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17 SUCCESS GROWTH BOOK執行長日記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B=執行長日記:關於事業與人生的33條法則 The Diary of a CEO: The 33 Laws of Business and Life 史蒂文.巴列特譯張嘉倫悅知文化2024/07/05 |
=內容簡介 歐洲下載次數TOP1! 美國、愛爾蘭、澳洲和中東地區 商業類Podcast排名前列「The Diary Of A CEO」主持人
入選《富比士》30歲以下傑出青年榜 ★ 累計市值超過10億美元,四家業界頂尖企業的首席執行長及創辦人 ★ Y世代執行長──史蒂文.巴列特 無私分享成功的祕密 ***************************************** 榮登《華爾街日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 榮獲 博客來‧誠品書店‧金石堂【當月選書】 ***************************************** 這不是一本關於商業策略的書, 策略有如季節更迭,但本書涉及更恆久的道理── 打造卓越成就和提升自我的長遠核心法則。 *****************************************
|
史蒂文.巴列特是知名的英國年輕創業家,在22歲成立數位行銷公司Social Chain,27歲推動公司上市;同時也是舊金山軟體公司ThirdWeb、創新行銷公司Flight Story的共同創辦人。
除了豐富的創業、投資與行銷經歷,他還主持廣受英國與歐洲聽眾歡迎的播客節目「The Diary Of A CEO」,並在過去四年,針對全球眾多商業界、體育界、娛樂界和學術界的頂尖人士,進行了超過700小時的訪談。透過親身經歷與深度對話,史蒂文見證了高潮和低谷,分析失敗的時刻和成功的模式,並從中淬鍊出一套能應用於任何行業、可供追求卓越成就的人們參考的33條基本法則。
這些關於傑出的法則,主要源於心理學、行為科學和數個世紀以來的研究,為了進一步驗證,史蒂文針對數以萬計的人進行訪調,當然,也有許多案例或方法來自於他最受歡迎的訪談對象。
本書透過:掌握自我、精通敘事、確立人生哲學、熟習團隊合作,以最簡潔、最有影響力的方式,提供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學習的永恆要義,進而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 |
重磅推薦
「閱讀前哨站」站長 瓦基 《內在成就》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愛瑞克 《僧人心態》作者 傑・謝帝 《先問為什麼》《無限賽局》作者 賽門・西奈克 《喚醒你心中的大師》作者 羅伯・葛林
各界好評
★「書中每一條法則都精準命中許多人的要害,令人激賞!史蒂文用最精簡的文字直指核心、提出他的觀點,通常只有閱歷最豐富的人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也唯有十足的成功人士能夠論述如此簡潔有力,顯然史蒂文就是少數兩者兼具的人。 更令我感到驚艷的是,每一條法則都有至少一則真實的故事案例解說。案例的取材精準到位,不僅在理智上完全令人信服,更能在情感上觸動人心,深化了讀者們的記憶。這是一本令我愛不釋手的好書!」──愛瑞克│《內在成就》作者、TMBA 共同創辦人
★「史蒂文結合最新研究、個人經歷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引導讀者重新定義成功,並發揮他們的潛力。這是一本任何具遠大抱負的人都不容錯過的佳作。」──Jay Shetty│《僧人心態》作者
★「新一代執行長逐漸接管商業世界。那些自誇自大、表現得彷彿從不犯錯的執行長,正在被願意談論自己感受、以好奇心領導並努力精進的執行長取代⋯⋯而史蒂文・巴特利特正是引領這場革命的先驅!任何希望超越自我並帶領所有人進入新世代的領導者,《執行長日記》不容錯過!」──Simon Sinek│《先問為什麼》《無限賽局》作者
★「史蒂文・巴列特克服了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難,成為了超級成功的連續創業家。一路走來,他學到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意識到尋求有別以往、非常規的途徑獲得成功至關重要,並將他的經驗彙整成實用的法則,在競爭激烈的世界為你我帶來挑戰與指引。」──Robert Greene│《喚醒你心中的大師》作者
★「我從最初就關注史蒂文・巴列特一路的發展,我深知他天生擁有煥發的才智,也看到他運用才能在商場上嶄露頭角。該死的!我真的發自內心為他自豪。我始終在場邊為他加油,因為此人真正體現了企業家精神。」──Gary Vaynerchuck│《情商致勝》作者
★「令人驚嘆又深具說服力——史蒂文的建議將讓你實現最大夢想的機會大增。」──Marie Forleo│《凡事皆有出路》作者
★「從『學會不爭辯』到『切勿攻擊舊信念,改為激發新信念』,這本書充滿了驚人的智慧,有助於個人人生與職涯的進展,強力推薦!」──Scott Galloway│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及《Adift》作者
★「史蒂文與眾不同的成功觀點,讓我們終於擁有屬於自己時代關於成功的讀物。聰明、富洞察力、真誠, 史蒂文的作品讓我獲益匪淺,備感謙卑。」──Mo Gawdat│暢銷作家與OneBillionHappy創辦人
|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
目錄 〔支柱一〕掌握自我
|
作者序 |
法則25 從「失敗」的角度思考 |
1.樂觀偏誤 |
(……)經過12個月的籌劃,最後盤點的日子終於來臨。我必須進行一個重大決策:是否要求新播客網絡的未來執行長辭去現在的高薪工作,加入我們的行列。我深知,一旦我下了決定,就無路可退了,我只能全力推出這個大型播客網絡。 |
(……)在商業世界中,像我們這樣的經營團隊常花費數月詳細列出一個構想如何和為何成功,但卻鮮少分配相同程度的時間來檢視這個想法也許行不通的潛在原因。這正是「為何這是個壞主意?」這個簡單提問的力量所在。 |
步驟1:做好準備 |
-b-《執行長日記》讀後心得:顛覆傳統規則的四個事業人生智慧 英國年輕創業家談事業與人生的法則 |
有一位我很喜歡的英國創業家最近出書了!我曾經在自己寫的書裡面引用過他的觀念,他用放棄框架教我們「如何決定是否要放棄一件事」,這個觀念幫我斷捨離了一堆不重要的事情,對我的幫助實在太大了。他在這本新書集結了他所有的智慧錦囊,一口氣公開傳授給大家。 這本書在說什麼? 《執行長日記》的作者是英國企業家史蒂文・巴利特(Steven Bartlett),他也是 40 多家公司的投資人,他主持的同名 Podcast 節目「The Diary Of A CEO」是歐洲最受歡迎的商業訪談節目。在這本書中,他彙整了自己訪談各大企業家、頂尖運動員與領域專家的事業與人生的智慧。 特別的是,作者本身就是一個非典型的成功案例。出身弱勢家庭的他,現在年紀輕輕才 31 歲,身價已經超過 30 億新台幣。他的父母從非洲移民到英國,父親是工程師,母親卻不識字。他求學的地方全校一千五百個學生,只有他們家的小孩是黑人,因此從小就備受歧視和霸凌。他在中學被退學,上大學只聽了一堂課就選擇輟學,開始動起了商業頭腦1。 後來他跟朋友共同創立了社群媒體行銷公司(Social Chain),用顛覆傳統的手段幫其他公司做行銷,逐漸打開了知名度。接著,他繼續創立了區塊鏈公司和整合行銷公司,在短短幾年間成功帶領公司進行了多次併購與擴張。並透過製作訪談節目開創了全新的商業機會,更擴展了自己的媒體與行銷版圖。 在這本書中,他把自己創業、經營和人生的智慧,與訪談節目的精華揉合在一起,區分成了四種主題:掌握自我、精通敘事、確立人生哲學、熟習團隊合作。他更巧妙融合了自己的發展歷程與故事,讓這些智慧不會這麼像是在說教,反而像是朋友在跟我們侃侃而談一樣平易近人。
|
一、人生的五個桶子 第一個原則是最基本、卻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人生的五個桶子」。 作者認為,一個人的桶子有多滿,就代表你的潛力有多大。這五個桶子分別是:知識、技能、人脈、資源和聲望。那些擁有非凡成就的人,通常會花費好幾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全心全意地投入,把這五個桶子裝滿。 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個桶子是有「順序」的。 就像是一般人的職業生涯通常是從第一個桶子開始,從學校學習「知識」。進入職場之後,開始鍛鍊成「技能」。當你擁有知識和技能的時候,就對別人產生了價值,因此會開始建立「人脈」。接下來,你得到「資源」的機會也會增加,也就是獲得更多的薪資或報酬。當前面四個桶子都裝滿時,你自然會獲得隨之而來的「聲望」。 成功的關鍵就在於,知識與技能始終是你最高收益的投資,只有當這兩個桶子的基礎夠扎實,後面的桶子才能夠受惠。作者也講了一句很犀利的話:「一份工作儘管薪資高(資源),但如果帶來較少的知識和技能,充其量只是低收入職業。」 也就是說,如果你單純為了後面的桶子,而忽略了前面桶子的累積,那是無法建立長久的財富的。書中就舉了一個作者員工的例子,這位員工在年紀 21 歲的時候就被外國的同行挖角,因為薪資和頭銜很漂亮,他選擇跳過前兩個桶子,接受了這個新工作。結果好景不常,後來那家公司倒閉,他只能在外國尋找跟原本類似的初階工作。 作者強調,當我們遇到產業被顛覆、被雇主解僱或公司倒閉…等事件時,人脈、資源、聲望都很有可能重新歸零,只有知識和技能是別人拿不走的,可以讓你細水長流。如同作者在書中的提醒:「屯金子的人,只有片刻的財富;累積知識和技能的人,擁有一世的財富。真正的富有,取決於你的所知與所為。」 這也讓我想起矽谷天使投資人納瓦爾(Naval Ravikant)在《納瓦爾寶典》書中分享類似的觀念:「如果有一天我一無所有的醒來,我可以在五到十年內重新致富。因為致富是一種技能,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學會。」這種自信的背後,代表他前兩個桶子裝得夠滿。 我們要優先裝滿的桶子,就是別人拿不走的知識和技能。 二、以提問代替陳述來影響行為 如果我們想要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有一種很棒的做法,那就是「問問題」。 書中指出,來自美國四所大學的科學家團隊,梳理了 40 多年來超過 100 項的研究發現,如果我們想要影響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提問」比起「陳述」更來得有效。 例如我們想請別人幫忙做好資源回收,陳述句會說:「請做好資源回收。」提問句會這樣問:「你願意幫忙資源回收嗎?」有趣的是,提問的效果更好,別人更願意幫忙做資源回收。 同樣的道理,你如果要讓自己吃得健康一點,陳述句會說:「我今天要吃蔬菜。」提問句會這樣問自己:「我今天要吃蔬菜嗎?」你也猜到了,提問的問句更能提高你吃蔬菜的機會。 而且,當我們只能用「是」或「否」來回答的問題,對於影響行為有更大的效果。你會期待「最好的自己」與「當下的自己」是相符合的,因為這個問題不只提醒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還指出了成為那個人的途徑,而且你已經下定決心去實踐。 所以,還在猶豫要不要出門上健身房,就問自己:「我今天要去健身房嗎?」還在猶豫午餐到底要吃什麼,可以問自己:「午餐要吃健康一點的食物嗎?」原則就是,對自己想要採取的行動做出提問,你的內心會浮現正確的答案,促使你採取正確的行動。 作者總結道:「問題有別於陳述,會導致主動的反應,促使人們思考。」如果你想要有效影響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就用提問來代替陳述。
|
三、摩擦有時能創造價值 書中提出一個違反常理判斷的原則,那就是在某些情況之下:「如果你讓客戶體驗變糟,他們反而會想要你的產品。」 作者說他在跟可口可樂的品牌行銷會議中,發現主管們對於紅牛能量飲的成功感到很不能理解。因為含糖飲料的銷售量一直在下降,但是同樣不健康、帶有酸味的能量飲料卻銷量飆升。 原來,紅牛是刻意讓能量飲料變得「難喝一點」,用來迎合顧客的心理期待。因為紅牛喝起來很像藥品,而不是平常好喝的碳酸飲料,所以能夠說服顧客,讓他們相信飲料裡面富含有用的強效化學物質。 所以就發生了很違反常理的現象,讓產品「更好喝」,反而有可能降低產品的吸引力。而一些其他的營養品牌也遇過類似的問題,如果產品做得太好吃,反而讓顧客不相信它們有益健康。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傳統網路電商的觀念是「網頁讀取愈快愈好」。但是,對於那些匯總了飯店、航班和保險的搜尋平台來說,搜尋速度太快,反而會導致銷售減少。所以,他們會刻意增加一些搜尋的等待時間,顯示精美的讀取動畫,讓你相信他們已經做了完整又全面的搜尋,你才不會再去別的地方搜尋。很心機,對吧!? 這也讓我學到一課。一個產品或服務之所以能夠創造價值,並不是因為單方面的品質好、摩擦力小…等一廂情願的想法。關鍵在於顧客到底想要什麼、期待獲得什麼。作者指出:「價值是我們滿足期待時,所形成的一種感知。」有時候,價值往往來自於看似不理性和不合邏輯的地方。 這個原則也促使我思考一個關於我自己經營自媒體的問題:有哪些地方要讓讀者感到「零阻力」?又有哪些地方要刻意讓讀者感到「有阻力」? 四、務必從小處下功夫 這本書很合我的胃口,我認為有一個關鍵的原因:作者本身是行銷和社群媒體行銷專家,很多的故事都是從這兩個角度切入,正好是我最關心的事業主題。但我認為,雖然書中介紹的例子大多圍繞在這個產業,可是背後的底層邏輯也可以套用在其他各種產業裡。 作者在書中提到,他團隊的 Podcast 節目之所以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成為英國下載次數最高的節目,並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轟轟烈烈的創舉,而是他們懂得從小處下功夫。他這麼說:「我們的成功無法歸因於某一個特定的強項,但可以歸功於我們持續不懈地關注細節。」 我在讀完了書中提到的細節之後,研究他的節目歷年來的演變,真的讓我感到很驚訝。 例如他說,他們會在來賓上節目前,先研究他們喜歡的音樂,並在他們抵達時,作爲背景音樂輕聲播放,雖然從未有來賓提及,但他們相信這有助於他們放鬆心情;他們還研究了訪談時的最佳室溫,維持最舒適的溫度;他們會在每集節目公開發布前幾週,先用人工智慧和社群媒體廣告對節目標題、縮圖和宣傳進行 AB 測試。 他們甚至聘請了一名全職的內部數據科學家,請他開發人工智慧工具,將節目翻譯成多國語言。因此,如果你在法國點選 YouTube 版的節目,他和來賓說話時,都會自動翻譯成法語;他們建立了由數據驅動的模型,來告訴他們應該邀請哪些來實、來賓先前討論過迴響最好的主題、訪談最佳的時間長度,甚至還有節目標題應該要用多少字。 作者認為要對這些小細節持續改善,他提到的很多是我從來不曾想過和注意過的細節,對我有很大的幫助,也讓我的頻道經營策略有了新的方向。如同作者所說:「從最小處改進能積沙成塔,持續推動企業進步,並領先於那些不在意細節的競爭對手。」魔鬼藏在細節裡。
|
後記:荒謬是比實用更好的宣傳 總結來說,《執行長日記》整本書以簡潔有力的故事和案例,搭配一目了然的插圖畫龍點睛,在嚴謹度和流暢度兩者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對於任何想在事業與人生獲取成功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法則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也提醒我們在穩健成長的過程中不忘保持創新和好奇。 關於這本書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在撰寫讀書心得的時候,剛好看到網路上有讀者批評了這本書,評論寫道: 「書中最後一個法則(註:這本書總共有 33 個法則),只有標題,叫『學海無涯』。內容是什麼,需要掃描 QR code 瀏覽。但掃描該 QR code 進入的網頁,卻要你提供電子信箱,然後才能看到內容。哦不,讀者已經花錢買書了,作者卻不給讀者完整的內容,還要蒐集讀者的電子信箱以便寄各種推銷信轟炸讀者。這個超級爛尾的閱讀體驗,毀了整本書,毀了作者在書中建立起的形象。」 我讀到這個評論時,第一時間的感想就是:「這個做法完完全全符合作者的形象呀!」我讀到最後這章的時候,完全不覺得意外,正是因為這麼奇怪的呈現方式,就符合他書中的其中一個法則「荒謬是比實用更好的宣傳」。我讀過這麼多書裡面,從來沒有看過這麼「荒謬」的一個章節。 另外,其實很多歐美作者會苦苦思考著「如何不著痕跡地吸引讀者訂閱電子報」,以便之後還能夠聯絡到他們,因為電子報在國外是行之有年的行銷管道,只是在台灣比較冷門。所以我讀過很多各式各樣行動呼籲(call to action)的文字,但是就沒有任何一個像這本書一樣簡單暴力的。 如同書中另一個法則所說的「別怕得罪別人」,作者的確成功得罪了某些人。但他對這個法則下的結論更妙:「有人會愛你,有人會討厭你,有人根本無動於衷。你只能與前兩者產生連結,但對第三類人,你無計可施。漠不關心最無利可圖。」這本書就是作者提倡的法則的具體成果。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