,最古老的副交感神經,它源自於古老的脊椎動物祖先,透過非動員模狀態關閉身體系統來保存能量;
2)交感神經系統,偵測危險訊號,隨時動員身體去「戰」或「逃」;
3)腹側迷走神經,最新近的副交感神經,是哺乳動物所專有,並給予我們共同調節的能力,如社交投入。

 

現在我試著把順序反過來談──

在「腹側迷走神經」的社會連結與安全參與層面,這是一種佛洛伊德所說的「生之本能」(性)的呈現,滿滿是人與人信任的依賴、渴望連結、與環境互動的狀態表現。這也是因為交感神經判斷世界是安全和有趣的,它抑制了去戰或逃(攻擊)的力量,「死亡本能」在這時候基本是沉默的、暫時無用武之地。

 

但一些(創傷)事件的發生,可能在心裡(潛意識裡)種下恐懼,那麼「交感神經系統」就會以動員狀態接管了身心的反應,人們處在莫名的「焦慮」中,隨時要採取戰鬥或逃跑,因為被激活的交感神經系統判斷世界也許是危險、有惡意的,我們需要保護自己,而很多時候這個狀態的人們就顯得神經兮兮、有點強迫或偏執!

 

如果戰贏了、逃對了,人們的確會往上面的連結層面回去(腹側迷走神經),失敗了則又回來戰與逃。這就有點像佛洛伊德描述的,人是一種衝突的主體,愛與恨、性與攻擊、連結與破壞的力量總是在來回糾纏。在人生大部份時間裡,「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其實都是以混合的方式呈現。

最後,當戰與逃等方法都不再管用,現實或心理一再處於無法解決的折磨中,人為了自保自救(一種種族保存本能),就會啟動最原始的手段:「背側迷走神經」的非動員狀態。

 

它仍是對危險信號作回應,但像是消極的假死、放爛、斷線、從思考功能中登出,即把人從與其他人事物的連結中帶離開,自我隔絕或解離,進入一種崩塌自毀的保護狀態。這時候心理感受上就是:不會有人懂我的孤獨與痛苦、被拋棄、無望、麻木、模糊、近乎不存在的存在。

 

這種自我攻擊般的狀態,很像佛洛伊德說的「死亡本能」用在自我身上時的樣貌,即憂鬱、恨自己是廢物但只能如此、自虐、沒有能力再去投資愛到別的事物身上。然而,在神經的角度看,這其實一種透過有機體的崩塌與封閉,來保存生物能量的方式(至少還活著),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鎮痛劑,好讓人們不再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痛。因此,這在身心意義上,仍是一種少量的「生之本能」在「死亡本能」主導的中所拼命作出的掙扎。

 

這便讓我想起佛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1923)第四章結尾部份的一番話:

 

「死亡本能在本質上是緘默的;生之本能則時常發出生命的吶喊,但這吶喊也會從反對生命的鬥爭中發出……

 

生之本能不只在風和日麗時叫囂:「跟我認識、交朋友、跟我相愛!」,也居然會在嚴峻寒冬時說著:「不要理我,不要找我,我孤單我寂寞我冷,但就讓我放棄與睡死!」這樣奇怪的話。

 

我也差點忘了,佛洛伊德在投身心理治療之前,本身就是一名神經學家(neurologist),他的理論如果大體上是走在對的方向,那如果能夠跟當代的神經學觀點互相共振,好像才是正常的嘛!

 

《療癒創傷, 我如何是我: 多重迷走神經的心理治療與應用》讀後心得--神經覺是什麼

書中從多重迷走神經理論開始介紹,神經覺是神經系統本能感受周圍環境的能力,對於自我調節和共同調節伴有重要角色。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自律神經系統是甚麼 .

自律神經系統是由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所組成。交感神經位於脊隨中段,會回應危險的訊號並釋放腎上腺素,提供我們能量去戰鬥或逃跑。

副交感神經中的兩條通路會經過一條名為「迷走」的神經,往兩個方向延伸,向上為腹側迷走通路,連結了脖子、咽喉、眼睛及耳朵,負責回應安全的訊號,感受社會連結;向下為背側迷走通路,經過肺、心臟、橫膈膜及胃,回應危險的訊號,並進入癱瘓的保護狀態。此系統掌管了整個身體,讓我們為了生存而行動。

透過多元迷走神經理論,我們了解到行為是自主且有適應能力的,並且由不被意識掌控的自律神經性統所產生,潛意識將自律神經的能量轉為保護模式,而非大腦進行認知上的選擇。


腹側迷走神經

交感神經

背側迷走神經

 

發展序

最新

第二古老

最古老

發展根源

迷走神經疑核

脊隨

迷走神經背核

位置

橫膈膜之上

(脖子、咽喉、眼睛、耳朵)

脊隨中段

橫膈膜之下

(肺、心臟、橫膈膜、胃)

影響器官

調節心律和呼吸頻率

調整臉部神經

調節心律和呼吸頻率

支持消化系統

(與腹側或背側其一共同運作)

消化系統

用途

回應安全信號

支持社會連結

回報危險

釋放腎上腺素

回應危險信號

脫離社會連結

生存機制

社交連結系統產生活力

戰鬥或逃跑

運用動作自我保護

透過癱瘓與靜止

來保存能量

狀態

平靜、快樂

積極、放鬆

專注危險及維持警戒

緊繃與對立

解離、麻木

凍結、絕望

觸發點

感到安全

受到威脅

橫膈膜之下的創傷

(虐待、性創傷、疾病、外傷)

可能引發身體變化

支持惻隱之心

降低壓力、增強免疫功能

姿勢僵硬、騷動不安

身體呈現逃跑狀態

慢性疲勞、消化問題

心理問題(鬱悶、社交疏離)

 

 

=迷走神經剎車的意義 .

腹側迷走神經會透過心臟的調節器「竇房結」來抑制心律。在面對一天的挑戰時,人體會仰賴迷走神經來放鬆和重新投入,例如心臟跳得太快時,竇房結就會抓緊剎車,讓心律回歸平靜;而神經感受到不安全時,腹側迷走神經就會放鬆讓更多交感神經湧入系統,使得身體充滿活力,因此我們能迅速且緩和的面對轉變、回歸平衡。

=缺少腹側迷走神經調節會造成甚麼狀況 .

若新生兒缺少腹側迷走神經,則需依賴新生兒監護室內的各種機器和線路來取代腹側迷走神經的功能;當成人缺少腹側迷走神經,會面臨許多健康問題、影響人際關係,並讓日常生活中充滿痛苦。另外不論年齡大小,只要缺少腹側迷走神經調節,人體都會自動透過背側迷走神經的「保存狀態」及交感神經的「激發」來調節狀態。

=神經覺是甚麼 .

神經覺是人們透過反射性本能來感受周遭環境的能力,當大腦理解並做出判斷之前,神經覺通常早已得知情況並發生回應,且神經覺的某些特徵會鑲嵌在我們的神經系統中,經由不同方式觸發。

 

透過神經覺的處理,自律神經系統可以更好的應付風險並採取行動:當一個人的神經覺感到安全時,就能進入社會連結狀態,相反地當神經覺感到被威脅時,身體就會開啟戰鬥或是逃跑的狀態,若威脅太強大時,身體將自行進入凍結和關閉的狀態。

=共同調節的重要性 .

人們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就活在連結之中,透過共同調節產生歸屬和安全感,並進行社交連結。若童年經驗沒有滿足這些基本需求,可能導致成年後發生替代性經驗或是遺漏性經驗的創傷,干擾共同調節技巧的發展,使得人們感到孤獨、不快樂,而交感神經會因此產生活躍,自律神經系統將持續維持在生存模式,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

 

在面對共同調節經驗缺失的個案時,治療師應給予足夠的安全感,邀請個案進入安全的腹側迷走神經中,並請他們辨別連結的時刻,當個案體驗到新的共同調節經驗,能夠使他們開始建立新的自律神經模式,展開不同的生活樣貌。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好的生命品質需要以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構築,才能讓生命活出美好。─ 沙拉斯特

 

《療癒創傷, 我如何是我: 多重迷走神經的心理治療與應用》讀後心得下--繪製自己的自律神經地圖

自律神經地圖包含三種:個人剖面地圖、觸發者與微光地圖以及資源與調節地圖,通常會透過階梯的意象來呈現安全感的轉換。階梯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都代表一種自律神經的狀態,最下層為背側迷走神經,視為階梯的根基,往上攀升會來到中間階層的交感神經,在這一層會充滿各種能量,而最上層為腹側迷走神經,比擬為「家」-最安全的地方。

=繪製自律神經地圖的目的

讓個案用身體詳述反應、信念、情感和行為的方式,以闡明他們從「安全、危險及生命威脅」這三種活躍狀態中看世界的經驗。透過繪製地圖的過程,能夠瞭解個案自律神經系統的實際樣貌,幫助個案知道他們位於哪個自律神經階序上,並建立自主意識的習慣。

個人剖面地圖

       治療師會先邀請個案完成背側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因為這是大部分人較熟悉的路徑,接下來會引導個案調整呼吸來恢復能量、提供社交連結系統,讓個案離開背側迷走神經,透過腹側迷走神經的「安全和樂於社交」來收尾,感受從身體核心到每一寸肌膚的感覺。

       當個案完成了每一個欄位,請他們完成兩個句子:「我是…」與「這個世界是…」,可以呈現他們對各狀態的核心信念,對自己產生新的看法,並邀請個案按照繪製地圖的順序來分享每個部分,治療師可以因此瞭解到個案的身體、行為、信念是如何,並一同感受到狀態的切換,共同發掘在狀態間移動的難處或彈性。

       透過個人剖面地圖可以幫助個案思考哪個狀態最常主導他們的日常生活,學會如何客觀中立的看待自己。治療過程中會被個案所處的階層影響,治療師也能透過地圖評估安全感與風險,瞭解個案處於地圖的何處。

 

療癒創傷 多重迷走神經Polyvagal Theory 【楊

 

=觸發者與微光地圖

觸發者被定義為激發交感神經和背側迷走神經的危險線索,而微光則是從腹側迷走神經中出現的安全線索,這張地圖的繪製過程將會聚焦在個案於三種狀態中的經驗,幫助他們學習甚麼會激發特定的狀態切換,也了解到自律神經系統是可預測的。當他們能夠覺察各狀態中的催化因素,將能覺察到自己在各狀態間的移動。

 

繪製這個地圖的過程會讓個案專注於理解身體、環境和人際關係,發生了甚麼導致自律神經狀態切換,探索「是甚麼帶我到這裡?」。通常會先從觸發者開始繪製,因為這將是帶領個案前來治療的原因,且是最容易辨認的,當交感神經與被側迷走神經繪製完畢後,再探索微光。

 

幸福並非僅是過著沒有困難的生活,還必須具備能量,多重迷走神經讓我們了解生理和心理福祉之間的關聯,也知道如何辨認危險線索,以及提供安全線索。

療癒創傷 多重迷走神經Polyvagal Theory 【楊

 

=資源與調節地圖

此地圖分為人際互動調節與自我調節,用來幫助個案認識他們的調節模式,瞭解到甚麼行為能讓他們離開交感神經及背側迷走神經,並維持在腹側迷走神經中。

 

繪製過程也會先讓個案從最熟悉的狀態開始,最後再完成腹側迷走神經的部分。當個案在繪製地圖時,可能發現自己缺乏的人際互動資源,並衡量效益、結果,透過地圖上的資訊探索如何增加資源。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找到一些資源而感到滿足,但有些人會發現自己僅有極少的資源感到沮喪,在治療過程後,每個人都能建立無數的資源,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源來滿足他們的自律神經系統。

 

 

療癒創傷 多重迷走神經Polyvagal Theory 【楊

 

 

當個案熟悉繪製地圖後,他們也會對周遭的人的自律神經狀態感到好奇,能因此更了解自己及他們的行為。一旦我們熟悉這些地圖資源後,階梯的架構就會變成有效的工具,讓個案得以持續練習自律神經覺察,從治療過程中學習用嶄新的方式重塑神經系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