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學生請心理假好不好呢?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台灣的網站上有「大學心理假上路 喘息或濫用全憑自律」文章出來,引起熱議:包括大學心理假可以請多久、在職場或者高中生是否也可以請心理健假等,好不熱鬧!本人身為精神科專科醫師,大學社會心理學專業教授,希望將此假期設立的緣由,優點與缺點,如何可以實施的恰到好處,分享觀察的心得以及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從2016年到2010年,國小到大專院校的學生,輕生通報數,短短5年內增加了8倍,到2010年已增加到8730件。因此,學校必須嚴肅對待校園心理問題,及早發現,處理學生的心理困擾,以確保他們的心理健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台灣大專院校開始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推動心理假,讓學生在學業和生活中,出現心理精神健康問題時可以請假,尋求精神醫療專業協助。

台灣目前有近20所大專學校,實施了心理假政策,佔整體學校數量的一成左右。中山大學在前年五月,首次提出心理假政策,實踐大學也在111學年起實施,每學期最多三天,另外台師大、成功大學、臺北大學、逢甲大學、文化大學等也都陸續推動上路。多數學校都以請三天或五天為限,防止濫用情況,只有少數學校沒有天數限制。

#心理假期對學生的幫助可以在多個方面體現:

1. 放鬆和恢復: 學生在學業和生活的壓力下可能會感到疲憊和緊張。心理假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暫時遠離學業的壓力,放鬆身心,有助於恢復精力和注意力。這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整體幸福感。

2. 減輕焦慮和壓力: 有些學生可能因為學業負擔、考試壓力或人際關係而感到焦慮。心理假期可以幫助他們減輕這些負面情緒,有助於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有助於提高學生在學校和生活中的表現。

3. 促進自我認識和成長: 在心理假期中,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於自我反思和探索。這可能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目標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個人成長和發展。

4. 提升學習效果: 適度的休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心理假期為學生提供了時間去消化之前的學習內容,使他們更容易記憶和理解新的知識。這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態度。

5. 增強社交關係: 心理假期提供了學生與家人和朋友共度時光的機會。積極的社交關係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有助於建立支援系統,減輕孤獨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假期的效果可能因人而異。一些學生可能喜歡有目的地規劃和度過心理假期,而另一些可能更願意隨心情安排。此外,心理假期並不總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方法,一些學生可能需要額外的支援,如心理輔導,來處理更深層次的問題。

 

#心理假期的推行可以有助于學生或大眾更重視心理健康問題,但其效果可能因地區、文化、教育體系和個體差異而異。

1.  意識提升: 心理假期可以提高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理解。這樣的假期可能使人們更加關注心理健康問題,並鼓勵他們尋求幫助或採取積極的自我照顧措施。

2.  減輕壓力: 在一些教育體系中,學生面臨著長時間的學習壓力,心理假期可以成為緩解這種壓力的機會。這有助於減少焦慮和憂慮,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促進自我照顧: 給予人們休息的機會,讓他們有時間專注於自己的身心健康,培養自我照顧的習慣。這對於預防心理健康問題和提升整體福祉都可能是有益的。

 

#然而,心理假期的推行也有一些挑戰和爭議:

1.  長期效果: 一個單一的心理假期可能不足以解決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持久的改變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系統性的支持。

2.  社會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心理假期的效果可能因文化而異。

3.  取代性風險: 有時,心理假期可能被視為單一的解決方案,而忽略了建立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體系的需要。如果人們僅依賴於一天或一段時間的休息,而不去處理根本問題,可能無法達到長期的效果。

總的來說,心理假期的推行可能有助於提升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但這應該被視為一個綜合心理健康支持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建立健康的心理健康文化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

 

#在此,本人特別提醒要注意學生個案的隱私權。

隱私問題可能對學生申請心理假的意願產生負面影響。學生可能擔心他們的個人信息會被不當使用或泄露,這可能使他們選擇不申請心理假,即使他們實際上需要休息或處理心理健康問題。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建議,希望可以改善這個情況,提升學生申請心理假的意願:

1. 建立保密機制: 學校可以確保心理假的申請和相關信息得到嚴格的保密,只有有關人員有權訪問這些信息。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對隱私泄露的擔憂。

2. 提供清晰的政策和程序: 學校應該制定明確的心理假政策,包括如何申請、處理程序和保密機制。透明度可以減少學生的疑慮,使他們更有信心使用這一服務。

3. 提供心理健康資源: 學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資源,如心理健康諮詢、工作坊和宣導活動,以減少對心理假的社會 stigma。當學生感受到支持和理解時,他們可能更願意尋求幫助。

4. 教育學生和教職員工: 可以通過教育來增加對心理假的理解,包括其重要性和合理性。這樣的教育應該針對學生、教職員工和學校管理層。

5. 使用匿名方式申請心理假: 學校可以考慮提供匿名申請心理假的選擇,以進一步保護學生的隱私。這樣可以減少擔憂,使更多學生願意尋求幫助。

6. 提供支持和跟進: 學校應該確保學生在申請心理假後得到適當的支持和跟進。這可以包括定期的追蹤、提供心理健康資源,並確保學生在復學後得到支援。

這些措施的組合可以幫助減少學生對申請心理假的擔憂,提高他們尋求心理健康支持的意願。同時,學校應該持續評估和調整這些措施,以確保它們能夠有效地提供支持並保護學生的隱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