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艾利克森的生命週期解讀「2023年台灣婚育意願大調查」 之二

解析艾力克森(Erik H. Erikson)的生命週期論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師

-臨床教授

 

 

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與台灣性教育學會聯合舉辦的【2023年十大性與情感新聞事件】於2024123日公布,【2023年台灣婚育意願大調查:56%未婚族想結婚生子】是被關注的議題之一。本人身為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常務理事、專業社會心理學教師、台灣性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基於立德、立功、立言的使命感,針對此調查結果進行剖析,也希望引用德裔美國心理學大師艾裡克·艾利克森(Erik H. Erikson)「生命週期理論」,提出改善少子化、提升台灣達到富而好禮的策略與建議!

【歡迎讀者可以參閱拙著:從艾利克森的生命週期解讀「2023年台灣婚育意願大調查」 之一】

 

#完全的生命週期

 

台灣成為「超低」生育率國家整整20年,近3年更是「生不如死」,人口開始負成長。2022年生育率0.87、新生兒數13.8萬人,均創下歷史新低。台灣生育率是在世界上敬陪末座,這絕對是台灣之恥,執政當局應該要覺得汗顏,竟然會讓台灣「生不如死」!因為這牽涉到幾個重要的因素:

1、女性不想生,又或者是不敢生。台灣的醫療水準在世界名列前茅,所以有子宮、可以懷孕生產的女人,不能完成創造宇宙繼起生命的神聖使命,全然是心態的問題

2、台灣過度強調個人主義,學習歐美制度與精神只有半套。以美國作為例子,美國也很強調個人主義,但是因為有基督教教義與聖經作為一般大眾生活的指南,重視家庭與生命教育,生育率是上升的,美國2023年人口增加率為0.53%,總人口即將達到3.34億。我們缺乏好的宗教信仰作支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不良心態,隱隱成為年輕人主流的思維,真是可悲!

3、台灣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出現斷層與混亂!請大家們心自問:自己從何處來?不都是父母親貢獻出的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然後經歷懷孕、生產、 撫養、教育,一路拉拔,由嬰兒到成人。這種承先啟後、慎終追遠的歷史使命,完全符合人類演進學的進步,也是一種生命過程要圓滿的必然步驟,為什麼要牽拖一堆理由不結婚、不生小孩呢?

 

 

#艾力克森(Erik H. Erikson)的生命週期論

艾裡克·艾力克森(Erik H. Erikson)是一位著名的德裔美國心理學家,他提出了生命週期理論,該理論探討了人類在不同階段的生活中所經歷的發展和身份形成過程。艾克森的生命週期理論強調了個體在不同年齡段內所面臨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的挑戰,並描述了每個階段的關鍵任務和發展任務。以下是艾克森的生命週期理論的主要階段:

1.  嬰兒期(出生至1歲):信任與不信任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嬰兒依賴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來滿足基本需求,如食物、安全和溫暖。如果他們感到信任和滿足,他們將培養信任感;否則,他們可能會形成不信任感。

2.  幼兒期(1歲至3歲):自動與羞怯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幼兒開始探索自己的能力,發展自主性。如果他們受到支持和鼓勵,他們將培養自動感;否則,他們可能會變得羞怯和懷疑自己。

3.  學齡前期(3歲至6歲):宣導與疏離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開始發展自己的創造力和主動性。成功的解決了探索身份和責任的任務,他們會培養宣導感;否則,可能會感到疏離。

4.  兒童期(6歲至12歲):努力與有罪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開始追求成就和學校相關的任務。如果他們取得了成功,他們將培養努力感;否則,可能會感到有罪。

5.  青少年期(12歲至18歲):同一性與角色混淆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青少年試圖找到自己的身份和定位,同時也開始探索愛情和社會關係。成功的發展會導致同一性感,而否則可能導致角色混淆。

6.  青壯年期(18歲至40歲):愛與孤獨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成年人尋求親密關係和職業發展。如果他們能夠建立健康的關係,他們將培養愛的感覺;否則,可能會感到孤獨。

7.  中年期(40歲至65歲):生產力與停滯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並對下一代產生影響。如果他們成功地實現了這些目標,他們將培養生產力感;否則,可能會感到停滯。

8.  老年期(65歲及以上):完整性與絕望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回顧他們的生活,評估他們的成就和經驗。如果他們感到滿足和有意義,他們將培養完整性感;否則,可能會感到絕望。

艾克森的生命週期理論強調了身份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性,並提醒人們在不同階段面臨的挑戰和機會。這一理論對心理學、教育和臨床實踐有著廣泛的影響。

    請問各位看官,這個理論不是很重要,而且符合人性嗎?人生理當如此的有步驟、階段式的一步一步向前行。這樣當要對這世界道聲再見的時候,回顧一生,才能無怨無悔,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