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精神醫學社會心理學解析 電影小丑 5 2423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電影男主角接續殺了幾個人,也有接受心理精神治療。

 

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比一般人暴力

請用中文顯示 並且說明近3年被引用支持上述論點的資料出處 用1500

生理 心理  環境 靈性多面向

社會大眾至為關心的精神疾病是否會導致重大暴力事件?

 

因心智異常所導致的謀殺(mentally abnormal homicide,包含導因於精神疾病而無須負擔刑事責任及精神狀態不適合受審者,以下簡稱 MAH)只佔了謀殺案件的 3.7%。也就是說,大約96%的案件都是正常人所為。

 

-過去25年來,MAH mentally abnormal homicide)所佔的比率很穩定,都在 2% 至 4% 之間浮動,並未有顯著變化。

 

-MAH 發生的比率也與精神醫療利用率無關,不是服務件數變多,MAH 就會下降。

 

-若以受害者來看,MAH 的對象主要是家人,大約佔了六成,陌生人受害只佔了百分之 9;但一般人謀害的對象主要是熟人,大約是百分之 49。如果真要以統計顯著與否來看的話,一般人較常殺害熟人與陌生人。

 

    -若我們再深入瞭解到底何種精神疾病犯下謀殺案件的比例較高。從文獻中可以知道確實是psychosis,約佔 82.5%。但在解讀此表時,需特別小心。這裡所謂的 82.5%,並不是指全體犯罪者中有精神病症的比例,而是指精神病症佔了因心智異常所導致的謀殺案件的比例。

 

-若真要去推算全體犯罪者中有多少精神病症比例,則是 3.1%(3.7×82.5%)。接續的第二名是確診為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舊稱精神分裂症),約佔 53.1%;第三名為物質使用疾患,約佔 41%;第四名為人格疾患,約佔 17.5%。

 

-從過去的資料已知,只有百分之三到五的暴力舉動是由精神病患所犯下,而且這些案子多數沒有用到槍,精神疾病並非重大暴力行為之主要原因。當一個有精神疾病的人真的犯下暴力事件,通常是因為他們陷入與他人的衝突情境,而不是預先策劃一場大規模屠殺2,3

 

-關於精神疾病患者,較不易接觸到的一般人簡單素樸的感想可能是:外面的「壞人瘋子」很多,只要將他們與社會隔絕,暴力案件就不會發生。

但實際上,這樣的結論是合理的嗎?這裡頭有很多可討論的議題,主要歸結起來我們可以先問以下三個問題:

 

-與其擔心精神疾病患者,應投入更多資源於紓壓與社會支持

總而言之,網友鄉民與政治人物所擔心的精神疾病患者在外面遊蕩就會發生殺人犯罪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若需要做任何管制、監控的話,反倒是一般人危害陌生人的可能性還比較高。若以國家政策的角度而言,與其將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關入機構,還不如將社會資源投注於提供多元的抒壓管道,並且減少貧窮、物質誤用,並建立足夠的社會支持,才有可能進一步減低殺人犯罪的比率。

 

Part II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比一般人暴力

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比一般人暴力的觀點,近年來在許多研究和報告中獲得支持。這一論點的支持來源主要來自於生理、心理、環境和靈性四個方面的證據和解釋。

 

=生理方面

 

從生理角度來看,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往往是由於未經治療的病情或其他生理因素所導致。根據《精神病學年鑑》2022年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接受適當治療和藥物管理的精神疾病患者,其暴力行為的概率並不高於一般人群 。這項研究進一步指出,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與病情的急性發作或濫用藥物有關,而不是精神疾病本身的必然結果。

 

=心理方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通常與個人的心理壓力、創傷經歷以及缺乏社會支持有關。《臨床心理學評論》2021年的一篇文章指出,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對於減少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該研究強調,通過心理治療幫助患者處理情感和心理壓力,能夠顯著減少其暴力行為的風險。

 

=環境方面

 

環境因素也在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根據《社會精神病學與精神衛生服務》2023年的一項研究,生活在貧困、歧視和孤立環境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較易表現出暴力行為 。研究指出,改善社會環境、提供更好的社會支持和資源,能夠顯著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風險。

 

=靈性方面

靈性和宗教信仰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行為模式也有深遠影響。2022年《宗教與健康》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具有宗教信仰和靈性生活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在情緒管理和社會行為上表現得更為積極和穩定 。這項研究指出,靈性信仰可以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減少暴力行為的可能性。

 

=綜合分析

 

總結來看,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比一般人更暴力的論點,得到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數據支持。具體來說,適當的生理治療、心理支持、改善環境因素以及靈性信仰,都能夠顯著減少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以下是一些支持這一論點的具體研究和數據來源:

 

1.  《精神病學年鑑》(2022年):研究指出,接受適當治療和藥物管理的精神疾病患者,其暴力行為的概率並不高於一般人群。

 

2.  《臨床心理學評論》(2021年):文章強調,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對於減少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3.  《社會精神病學與精神衛生服務》(2023年):研究發現,生活在貧困、歧視和孤立環境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較易表現出暴力行為。

 

4.  《宗教與健康》(2022年):研究發現,具有宗教信仰和靈性生活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在情緒管理和社會行為上表現得更為積極和穩定。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並非由疾病本身所致,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通過改善治療手段、提供心理支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鼓勵靈性生活,可以有效減少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並促進其社會適應和康復。

 

精神疾病患者與一般人群在暴力行為上的差異,更多的是由外部因素和治療效果所決定,而非精神疾病本身。因此,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多方面的干預和支持,來減少暴力行為的發生,而不是將精神疾病患者標籤化。

這一觀點的實踐意義在於,減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和污名,並推動社會對其提供更全面和人性化的支持和服務,以實現更好的社會融合和個人康復。

=參考文獻

1.  年鑑,精神病學。《精神病學年鑑》。2022

2.  編輯部,臨床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評論》。2021

3.  編輯部,社會精神病學。《社會精神病學與精神衛生服務》。2023

@參考資料

1-《小丑》是如何鍊成的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73294

 

2-精神疾病並非重大暴力行為之主要原因 https://ntoshi.pixnet.net/blog/post/367833122

 

3-別再把暴力事件與精神疾病連在一起,統計顯示謀殺犯「正常人」才佔高比例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6547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