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IC=以史為鑑,智者投資:從歷史與人性談投資智慧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第一部分:為何投資不只是投資?
在學習投資的旅程中,我們會發現純粹的投資技巧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能夠讓人建立長久穩定的投資策略,乃至於財務自由的關鍵,往往涉及經濟學、心理學、歷史學,甚至哲學與靈性層面。投資不只是金錢遊戲,它是一種對世界運行方式的理解,更是一種與自身價值觀對話的過程。
投資之所以難,是因為它與人性密切相關。市場的波動,往往源於人性的貪婪與恐懼,而我們自身的決策,也容易受到偏見、認知侷限、群體行為等影響。因此,若我們能夠掌握歷史的發展脈絡,理解人類行為的規律,則能在投資決策中少犯錯誤,並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長期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從歷史看投資——三次革命的啟示
1. 認知革命:投資的心理建構
約七萬年前,智人發展出語言與想像力的能力,這使得人類能夠相信抽象概念,例如宗教、法律、金錢和市場。這一能力不僅促成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影響著現代的投資市場。例如,投資市場本質上是由「信任」構成的:我們相信貨幣有價值、相信股市能夠增長、相信企業能夠發展。因此,投資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投資者能否看透市場的集體心理,並運用這種心理預測市場的未來走向。
2. 農業革命:長期穩定勝過短期投機
農業革命約於1.2萬年前發生,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從遊牧採集轉變為定居農耕。這一變革的核心啟示,是穩定與長期規劃的重要性。在投資領域,這與長期投資的概念相符:短期投機雖可能帶來巨大利潤,但風險極高,而穩定的長期投資策略則能讓資產穩健增值。成功的投資者往往選擇優質標的,耐心持有,透過時間的力量獲得回報。
3. 科學革命:知識與資訊是最重要的資本
約五百年前的科學革命,讓人類學會質疑、探索未知,並利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與驗證。這與投資極為類似——投資成功者往往依賴精確的數據、深入的研究,而非盲目跟風或道聽塗說。今日的市場更是資訊戰場,誰能夠掌握最新、最準確的資訊,誰就能獲得優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投資決策中的理性與感性
=案例:2020年股市暴跌與回升
=背景: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全球股市出現劇烈震盪。許多投資者恐慌拋售,導致市場大跌。然而,隨後市場迅速反彈,甚至創下歷史新高。
=人物: 張先生,一名40歲的中產階級投資者,在市場大跌時陷入恐慌,計劃拋售所有持股,以避免進一步損失。
=地點與時機: 2020年3月,美國股市在短短一個月內下跌30%,市場恐慌情緒達到高峰。
=決策與結果: 張先生的朋友——一名經驗豐富的投資者,提醒他:「股市的短期波動無法預測,市場總是會回歸基本面。」受此啟發,張先生決定冷靜分析市場,並在低點買進優質標的。最終,在一年內,他的資產增長超過50%。
=啟示: 這個案例顯示,市場的波動與人性密不可分,而成功的投資者能夠在恐慌與貪婪之間保持理性,做出符合長期利益的決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投資智慧的十個核心原則
1. 理解市場是人性的延伸——市場並非完全理性,而是由人類的情緒與認知偏誤所驅動。
2. 長期投資勝於短期投機——歷史顯示,耐心持有優質資產比頻繁交易更能帶來穩健收益。
3. 分散風險,避免孤注一擲——農業革命告訴我們,單一作物容易失敗,投資組合也是如此。
4. 控制情緒,避免衝動決策——市場下跌時恐慌賣出,市場上漲時貪婪買進,都是投資大忌。
5. 科學投資,數據為王——基於數據與研究做決策,而非聽信媒體或朋友的建議。
6. 信任但驗證——就像科學革命一樣,不要盲目相信市場或權威,而應自行驗證資訊。
7. 學習歷史,預測未來——雖然歷史不會完全重複,但它會押韻,過去的市場規律能為未來提供參考。
8. 理解經濟週期與趨勢——市場有高峰與低谷,理解經濟週期可以幫助做出更好的決策。
9. 找到自己的投資哲學——每個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不同,應根據個人特質與目標選擇合適的策略。
10. 靈性層面的平衡——金錢並非唯一的成功標準,真正的投資應該服務於人生價值,而非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從歷史中學習,成為智慧投資者
投資是一場終身學習的旅程,既需要理性的分析,也需要感性的體悟。透過歷史的視角,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理解市場的運行邏輯,並在動盪時保持冷靜。最終,真正成功的投資者,不只是財富的累積者,更是智慧與價值的創造者。
無論市場如何變動,請記住: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最終勝利的永遠是那些懂得適應、耐心等待機會、並保持理性與靈性平衡的人。
閱讀經典 鑑往知來 在學習投資的路上,我認知到:其實投資的技巧只是投資旅程的一小部分。另外還有很多知識值得我們去深究、學習。經濟學、心理學、歷史等領域,都是帶領我們更認識這個市場、乃至於這個世界的一塊拼圖。剛好博客來近期推出了這一個套書的折扣,就決定收藏下來了。 |
使用非常宏觀的角度,描述這個世界從起初大爆炸(假設)到現在所發生的事情。由於可切入的層面太多了,所以故事聚焦在有了人這個物種後,對於地球帶來轉變的歷史。 以「智人」這個特別的「人種」在地球上帶來的「三次革命」和「人類融合統一」四大標題為主軸,勾勒出人類在過去歷史發生的事件樣貌,推論出一些我們不曾想像過的歷史觀點。 |
|
重要概念 人類長年以來的歷史是從各種不同角度切入,談到人類在歷史中因著「想像」所形塑而成的世界樣貌。舉凡權力、科學、宗教、生態、政治、未來、快樂…的議題都討論到了。
|
認知革命 「討論虛構的事物」正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 時間:約 7 萬年前 里程碑/特色 思考:創造能力、冒險征服、生活於虛實交織的世界:信念、信仰、社會 用火:改變環境、飲食習慣、生理構造進化 語言:提升存活能力、八卦散播、交易、連結更大的社群 導致結果:物種大滅絕 |
農業革命 舊的生活方式注定要凋零 時間:約 1.2 萬年前 里程碑/特色 生活模式改變:移動式(採集、狩獵) → 定居式(農耕) 想像建構的世界:法律、人權、自由、平等、資本主義、浪漫、消費主義 紀錄:發明文字、數字 導致結果:歷史無從正義(階級、種族、性別、動物) |
人類融合統一 我們之所以研究歷史,不是為了推知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 趨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元素 經濟:建立於「信任」的貨幣系統 政治:全球帝國的趨勢 宗教:綜攝(一神、多神、二元、泛靈信仰)→ 人文主義宗教(自由、社會、進化) 結論:二元混沌理論 → 未來會受到預測而影響,所以未來無法預測。 |
科學革命 知識就是力量 時間:約 500 年前 三具引擎:科學、帝國主義、資本主義 心態:承認無知 → 和意識形態(政、經、宗教)結合取得資源,形成系統迴路,高速發展 科學&帝國主義:帝國強權承認無知而探索、殖民各大洲 |
|
科學&資本主義:信任和成長結合成無法停止轉動的巨輪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上帝國、西印度的 Wall Street story 西班牙:哥倫布的金主 → 股份有限公司 → 創立證券交易所 英盛法衰:英國東印度公司、密西西比泡沫 → 引發法國大革命 工業的巨輪:能源轉換的革命、第二次農業革命 永遠的革命: 社會革命的歷程:家族地方勢力 → 國家(民族)、市場(消費)力量取代之 全球帝國趨勢,和平主義抬頭 → 戰爭減少,一但發生易受關注 幸福快樂的日子 主觀感受:生理(生化)層面、心理(賦予意義)層面 放下主觀感受、追求真我 智人末日: 基因工程、半機械人工程、數位生命 人類究竟想要什麼?不安躁動的人成為全能神? |
=人生觀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 Charles Dickens 我面對這個世界的心態更加的謙卑。 這股感受,是和過往閱讀任何類型的書籍不太一樣的。過往的知識建構過程,比較是傾向於:明白在知識的某一塊拼圖拼湊起來的喜悅感,或是知道自己又開發了一些新的興趣圈或是研究方向;《人類大歷史》帶給我的震撼是一種深深的無知感,而且這個無知感可說是集體的無知,就像全人類坐在一台高速衝往未知目的的列車而不自知。回頭看這輛列車行進的過程中有驚奇、創造,卻也帶來了不可逆的物種終結、資源消耗、各樣毀滅、與不可知(不負責任)的未來。 然而這個命題實在太大,絕對沒有完美解答,也絕非全球領導人合力起來可以處理面對。光是一個氣候變遷的問題人類都無法搞定了,我們還能期望什麼呢? 隨著心智漸長,意識到有些事是盡一人之力、甚至眾人之力都無法解決的時候,人們會有什麼想法呢?還是沒有想法呢?抑或是完全沒有意識到呢? |
|
世界觀 承認無知、探索未知、連結知識、槓桿效應。 本著「好奇心」去探索未知,不是完全沒有風險的一條路,而人生也是一樣,如果只是埋頭於自己的小圈圈,沒有意識到要抬頭看看周圍發生了什麼事,產生了何等變化,那就容易導致悲劇的故事。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乃至近代的中國史,都是典型的例子。 科學與資本主義的段落,我看見了形塑現在世界經濟樣貌的歷史。對於正在研究投資理財的我真的是獲益良多。資本主義是大勢所趨,即使是宗教領袖或是衛道人士也無法抵擋這股洪流。身為平民百姓的我又該如何自處? 從了解歷史故事中,總是可以看到一些規則可循。這個規則猶如人的呼吸脈動一般,透過更多的了解歷史、定位自己在當代所處的政經環境,以謀求一己容身之處。 |
價值觀 這是一個想像的世界 形塑每個人在這一生當中,看待自己在歷史洪流中,應如何自處、定位自己 書中很多價值觀是作者以宏觀歷史帶出來的結論,而有部分是推論。要分辨出來兩者的差異,我認為需要一些時間和智慧。 原始人類的生活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生存而呼吸、移動、採集食物。但是因著我們有著奇妙的智慧,才創造出不同於其他物種的世界。而推動這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 其實全都是人類想像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而真正不變的只有形塑這個世界的物理定律,然而這些物理定律,終究無法辦法解答這個世界為何如此運作,即使是牛頓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也只能解釋部分現象。潘朵拉盒子至今無法開啟。 幽默的是,這些物理定律至今科學家們仍無法找到一個完美的、一體適用的解答。牛頓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都各有其限制,當試著套到某處解釋的時候,往往就不成立了。 我覺得冒險家探索世界、科學家窮盡真理的過程就很像人們一生在追尋生命意義的過程。會不斷的突破和跨越某些限制(倫理道德層面),然而一但跨越,通常就無法回頭了,也往往造成了無法想像的毀滅,就像如今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有些存在的事實,大眾選擇視而不見,反而讓自己持續沈浸在一個想像的世界嘻笑玩樂。 |
寫在最後 閱讀歷史時,不要只關心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發生了什麼事,還要讀懂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如何閱讀一本書》 從求學時代對於歷史一向興趣缺缺的我,對於這本厚厚的歷史書卻是愛不釋手,一頁接著一頁停不下來。 由於很久有沒有閱讀歷史書籍,我發現和看過往閱讀的實用型工具書比較起來,這種歷史書籍消化的方式變得不太一樣,因為對我來說每個字句的歷史述敘都顯得陌生。 所以很難三言兩語的歸納出重點,這現象也呼應了在《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難以捉摸的史實」概念 – 在科學和小說之間,我們會說歷史是比較接近小說的類別。 當我理解了把書用稍微偏向小說分類的方式來看的時候,心裏其實是有一點釋懷的。因為在描述整個人類歷史的時候,試著用上帝視角來描述整個大歷史,這也是身為一個小說家在做的事情;但他畢竟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我們必須有這層意識,才能在閱讀歷史書籍享受在其中,並且同時抱著懷疑的態度。 而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四問提到的與我何干? 我想「鑑往知來」其實才是我們讀歷史書最深刻的意義,只可惜人類大腦的健忘本性,總是無法從歷史中學會教訓。 |
人類大歷史 |
以前的人類 現在的人類位於食物鏈頂端,在以前,人類跟其他動物比起來非常脆弱,雖然大腦比其他動物發達,但體能脆弱,敵不過獅子之類的大型略型動物,平常靠著採集為主,偶爾去撿大型掠食動物吃剩的殘骸挑剩的,之後人類學會用火,大大的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範圍,比起生食,熟食可以更快的消化,以前吃一塊肉要咬一個下午,煮熟之後只要花一小時,過去一些無法食用的植物,比如小麥,都可以成為人類的主食,在晚上也能夠行動,也可以用火來對付其他動物,不過光是這樣人類還是無法與大型掠食動物相爭,沒辦法稱霸食物鏈 |
想像力 兩百萬年前就有直立人這種人種開始生活在地球上,還有許多與智人不同的人類出現,在十五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智人』出現了,這時候他們跟其他人種差不多,會溝通交流、團體生活,但是這時候的智人跟現代人有基本認知上的不同,這時候的智人跟現代人之間無法溝通,一直到七萬年前左右,智人發展出了全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就跟現代人思維相近,智人發展出能虛構故事並且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想像力和說故事的能力,可以讓複數的人相信虛構的故事,而這種能力讓智人可以在互相不認識的情況下為了達到共同目的而合作,像是黑猩猩天生本能就會組成團體,由一隻雄性領導團體,彼此之間也都互相熟識,團體通常會用『我們』及『他們』來區分,『我們』就是團體中的成員,是可以合作的,『他們』是團體外的敵人,但是團體數量有一定限制,超過太多就沒辦法互相熟識,也就無法合作造成團體分裂,而智人透過虛構的故事,只要大家都相信同一件事,就算不是同一個團體的成員,那就可以變成『我們』,就算體能上智人輸給德安尼塔人,但智人可以聯合好幾個團體協同作戰,德安尼塔人的認知能力只能做普通的交流,缺乏想像力,像是德安尼塔人只能說出獅子在哪裡、有幾隻,這種現實的事情,智人可以說獅子是我們的守護神,大樹裡有神明,這種用想像建構的故事,當幾個團體的智人都相信同一件事就可以打破團體數量上限一同行動,以數量優勢擊敗德安尼塔人與其他人種,在這之後想像力更是為智人帶來更大的變化。 |
改變環境 人在偶然的機緣下發現可以種植植物獲取穩定的糧食,在這之前人類都是採集者,居無定所,在進入農業時代之後,人類開始在同一個地點定居,並且開始整地、開拓、改變環境,與以往融入大自然生活的方式截然不同,人類開始改造自然環境,把環境變成以利自己耕種的環境,建立村莊、農田,有了足夠食物、安定的場所,人口自然就會增加,這時候又需要更多的農田,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耕種範圍加大、勞力也增加,這時候的農民跟以前採集時期相比並不會比較輕鬆,反而更累,從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每當人類為了改變生活做出重大改變之後,往往會帶來另一種不便,像是農民跟以前採集時期相比食物變多但煩惱更多,農民要擔心天氣、存糧、種子、敵人來襲也無法丟下農地逃跑,要挺身戰鬥,現代人也是,以前寫一封信要花很多時間,現在有了電子郵件、line等通訊軟體,省了許多時間,但是快速回覆給人的壓力也是非同小可,其他也有許多為了讓人更輕鬆的科技,往往也會給人帶來一些額外的麻煩。 |
用想像建構秩序 前面有說到黑猩猩這種基因本能只能讓團體維持在五十人左右,人的基因也沒有大規模合作的能力,所以我們用想像的秩序來維持大團體,但因為秩序是由人所想出來的所以不中立也不公平,以前的秩序將人分為貴族及平民,領導者會宣稱神把責任交到他身上,由他代理神來維持神訂下的規則,並且執行罰則,現代神權統治已不存在,國家改以法律約束,民眾則是相信法律的約束力,但是這些概念都只存在人類的想像力之中,而且需要有人相信才能夠發揮作用,國家這個概念也是如此,如果今天群眾不相信國家的概念,國家就會瓦解,這些概念隨時代、地區有所不同,現代西方強調個人主義,自己決定自己的價值,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現代日本人就注重團體的和諧,傾向壓抑自己的真心,在中世紀個人的價值是由階級、他人的看法決定,所以貴族非常注重名譽,人在出生之後都會依照環境的規則生活,周圍的人會要求你遵守這些準則,這些傳統文化也是前人用想像力虛構出來的,一路流傳至今,而當人們開始不再相信這些文化時,文化就會消失,人類總是會發展出新的想法,如果越來越多人相信新的故事,那舊的規則就會被取代。 |
總結 覺得有興趣的就是智人以想像力崛起之後,創造了許多概念,以人類本能來說,我們還是跟七萬年前的人沒兩樣,人的演化速度實在是太慢,而我們的想像力用超乎想像的速度改變世界,從過去擊敗其他人種,農業革命形成村落、國家,在航海時代又把貸款制度發揮到極致,又衍生出股份公司,最後工業革命,科技起飛,我們現在的生活也是跟五十年前差很多,但只要想到現代人的基因跟七萬年前幾乎一樣,我就覺得不可思議,範圍實在是太廣了,像是帝國主義、科學、宗教信仰、資本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