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那些生活好習慣 比較有機會達到人生成功的目標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引言
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往往決定了人們能否達到成功的目標。現代心理學與管理學家科維(Stephen Covey)提出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為無數人指引了通往成功之路,其背後蘊含了深刻的生理、心理、環境與精神靈性的哲理。這些習慣不僅是具體行為,更是一種全面的生活方式。為了進一步理解這些習慣如何幫助人們達成人生目標,本論文將從多面向分析生活中哪些好習慣更有助於成功的達成,包括生理、心理、環境、精神靈性等層面。
- 主動積極:擴大影響力
1. 生理層面:主動行動提升身體健康
主動積極的生活方式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來支持。研究顯示,持續性的身體活動,如每天運動或規律的鍛煉,不僅可以促進身體健康,還能增強人的主觀能動性。這種行為激發了腦中的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分泌,幫助個體維持積極的心態,從而提升行動力與自我效能感。健康的身體是持續主動行動的基礎,能支撐長期追求成功的過程。
2. 心理層面:內外控點的轉變
心理學中的「內外控點」理論指出,人們是否主動積極取決於他們對於生活事件的歸因方式。內控點強的人相信自己可以掌控結果,並積極採取行動,這樣的人更容易設立目標並努力達成。因此,培養內控點、增強自我控制感的習慣能有效幫助個體維持主動積極的行為模式。
3. 環境層面:創造支持主動性的環境
一個有助於主動積極的環境應具備支持性的文化氛圍,如家庭、職場或社區的鼓勵與支持。這些環境因素能提供正向的鞭策與鼓勵,幫助個體勇於採取行動。例如,擁有支持的社交圈或積極的家庭氛圍可以使人更願意主動追求夢想與目標,進而達成人生成功。
4. 精神靈性層面:內在驅動力與意義感
主動積極不僅源於外在環境的驅動,更重要的是來自內在的意義感與使命感。精神層面的主動性來自於個體對於人生意義的理解,以及對於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和貢獻價值的認同。當個體感受到自己有使命感時,行為動力會來自於心靈深處,而非外在的獎賞或懲罰,這樣的人更能堅持到底。
- 以終為始:釐清人生定位
1. 生理層面:大腦的長期規劃能力
大腦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負責計畫、組織與長期決策。當人們有明確的人生定位與目標時,前額葉皮層會更有效率地運作,幫助個體做出符合長期利益的決策。培養這種長期規劃的思維方式,可以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每日反思、自我檢視等方式來提升,最終幫助個體更有效率地實現目標。
2. 心理層面:增強目標導向的思維
心理學研究指出,具備長期目標感的人通常會有更高的成就感與幸福感。這樣的思維模式可以幫助個體在面對挑戰與逆境時,保持動力與堅持力。因此,養成以終為始的思維習慣,有助於培養心理韌性,避免因短期困難而放棄長期目標。
3. 環境層面:環境塑造目標感
環境可以幫助人們釐清目標並維持目標感,例如參與志工活動或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諮詢等,都能幫助個體建立明確的目標。良好的社會與職業環境會對個體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更容易堅持長期目標。
4. 精神靈性層面:人生願景與價值觀的統整
人生定位不僅是對具體目標的確認,更是對個人願景與價值觀的統整。精神靈性層面的探索如冥想、靜坐或宗教信仰,能幫助個體明確人生方向,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自我滿足與心靈平靜。這種內在願景的確立,能引導人們在困難時期保持方向感,達成以終為始的目標。
- 要事第一:找到目標與方法
1. 生理層面:時間管理與身心健康
要事第一強調高效的時間管理與精力分配。研究發現,適當的時間管理可以減少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的分泌,提升身體健康。將重要事情優先處理,可以避免因壓力積累造成的身心疾病,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2. 心理層面:決策能力與專注力的提升
「要事第一」能幫助個體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專注與清晰的思維,這與心理學中的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相關。通過設定優先順序,可以有效降低「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幫助人們更高效地處理問題並做出最佳選擇。
3. 環境層面:良好時間與空間管理
要事第一還包含對環境的有效管理。研究顯示,一個整潔、有序的工作環境能提升專注力與工作效率。透過優化生活環境,如規劃出一個固定的學習與工作空間,能幫助人們更容易聚焦於重要任務上。
4. 精神靈性層面:優先處理心靈重要事項
要事第一不僅限於具體工作事項,更應該包括心靈的重要事項,如與家人共度的時間、心靈修養等。精神靈性層面的要事優先指的是把內心重要的事情放在優先位置,這樣可以幫助個體在面對外在壓力時保持內心的平衡與和諧。
- 雙贏思維:創造最大價值
1. 生理層面:合作行為與健康促進
研究顯示,雙贏思維所帶來的合作行為能促進身體健康。當人們與他人建立良好合作關係時,身體會分泌催產素(oxytocin),這種「連結荷爾蒙」可以減少壓力與焦慮感,提升幸福感。
2. 心理層面: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
雙贏思維強調在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中找到雙方利益的平衡點。這樣的思維模式有助於人們學會設身處地、同理他人,從而促進心理健康與人際和諧。具備雙贏思維的人通常也更能維持自尊與自我價值感,因為他們能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建立長期穩定的人際關係。
3. 環境層面:共贏環境的建立
雙贏思維要求建立一個能夠互利共贏的環境,如職場中的合作文化或家庭中的支持系統。這樣的環境能讓個體在追求個人目標的同時,亦能兼顧他人的需求,創造雙方都能受益的結果。
4. 精神靈性層面:共生共榮的理念
從精神靈性的角度來看,雙贏思維與「共生共榮」的理念息息相關。當人們將雙贏作為一種生活哲學時,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成功與他人的成功息息相關,這樣的理念能帶來更大的心靈滿足感與社會責任感。
- 知彼解己:維繫人際和諧
1. 生理層面:鏡像神經元的作用
知彼解己的能力與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有密切關係。這些神經元能幫助個體理解他人的情緒與意圖,進而形成同理心。因此,訓練與他人互動的習慣,如傾聽、觀察與反饋,能夠增強鏡像神經元的活躍度,提升人際互動能力。
2. 心理層面:情緒智商的培養
知彼解己即為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的一部分。情緒智商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與人際管理。高情緒智商的人更能處理人際衝突,並在與他人互動中展現出同理心與耐心,這對成功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
3. 環境層面:建立開放溝通的氛圍
良好的溝通環境能促進知彼解己的能力。例如,在家庭或職場中建立開放溝通的氛圍,鼓勵彼此傾聽與分享,可以促進互相理解與支持,減少衝突的發生。
4. 精神靈性層面:心靈的共鳴與連結
精神靈性層面的知彼解己超越了語言的理解,更多的是心靈的共鳴與連結。透過冥想、靜心或宗教活動,可以幫助個體提升對他人情感的感知力,進而與他人建立更深層次的心靈連結。
=結論
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與結果,更能改變個體的心態與內在精神世界。從生理、心理、環境與精神靈性的多重角度來看,這些習慣無一不是幫助人們達到人生成功的基石。透過培養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等習慣,人們能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定位與實踐方式,最終達成全方位的成功與幸福。這些習慣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堅持與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斷突破自我,邁向成功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