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必請採訪黃子佼戀童症 01【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前言

  之前黃子佼爆出持有7部未成年少女私密影片,而且最後購買時間還是

MeToo事件之後,誇不誇張!離不離譜!?真的全世界人神共憤!!我那時

候特地在FB發了兩篇文解釋,戀童癖為什麼是所有犯罪種類中最無法被饒恕

的項目!不過事情會發生一定都有原因,我相信大家也很好奇,到底是怎麼

出現戀童癖的心態,所以今天節目,就邀請到身心科的專家替我們解惑!讓

我們歡迎楊聰才身心診所的院長楊聰財醫師~

Q問題1. 想問醫師,大家最常找你看的身心科問題是什麼?

A回答

1-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眠容易中斷醒來,睡眠品質不佳

2-自律神經失調:身體不舒服,做器官檢查又沒有異常。包含有生理、心理、環境因素

3-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

•  廣泛性焦慮症:持續的過度擔心和緊張。

•  恐慌症:突發的強烈恐慌或恐懼,伴隨著生理症狀如心悸、出汗和呼吸困難。

•  社交焦慮症:在社交場合中感到極度的不安或害怕被評價。

4-. 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s):

•  重度憂鬱症:持續的悲傷、興趣喪失、體重變化、失眠或過度睡眠、疲倦和自殺念頭。

•  持續性憂鬱症(也稱為心境惡劣症):長期的輕度抑鬱症狀。

5-.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

•  雙相 I 型:經歷明顯的躁狂發作和抑鬱發作。

•  雙相 II 型:經歷輕躁發作(較輕的躁狂)和重度抑鬱發作。

6-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  妄想、幻覺(通常是聽覺幻覺)、思想混亂和行為異常。

7-  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

•  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持續的創傷回憶、夢魘、迴避行為、過度警覺和情緒麻木。

8-  強迫症(OCD):

•  強迫觀念(反覆出現的不愉快思想)和強迫行為(反覆的儀式行為,如洗手、檢查)。

9-  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s):

•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過度減少食物攝取和極度的體重不足。

•  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反覆的暴飲暴食和隨後的補償行為,如催吐或過度運動。

10- 注意力缺損過動症(ADHD):

•  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衝動行為。

11-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

•  邊緣性人格障礙:情緒不穩定、衝動行為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持續的無視他人權利和規範的行為。

這些問題和障礙通常需要專業的診斷和治療,治療方式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和支持性治療等。

 

Q問題2. 之前黃子佼事件讓人神共憤,大家也開始關注戀童癖到什麼樣的程度很有威脅。如果只是喜歡看青春的肉體算是戀童癖嗎?怎樣的程度是

疾病程度的戀童癖症?到什麼程度就需要治療?

A回答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戀童症(Pedophilic Disorder)的診斷標準如下:

1= 在至少6個月內,反復出現、強烈的、對於青春期前的兒童(通常年齡13歲或以下)有性興奮的幻想、性衝動或性行為。

2= 這些性衝動或幻想已經實施,或者引起了明顯的困擾或人際關係上的困難。

3= 個體至少年滿16歲,並且比受害兒童大至少5歲。

DSM-5進一步區分了戀童症的亞型:

•  排他型:僅對兒童感興趣。

•  非排他型:對兒童和成人都有性興趣。

此外,DSM-5還區分了戀童症的對象:

•  嬰幼兒或兒童(13歲或以下)。

•  特定性別(男孩、女孩或兩者都有)。

•  受害兒童是否是血親。

這  些標準旨在幫助專業醫療人員診斷和治療這種障礙,並確保個體能夠得到適當的支持和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