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17 Psychology Book 如何跟上變化多端的世界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標題=如何跟上變化多端的世界
#主題引言
現代社會的變化速度之快,猶如川劇變臉般讓人措手不及。面對這樣紛擾、焦慮、不確定的世界,我們如何找到安定的力量?如何在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多層面上達到平衡並跟上變化?洪蘭教授透過思考、選擇,並尋找值得追隨的典範,提出解決之道。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如何全方位應對變化,並分享一個真實案例,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變化中找到成長的契機。
第一章:變化的本質與挑戰
1.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從疫情的爆發到科技革新,改變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常態。然而,許多人卻對變化產生抗拒,因為改變意味著離開舒適圈,面對未知的挑戰。
2. 生理層面:大腦如何應對變化?
神經科學證明,大腦具備「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能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然而,這需要透過主動學習、反思及培養新習慣,才能形成新的神經連結。因此,變化的關鍵在於動機與持續的學習。
3. 心理層面:焦慮與適應
當變化來臨時,心理層面的不安全感會引發焦慮,甚至讓人不知所措。心理學家提出「控制焦慮三步驟」:
A• 接納:接受改變是生活的一部分。
B• 分析:區分可控與不可控的因素。
C• 行動:對可控的事物採取具體步驟。
第二章:應對變化的多面向策略
4. 生理健康:穩定大腦與身體
應對變化,良好的生理健康是基礎。規律的運動、健康飲食和充足的睡眠,能幫助穩定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提升情緒與專注力。例如,規律運動能促進多巴胺與血清素分泌,減緩焦慮,提升適應力。
5. 心理建設:強化思考力
思考力是面對變化的核心。洪蘭教授指出,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能讓我們從容應對挑戰。具體方法包括:
A• 問問題:透過提問激發思考,例如:「這個改變帶來什麼機會?」
B• 挑戰自我:離開舒適圈,嘗試新事物,讓大腦保持彈性。
C• 反思:透過日記或冥想,釐清內心的焦慮,找到解決之道。
6. 社會層面:建立支持系統
變化中,社會支持能成為穩定的力量。人際關係是我們另一雙眼睛,幫助我們看見盲點並提供鼓勵。透過家庭、朋友、職場等支持系統,我們能共享經驗、共渡難關。
7. 精神靈性:找到生命的意義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精神靈性的追尋能讓我們找到內在的平靜與意義。洪蘭教授提到:「人生需要典範,唯有找到值得追隨的目標,我們才不會虛度人生。」這意味著我們需回歸內心,反思生命的價值,並確立目標。
第三章:具體案例分享
#案例標題:一位年輕職場新人的蛻變
=人物背景
林佳恩,25歲,剛進入職場的年輕工程師,原本在學校成績優異,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然而,疫情期間,公司突然裁員,她的團隊面臨重組,讓她陷入焦慮與迷惘之中。
=變化發生的時間與地點
2021年台北,疫情導致公司推行遠距工作,原本穩定的工作環境被打破,林佳恩開始出現失眠、焦慮的症狀,甚至對未來失去了動力。
=如何面對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層面的挑戰
1. 生理層面: 佳恩開始規律運動,每天晨跑30分鐘,並調整飲食習慣,補充Omega-3與維生素D,幫助穩定情緒。
2. 心理層面: 在心理諮商師的建議下,她學習正念/專念冥想,練習接納焦慮,並透過日記記錄每天的情緒變化。她寫下:「雖然未來不確定,但我能做好當下的事情。」
3. 社會層面: 佳恩重新連結同事與朋友,透過線上會議交換彼此的應對經驗,從中找到支撐與鼓勵。
4. 靈性層面: 她開始閱讀洪蘭的《如何跟上變化多端的世界》,書中提到「找到值得追隨的典範」讓她深受啟發。她選擇將自己的職涯目標設定為一位能影響他人的工程師,並投入學習新技術,逐步實現自我成長。
=最終結果
經過半年努力,林佳恩不僅克服了焦慮,還因學習新技能而被提拔為小組主管。她說:「變化雖然可怕,但只要穩定自己的內心並持續努力,便能化危機為轉機。」
第四章:十大重點內容回顧
1. 變化是常態,唯有適應才能生存。
2. 大腦可塑性是我們應對變化的基礎。
3. 心理建設有助於減緩焦慮,培養適應力。
4. 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能穩定情緒與大腦功能。
5. 深度思考是面對變化的重要能力。
6. 社會支持系統是穩定力量的重要來源。
7. 精神靈性追尋讓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平靜。
8. 離開舒適圈,挑戰自我,才能促進成長。
9. 找到典範與目標,人生才不會隨波逐流。
10. 持續學習是應對快速變化的不二法門。
#結論:從容面對變化的世界
面對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需要全方位的準備: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堅韌、社會的支持及精神靈性的追尋。變化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選擇並適應。透過學習、反思及行動,我們能在變化中找到穩定,並實現自我成長。正如洪蘭所言:「放下已逝的過去,迎向可有作為的未來。」
這是一場每個人都能參與的旅程,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終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走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內容簡介 洪蘭—眾聲喧嘩,安頓自心
持續撰述、演講、閱讀、教學、思考 洪蘭教授總能洞察出現代人共同的焦慮 給出兼具科學與人文的回應 陪伴你我 共同度過這紊亂的世界。
過去 隨著自己的成長變成過去式 未來 還等待自己去成就 放下 已逝的過去,迎向可有作為的未來
人生固然是旅程,要把握當下。但是旅程要有目標,人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不可能從現在的樣子改變成想要的樣子。沒有邁進的目標,就會隨波逐流。
所以典範是重要的,有一個值得模仿的典範,人生才不會茫然、不致虛度。先安頓好自己,再幫助別人,自助、人助,而後天助,共同度過這紊亂的世界。
洪蘭教授這次呼應疫情以來變化無常的世界,提出「思考、選擇,並尋找值得追隨的典範」解方,從「教之聲」、「養之思」、「學之道」及「思之辨」四個方面分享所觀所得,希望能幫助讀者跳出舊的思維框架,從容面對世界不斷的變化。 |
作者簡介
洪蘭
台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返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台灣大大小小一千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六十四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系列十本(遠流出版),《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三十五本書。 |
目錄 自序 變或不變? 怎麼變? |
自序 |
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知識必須主動搜尋才會進入大腦,被動的學習無效,因為它不會造成神經連接的改變,因此改變的重點便落在動機的啟發上。一個人開竅了沒有從外表上看不出來,因為智慧是大腦整體的表現,不是哪個地方改變了,他就聰明了,但是有一個方式可以知道,就是當孩子開始反思一句話合不合理的時候,比如說,學生碰到挫折,被勸告忍耐,退一步海闊天空,假如他提出反對意見:「老師,隨遇而安是不對的,你不為自己爭權利,沒有人會替你爭」、「為什麼一樣是人,他可以做,我卻不能?這個差別在哪裡?」這時他的思考力出現了,開竅了。 |
書籍介紹 洪蘭—眾聲喧嘩,安頓自心 持續撰述、演講、閱讀、教學、思考 過去 隨著自己的成長變成過去式 人生固然是旅程,要把握當下。但是旅程要有目標,人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不可能從現在的樣子改變成想要的樣子。沒有邁進的目標,就會隨波逐流。 所以典範是重要的,有一個值得模仿的典範,人生才不會茫然、不致虛度。先安頓好自己,再幫助別人,自助、人助,而後天助,共同度過這紊亂的世界。 洪蘭教授這次呼應疫情以來變化無常的世界,提出「思考、選擇,並尋找值得追隨的典範」解方,從「教之聲」、「養之思」、「學之道」及「思之辨」四個方面分享所觀所得,希望能幫助讀者跳出舊的思維框架,從容面對世界不斷的變化。 |
#洪蘭:變或不變?怎麼變?《如何跟上變化多端的世界》 2023/05/28 聯合新聞網/ 天下文化 文/洪蘭 我小時候師長的教誨是人要堅持不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最後蓋棺論定,才算完結一生,若中途變節,會被世人瞧不起。但是出社會後,發現見到的「變」比「不變」的多,比如說,幾乎所有的官員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清朝詞人納蘭性德曾感嘆的說:「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希臘哲學家Heraclitus更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只有變」(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這個矛盾令我很困惑,如果滄海都會變桑田,天下就沒有不變的東西,那麼為什麼古德要叫我們守成不變呢?
尤其現在網際網路的發達和手機的普遍使我們每天睜開眼睛就目睹全世界的變,而且昨是今非,變的飛快。例如二○二○年疫情暴發,公司學校改在家裡上班上學,原本的工作方式一夕突變,大家手忙腳亂的學習如何用Zoom溝通,但是不到三年,Zoom公司竟宣布裁員一千三百人,谷歌、微軟也宣布裁員一萬兩千人,變的跟川劇變臉一樣快。這種速度令人焦慮不安,因為跟不上便會被淘汰,導致現在看身心科的人數激增。這種恐懼感是潛意識的,我在美國念書時,常作一個惡夢,夢到跟同學去爬山,因為鞋帶鬆了,我蹲下來綁鞋帶,想不到才一分鐘我站起來時,所有人都走光不見了,整個山就剩我一個人,嚇的我立刻驚醒。
這個不安全感後來變成鞭策自己的力量,知道不能跟著人家走,要變成人家跟著我走才行。這個恐懼一直到讀達爾文的《進化論》,發現他說:「能夠生存下來的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對變化做出反應的物種」,才了解原來變才是宇宙的道理,但是如何變,其中還有更深的道理。
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人喜歡舒適圈,對改變有抗拒力,英文也有「如果沒有壞就不要去修它」(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但是時代在變,不跟著變,便被淘汰。那麼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心甘情願的去改變呢?本書講述的就是人如何改變思維來適應新情境的一些研究。 世界上大部分的變化是漸進的,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我們常常感受不到,但是等到感到時,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個感知的關鍵在細膩的觀察力和周延的思考力。這兩點都跟背景知識有關,因為大腦看不見它不知道的東西,而不知道,當然便不會去思考了。
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知識必須主動搜尋才會進入大腦,被動的學習無效,因為它不會造成神經連接的改變,因此改變的重點便落在動機的啟發上。一個人開竅了沒有從外表上看不出來,因為智慧是大腦整體的表現,不是哪個地方改變了,他就聰明了,但是有一個方式可以知道,就是當孩子開始反思一句話合不合理的時候,比如說,學生碰到挫折,被勸告忍耐,退一步海闊天空,假如他提出反對意見:「老師,隨遇而安是不對的,你不為自己爭權利,沒有人會替你爭」、「為什麼一樣是人,他可以做,我卻不能?這個差別在哪裡?」這時他的思考力出現了,開竅了。
其實該不該忍耐的前提是主控權,這件事是否操之在我,如果不是,只能忍耐,因為憤怒傷肝,憂慮傷肺,硬去爭,受害的是自己;但是如果有主控權,那麼一定要盡全力去做,這樣即使失敗也不會遺憾。也就是說,當孩子能夠反思時,他就朝改變邁出了第一步。 現在每個國家、每個公司,甚至每個學校都在推創意,但是創造力不是無中生有,它是從每個人都看到的東西裡面,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既然人的知覺是不知道就看不見,那麼人一定要先有知識,改變才會出現,比如說,如果你知道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你就知道「右腦開發」這個說法是無稽之談,你就能針對正確的大腦功能設計出適合孩子學習的方法。當你從別人的錯誤中,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就是創新,也就是你的成功之路。
一個朋友曾說,他是否投資某家公司決定於這家公司的研究經費。沒有研發創新,再大的公司都是死路一條。二十一世紀市場競爭之道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新」,它呼應了前面達爾文的話:只有最能對變化做出反應才能生存。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跳出舊的思維框架,從容面對世界不斷的變化。
|
好書推薦 | 如何跟上變化多端的世界 疫情這三年,你有改變嗎? 常逛書店的人不難發現,這幾年的新書常常提到「如何化解焦慮」「如何靜下心來」「如何因應瞬息萬變的世界」... —來自莫非發佈於莫非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42047e8fd8978000141790a 變或不變?怎麼變? 作者洪蘭教授長期推廣教育理念與閱讀的好處,這次呼應疫情以來變化無常的世界,提出「思考、選擇,並尋找值得追隨的典範」解方,典範是重要的,有一個值得模仿的典範,人生才不會茫然。 人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不可能從現在的樣子改變成想要的樣子。沒有邁進的目標,就會隨波逐流。 1)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兒童和青少年過胖?為什麼有這麼多孩子靠吃藥控制行為?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如草莓般脆弱? 本書最令我有感的是「種瓜得瓜,你想教出怎樣的孩子?」章節中提到,美國有一個Leonard Sax醫生,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被老師要求父母帶去檢查看看是不是過動、注意力缺乏症(ADHS),在鍥而不捨的研究下,終於確認原來這一切跟「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他停診一年,走遍全美訪談,甚至到歐洲、澳洲、紐西蘭研究,最後發現「現在的教養真是大崩壞,太多的父母不知怎麼當父母」。 原來很多父母誤以為什麼都問孩子的意見叫做「民主」,忘記自己是孩子的監護人,負有監督與保護的責任。孩子未成年前要聽你的,因為他的智慧與閱歷還不足以使他做出正確的決定。 現今的父母常因為擔心失去孩子的愛或太想討好孩子,而沒有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決定真正有利於孩子的事。事事聽孩子的不叫做民主,那叫「放任」。你是教養孩子,不是討好孩子。 醫生將自己的研究寫了幾本暢銷書,《浮萍男孩》《棉花糖女孩》《教養,你可以做得更好》,提醒父母們: 要勇於承擔父母的責任,一定要讓孩子找到生命的意義,他的人生才會圓滿。你不必十全十美,但必須盡心盡力。這是你畢生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你這輩子最偉大的成就。 2)閱讀,終身受用不盡的恩賜 除了閱讀之外,作者還鼓勵大家培養深度思考,因為經過深思熟慮的東西自然不會忘記。UCLA教授研究發現,「在上課之前先問學生問題」,學習的效果會比較好!因為問,學生便開始思考。(跟我們在公司上班一樣,老闆challengue你,你就會去思考,思考怎麼回覆、思考怎麼採取策略、甚至思考下次怎麼報告)在以色列孩子放學回家,父母不會問「你今天考的怎樣?」而是問「你今天學到什麼新東西?」他們的晚餐時間也就是親子對話時間,餐桌旁通常有一本百科全書,不會的問題立刻找答案。 3)不要從「躺平族」變成「老貧族」 台灣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報告發現,台灣人20-29歲的年輕人,金融素養極低😱尤其是財務管理的能力。也有一個實驗發現,請大學生回答他們每個月願意存多少錢作為將來的退休基金,在回答前,一組先看過養老院的生活短片,另一組看登山社的風景短片,結果發現,前者願意存10%的薪水,而後者只願意存2%。人在年輕時往往想不到自己會老,更不會想到自己會有旦夕禍福的一天,總覺得退休是很遙遠的事,因此作者請父母盡早教孩子管理財務。 以上三點就是我希望分享給大家的,我自己身為父母,而且只有生一胎,真的很容易不小心就想討好孩子😜或許有人會覺得洪蘭教授的觀念太過老派,但我相信這些經過國外醫生的研究與驗證,絕對是父母與教育者值得關心的重要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