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41217 Management Success Book管理學大師寫信給孫子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文章標題:「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寫給孫子的21封人生信念」

 

#引言

人生是一場自我尋找的旅程,在這個紛亂而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很多人不知不覺成為他人期待或社會定義下的角色,忘了「我是誰?」的核心問題。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在其經典之作《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中,透過21封寫給年輕世代的信件,為後人指引一條通往內心價值與生命意義的道路。

本篇文章結合韓第的核心思想,從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四個面向出發,探討人生如何超越外在框架,找到真正的自我,並透過一個具體案例加深理解。文末將列出10個重點,幫助讀者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找到你的「黃金種子」:天賦的力量

每個人內心都蘊藏著獨特的「黃金種子」—一種自然流暢且具有價值的天賦,卻常因外界的框架而被忽視或埋沒。韓第提出,我們必須透過反覆嘗試、家人或朋友的觀察,發現自己的天賦,並用時間與努力去培養它。

 

=生理層面

發展天賦不僅有助於心理上的滿足,更會激發大腦的神經可塑性,促進身心健康。例如,發掘自己在音樂、運動或藝術方面的天賦,透過持續的投入,身體也會自然適應這種活動的節奏。

 

=心理層面

天賦帶來的成就感會提升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讓人更有信心面對挑戰,從而激發內在動力。

 

=社會層面

找到天賦後,我們能更好地服務他人,平衡「利己」與「利他」的關係,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貢獻的雙贏。

 

=靈性層面

天賦是一種使命感的啟示,它讓我們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與更大的宇宙連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被工作綁架:工作只是你的一部分

韓第提醒我們,工作雖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但不應成為唯一的身份標籤。我們的價值不應由職業來定義,而是取決於我們對生活與工作的態度。

 

=具體案例

王子安,35歲,知名金融公司高階經理,過去10年,他每天工作12小時,認為工作成就代表他的人生價值。但某天深夜,他因過度疲勞而昏倒,被緊急送往醫院。

 

=人事時地物描述:

王子安的故事發生在台北,他是家中的長子,父親早逝,母親希望他能出人頭地,從小他便努力讀書,最終成為同儕眼中成功的典範。然而,病床上的他第一次問自己:「如果沒有這份工作,我是誰?」

 

這次經歷讓他重新思考生活,他辭去高薪職位,開始學習攝影,並投入公益活動,幫助貧困地區的孩童。

 

=生理層面

過度工作導致生理崩潰,身體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基礎,失去健康,一切都變得空洞。

 

=心理層面

過於依賴工作,容易產生身份危機,當失去職位或成績時,便陷入無助與焦慮中。

 

=社會層面

人際關係會因過度投入工作而疏離,家庭、朋友的陪伴變得遙不可及。

 

=靈性層面

人生不該被工作束縛,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才能實現靈魂的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列出美德清單:追求終極人生

 

韓第引用亞里斯多德的美德清單,包括勇氣、誠實、節制等,作為人生價值的指南。他提醒我們,應以終為始,關注真正重要的事物,而非外在物質。

 

=生理層面

培養美德如同鍛鍊身體的肌肉,需要長期的練習,才能形成穩固的習慣。

 

=心理層面

美德讓人產生內在平衡,減少焦慮與自我懷疑,實現心理健康。

 

=社會層面

美德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互動,誠實、友善等行為能建立信任與合作關係。

 

=靈性層面

追求美德是一種精神的升華,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與寧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改變人生的曲線:適應變化

韓第提出「第二曲線」理論,強調在人生的高峰期,我們應開始尋找下一個成長的機會,避免陷入停滯。

 

=具體案例

50歲的李志勇是一位資深工程師,面臨公司裁員。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學習新技術,轉型成為一名AI程式設計師,不僅開創了職涯第二春,也帶動了團隊成長。

 

=生理層面

學習新事物能激活大腦,減緩退化,保持活力。

 

=心理層面

適應變化的能力提升心理韌性,面對不確定性時更有勇氣。

 

=社會層面

第二曲線帶來的新價值,能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共同成長。

 

=靈性層面

變化是生命的一部分,接受變化即是接受自我不斷成長的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每天給自己留白:靜心反思

韓第習慣每天清晨散步,給自己一段靜思時間,這是他尋找內心寧靜的重要途徑。

 

=生理層面

散步有助於促進心血管健康,減少壓力荷爾蒙。

 

=心理層面

靜心能幫助我們整理思緒,提升自我覺察力。

 

=社會層面

當內心平靜時,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也會更加和諧。

 

=靈性層面

留白是與自己對話的時間,讓我們聆聽內在的聲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個重點內容總結

 

1.  發現自己的「黃金種子」,找到天賦。

2.  不被工作定義,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3.  列出美德清單,追求內在價值。

4.  適應變化,尋找人生的第二曲線。

 

5.  每天留白,給自己時間反思。

6.  培養好奇心,終身學習。

 

7.  領導而非管理,以價值觀影響他人。

8.  多方嘗試,勇於犯錯。

 

9.  平衡利己與利他,找到生命意義。

10. 回歸初心,不計算短期得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

韓第以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人生的成功不僅在於外在成就,而更在於是否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價值。願我們都能在這條生命的道路上,透過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的平衡,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成為真正的自己—因為「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重要資料整理

241217X=B= 管理學大師寫信給孫子 #查爾斯‧韓第 5本書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 21 Letters on Life and Its Challenges 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 齊若蘭 天下文化 2020/07/16

-Y-《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韓第大師讀書會 -楊士範、盛治仁導讀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韓第大師讀書會 -楊士範、盛治仁導讀

-b-告訴我,你想拿這瘋狂而寶貴的人生怎麼辦?《你是誰,比你做更什麼重要》|天下文化Podcast 讀本郝書EP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YeeXS1jFE&t=29s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介紹了英國管理大師韓第《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並以個人經驗與故事串聯書中的觀點,讓主題更加鮮活。 他從書名出發,帶出書的副標題「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及其核心命題:「你打算拿著瘋狂而寶貴的人生怎麼辦?」書名直接引發郝哥對一個短影音的聯想,該影片以鈔票的價值隱喻人的價值無論遭遇何種對待,都不應被環境或職業所定義。這也為整集節目定下了基調:探索如何在紛繁的生活與工作中,堅守自我價值。

 

郝哥首先聚焦於「找到內在」,提到韓第提出的三大主軸:

=黃金種子、

=工作與價值、

=美德清單。

第一,黃金種子:發現天賦 郝哥強調,找到自己的天賦就如同找到「黃金種子」。這是一種自然輕鬆但深具價值的能力,也是可以通過反覆嘗試與他人建議挖掘出的特質。 他引用納瓦爾的例子,說明家人或身邊親密的人往往比自己更清楚我們的潛力。郝哥認為,只要投入時間與心力,天賦就能像種子般被培養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但,天賦的發展也不應只停留在利己,善良與誠實更能讓人生更有意義,這種「利己利他」的平衡是最理想的境界。

 

 第二,不被工作綁架:工作不是你 郝哥強調,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應被它定義。他提到一個廣告人的故事,說明人往往會被自己的職業框限,卻忽略自身更多的可能性。 郝哥以自己的經歷為例,說明不同的際遇如何帶來新的職涯機會,如財務課程與鐵人三項,讓他打破了別人對自己的單一認知。他提醒大家,要用自己的態度與方式去賦予工作價值,避免把工作視為「魔鬼契約」。即便生活中充滿現實壓力,我們仍應以心流的方式找到工作中的熱情與意義。

 

第三,羅列美德清單:追求終極人生 韓第引用亞里斯多德的「12個美德清單」,如勇氣、誠實、幽默等,作為人生價值的指引。 郝哥認為,我們的每個選擇都應服務於自己想成為的樣貌,而不是盲目追逐外在的物質目標。他提到一個長期研究的結果,指出人們最終渴望的並非金錢,而是與世界和解的關係。列出美德清單能讓我們以終為始地活著,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不浪費時間。

 

郝哥認為,終身學習的核心在於擴張自己的邊界。他提到小時候的學習經驗,讓他不斷體會到「學然後知不足」。好奇心是學習的驅動力,而持續的學習則能讓我們在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線。郝哥以自己的職涯進化為例,說明隨著新事物的出現,我們的技能與選擇也能不斷更新。

 

韓第提醒讀者,領導的關鍵不在於控制,而在於影響他人。郝哥認為,真正的領導者是通過以身作則來激勵別人,而非僅僅用規則或權力去約束他人。他提到自己在生活中的領導經驗,如何在平等互助的基礎上創造良好的關係,讓彼此都能更進一步。

 

最後,郝哥談到一個現代人常見的問題——過度算計得失。他引用韓第的建議,強調要回歸初心,專注於提升自己,而不是僅僅考慮回報。這樣的心態不僅讓生活更有意義,也能幫助我們擁有長遠的發展。

 

=內容簡介

 

組織行為大師.倫敦商學院創始人.管理哲學家

查爾斯‧韓第唯一與杜拉克齊名 大師中的大師

 

  從人生、工作、家庭、金錢、信仰,都將面臨更快更大的改變

  管理哲學大師韓第的21封信,是我們在21世紀必須回答的問題

  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留給後世最珍貴的禮物

  在變動的年代,抓住機會、應對人生挑戰的生存指引

 

  被尊稱為「英國國寶」的韓第,透過嚴密的思考推理及個人的實踐,

  數十年來,多次精準預言新管理文化、新組織、新工作型態的出現。
 

  2002年曾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邀請親訪台灣,

  生涯代表性著作中文版,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高齡近90歲的韓第,以信件的形式,清晰而樂觀的依序提出每個人都需要問自己的問題,並以自己為例,點出問題的思考方向,指引職場工作者、企業家、公民、哲學家和夢想家等新一代的人找到人生機會與挑戰的解答。

 

  你們生活的世界和我過去認識的世界大不相同,但我猜想你們會碰到的問題,不會和我有太大差別。這些信涵蓋我希望在你們這個年紀就已經知曉的所有事情,但願當年我在踏進外面世界,開創自己的未來,訂定自己的人生契約之前,已經懂得這些事。――韓第(摘自本書前言)

 

  「韓第在西方社會一生的體驗使他相信:個人的自由與獨立,要與財富的分享、社會的正義相互平衡。韓第不僅是管理大師,更是傳統思維的解放者,追求人類和諧相處的人道主義者。」――高希均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摘自本書導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
 

  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
 
  1932年出生於愛爾蘭牧師家庭,曾在牛津大學歐瑞爾學院攻讀古希臘羅馬文史。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殼牌石油公司擔任經理人,而後又到美國麻省理工的史隆管理學院進修。回到英國之後,韓第與英國的商界菁英創辦英國第一所管理學院:倫敦商學院,並擔任該校教授,而後又擔任英國皇家工藝協會(RSA)的主席。
 
  韓第之所以被稱為大師,是因為他在「組織與個人的關係」和「未來工作形態」上提出的觀念,都帶給商業界莫大的影響,如「組合式生活」、「酢漿草組織」、「S曲線」、「跳蚤工作者」等。從49歲那年起,韓第身體力行他的理論,離開組織,成為不折不扣的「跳蚤」和「組合工作者」,身兼自由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教授、演說家、企管顧問等多職。
 
  重要著作品包括:《覺醒的年代》(The Empty Raincoat)、《變動的年代》(Beyond Certainty)、《組織寓言》(Inside Organizations)、《適當的自私》(The Hungry Spirit)、《大象與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阿波羅與酒神》(Gods of Management)、《大師論大師》(The Handy Guide to the Gurus of Management),以及他的個人自傳《你拿什麼定義自己?》(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21 Letters On Life And It's Challenges)(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譯者簡介 齊若蘭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譯作包括《第二曲線》、《未來產業》、《情緒靈敏力》、《第二次機器時代》、《驅動大未來》、《數位革命》、《目標》、《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從AA+》、《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等。

目錄

編者附言

總導讀 英國韓第大師的思潮縮影──展開「閱讀韓第」心靈之旅 高希均

前言 回首過去的人生體悟

 

第一封信 世界會改變

=第二封信 生命的重要本質

第三封信 人生大哉問

第四封信 信仰與理性

第五封信 每個人都可能犯錯

第六封信 好奇心不會殺死貓

第七封信 你有多聰明?

=第八封信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第九封信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第十封信 小即是美

第十一封信 你不是人力資源

第十二封信 你和社會的關係

=第十三封信 改變人生的曲線

第十四封信 知足常樂

第十五封信 笨蛋,問題在經濟

第十六封信 「我們」總是能打敗「我」

第十七封信 當兩人成為一體

第十八封信 無法計算的,往往比可以計算的重要多了

=第十九封信 人生最後二十五年

第二十封信 你是獨一無二的

第二十一封信 別留下遺憾

 

=好書指南 |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

編輯/閱讀三小事

「老師根本沒興趣聽我背誦哲學家的理論,只想幫助我發展出自己的理論,他們用過往的哲學家來刺激我思考,而非要我把這些人當成權威。」

英國管理學大師韓第,在《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中,詳述一個人面對工作時應有的正確觀念。在變遷快速的時代,從宏觀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只是組織裡微小的螺絲釘,隨時可以被汰換,就算爬至上位,仍舊有比你更厲害的人存在。

此時若停留在競爭者心態,將會對未來產生質疑,究竟我們的一生是否有盡頭?要努力到什麼程度才不算白活?

作者韓第要我們跳脫別人的眼光與標籤,尋找自己的價值,時常思考平日所作所為是否符合所信的價值觀,踏上形塑自我的道路。


1. 發展自己的理論

韓第出生於虔誠的宗教家庭,大學攻讀古希臘羅馬文學史。
然而,宗教對於年輕的他來說,比較像是另外一種學校,一樣有老師、教條和標準答案,告訴我們該怎麽做。他喜愛宗教並不等於相信上帝存在,而是喜歡信仰體系中的某些價值,例如誠實和善良,藉由奉行這些價值,確實讓他感受到部分的神性。

他不被經典威嚇,喜歡自行詮釋聖經故事,並在事後發現自己並不是第一個質疑聖經的人。他在研究哲學的過程,發現哲學老師並不在意他如何理解哲學,重要的是他是否建立出屬於自己的哲學體系,也就是價值判斷的標準。

我們不需要費盡心思去模仿前人的論點,我們要踩在他們肩膀上,看到更遠的地方。

2. 領導而非管理

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後,要把好的價值觀傳達給他人。身爲組織管理者,光是監督團隊是沒用的,我們要努力傳遞組織的核心價值,讓每個成員得以了解,這樣當成員在行動時才可以時時刻刻審視自己是否違背組織價值。
他們會因此而自動自發,甚至改變不合適宜的規定。

韓第也提到傳統的倉庫式學習,指人們希望在學校習得全部知識,靠它們解決日後工作上遇到的所有問題。很可惜,知識的汰換遠比我們想像的快,只有熟悉學習的方法,才能應付接踵而來的挑戰。

3. 如果還沒失敗,代表嘗試的不夠多

即使是聰明人,也需要倚靠不斷的嘗試才能發現機會。而最佳的成長環境不是在書本裡,而是在工作中。

當我們在工作上發現問題,主動回去學習,找出相對應的技能並快速提取,遠比傳統的倉庫式學習有效多了。

韓第鼓勵人們多方嘗試,而且要越廣泛、越不怕犯錯的去做,事後回來看幾乎都是值得的投資。

  主動式學習法在學生時期很難體會,甚至會覺得那是老師懶得上課的推託之詞,不給我們課本內容、要我們自己回去找答案,簡直是浪費時間。事後看來是一半對一半錯,被動的教育長期來看成效差,也因為台灣的考試就是填鴨測驗,所以需要用這種方式來記住每個正確答案。但升上大學後,則要練習丟掉過去的學習方式,改用主動學習法,而這項方法對於日後工作和職涯發展,皆­是非常重要的利器。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你的人生被工作控制了嗎?

作者 夏離 已發表: 2023-01-18最後更新時間 2023-03-31

看陸劇《三十而已》時,其中王漫妮與空降主管的對話情景,讓我聯想到《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書裡的第 9 封信,裡頭部份論述與王漫妮的言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書裡那段話是這麼說的:

「無論是因工作上的需求讓你醒著的時間都在工作,或你認為工作帶來的滿足感勝過人生其他一切事物,當你愈來愈投入工作時,工作往往會控制你的人生。」

無論是因工作上的需求讓你醒著的時間都在工作,或你認為工作帶來的滿足感勝過人生其他一切事物,當你愈來愈投入工作時,工作往往會控制你的人生。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查爾斯・韓第在成立商學院時,非常重視第一批入學學員的狀態,他們能否成功,關乎著韓第的前途未來,於是韓第全神貫注的投入工作。

他的太太跟他說,她得當上他的學生,才能看到他最好的一面,或者是才有機會可以看到他。
她說:「我嫁的人是韓第,不是嫁給倫敦商學院。」那時韓第才及時醒悟。

陸劇《三十而已》王漫妮說:「公司的晉升制度洗腦著我們、讓我們只會賣命工作,然而生活的意義卻不僅僅只是工作」。

韓第的第 9 封信提到人們除了被工作綁架之外,科技的進步也正在介入瓦解我們下班後的休息時間,讓工作潛入我們的休息時間。

延伸文章:陸劇《三十而已》王漫妮談工作與生活

休息,除了玩樂休閒、耍廢放空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都需要時間與空間來反思過去,要是連這樣省思獨處的時空都被工作所填滿,我們便不會改變或進步。

人若無法改變或進步,按照流程或過往經驗來工作,那麼在未來的不久,就會被大數據與 AI 所淘汰。


韓第習慣在早餐前到家對面的樹林散步 40 分鐘,散步對他來說不但有益健康,更重要的是會讓腦子放慢速度。蘋果創始人史蒂芬・賈伯斯與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他們的共同興趣也是散步。

人們一天當中大部份時間不是前往某個地方,就是在做某件事,韓第說只有每天早餐前的這段時間,他是漫無目的的散散步、任由心靈漫遊,思考今天該怎麼過,也回顧過去幾天。

有人會說,忙到連睡覺都沒時間了,哪來的時間散步?!
韓第則說,他喜歡忙碌,對別人的要求總是來者不拒,但他會設法不讓這類要求佔據他所有時間,這是取回人生的掌控權。

王漫妮也是如此,在生活中賣命工作的時候,願意為她的愛情而放下對工作的執著,甚至讓步。

9 封信不只是提到別被工作綁架,同時也提到了人別被工作貼標籤,無論你的工作是會計師、工程師、資深業務、教師、設計師,這些都只是你的工作,並不代表你這個人。

我們在認識別人,或者是介紹自己時,總會提到工作,這樣就是被侷限在職務或角色的框架裡、被貼上了標籤,工作只是我們藉以謀生的一種方式而已,並不代表我們這個人。

如果肆意的讓工作綁架你,或者在公司的晉升制度裡洗腦成賣命工作,讓工作佔據你生活的全部,那麼當有人問起你是誰時,除了回答工作職務或角色,又能生出其他答案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