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40719發現生命力節目ep287 職場生命力 漫畫我爸爸 3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日)上午9FM91.3(台北台)/下午1FM97.7(台中台)

@內容四:(7分鐘 來賓的生命經驗)主題:關於精神科面面觀

#Q1.   在台灣很多人可能會把精神科、身心科和心理醫師,甚至精神、神經混淆,我們要如何了解他們的差異,例如:有憂鬱症的朋友應該先看哪一科?

#ANSWER 1

   

A=在台灣,精神科、身心科和心理醫師之間的界線對許多人來說可能並不明確,這導致了在尋求心理健康幫助時可能會產生混淆。理解這些專業之間的差異,有助於更有效地尋求適合的治療。

 

B=首先,精神科醫師(Psychiatrist)是專門研究精神疾病的醫生。他們通常擁有醫學學位,並且經過專門的精神科訓練,可以診斷和治療各類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科醫師有權開藥,並可以進行藥物治療以及其他形式的治療,如電痙攣療法(ECT)。如果有憂鬱症的朋友,尤其是症狀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建議首先就診精神科,因為他們能提供全面的診斷和藥物治療方案。

 

C=其次,身心科(Mind-Body Medicine)是精神科的另一個名稱:主要是考慮到個案民眾擔心被標籤汙名化、不願意看醫師下的權宜措施。

 

D=在台灣並沒有心理醫師(Psychologist),是有可以進行心理治療的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

 

E=於精神與神經的區別,精神醫學(Psychiatry)專注於精神和情感障礙,而神經學(Neurology)則研究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中風、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科醫師主要診斷和治療神經系統的生理疾病,雖然有些疾病可能會伴隨心理症狀,但他們的主要關注點在於神經功能。

 

F=總結來說,如果有憂鬱症的朋友應該首先考慮就診精神科醫師,他們可以提供藥物治療和全面的診斷。如果需要更全面的身心治療,可以考慮身心科。而心理醫師則提供非藥物的心理治療支持。如果症狀較輕或需要心理治療,可以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助。了解這些專業的不同,有助於更有效地尋求和接受適合的心理健康治療。

 

#Q2.   我們節目聽眾有許多老師和家長,他們可能會面對孩子(學生)若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生氣暴怒,甚至會伴隨著攻擊行為。類似的狀況僅是情緒控管的問題,還是可能有精神相關疾病?跟年齡有沒有關係?(長大之後就會變好?)

#ANSWER 2

   

A=孩子在面對不順心的事情時出現暴怒甚至攻擊行為,這樣的情況確實讓許多老師和家長感到困擾。這類情緒控管問題究竟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還是可能涉及精神健康方面的問題?這其中涉及到多種因素,包括情緒發展、心理健康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

 

B=以下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因素,並探討其與年齡的關聯性。

 

1-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孩子的情緒控管能力是隨著年齡和發展逐漸增強的。幼兒和學齡前兒童通常缺乏成熟的情緒調節技能,因此在面對挫折時,容易表現出極端的情緒反應,如哭鬧、暴怒等。這些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正常的成長過程的一部分。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和大腦發育,特別是前額葉皮質的發展,孩子應該能夠逐漸學會更有效地管理情緒。前額葉皮質是負責計劃、決策和控制衝動行為的關鍵腦區。

2-然而,如果一個孩子的暴怒和攻擊行為持續時間較長,頻率較高,並且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那麼這可能不僅僅是情緒控管的問題,而是需要考慮是否存在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對立反抗症(ODD)和情緒障礙(如焦慮症和憂鬱症)都可能導致孩子出現極端的情緒反應和攻擊行為。

3-特別是對於ADHD,孩子可能會因為無法集中注意力和控制衝動而容易感到沮喪和暴怒。對立反抗症的孩子則通常表現出持續的對抗和挑戰權威的行為。這些行為模式不僅僅是因為情緒控管不佳,而是由於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異常,這需要專業的診斷和干預。

4-此外,情緒問題的出現也可能與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有關。例如,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父母教養方式過於嚴厲或過於放任,都可能導致孩子難以學會有效的情緒調節方法。對於這些孩子,通過改善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並給予足夠的情感支持和指導,可能會有助於改善其情緒控管問題。

年齡是否會自動改善這些情況?答案是因人而異。如果僅僅是因為情緒發展尚未成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經驗的累積,他們通常會逐漸學會更好地管理情緒和行為。然而,如果情緒問題是由心理健康障礙引起的,這些問題可能不會隨著年齡自動消失,反而可能會隨著壓力增加而加劇。因此,及早識別和干預非常重要。

5-最後,對於老師和家長來說,理解和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需要耐心和技巧。學校和家庭應該合作,共同為孩子提供支持和引導。學校可以通過設立心理輔導室、開展情緒教育課程等方式,幫助孩子學會識別和調節情緒。家長則可以通過積極傾聽、給予正面鼓勵和適當的行為規範,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C=總結來說,孩子在面對不順心的事情時出現暴怒和攻擊行為,可能是情緒發展不成熟的表現,也可能是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徵兆。年齡的增長可能會改善情緒控管能力,但如果問題嚴重,則需要專業的診斷和干預。通過家庭和學校的合作,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有助於他們健康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