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小愛為大愛 器官捐贈是比較高端的資源回收 器官無價之寶 化哀傷為力量 2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
台灣器官捐贈的流程相對完整且規範,涉及多個步驟和不同部門的合作。
以下是台灣進行器官捐贈的主要流程:
1. 表達捐贈意願
簽署捐贈同意書: 台灣的居民可以通過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來表達其捐贈器官的意願。這些同意書可以在醫療機構、衛生福利部網站或透過捐贈機構獲得。捐贈同意書須經本人簽名,並且需要兩名見證人簽字。
登記捐贈意願: 簽署捐贈同意書後,個人還需將其捐贈意願登記在國民健康保險局的「捐贈意願登記系統」。此系統會將捐贈意願記錄在健康保險卡中,以便在需要時可以迅速查閱。
2. 醫療評估
醫學條件評估: 當潛在的捐贈者進入重症或死亡邊緣時,醫療機構會進行詳細的醫學評估,以確定器官的健康狀況和可用性。這通常包括血液檢查、影像檢查等。
死亡確認: 器官捐贈必須在確定捐贈者死亡後進行。台灣遵循「腦死」或「心臟停止」兩種標準來確認死亡。這一過程需要由兩名以上的醫師進行獨立判斷,並簽署相關證明文件。
3. 捐贈者家屬同意
告知並取得家屬同意: 即使捐贈者已經簽署了捐贈同意書,醫療機構仍需通知捐贈者的家屬並取得他們的同意。這一步驟旨在尊重家屬的意願並避免法律和道德上的爭議。
4. 器官摘取
器官摘取手術: 在取得家屬同意並確認器官的健康狀況後,醫療團隊會安排器官摘取手術。這需要在特定的無菌環境下進行,並由專業的外科醫師操作,以確保器官的質量和安全。
保存和運輸: 摘取的器官需要在特定條件下保存並迅速運輸到接受者所在的醫院。這通常涉及使用特殊的保存液和冷藏設備,以確保器官在運輸過程中保持活性。
5. 器官移植
配對與分配: 台灣有一個全國性的器官分配系統,由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設立的「器官捐贈與移植登錄中心」管理。該系統根據多種因素(如血型、組織配型、病情緊急程度等)來進行器官分配,以確保每個捐贈的器官都能找到最適合的接受者。
移植手術: 配對成功後,接受者會被通知並安排入院,進行器官移植手術。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手術,通常需要多學科的醫療團隊協同工作,以確保手術的成功和接受者的康復。
6. 事後追蹤
術後追蹤: 移植手術完成後,接受者需要定期回醫院進行術後追蹤檢查,以監測器官的功能和排斥反應。這包括血液檢查、影像檢查和免疫抑制藥物的調整等。
心理支持: 器官移植不僅是一個生理過程,對捐贈者家屬和接受者來說,心理支持也同樣重要。台灣許多醫療機構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以幫助他們度過術後的心理調適期。
=引用資料
1. 臺灣器官捐贈與移植登錄中心,2020. 「器官捐贈與移植登錄中心年度報告」。網址:link
2. 衛生福利部,2021. 「器官捐贈及移植現況」。網址:link
3. 黃, 啟中,2018. 「器官捐贈法律與倫理問題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學術期刊。網址:link
這些資料提供了對台灣器官捐贈流程的詳細介紹和支持論點的數據,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器官捐贈的各個環節及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