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採訪24040403花蓮地震 經歷921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背景:24040403的花蓮地震 記者發現到經歷過921的朋友這次特別有感

#問題1.921以來的最大地震,對經歷過921的倖存者來說,會有什麼影響和症狀?為什麼?

    台灣的921地震發生於1999921日,是台灣近代歷史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對於經歷過這場地震的倖存者來說,即便是在之後發生的更大地震,他們可能會經歷以下影響和症狀,這些反應可以從心理和生理兩個層面來理解:

    1. 心理影響:

 A=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這是一種在經歷或目睹重大創傷事件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狀況,表現為回避行為、重現事件、過度警覺、驚嚇反應等。

 B=焦慮和恐慌:即使是在之後的地震中,即便其強度可能低於921地震,倖存者仍可能經歷劇烈的焦慮反應,恐懼歷史重演。

C=憂鬱:持續的悲傷、無助感或絕望感可能發展為抑鬱症。

D=睡眠障礙:包括難以入睡、夜間驚醒或夢魘等。

 2. 生理影響:

D=身體疼痛和緊張:長期的心理壓力可能轉化為肌肉緊張和身體疼痛。

E=自律神經系統的過度激活:持續的壓力和焦慮可能導致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等。

這些反應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創傷和壓力。當人們經歷如此劇烈的自然災害,他們的大腦可能會對相關刺激(如地震的搖晃)進行過度的反應,這是身體試圖保護自己免受未來危害的一種方式。此外,記憶中的創傷事件可能會被新的地震觸發,導致過去的恐懼和創傷感受再次浮現。

幫助倖存者處理這些影響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以及社會和社區支持。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每個人的反應都是獨特的,需要個體化的關注和治療。

 

#問題2.這些倖存者可以怎麼因應自己的狀態?

    地震災後倖存者面臨的生活和身心挑戰是多方面的,這些挑戰可能包括處理失去親人或家園的悲痛、重建生活、以及處理可能出現的身心健康問題。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地震災後倖存者因應這些挑戰:

1. 尋求支持:與家人、朋友、社區成員或專業輔導員分享你的感受和經歷。社會支持對於恢復是非常重要的。

2. 重建日常生活:儘快恢復正常的生活節奏,包括正常的睡眠、進餐和運動習慣,這有助於提供一種穩定感和控制感。

3. 照顧身心健康:災後壓力反應是正常的,但如果持續感到焦慮、悲傷或有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的跡象,應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4. 積極參與社區重建:參與社區的重建活動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感覺有所貢獻,也能夠與他人建立連結,這對於心理恢復來說非常重要。

5. 保持信息通暢:關注官方發布的資訊,了解救援進度、重建計劃及可獲得的幫助和資源。

6. 學會放鬆和應對策略:學習一些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瑜伽,可以幫助緩解壓力和焦慮。

7. 有意識地處理悲傷:每個人對災難的反應都是獨特的,處理悲傷的過程需要時間。允許自己感受和表達悲傷,但也要尋找前行的力量。

8. 教育和準備:了解地震和其他潛在災害的知識,參與相關的準備和培訓,以增強未來面對類似情況的能力。

面對災後挑戰,最重要的是認識到你不是獨自一人,尋求和接受幫助是恢復的關鍵步驟之一。社區和專業資源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幫助倖存者重新站起來,重建生活。

 

#問題3.面對餘震,他們要怎麼安然渡過?

    面對持續的地震餘震,保持冷靜並準備應對是關鍵。這裡有一些建議幫助你應對生活:

 

1. 保持準備狀態:確保你有一個緊急應對包,包括水、食物、手電筒、電池、急救包等基本生存物資。

2. 了解緊急程序:熟悉家中和工作場所的緊急疏散路線,並確保全家人都知道在災難發生時該怎麼做。

3. 家庭應急計劃:與家人一起制定應對地震的計劃,包括如何聯繫彼此、約定集合地點等。

4. 保護自己:學會在地震發生時如何保護自己,比如“叫大家掩蔽(Drop)、掩護(Cover)、並握住(Hold on)”的做法。

5. 情緒支持:地震及其餘震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和家人、朋友保持聯繫,或者尋求專業心理健康支持。

. 保持信息更新:通過可靠的新聞來源和官方渠道保持對最新地震消息的了解,以便及時獲取重要信息。

7. 保護財產:檢查家中的結構安全,並進行必要的加固。確保重要文件和貴重物品安全存放。

面對地震及其餘震時,保持積極的心態也很重要,與社區保持聯繫,相互支持,共同面對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