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罪犯能不能教化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發生流血抗議事件!11日傍晚6時許,一名25歲方姓男大生到高分院旁聽彰化軟飯男殺害同居女友及雙胞胎男嬰一案判決結果後,無法接受凶手陳男殘忍殺害3人卻逃死,憤而衝到高分院大門口,持美工刀割傷肚皮抗議,並在衣物沾染血跡情況下,走回法院內表達不滿。法警見狀立即通報警方到場處理,方男被送往中山附醫治療,所幸沒有大礙,但方男自傷抗議行為,也嚇壞目擊民眾。

2019年台中發生男子陳宏嘉殺害同居女友與女友2名幼子命案,由於其中涉犯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殺人罪,原本一、二審都判死,但被最高法院發回更審。更一審經過1年多審理今(11)日宣判,認定陳男有悔意,且願意填補犯罪所生損害,仍有矯正與再社會化之可能,改判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全案仍可上訴,死者家屬則稱不能接受。

 

#犯人教化 矯正與再社會化是什麼意思?

犯人教化、矯正與再社會化是刑事司法和懲教系統中的重要概念,旨在改變犯罪者的行為,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

1.  犯人教化:

o   定義:指的是通過教育、心理輔導和職業訓練等方法,提高犯罪者的道德認知、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o   目的:減少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使犯罪者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自覺改正。

2.  矯正:

o   定義:通過系統的干預和管理措施,包括心理治療、行為矯正和社會技能訓練,矯正犯罪者的不良行為和思想。

o   目的:矯正不僅僅是懲罰,而是通過改變犯罪者的行為和思維模式,使其能夠遵守社會規範和法律。

3.  再社會化:

o   定義:幫助犯罪者重新適應和融入社會的過程,包括職業培訓、就業支援和社區服務等,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以確保他們在釋放後能夠順利回歸社會。

o   目的:降低重新犯罪率,促進社會和諧,使犯罪者能夠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過上合法且有意義的生活。

這些措施的核心在於通過教育、支持和指導,使犯罪者能夠改過自新,減少社會對犯罪的負擔,同時促進社會的整體安全和穩定

 

#犯人能不能教化矯正與再社會化如何決定

犯人的教化矯正與再社會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以下是一些關鍵因素和步驟:

1. 個案評估

•  背景調查:瞭解犯人的犯罪歷史、家庭背景、教育水準、心理狀態等。

•  風險評估:使用標準化工具評估犯人再次犯罪的風險。

•  心理評估:評估犯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包括是否存在精神疾病或其他心理問題。

2. 制定個性化矯正計畫

•  教育和職業培訓:提供教育機會和職業培訓,幫助犯人獲得就業技能。

•  心理治療: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幫助犯人處理心理問題和情緒障礙。

•  行為矯正:通過認知行為療法等方法説明犯人改變犯罪行為模式。

3. 實施矯正計畫

•  監獄內項目:在監獄內實施各種矯正專案,如教育課程、技能培訓、心理治療等。

•  社區矯正:在適當的情況下,犯人可以在社區內接受矯正服務,接受監控和支援。

4. 再社會化

•  社會支援網路:幫助犯人與家庭、社區建立和維持積極的社會關係。

•  就業安置:協助犯人找到穩定的工作,提高經濟獨立性。

•  持續支持:提供持續的心理和社會支援,幫助犯人適應社會生活。

5. 效果評估

•  跟蹤調查:對犯人進行長期跟蹤調查,評估其再犯率和社會適應情況。

•  調整計畫:根據評估結果,調整矯正和再社會化計畫,確保其有效性。

6. 社會和法律環境

•  政策支持:政府和社會機構需要提供政策支援和資源,確保矯正和再社會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  法律保障:法律應為犯人的矯正和再社會化提供保障,防止歧視和不公正對待。

這些步驟和因素共同作用,決定了犯人能否成功教化矯正和再社會化。每個個案都是獨特的,矯正和再社會化計畫需要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為什麼一位蓄意傷死女友以及二位10個月大孩兒的男性罪犯,一審被判死刑,但是再審時法官卻說因為罪犯具有教化矯正與再社會化的可能,改判為無期徒刑?

這類案件的判決改變通常是基於多種法律和心理因素的考量。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心理評估:在再審過程中,法庭可能會請心理專家對被告進行評估。如果評估結果顯示被告具有教化矯正的潛力,法官可能會考慮這一點,認為他未來有改過自新的可能性。
  2. 悔意表現:被告在再審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悔意和認罪態度,並且願意接受教育和矯正,這可能會影響法官的判決,讓法官認為無期徒刑而非死刑更能達到教育和改造的目的。
  3. 法律原則:有些司法體系中,法官在判刑時需要考慮被告的再社會化可能性以及刑罰的比例原則。如果認為無期徒刑已經足以達到懲罰和預防的目的,同時考慮到被告的改造潛力,可能會選擇較輕的刑罰。
  4. 證據和程序:再審過程中可能出現新的證據或程序上的瑕疵,這些可能導致原判決被推翻或改變。
  5. 社會壓力和輿論:在某些情況下,社會壓力和輿論也可能影響再審的結果,特別是如果被告家屬或社會團體積極為被告爭取減刑。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可能導致法官在再審時決定改判無期徒刑而非死刑。每個案件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和細節,最終的判決結果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考量的結果。

#贊成要執行死刑的理由

支持執行死刑的理由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嚇阻作用:許多人認為,死刑可以對潛在的犯罪者起到威嚇作用,減少嚴重犯罪的發生。例如,知道犯下某些罪行會面臨死亡的懲罰,可能會讓一些人不敢實施這些罪行。

2.  正義與報應:對於一些極其惡劣的犯罪行為,特別是涉及謀殺、強姦等暴力犯罪,死刑被視為對受害者及其家屬的一種正義回報。這是一種“以命償命”的理念,認為如此嚴重的罪行應該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3.  公共安全:死刑可以確保一些極度危險的罪犯永遠不會再威脅社會。即使是終身監禁,也有可能存在逃脫或在監獄內繼續犯罪的風險,而死刑則完全消除了這種可能性。

4.  司法公正:對於一些受害者及其家屬而言,死刑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讓他們感到司法系統對於極端暴力犯罪給出了最嚴厲的懲罰,從而達到一種公正的感覺。

5.  社會秩序與道德:一些人認為,死刑有助於維護社會的秩序和道德底線。它對於社會來說是一種明確的信號,表明某些行為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並且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