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eho Podcast  焦慮來了怎麼辦?學會放下讓人喘不過氣的事!【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節目名稱:Heho Podcast - 健康大風吹 

影片題目:

第一集: 焦慮來了怎麼辦?學會放下讓人喘不過氣的事!

節目定位:

每次用5個健康生活話題,透過聊天的形式傳播健康知識,主題包括營養、運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建議,鼓勵大眾採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

解決問題:

 

要請楊醫師和我配合台呼

嘉:Heho健康  楊醫師:健康ㄝ厚

嘉:歡迎收聽 Heho 

(一起)Podcast!

第一集:焦慮來了怎麼辦?從源頭認識它

目標:帶領聽眾從日常案例出發,認識焦慮的本質和不可控因素的影響。

六段訪綱

 

 

1=

開場與主題導入(3分鐘)

主持人:醫師,

您覺得焦慮對現在的生活來說,像什麼?

楊醫師:有點像手機的通知聲?還是?

自然聊到本集主題:為什麼焦慮會讓人感覺喘不過氣?

@ 焦慮:當代生活中的隱形警報器

 

@文章概述

 

焦慮,作為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正在越來越多地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忽視的課題。本文將從生理、心理、環境、精神靈性等多角度探討焦慮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並通過一個具體案例解析焦慮對個體的深層次影響。同時,文章將提出10個關鍵重點內容,協助讀者理解焦慮並學會與之共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段標題

 

一、焦慮:現代生活的「背景噪音」

二、焦慮如手機通知聲:為何我們無法忽視它?

 

三、焦慮的生理基礎:腦內的危機反應機制

四、心理層面的困局:焦慮如何扭曲思維?

 

五、環境因素的影響:快節奏社會中的壓力激增

六、精神與靈性視角:焦慮是失落還是警示?

七、案例分析:一位青年設計師的焦慮故事

八、與焦慮共舞:緩解焦慮的多面向方法

 

九、焦慮的正面意義:它是敵人還是盟友?

十、結語:接受焦慮,創造平衡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焦慮:現代生活的「背景噪音」

 

焦慮就像生活中的背景噪音,即使你試圖忽視它,它依然無聲無息地存在。從工作壓力、經濟負擔到人際關係的不確定性,這些挑戰讓焦慮成為現代人的常態。然而,為什麼焦慮總讓人感到喘不過氣?它是生活的敵人還是潛在的提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焦慮如手機通知聲:為何我們無法忽視它?

 

焦慮的感覺就像手機的通知聲,頻繁且難以忽視。每一聲提示都像是在提醒我們潛在的「危機」。這種「無形的提醒」讓我們警覺,但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卻可能耗盡我們的精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焦慮的生理基礎:腦內的危機反應機制

 

焦慮的生理基礎來自大腦中的杏仁核,它負責處理威脅信號並觸發「戰鬥或逃跑」反應。當焦慮發生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腎上腺素飆升,身體準備面對未知的危險。然而,這種反應在無真實威脅時可能演變為過度警覺,導致我們感到喘不過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心理層面的困局:焦慮如何扭曲思維?

 

心理層面上,焦慮常導致認知偏差,例如「災難化思維」或「過度泛化」。這些偏差讓我們過分擔憂未來的不確定性,甚至為可能從未發生的事情擔憂不已。這種情緒負擔會進一步惡化心理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環境因素的影響:快節奏社會中的壓力激增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競爭環境也加劇了焦慮的發生。例如,24小時的資訊轟炸、社交媒體的比較文化,無形中壓迫著人們,讓焦慮成為一種集體現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精神與靈性視角:焦慮是失落還是警示?

 

從精神與靈性的角度看,焦慮可能是失落感的外在表現,也可能是一種提醒,提示我們生活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審視。例如,靈性上的迷茫或目標感的缺失,都可能引發焦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案例分析:一位青年設計師的焦慮故事

 

=案例背景

人:李曉彤,28歲,一位初入職場的平面設計師

事:因職場壓力導致焦慮症狀加重

時:202312月至2024年初

地:台北市一家知名設計公司

物:工作電腦、設計稿件、手機通知聲

 

=案例詳述

 

李曉彤在一家知名設計公司工作。起初,她對工作充滿熱情,但隨著案子增多、加班頻繁,她開始感到心悸、胸悶,甚至對手機通知聲產生過度反應。某日,她在會議中因呼吸困難而離場,經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焦慮症。

 

=分析:

1.    生理層面:長期壓力導致交感神經過度活躍。

2.    心理層面:對失敗的恐懼和自我價值感降低。

3.    環境層面:高壓職場文化和過多的外部期望。

4.    精神層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迷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與焦慮共舞:緩解焦慮的多面向方法

 

1. 生理層面:深呼吸訓練和專念冥想

 深呼吸可以平緩心跳,減輕焦慮反應。正念冥想則幫助集中注意力,減少不必要的擔憂。

 

  2. 心理層面:認知行為療法(CBT

 透過改變思維模式,患者可以學會如何挑戰不合理的恐懼。

 

  3. 環境層面:改善工作環境

 減少多工任務,設立明確的工作界限,並適當請假休息。

 

  4. 精神層面:建立靈性生活

 參與宗教活動或靈修,有助於重新找到生活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焦慮的正面意義:它是敵人還是盟友?

 

 焦慮並非完全負面。適度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警覺、提升效率,甚至成為激勵我們改變的動力。然而,關鍵在於如何管理這種情緒,避免它失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結語:接受焦慮,創造平衡人生

 

  焦慮,像一個無法關閉的通知聲,時刻提醒我們生命中的不確定性。然而,透過了解其來源並採取積極的應對策略,我們可以與焦慮共處,甚至從中找到生活的真正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個重點內容

1.  焦慮是現代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像背景噪音或手機通知聲一樣存在。

2.  焦慮的生理機制包括杏仁核的過度活躍和「戰鬥或逃跑」反應的啟動。

 

3.  心理層面上,焦慮會導致認知偏差,例如災難化思維。

4.  環境因素,如快節奏的生活和社交媒體的比較文化,加劇了焦慮。

 

5.  靈性層面上的失落感或迷茫也可能是焦慮的根源之一。

6.  具體案例顯示職場壓力如何引發焦慮,並呈現多層次影響。

 

 

7.  緩解焦慮的方法包括深呼吸訓練、正念冥想和認知行為療法。

8.  改善工作環境和設立界限對減少焦慮至關重要。

 

9.  靈性生活的建立有助於找到生活意義,減少焦慮感。

10. 適度的焦慮可以是成長的推動力,管理得當即可化敵為友。

 

 

2=

焦慮的本質與常見迷思(3分鐘)

楊醫師分享一個案例:某位患者因為開會前的緊張以為自己有焦慮症,其實只是正常反應。

進一步解釋:正常的焦慮與病理性焦慮的區別。焦慮和緊張的差別?

 

@焦慮的本質與常見迷思: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全面解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概要

 

  焦慮是人類一種普遍的情感反應,無論在生理、心理、環境或靈性層面都能引發深遠影響。本篇文章以理性與感性的平衡角度探討焦慮的本質,澄清常見迷思,並提供具體案例解釋正常焦慮與病理性焦慮的差異。文章分為十個重點,並透過全面分析焦慮在不同層面的影響,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這一現象,進而找到更健康的應對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分段標題

 

1.  焦慮的定義與本質

2.  正常焦慮與病理性焦慮的區別

 

3.  焦慮的常見迷思

4.  焦慮的生理基礎

 

5.  心理層面的焦慮分析

6.  環境對焦慮的影響

 

7.  靈性層面的焦慮探討

8.  案例分析:會議前的焦慮是否等於焦慮症?

 

9.  焦慮的應對策略

10. 從焦慮中成長:一個心靈旅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焦慮的定義與本質

 

  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通常源於對未來不確定性或潛在威脅的擔憂。適度的焦慮是健康的,它能幫助我們提升專注力和應對挑戰的能力。然而,當焦慮過度或持續時間過長,可能演變為病理性焦慮,進而干擾日常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正常焦慮與病理性焦慮的區別

 

  正常焦慮是一種短暫的適應性反應,例如在面對重要考試或會議時的緊張。而病理性焦慮則通常表現為過度且不成比例的恐懼,持續時間長且干擾生活功能,常見於焦慮症、驚恐症或廣泛性焦慮障礙。

 

=關鍵區別:

 

  A•   正常焦慮: 反應適度,隨情境結束後消失。

B•   病理性焦慮: 過度誇張,伴隨功能損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焦慮的常見迷思

 

A.  迷思:所有焦慮都是病理性的。

事實:焦慮是一種正常情緒,適度焦慮對健康有益。

 

B.  迷思:焦慮就是緊張。

事實:焦慮包含緊張,但還包括持續性的擔憂和恐懼。

 

C.  迷思:吃藥是唯一解決焦慮的方法。

事實:心理治療和生活方式改變同樣有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焦慮的生理基礎

 

焦慮的生理機制主要涉及大腦中的杏仁核、前額葉皮質和神經遞質(如多巴胺、血清素)。在焦慮狀態下,杏仁核被過度激活,前額葉的理性抑制功能削弱,導致過度反應。

 

=生理信號:

•  心跳加速

•  呼吸急促

•  出汗增加

•  肌肉緊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心理層面的焦慮分析

 

心理層面焦慮通常與個人認知模式相關,例如災難化思維、過度關注失敗或完美主義傾向。這些心理模式會放大焦慮的程度。

 

=心理特徵:

•  持續擔憂

•  無法放鬆

•  對未來感到恐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社會環境對焦慮的影響

 

社會環境因素如職場壓力、家庭矛盾或社會期望也可能加重焦慮感。例如,高度競爭的工作環境會導致個體感到難以應對。

 

=環境觸發因素:

•  噪音污染

•  經濟壓力

•  社會隔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靈性層面的焦慮探討

 

  靈性層面上的焦慮源於人類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未知的恐懼。例如,對死亡的恐懼或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無助。

 

=靈性應對:

•  冥想和祈禱

•  尋求生命意義

•  與他人建立深層連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案例分析:會議前的焦慮是否等於焦慮症?

 

=案例描述:

 

楊醫師的患者王先生,35歲,是一家科技公司的業務主管。在一次關鍵會議前,他感到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甚至無法入眠。他懷疑自己得了焦慮症。

 

=分析:

1.  人: 王先生

2.  事: 面對重要會議

3.  時: 會議前三天開始焦慮

4.  地: 在公司和家中

5.  物: 工作壓力和高期望值

 

=

楊醫師解釋,這種焦慮是正常反應,並非焦慮症。他建議王先生通過深呼吸和分解任務減輕壓力,最終王先生順利完成會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焦慮的應對策略

 

=生理層面:

•  深呼吸練習

•  規律運動

•  均衡飲食

 

=心理層面:

•  改善認知偏誤

•  接受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

 

=社會環境層面:

•  營造支持性環境

•  減少環境壓力源

 

=靈性層面:

•  練習感恩

•  尋找內心平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從焦慮中成長:一個心靈旅程

 

  焦慮不僅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成長的機會。通過面對焦慮,人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並找到更符合內心需求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個重點內容

 

1.  焦慮是一種正常情緒,但過度時可能成為病理性問題。

2.  正常焦慮與病理性焦慮有清晰界限。

 

3.  焦慮和緊張的區別需要認知澄清。

4.  焦慮的生理機制涉及大腦和神經遞質。

 

5.  心理層面的認知模式放大焦慮。

6.  環境壓力是焦慮的重要誘因。

 

7.  靈性焦慮源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8.  案例說明正常焦慮與焦慮症的差異。

 

9.  生理、心理、環境和靈性層面的應對策略。

10. 焦慮是一種成長契機,幫助人們找到生活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

 

  焦慮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適度的焦慮能激發我們的潛能。然而,過度的焦慮則需要專業的介入與應對。本篇文章希望透過全面的解讀與具體案例,幫助讀者理解焦慮,並以更加健康的方式應對未來挑戰。

 

 

3=

 不可控因素與焦慮的關係(4分鐘)

主持人:醫師,大家說不要想太多,但真的能不想嗎?

楊醫師:關鍵不是「不想」,而是學會放下控制不了的事情。

分享一個真實故事:

第二章 學會放下無法控制的事情

##不可控因素常是引發焦慮症關鍵

 

  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不可控因素相當多種,前述這些情境和案例只是我們身邊發生的重大不可控因素,但這些不可預測事件,往往讓我們感到焦慮和無力,也會對身心健康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如何接受現實是降低焦慮及改善焦慮症的重要關鍵。認識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學會接受這些不確定性,反而能減少對未來的過度擔憂。當我們能夠坦然面對現實,就不會再花過多精力去試圖改變那些不可控的事實。

 

  面對全球貿易大戰、新冠疫情、大地震或戰爭等不可預測事件,我們應該學會接受現實,專注於當下,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應對壓力,並適時尋求專業幫助。透過這些方式,我們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焦慮症上身,保持身心健康。

 

  但生活中也不只有重大不可控因素會引起焦慮,生活中常常碰到夫妻間為了誰應該去洗碗就鬧離婚,或是朋友因說錯一句話就斷絕關係,有的甚至寵物老了不再能控制大小便,造成整個家都很髒亂而亂發脾氣等等,這些都是典型不是自己就能控制的事情,我們也只能學著拆解並接受和放下無法掌控的部分。

 

  例如:老婆期待老公可以洗碗做點家事,但越叫越氣,老公從不主動自己去做家事,總是要老婆一個指令一個動作,久了兩個人都會累,除了初步把溝通、雙方期待等等都講清楚後,把可控的部分都努力也執行了,假設最終結果你還是不滿意,你也比較能讓自己不要那麼糾結,找出能放下與包容的地方,釐清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部分。

 

 

4=

焦慮對身心健康的影響(4分鐘)

聊聊失眠和情緒反應。楊醫師說:很多患者來找你時 引麼形容自己?

主持人:有什麼小測試可以幫助大家快速判斷自己的焦慮狀態?

楊醫師:介紹「心情溫度計」的操作方法。

#### 運用心情溫度計(BSRS-5CHQ

在當代社會,心理健康已經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能夠迅速且有效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是非常重要的。心情溫度計,包括簡式健康量表(BSRS-5)和華人健康量表(CHQ-12),就是為此而設計的工具,旨在幫助個體迅速掌握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

 

*心情溫度計的作用

心情溫度計不僅僅是一種心理評估工具,它還是一種能夠讓我們及時了解自己心理需求的日常實踐工具。透過簡單的問題回答,這些量表能夠迅速揭示出個人可能面臨的心理壓力或症狀,並指導我們尋求適當的心理衛生服務。只需定期(如每月一次)填寫這些量表,記錄自己的分數,並注意任何顯著的變化或趨勢。如果您發現某些問題的分數有所上升,這可能是您需要尋求進一步心理諮詢或支持的信號。此外,這些量表也可以作為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交流的基礎,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您的需求,並提供針對性的建議或治療。

 

簡式健康量表(BSRS-5

BSRS-5是一種簡潔的篩檢工具,通常包括五個問題,涵蓋焦慮、憂鬱等心理症狀。這些問題都是關於過去一週內的心理感受,用戶需要根據自身經歷對每個問題進行評分。BSRS-5的設計使其非常適合在社區大規模調查中使用,因為它既快速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夠有效地篩檢出需要進一步心理健康服務的個體。

BSRS-5量表:

 

完全沒有

輕微

中等程度

厲害

非常厲害

1.睡眠困難

0

1

2

3

4

2.感覺緊張不安

0

1

2

3

4

3.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

0

1

2

3

4

4.感覺憂鬱心情低落

0

1

2

3

4

5.覺得比不上別人

0

1

2

3

4

6. 有過自殺的念頭

0

1

2

3

4

 總分計算

總分範圍:

0-20

評估標準:

0-6分:正常範圍

6-9分:輕度,宜做壓力管理,情緒紓解

10-14分:中度,宜做專業諮詢

15-20分:重度,由精神科診療

第六題(有無自殺意念)單項評分:本題為附加題,本題評分為2分以上(中等程度)時,即建議尋求專業輔導或精神科治療。

 

5=

焦慮的雙面性(3分鐘)

楊醫師分享:焦慮有時候是個好東西,像是幫我們準備考試,但過度時就變成壓垮駱駝的稻草。

範例:學生考試焦慮?

 

@焦慮的雙面性:從壓力中尋求平衡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大綱

1.  焦慮的定義與功能

2.  焦慮的生理反應:身體如何應對壓力

3.  焦慮的心理作用:心靈的信號燈

4.  環境對焦慮的影響:外在壓力的力量

5.  焦慮的精神層面:內在靈性的挑戰與成長

6.  焦慮的好處與危害:雙刃劍的平衡

7.  如何分辨健康與過度的焦慮

8.  焦慮的處理方法:多面向的解決方案

9.  具體案例分析:一名學生的考試焦慮之旅

10. 結語:擁抱焦慮,走向平衡與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慮的定義與功能

 

焦慮是一種普遍的情感反應,當我們面對未知的挑戰或威脅時,焦慮會提醒我們提高警覺、準備應對。這種情緒不僅僅是一種負面感受,也是一個保護機制,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更有動力地面對挑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慮的生理反應:身體如何應對壓力

 

當我們感到焦慮時,腦中的杏仁核會啟動身體的「戰或逃」反應,釋放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短期內,這有助於提高注意力和反應速度。然而,長期的焦慮可能導致健康問題,如高血壓、胃潰瘍和免疫力下降。

 

=生理關鍵點:

1.  心跳加速,供應更多氧氣。

2.  消化系統暫停,將能量集中於肌肉和大腦。

3.  長期過度的焦慮可能導致慢性疲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慮的心理作用:心靈的信號燈

 

心理學家指出,焦慮是我們內在警報系統的一部分,提醒我們可能有未解決的問題或即將來臨的挑戰。適度的焦慮能促進學習和成長,但過度的焦慮可能讓人陷入「過度思考」或「無助感」。

 

=心理關鍵點:

1.  適度的焦慮有助於提升表現。

2.  過度的焦慮可能導致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

3.  長期焦慮與抑鬱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環境對焦慮的影響:外在壓力的力量

 

家庭、學校、工作環境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個體的焦慮水平。例如,過度競爭的學校氛圍或高壓的工作環境會讓人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環境關鍵點:

 

1.  高壓環境容易引發慢性焦慮。

2.  支持性的社會環境可緩解焦慮。

3.  媒體的過度報導可能加劇集體焦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慮的精神層面:內在靈性的挑戰與成長

 

焦慮不僅僅是一種情感或身體反應,還涉及我們對生活意義和目的的探索。一些宗教或靈修實踐強調,焦慮是一個成長的契機,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

 

#精神靈性關鍵點:

 

1.  焦慮可能源於對未知的恐懼。

2.  靈修與冥想可以減輕焦慮。

3.  焦慮是一個提醒我們活在當下的契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慮的好處與危害:雙刃劍的平衡

 

焦慮既可以是我們的朋友,也可能成為我們的敵人。關鍵在於平衡:健康的焦慮能激勵我們,但過度的焦慮則會拖垮我們。

 

=關鍵點:

1.  健康的焦慮能提升表現。

2.  過度的焦慮會導致倦怠和健康問題。

3.  認識焦慮的雙面性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分辨健康與過度的焦慮

 

健康的焦慮是短暫的,能促進行動;過度的焦慮則是持續的,並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專業的心理評估能幫助我們辨別並尋求適當的幫助。

 

=關鍵點:

 

1.  健康焦慮:目標明確、可控。

2.  過度焦慮:持續、泛化、影響功能。

3.  尋求專業幫助是解決過度焦慮的關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慮的處理方法:多面向的解決方案

 

焦慮的處理需要從多個層面著手,包括生理的放鬆訓練、心理的認知行為療法、環境的調適,以及靈性的支持。

 

=實用方法:

1.  生理:深呼吸、運動。

2.  心理:專念冥想、認知行為療法。

3.  環境:創造支持性的社會環境。

4.  靈性:靈修、祈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體案例分析:一名學生的考試焦慮之旅

 

=案例背景

•  人物:小明,高中三年級學生。

•  事件:準備大學入學考試。

•  地點:台灣某知名高中。

•  情境:在老師與家長的高壓期望下,小明每天學習超過12小時,但仍感到焦慮不安,常失眠。

 

=挑戰

•  生理:長期壓力導致胃痛、失眠。

•  心理:擔心考不好對不起父母。

•  環境:競爭激烈的學校氛圍。

•  精神靈性:對未來方向感到迷茫。

 

=介入與結果

1.  生理層面:透過規律運動與深呼吸練習,小明的身體逐漸放鬆。

2.  心理層面: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學會重新看待考試壓力。

3.  環境層面:與老師溝通,減少不必要的壓力來源。

4.  靈性層面:參加心靈成長工作坊,重新找到對未來的信心。

 

結果:小明不僅成功通過考試,還學會了應對壓力的技巧,內心更為平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擁抱焦慮,走向平衡與智慧

 

焦慮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與應對它。透過整合生理、心理、環境與精神靈性的力量,我們可以將焦慮轉化為成長的契機,讓生命更加豐富與有意義。

 

 

 

6=

收尾與互動邀請(3分鐘)

主持人:今天我們了解了焦慮的好與壞,還學會了「分類事件」的小技巧,歡迎大家試試看。

預告下一集:健康生活和小行動,如何真正減少焦慮?

 

#「分類事件」C2 p56

###事件分類表格

最後,我們可以將日常事件進一步細分為「完全控制」、「部分控制」和「無法控制」可以更精確地理解並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下面是一個實用的事件分類表格,用於這三種不同的控制層級。

 

*事件分類表格

 

事件類型(參考)

可控程度

建議應對策略

工作任務的具體執行

設定清晰的任務計劃和期限

工作任務的分配

與管理層溝通,提出合理的期望和時間管理建議

個人健康

保持規律運動和健康飲食,定期體檢

家庭成員健康

提供支持和資源,但接受醫療結果可能超出個人控制範圍

天氣變化

準備應對惡劣天氣的計劃,調整活動安排

交通情況

選擇出發時間和路線有一定的彈性,但接受交通延誤可能性

政府政策變化

保持關注相關新聞,與專業顧問合作以適應新政策

學習新技能

設定學習計劃,積極參與培訓和自我提升

他人的情感反應

發展良好的溝通技巧,學習情緒調節策略,但接受最終反應可能不受控制

 

*使用指南和操作提示

 

日常應用:

每日或每周使用此表格記錄和分類重要事件,評估控制層級並決定合適的應對策略。

對於每類事件,調整期望,制定符合實際控制程度的行動計劃。

提升自我效能:

對於「可控制高」的事件,積極採取行動,完全發揮個人能力。

對於「可控制中」的事件,了解哪些方面可以施加影響,針對這些方面制定策略。

對於「可控制低」的事件,集中於調整自己的反應和情緒管理,而不是試圖改變無法改變的情況。

情緒管理:

學會接受無法控制的事實,通過練習正念、冥想或其他放鬆技巧來管理因此產生的壓力或焦慮。

持續反思和評估自己的應對策略的有效性,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