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國中少年割頸案再發生 需要及早預防偏差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台灣新北市郭姓國三生為幫林姓乾妹出頭,持彈簧刀殺死管理秩序的隔壁班楊姓同學,引發社會譁然,事後各界關注少年犯罪問題,及關懷中介機制。

 

#桃園警方要建立「高關懷少年資料庫」

    為了讓少年偏差及觸法行為能及早預防,桃園警方研擬建置全台首創的「高關懷少年資料庫」,整合社會局、衛生局及交通局資料,盤點各局高風險少年名冊,依行為態樣進行風險指標分級。

    桃園市警局少年警察隊指出,現行少年偏差行為輔導依「少年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辦法」分屬不同機關,而各機關受理少年問題時,僅就單一行為提供協助,而非以少年個人、家庭層面整體考量,導致偏差行為易重複發生。

因此為了讓少年偏差及觸法行為能及早預防,桃園警方要建置全台首創的「高關懷少年資料庫」。桃警說明,盤點各局高風險少年名冊及各局輔導資源,整合社會局、教育局、衛生局、勞動局及交通局等少年非行行為事件,建立高關懷少年資料庫,依照行為態樣進行風險指標分級。

分級後,將依輔導分工流程通知主責機關,進行後續處理,由各主責機關召開個案估會議,協助高關懷少年穩健成長及學習相關知能,提升家庭支持及保護功能,降低少年犯罪發生。

桃警也強調,社會形態日趨多元複雜,影響兒童及少年十分巨大;以新北割喉案來看,家庭教育為主因,千萬別忽略從小開始的家庭教育問題,家長是否有足夠的知能找出問題背後的原因?家長真的應該加強和學校的連結,家庭教育必須和校園、警察執法同步落實,才有辦法導正。

 

#「愛的法律」沒有用,是國際現象?

    郭姓國中生殺人案,兩位加害者為國中生,受少事法保護,但大眾輿論對於其殘暴殺害男童行為,紛紛議論不應給予其教化可能,該使用刑法論罪,甚至將死刑納入量刑考量。

對於青少年犯罪暴力化的擔憂,乃至於嚴刑峻法制裁少年犯罪的訴求,其實也在世界各國引發同樣的爭辯。例如日本《少年法》被成為愛的法律,認為犯罪少年的身心尚未健全,希望以矯正、教育、援助、保護等方式,使其健康的回歸社會。此法的確讓少年刑事犯罪人口降低,但在近年出現數起重大少年殺人事件後,加劇日本輿論要求政府修改《少年法》,嚴罰少年犯罪的社會壓力。

    在韓國,犯罪集團特別鎖定少年為吸收對象,屢傳 13 歲以下的重大社會案件,犯罪問題似乎往「低齡化」與「殘酷化」發展,少年犯甚至會公開挑釁檢警,稱自己「是受法律保護的孩子,就算殺人也只需要進感化院兩年」。為此,法務部欲將未成年犯罪的刑事責任年齡,從現行的 14 歲調降至 13 歲,但此舉將違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美國自 1990 年代末期開始對青少年犯罪實施嚴刑峻法,並沒有真的達成預防犯罪的效用,反而促成一連串悲劇。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教授 John DiIulio 1995 年提出「超級掠奪者」一詞,警示美國社會將被「少年犯罪的禍害所淹沒」,他當時預計少年犯罪率將在 15 年內(也就是到 2010 年左右)暴增 2 倍。DiIulio 的研究,促使美國各州對青少年進行最嚴厲量刑,甚至將少年暴力犯視為成人罪犯,直接送入成人監獄。結果,不可縱放的司法原則,出現大量的冤案或過重判決,不少假釋與緩刑案件更被不合理駁回,數十萬美國青少年陷入沒有回頭路的重刑困境,在牢中度過前中年的人生精華歲月。6 年後,2001 John DiIulio 接受紐約時報受訪,表示對其預測非常後悔:「看到那些被關進監獄並受強力譴責的青少年,我希望自己從未是 1990 年代的知識支柱。」並表明:「若我 5 年前看到現在的狀況,我會大聲疾呼要『預防犯罪』而非嚴厲懲罰。」

 

#預防少年犯罪,重點應該在於兼顧家庭、學校、社會的安全網據點建構

有些少年犯的本質不壞,為了生計仍走上枉途,當社會安全網未好好的把孩子接住,一個年輕生命可能就從 10多歲被關到20餘歲,大好年華就此消逝。

有輔導感化幼年犯罪問題的專家指出:沒有問題少年,只有被問題環繞的少年!孩子通常受到原生家庭的情感或身體暴力,在抓取情感慰藉時受幫派靠攏,價值觀也受網路不當操作、同儕壓力扭曲,行為才會從偏差走到曝險,最後真的犯法。因此,重點在於社會安全網、兒童據點的建構,讓孩子能到安全的避風港被好好傾聽、療傷。當他的觀念越正確,越不容易讓遭幫派勢力滲透。

經過數十年,《紐約時報》在 2023 年再一次探訪當初被稱為「超級掠奪者」、從兒童被關到現在已經是成年人的受刑人,發現在 90 年代後被判重刑、至今仍在獄中的青少年罪犯,多數為非裔男子。DiIulio 的學說在執法上的後果是,這些孩子的青春,再也回不去了。

針對近年的青少年暴力犯罪,在社群媒體促成輿論主流的當代,社會大眾多對其直覺的投以憤怒眼光,網紅小商人甚至將國中生殺人涉案男女的臉,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被讚「做得好」。家屬的悲痛難以言喻,只是,從社會秩序、保障公眾安全的角度來說,這種「討公道、判重刑」的行為,真的能達到降低犯罪率之效嗎?是我們希望在情緒教育上傳遞給下一代的應對方式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