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22假冒症候群 民眾yuki假冒消防人員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近日新聞上有一名民眾yuki假冒消防人員做急救,之後被識破,但他僅承認自己不具消防人員身份,但仍持續編造自己的故事。
Q問題1-這塊是否可以詢問是否有所謂的「假冒症候群」,

Q問題2-尤其常被假冒的身份大多是社經地位高的職業,如醫師、律師,又或者是像這種消防人員會獲得大眾讚賞的職業,會喜歡假冒的人,是否可能有什麼心理上的問題?

 

A回答

 

這是心理學與社會現象中的一個灰色地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探討這類「假冒特定身份」的行為,尤其是像你提到的,假冒的是「備受社會尊敬的職業」,如醫師、律師、消防員等。


 

一、是否有「假冒症候群」這種診斷?

 

在正式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並沒有一個叫做「假冒症候群(Impersonation Syndrome)」**的正式診斷。然而,這類行為往往可以和一些既有的心理疾病或人格特質有所關聯。例如:

 

1. 虛構性障礙(Factitious Disorder,又稱孟喬森症候群)

 

這是指一個人故意捏造或誇大身體或心理症狀,甚至進行自我傷害,只為了獲得照顧、同情、關注。

 

有些人會假裝自己是病人,或是像這位假冒消防員的人,假裝自己是專業救難人員,目的是獲得關注與崇拜,這可能屬於虛構性障礙的延伸行為。

 

2. 誇大型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這類人格的人常有過度膨脹的自我形象,渴望被讚美與崇拜,缺乏同理心。假冒高地位或英雄性角色,有時正是他們的手段之一,用來滿足他們的自我價值需求。

 

3. 反社會型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假如這樣的行為帶有操縱性,甚至涉及欺騙、詐騙、無悔意,可能就涉及反社會人格。這類人格的人不會遵守社會規範,也不在意他人權益,只要能達到目的就可以假冒任何身份。


 

二、為什麼他們偏好假冒「備受尊敬的職業」?

 

這裡面涉及一個心理機制:「補償式認同(compensatory identification)」與社會認同需求。

 

1. 補償自我匱乏

 

有些人對自己現實生活中的角色不滿,或缺乏自我成就感,因此會選擇假扮一個「更優越」的角色來填補自尊的空洞。

例如一個長期被忽視的人,可能會選擇假扮醫師、消防員,以享受被肯定、被信賴的快感。

 

2. 獲得社會肯定與英雄感

 

某些職業(例如消防員)象徵著勇氣、無私、奉獻,一旦假冒這種角色,就等於在扮演社會認可的「英雄」角色。

這種「被需要」、「被崇拜」的感覺對一些人來說極具吸引力,甚至像是一種心理成癮。


 

三、這是否算一種病態行為?

 

雖然不見得每個假冒者都構成精神疾病診斷,但這類行為常常透露出潛在的心理困擾或人格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病態特徵判斷其嚴重程度:

 

1• 是否重複進行這種行為?

一次性的「說謊」與持續性假冒是不同的行為層級。

 

2• 是否有明確目的?

如果目的是騙財騙色,則可能涉及犯罪動機;如果是為了滿足內心空虛,則可能偏向心理疾病。

 

3• 是否能意識到錯誤?

如果被揭穿後仍持續編造、無悔意,則偏向人格障礙(尤其是反社會型、自戀型)。


 

四、值得關注的社會與心理意涵

 

1. 社會環境與價值觀的影響

 

社會對「英雄」、「菁英」職業的過度崇拜,也可能讓某些人產生強烈的角色渴望與身份焦慮。當一個人認為只有扮演「重要角色」才值得被愛、被尊重時,就可能走向假冒行為。

 

2. 數位時代與「扮演文化」

 

現在是個重視形象與社群經營的時代,某些人甚至在網路上虛構身分獲取流量與關注,虛假身份變得更容易也更普遍,這種文化也可能助長這類行為的發生。


 

#結語:如何看待假冒者的心理

 

Yuki這樣的行為,若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不能簡單視為惡意騙人或單純說謊。

 

他可能有更深層的心理需求未被滿足,例如:

1• 想被認可、想要價值感

2• 想當英雄,彌補內心的無力與孤獨

3• 缺乏穩定的自我認同,透過外在角色建立存在感

 

因此,除了社會法律層面的處理(如偽冒公務員身份是否觸法),也許這類人更需要的是心理介入與輔導,從根本去處理他們內在的自我匱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