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41217 SUCCESS GROWTH BOOK執行長日記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B=執行長日記:關於事業與人生的33條法則 The Diary of a CEO: The 33 Laws of Business and Life 史蒂文.巴列特張嘉倫悅知文化2024/07/05

=內容簡介

歐洲下載次數TOP1

美國、愛爾蘭、澳洲和中東地區

商業類Podcast排名前列「The Diary Of A CEO」主持人

 

入選《富比士》30歲以下傑出青年榜

累計市值超過10億美元,四家業界頂尖企業的首席執行長及創辦人

Y世代執行長──史蒂文.巴列特

無私分享成功的祕密

*****************************************

榮登《華爾街日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

榮獲 博客來‧誠品書店‧金石堂【當月選書】
 

*****************************************

這不是一本關於商業策略的書,

策略有如季節更迭,但本書涉及更恆久的道理──

打造卓越成就和提升自我的長遠核心法則。

*****************************************

 

史蒂文.巴列特是知名的英國年輕創業家,在22歲成立數位行銷公司Social Chain27歲推動公司上市;同時也是舊金山軟體公司ThirdWeb、創新行銷公司Flight Story的共同創辦人。

 

  除了豐富的創業、投資與行銷經歷,他還主持廣受英國與歐洲聽眾歡迎的播客節目「The Diary Of A CEO」,並在過去四年,針對全球眾多商業界、體育界、娛樂界和學術界的頂尖人士,進行了超過700小時的訪談。透過親身經歷與深度對話,史蒂文見證了高潮和低谷,分析失敗的時刻和成功的模式,並從中淬鍊出一套能應用於任何行業、可供追求卓越成就的人們參考的33條基本法則。

 

  這些關於傑出的法則,主要源於心理學、行為科學和數個世紀以來的研究,為了進一步驗證,史蒂文針對數以萬計的人進行訪調,當然,也有許多案例或方法來自於他最受歡迎的訪談對象。

 

  本書透過:掌握自我、精通敘事、確立人生哲學、熟習團隊合作,以最簡潔、最有影響力的方式,提供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學習的永恆要義,進而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

重磅推薦

 

  「閱讀前哨站」站長  瓦基

  《內在成就》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愛瑞克

  《僧人心態》作者  傑・謝帝

  《先問為什麼》《無限賽局》作者  賽門・西奈克

  《喚醒你心中的大師》作者  羅伯・葛林

 

各界好評

 

  「書中每一條法則都精準命中許多人的要害,令人激賞!史蒂文用最精簡的文字直指核心、提出他的觀點,通常只有閱歷最豐富的人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也唯有十足的成功人士能夠論述如此簡潔有力,顯然史蒂文就是少數兩者兼具的人。

更令我感到驚艷的是,每一條法則都有至少一則真實的故事案例解說。案例的取材精準到位,不僅在理智上完全令人信服,更能在情感上觸動人心,深化了讀者們的記憶。這是一本令我愛不釋手的好書!」──愛瑞克《內在成就》作者、TMBA 共同創辦人

 

  「史蒂文結合最新研究、個人經歷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引導讀者重新定義成功,並發揮他們的潛力。這是一本任何具遠大抱負的人都不容錯過的佳作。」──Jay Shetty│《僧人心態》作者

 

  「新一代執行長逐漸接管商業世界。那些自誇自大、表現得彷彿從不犯錯的執行長,正在被願意談論自己感受、以好奇心領導並努力精進的執行長取代⋯⋯而史蒂文・巴特利特正是引領這場革命的先驅!任何希望超越自我並帶領所有人進入新世代的領導者,《執行長日記》不容錯過!」──Simon Sinek│《先問為什麼》《無限賽局》作者

 

  「史蒂文・巴列特克服了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難,成為了超級成功的連續創業家。一路走來,他學到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意識到尋求有別以往、非常規的途徑獲得成功至關重要,並將他的經驗彙整成實用的法則,在競爭激烈的世界為你我帶來挑戰與指引。」──Robert Greene│《喚醒你心中的大師》作者

 

  「我從最初就關注史蒂文・巴列特一路的發展,我深知他天生擁有煥發的才智,也看到他運用才能在商場上嶄露頭角。該死的!我真的發自內心為他自豪。我始終在場邊為他加油,因為此人真正體現了企業家精神。」──Gary Vaynerchuck│《情商致勝》作者

 

  「令人驚嘆又深具說服力——史蒂文的建議將讓你實現最大夢想的機會大增。」──Marie Forleo│《凡事皆有出路》作者

 

  「從『學會不爭辯』到『切勿攻擊舊信念,改為激發新信念』,這本書充滿了驚人的智慧,有助於個人人生與職涯的進展,強力推薦!」──Scott Galloway│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及《Adift》作者

 

  「史蒂文與眾不同的成功觀點,讓我們終於擁有屬於自己時代關於成功的讀物。聰明、富洞察力、真誠, 史蒂文的作品讓我獲益匪淺,備感謙卑。」──Mo Gawdat│暢銷作家與OneBillionHappy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史蒂文・巴利特(Steven Bartlett

  屢獲殊榮的英國企業家,同時也是40多家公司的投資人、演說家、暢銷書作家和內容創作者。他主持了歐洲最受歡迎的播客節目「The Diary Of A CEO」。年僅22歲時,巴列特就成立了全球數位行銷公司Social Chain,並於27歲時推動公司上市。他也是舊金山軟體公司ThirdWeb和創新行銷公司Flight Story的共同創辦人。

  曾登上《富比士》、《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金融時報》和《衛報》的專題報導,也擔任過《FT Edit》客座編輯,並入選《富比士》「30 Under 30」傑出青年榜,同時也是BBC電視節目《龍穴》(Dragon's Den)最年輕的評審投資人。

  他曾於聯合國、SXSWTEDx等地演講,並與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VTEX Day同臺演說。他的首本著作《快樂性感的百萬富翁》(Happy Sexy Millionaire,暫譯)榮登《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暢銷榜第二名。

目錄

〔支柱一〕掌握自我
01 按正確順序裝滿你的桶子
02 想精通任何事物,最好的策略就是去把別人教會
03 學會不爭辯
04 你無法選擇自己要相信什麼
05 正面看待奇特想法
06 想要有效影響行為,以提問代替陳述
07 寫自己的故事,別輕言妥協
08 別與壞習慣對抗
09 把健康擺第一

〔支柱二〕精通敘事
10 荒謬是比實用更好的宣傳
11 慎防「習以為常」
12 別怕得罪人
13 透過心理登月,攻心為先
14 摩擦有時能創造價值
15 陳述技巧遠比內容重要
16 善用金髮女孩效應
17 讓他們試用,他們就會購買
18 把握開頭五秒

〔支柱三〕確立人生哲學
19 務必從小處下功夫
20 今日的小疏忽也許是明日的大患
21 比對手加倍失敗
22 做個A計劃思考者
23 別當鴕鳥
24 把壓力當作特權
25 從「失敗」的角度思考
26 價值取決於情境,而非技能
27 紀律是成功的終極祕訣!

〔支柱四〕熟習團隊合作
28 與其親力親為,不如知人善任
29 營造「邪教般」的心態
30 打造優秀團隊的三準繩
31 善用進步的力量
32 當一個因人制宜的領導者
33 學海無涯

 

作者序

我是誰?我憑什麼寫這本書?

  我於四家業界頂尖企業擔任過執行長、創辦人、共同創辦人和董事會成員,這些公司在巔峰時期,累計市值總計超過十億美元。目前,我是創新行銷公司Flight Story創辦人、軟體公司Thirdweb的共同創辦人;另外還創立了Flight Fund投資基金。

  我為自己的公司募集了近一億美元資金,並於全球僱用了數千名員工。我投資了四十多家公司,同時兼任四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其中兩家分列所屬產業的前茅,而我年方三十。

  我身為兩家成功的行銷集團創辦人,且兩個集團在各自的產業和市場均數一數二。這代表了我職涯裡的大半時間,都在參與董事會決策,與全球各大品牌執行長、行銷長和企業領袖合作,針對行銷和品牌的網路敘事為他們提供建議。Uber、蘋果(Apple)、可口可樂、Nike、亞馬遜(Amazon)、TikTok、羅技(Logitech),舉凡你所能想到的──都是我的客戶。

  此外,過去四年,我訪問了世界上最傑出的成功人士,他們分別來自商界、體育界、娛樂界和學術界等。在長達700小時的錄音訪談中,來賓不乏各位最喜愛的作家、演員、行銷長;全球首屈一指的神經科學家;最受歡迎的運動隊伍隊長;你最愛的運動團隊經理;大家日常使用其服務、市值高達數十億美元的企業執行長;還有世界一流的心理學家等,多不勝數,我無法一一列舉。

  我透過自己的播客節目「執行長日記」(The Diary Of A CEO)發表這些訪談內容。「執行長日記」旋即成為歐洲下載次數最多的播客節目,也是美國、愛爾蘭、澳洲和中東地區排名前列的商業播客節目。它可說是當今世上成長最快速的節目之一,光在去年,聽眾數就增加了825%

  我何其有幸,擁有如此獨特的經歷。幾年前,我意識到自己掌握了無數寶貴且深具力量的資訊──而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獲得這麼多情報。與此同時,我也從本身的創業之路和所進行的數百場訪談中發現,所有成敗的關鍵都不脫一套歷久不衰的法則,適用於任何產業,也適用於任何致力於建立偉大事業或出類拔萃的人。

  這不是一本關於商業策略的書。策略有如季節更迭,但本書涉及更恆久的道理,闡述了打造卓越成就和提升自我的長遠核心法則。

  不論是誰、從事任何產業或職業,都能運用本書所述的法則。
  就算時間更迭,這些法則依然將讓人受用無窮。

  書中提出的法則,主要基於心理學、科學和數個世紀以來的研究。為了進一步驗證,我也對數以萬計的人進行調查,範圍涵蓋各大洲,包含不同年齡層和行業。

  本書設計基於五大核心理念:
  1. 我認為多數書籍過於冗長。
  2. 我認為多數書籍不夠化繁為簡。
  3. 我相信圖示勝過千言萬語。
  4. 我相信故事比數據有力,但兩者都很重要。
  5. 我注重細節,而事實往往會從其中現身。

  簡言之,本書希望體現一句通常被認為出自愛因斯坦的話:「凡事應力求簡單,但不是簡化。」對我來說,這意味著以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的內容長度,提供各條法則的真義和說明,並使用簡潔有力的圖解和引人入勝的真實故事來生動展現關鍵重點。
 
  
追求卓越的四大支柱
  打造卓越的自我與成就,必須掌握四大支柱,我稱其為追求卓越的四大支柱。

  〔支柱一〕掌握自我
  正如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所言:「個人成就完全取決於自我掌控的能力;個人對自我的掌控決定了成敗和對外物的影響力。成就多高,取決於自我掌控;跌得多深,則取決於自我放棄的程度。無法掌握自我,就難以支配外物。」
  支柱一主要關於個人,包含個人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自我照顧、自我行為、自尊和自我敘事等等。自我,是我們唯一能直接控制、掌握的事物;掌握自我就是掌控自己的全世界,但這絕非易事。

  〔支柱二〕精通敘事
  阻礙我們往卓越邁進的往往是人。科學、心理學和過往歷史都一再顯示,沒有任何圖表、數據或資訊比得上真正動人的故事,更能為他人帶來正面影響。
  故事是領導者最強大的武器──它們是人性的貨幣。誰最善於講述引人入勝、激勵人心的動人故事,誰就能征服一切。
  支柱二主要關於說故事和如何善用說故事的相關法則,來說服阻礙你的人,讓人願意追隨你、向你購買、相信你、信賴你、點選、採取行動,最終傾聽並理解你。
 
  〔支柱三〕確立人生哲學
  不論在商場、賽場或學術場域上,個人的人生哲學最有助於預測他們當下和未來的行為。若你了解某個人的理念或信念,便能準確預測他們在任何情況下的所作所為。
  支柱三關乎於偉大人物所相信且賴以立身處世的人生哲學和專業理念,以及這些哲學如何引領他們追求卓越。人生哲學是引導個人行為的一套信念、價值觀或原則,是支撐個人行動的核心信仰。

  〔支柱四〕熟習團隊合作
  「公司」一詞的定義,為「一群人的團隊」;每家公司、每項專案或每個組織,基本上都是一群人的集合。組織所產生的一切,無論好壞,都源自於團隊成員的構思;因此,工作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取決於你選擇與誰共事。
  我從未見過有誰能不仰賴團隊的支援,就建立起傑出的企業、專案或組織;我也從未見過哪個人在實現個人非凡成就的背後,沒有一整個團隊支持。
  支柱四主要關於如何組織團隊,並充分激發成員的潛能。光是隨便聚集一群人並不夠;為了組成真正優秀出眾的團隊,你需要適合的人選,透過共同的文化或信念凝聚眾人。當你匯集一群信仰優良文化的優秀人才,整體團隊自然就會產生驚人的綜效。擁有對的團隊,就能達到一加一等於三!

法則25  從「失敗」的角度思考
 
*此法則闡述我所謂「負面思考」的神奇力量,以及它如何幫助你察覺危險訊號、未來風險和任何阻礙你成功的因素。*
 
根據我的經驗,有一個問題比其他任何提問更能避免財務損失、浪費時間和資源,但由於它會引發人內心的不安,所以常常受到忽略。我也是經由一連串的失敗、挫折和錯誤之後,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迴避此問題將讓你處於危險的境地,好比把頭埋進沙裡的鴕鳥,正如[法則23]所示。無論你問不問這個問題,最終都會找到答案——也許是現在,透過不太舒服的對話獲得解答;要不就是在將來以更慘痛的方式揭曉。
 
2013
年,當時我年方十八,透過了慘痛教訓體認到這個問題的價值。
 
我原本打算建立一個名為「Wallpark」的網路學生平臺。這項計畫歷經三年的辛酸血汗,投注了投資人大筆資金之後,最後以失敗收場。
 
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事後回想,我失敗的原因顯而易見——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與臉書(Facebook)競爭,我打的是一場毫無勝算的仗。
 
不過問題在於,我其實無需等到事後才有此領悟,也不需經歷失敗才認清這一點。倘若當初我能有足夠虛心、經驗和勇氣,誠實地問自己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相信定能避免時間、金錢和精力的損失。
 
關鍵問題就是:「這個主意為何會失敗?」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明瞭且顯而易見,但我針對一千多名新創公司創辦人進行調查時,結果令人驚訝:只有6%的人宣稱他們清楚自己的想法為何可能失敗,而且高達87%的人則是知道自己的想法為何會成功。
 
現實情況是,多數新創公司最終都會失敗。當它們像我一樣以失敗告終時,創辦人似乎突然看清了顯見的問題——大多數人將失敗歸咎於高估前景和低估風險。
 
……)我們之所以迴避討論這個問題,甚至不去考慮失敗的可能,主要有五大原因。諸多研究反覆證明,下列五種心理偏誤也許妨礙了你和你的團隊提出這個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的問題:

1.樂觀偏誤
 
……)此種偏誤讓我們專注於好事,忽略壞事。它阻止了我自問:「為何Wallpark會失敗?」因為我打從心底相信且希望事情會有好的結果。有人相信,樂觀偏誤為我們帶來演化上的優勢——樂觀有助於我們承擔更多生存風險、探索新環境、尋找新資源,但在事業上,樂觀也阻止了我們充分考量潛在的風險。
 
2.
確認偏誤
 
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確認偏誤。此種偏誤會讓我們注意支持既有想法和假設的資訊——它讓我一心接收證明「Wallpark是好主意」的資訊,並忽略了所有與此相悖的數據、電子郵件和反饋。研究顯示,確認偏誤讓我們感受到一致、連貫和正確的世界觀,幫助強化自我,賦予我們情感的撫慰。
 
3.
自利偏誤
 
此種偏誤程度不一地影響了大多數的人,讓我們相信個人成敗是由自己的技能和努力所造成。自利偏誤的確阻止了我思考為何Wallpark會失敗的問題,它讓我高估了本身的能力,同時低估了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市場狀況、競爭或其他不可預見的情況。
 
4.
沉沒成本謬誤
 
即便有證據顯示某個決定很糟糕,但沉沒成本謬誤會讓我們一直堅持,原因是我們已經為此投注了時間或成本。這正是為何Wallpark撐了三年而不是一年的原因——我下意識地不想因退出而「浪費」或「損失」投入的時間和金錢。但堅持下去卻讓我最後浪費了更多時間和金錢。
 
5.
團體迷思偏誤
 
此種偏見會阻止團體中的人詢問「這個主意為何會失敗?」,原因在於,他們不想與團體意見有所抵觸。Wallpark的創辦團隊中,無人質疑過這個想法是否會失敗。我們渴望大家團結凝聚,因此可能默許了相同的盲目假設,也為團隊新成員帶來強烈的從眾壓力。
 

 這個問題救了我的生意
 
2021
年,我萌生了大膽的想法。我設想趁著自己的節目「執行長日記」大獲成功之際,推出一個全面的播客網絡。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包含了推出大量全新的播客節目,每個都由才華洋溢的知名主持人來主持。我的目標是利用旗下團隊在商業、節目製作和行銷方面的專業,將所有播客節目推向媲美「執行長日記」的熱門程度。

……)經過12個月的籌劃,最後盤點的日子終於來臨。我必須進行一個重大決策:是否要求新播客網絡的未來執行長辭去現在的高薪工作,加入我們的行列。我深知,一旦我下了決定,就無路可退了,我只能全力推出這個大型播客網絡。
 
在此決定性的時刻,我在商界累積十多年的智慧開始發揮作用。我召集了整個團隊,提出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提問:「為何這會是個壞主意?」我觀察著大家不安的表情,他們顯然正絞盡腦汁思索這全新的考題:一個他們從未想過的問題。
 
不一會兒,眾人紛紛表示意見。一名成員指出,我們的人才有限,資源會過於分散,進而危及現有成功的播客業務。另一人則表示,知名主持人不見得可靠,倘若主持人決定離開,我們也許會失去一切。另外有人則表示對財務感到擔憂,以及這可能導致贊助機會減少。有一人則解釋,要複製當初的成功經驗遠比想像中困難,畢竟其中部分源自於運氣、環境和機遇。
 
等到一連串的邏輯辯證平息,一名成員又把問題丟回給我:「為何你認為這是個壞主意?」這一刻,我意識到自己潛意識裡長久的隱憂,來自於過去經驗,但我因為心理偏誤而對此視而不見。我的回答很簡單,也很誠實:「因為專注力。」
 
我解釋,共同的專注力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失敗會讓人失焦,原因是動機和信念下滑;但成功更易使人失焦,因為機會、選擇和能力增加。現有專案仍處於關鍵的成長階段,因此,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專注於現有專案,但這也是最困難的事。我們的專注力、注意力和思考能力有限,難以兼顧多個專案,一心多用很可能帶來嚴重後果。那些淋浴時的想法、凌晨一點的靈光乍現、走廊上的閒談——我們需要所有這些寶貴的時刻,全心投入於現有的播客業務,尋找各種改進的小方法,專注於發揮我們的潛力。
 
我強調,只要集中全部精力,我們可以實現遠大於任何播客網絡的複利報酬。
 
數分鐘後,我們全體一致投票決議終止此項專案。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一小時前,房裡所有人都還很支持這項專案,而且躍躍欲試。但一個簡單、令人不安的問題改變了我們的集體思維,引發了關鍵的批判思考,讓我們以再清楚不過的方式看見了計畫的缺陷。

……)在商業世界中,像我們這樣的經營團隊常花費數月詳細列出一個構想如何和為何成功,但卻鮮少分配相同程度的時間來檢視這個想法也許行不通的潛在原因。這正是「為何這是個壞主意?」這個簡單提問的力量所在。
 
此問題鼓勵我們進行重要的批判思考,揭露上述五種人類先天偏誤所掩蓋的風險和挑戰。我們不僅尋求證據支持自己的想法,也挑戰自己正視構想的缺陷。此舉的目的不是為了尋找放棄的理由,而是秉持著「預防勝於治療」的信念。開始推動專案前先辨識潛在議題,讓我們能解決並預防問題,更順利地邁向成功。
 

 事前驗屍法:避免失敗的祕密武器
 
遺憾的是,人性常常阻止我們防範未然地思考或採取行動,以避免最壞的情況。除非健康受到威脅,否則許多人不會培養健康的習慣,不重視運動和營養;車子沒故障前,我們也經常忽略了汽車定期保養的重要性;除非水滴滴答答地落在頭上,否則我們不會想要更換毀損的屋頂。
 
驗屍或屍體解剖是醫療專業人員透過檢查屍體來確定死因的程序。「事前驗屍」是與事後驗屍相反的假設,著重在死前進行。
 
「事前驗屍法」(pre-mortem method)是由科學家蓋瑞‧克萊恩(Gary Klein)開發的決策技巧,鼓勵團隊在專案開始之前,就先從失敗的角度思考。事前驗屍法不僅是單純詢問「哪裡可能出錯?」,而是仰賴你想像「患者」(專案)已死,並要求你解釋原因。
 
現在,試想我們利用此概念,並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科學研究顯示,在災難發生前預先進行假想的「解剖」,如此簡單的思想實驗有助於大幅降低失敗的機率。
 
1989
年一項開創性研究中,研究人員深入探索了事前驗屍法的迷人世界及其對結果預測的影響。受試者被分為兩組:一組借助事前驗屍法之力,設想各種商業、社會和個人事件已經發生,並剖析事件失敗的可能原因。相反地,另一組人只是毫無方向地進行預測。
 
採用事前驗屍法的族群在預測特定情境的結果和判定後果的成因上,展現出明顯較高的準確度。研究發現指出,提前思索失敗情況,能讓人更深入掌握問題的潛在根源,並主動採取防範措施。
 
……)自2021年以來,我在所有公司中落實了事前驗屍法,成果豐碩。下列是我用來部署事前驗屍法的五個步驟:

步驟1:做好準備
 
召集相關團隊成員,並明確說明事前驗屍法的目的。重點在於辨識潛在風險和弱點,而不是為了批評專案或個人。
 
步驟2:快轉到失敗情境
 
要求團隊設想專案失敗的情況,鼓勵他們盡量鉅細靡遺地想像失敗的情境。
 
步驟3:集思廣益
 
指導團隊每位成員將內部和外部因素納入考量,獨立列出所有可能導致專案失敗的原因。重要的是,此項工作必須每人各自獨立以書面完成,以避免團體迷思。
 
步驟4:分享和討論
 
邀請每位團隊成員分享他們設想的失敗原因,維持開放且不具批判的探討,以發掘潛在的風險和挑戰。
 
步驟5:制定應變計畫
 
大家根據辨識出的風險和挑戰,共同制定應變計畫和策略,以減輕或完全避免潛在危險。
 
 
 這不僅是商業建議,也是人生建議
 
事實是,人做出的決定往往不盡理想,也許會被情感蒙蔽、受恐懼影響,或受不安全感左右。我們並不總是以邏輯思考,且充滿偏誤;在做決定時,也總在尋找捷徑。
 
事前驗屍法的力量不僅限於商業範疇,它在我個人生活各層面上,也一直是有力的決策工具。擁有穩健的決策架構,讓我在人生重大時刻、面對人生重要領域,更能做出有成效且更少缺憾的決定。

……

時至今日,放眼所及的社群媒體發言或貼文,似乎都要我們「想像成功」,稱頌「顯化」和「正向思考」的好處。樂觀無疑是一大優點,正向思考也的確有其益處,但擁抱負面思考、設想失敗情況並制定相應的計劃,同樣能帶來深刻有力的影響。
 

 法則25:從「失敗」的角度思考
 
大腦的認知結構會本能地引導我們遠離那些令人不安的想法。然而,暫時的逃避往往會讓我們陷入更大的心理折磨。矛盾的是,不論生活哪個層面,今日令人不舒服的對話溝通,都是為了未來更舒適的生活——預防遠勝於治療。擁抱此種想法的二元性,平衡正面與負面思考,讓我們能更有智慧、堅韌且深明遠見,並朝向更成功之路邁進。
 
「觀察一個人處理不舒服對話的意願和能力,
就可預測他在任何領域能否成功。
別讓你的人生,被一次不舒服的對話困住。」

-b-《執行長日記》讀後心得:顛覆傳統規則的四個事業人生智慧

英國年輕創業家談事業與人生的法則

《執行長日記》讀後心得:顛覆傳統規則的四個事業人生智慧 | 閱讀前哨站

有一位我很喜歡的英國創業家最近出書了!我曾經在自己寫的書裡面引用過他的觀念,他用放棄框架教我們「如何決定是否要放棄一件事」,這個觀念幫我斷捨離了一堆不重要的事情,對我的幫助實在太大了。他在這本新書集結了他所有的智慧錦囊,一口氣公開傳授給大家。


這本書在說什麼?

執行長日記》的作者是英國企業家史蒂文・巴利特(Steven Bartlett),他也是 40 多家公司的投資人,他主持的同名 Podcast 節目「The Diary Of A CEO」是歐洲最受歡迎的商業訪談節目。在這本書中,他彙整了自己訪談各大企業家、頂尖運動員與領域專家的事業與人生的智慧。

特別的是,作者本身就是一個非典型的成功案例。出身弱勢家庭的他,現在年紀輕輕才 31 歲,身價已經超過 30 億新台幣。他的父母從非洲移民到英國,父親是工程師,母親卻不識字。他求學的地方全校一千五百個學生,只有他們家的小孩是黑人,因此從小就備受歧視和霸凌。他在中學被退學,上大學只聽了一堂課就選擇輟學,開始動起了商業頭腦1

後來他跟朋友共同創立了社群媒體行銷公司(Social Chain),用顛覆傳統的手段幫其他公司做行銷,逐漸打開了知名度。接著,他繼續創立了區塊鏈公司和整合行銷公司,在短短幾年間成功帶領公司進行了多次併購與擴張。並透過製作訪談節目開創了全新的商業機會,更擴展了自己的媒體與行銷版圖。

在這本書中,他把自己創業、經營和人生的智慧,與訪談節目的精華揉合在一起,區分成了四種主題:掌握自我、精通敘事、確立人生哲學、熟習團隊合作。他更巧妙融合了自己的發展歷程與故事,讓這些智慧不會這麼像是在說教,反而像是朋友在跟我們侃侃而談一樣平易近人。

 

一、人生的五個桶子

第一個原則是最基本、卻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人生的五個桶子」。

作者認為,一個人的桶子有多滿,就代表你的潛力有多大。這五個桶子分別是:知識、技能、人脈、資源和聲望。那些擁有非凡成就的人,通常會花費好幾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全心全意地投入,把這五個桶子裝滿。

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個桶子是有「順序」的。

就像是一般人的職業生涯通常是從第一個桶子開始,從學校學習「知識」。進入職場之後,開始鍛鍊成「技能」。當你擁有知識和技能的時候,就對別人產生了價值,因此會開始建立「人脈」。接下來,你得到「資源」的機會也會增加,也就是獲得更多的薪資或報酬。當前面四個桶子都裝滿時,你自然會獲得隨之而來的「聲望」。

成功的關鍵就在於,知識與技能始終是你最高收益的投資,只有當這兩個桶子的基礎夠扎實,後面的桶子才能夠受惠。作者也講了一句很犀利的話:「一份工作儘管薪資高(資源),但如果帶來較少的知識和技能,充其量只是低收入職業。」

也就是說,如果你單純為了後面的桶子,而忽略了前面桶子的累積,那是無法建立長久的財富的。書中就舉了一個作者員工的例子,這位員工在年紀 21 歲的時候就被外國的同行挖角,因為薪資和頭銜很漂亮,他選擇跳過前兩個桶子,接受了這個新工作。結果好景不常,後來那家公司倒閉,他只能在外國尋找跟原本類似的初階工作。

作者強調,當我們遇到產業被顛覆、被雇主解僱或公司倒閉等事件時,人脈、資源、聲望都很有可能重新歸零,只有知識和技能是別人拿不走的,可以讓你細水長流。如同作者在書中的提醒:「屯金子的人,只有片刻的財富;累積知識和技能的人,擁有一世的財富。真正的富有,取決於你的所知與所為。」

這也讓我想起矽谷天使投資人納瓦爾(Naval Ravikant)在《納瓦爾寶典》書中分享類似的觀念:「如果有一天我一無所有的醒來,我可以在五到十年內重新致富。因為致富是一種技能,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學會。」這種自信的背後,代表他前兩個桶子裝得夠滿。

我們要優先裝滿的桶子,就是別人拿不走的知識和技能。


二、以提問代替陳述來影響行為

如果我們想要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有一種很棒的做法,那就是「問問題」。

書中指出,來自美國四所大學的科學家團隊,梳理了 40 多年來超過 100 項的研究發現,如果我們想要影響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提問」比起「陳述」更來得有效。

例如我們想請別人幫忙做好資源回收,陳述句會說:「請做好資源回收。」提問句會這樣問:「你願意幫忙資源回收嗎?」有趣的是,提問的效果更好,別人更願意幫忙做資源回收。

同樣的道理,你如果要讓自己吃得健康一點,陳述句會說:「我今天要吃蔬菜。」提問句會這樣問自己:「我今天要吃蔬菜嗎?」你也猜到了,提問的問句更能提高你吃蔬菜的機會。

而且,當我們只能用「是」或「否」來回答的問題,對於影響行為有更大的效果。你會期待「最好的自己」與「當下的自己」是相符合的,因為這個問題不只提醒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還指出了成為那個人的途徑,而且你已經下定決心去實踐。

所以,還在猶豫要不要出門上健身房,就問自己:「我今天要去健身房嗎?」還在猶豫午餐到底要吃什麼,可以問自己:「午餐要吃健康一點的食物嗎?」原則就是,對自己想要採取的行動做出提問,你的內心會浮現正確的答案,促使你採取正確的行動。

作者總結道:「問題有別於陳述,會導致主動的反應,促使人們思考。」如果你想要有效影響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就用提問來代替陳述。

 

三、摩擦有時能創造價值

書中提出一個違反常理判斷的原則,那就是在某些情況之下:「如果你讓客戶體驗變糟,他們反而會想要你的產品。」

作者說他在跟可口可樂的品牌行銷會議中,發現主管們對於紅牛能量飲的成功感到很不能理解。因為含糖飲料的銷售量一直在下降,但是同樣不健康、帶有酸味的能量飲料卻銷量飆升。

原來,紅牛是刻意讓能量飲料變得「難喝一點」,用來迎合顧客的心理期待。因為紅牛喝起來很像藥品,而不是平常好喝的碳酸飲料,所以能夠說服顧客,讓他們相信飲料裡面富含有用的強效化學物質。

所以就發生了很違反常理的現象,讓產品「更好喝」,反而有可能降低產品的吸引力。而一些其他的營養品牌也遇過類似的問題,如果產品做得太好吃,反而讓顧客不相信它們有益健康。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傳統網路電商的觀念是「網頁讀取愈快愈好」。但是,對於那些匯總了飯店、航班和保險的搜尋平台來說,搜尋速度太快,反而會導致銷售減少。所以,他們會刻意增加一些搜尋的等待時間,顯示精美的讀取動畫,讓你相信他們已經做了完整又全面的搜尋,你才不會再去別的地方搜尋。很心機,對吧!?

這也讓我學到一課。一個產品或服務之所以能夠創造價值,並不是因為單方面的品質好、摩擦力小等一廂情願的想法。關鍵在於顧客到底想要什麼、期待獲得什麼。作者指出:「價值是我們滿足期待時,所形成的一種感知。」有時候,價值往往來自於看似不理性和不合邏輯的地方。

這個原則也促使我思考一個關於我自己經營自媒體的問題:有哪些地方要讓讀者感到「零阻力」?又有哪些地方要刻意讓讀者感到「有阻力」?


四、務必從小處下功夫

這本書很合我的胃口,我認為有一個關鍵的原因:作者本身是行銷和社群媒體行銷專家,很多的故事都是從這兩個角度切入,正好是我最關心的事業主題。但我認為,雖然書中介紹的例子大多圍繞在這個產業,可是背後的底層邏輯也可以套用在其他各種產業裡。

作者在書中提到,他團隊的 Podcast 節目之所以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成為英國下載次數最高的節目,並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轟轟烈烈的創舉,而是他們懂得從小處下功夫。他這麼說:「我們的成功無法歸因於某一個特定的強項,但可以歸功於我們持續不懈地關注細節。」

我在讀完了書中提到的細節之後,研究他的節目歷年來的演變,真的讓我感到很驚訝。

例如他說,他們會在來賓上節目前,先研究他們喜歡的音樂,並在他們抵達時,作爲背景音樂輕聲播放,雖然從未有來賓提及,但他們相信這有助於他們放鬆心情;他們還研究了訪談時的最佳室溫,維持最舒適的溫度;他們會在每集節目公開發布前幾週,先用人工智慧和社群媒體廣告對節目標題、縮圖和宣傳進行 AB 測試。

他們甚至聘請了一名全職的內部數據科學家,請他開發人工智慧工具,將節目翻譯成多國語言。因此,如果你在法國點選 YouTube 版的節目,他和來賓說話時,都會自動翻譯成法語;他們建立了由數據驅動的模型,來告訴他們應該邀請哪些來實、來賓先前討論過迴響最好的主題、訪談最佳的時間長度,甚至還有節目標題應該要用多少字。

作者認為要對這些小細節持續改善,他提到的很多是我從來不曾想過和注意過的細節,對我有很大的幫助,也讓我的頻道經營策略有了新的方向。如同作者所說:「從最小處改進能積沙成塔,持續推動企業進步,並領先於那些不在意細節的競爭對手。」魔鬼藏在細節裡。

 

後記:荒謬是比實用更好的宣傳

總結來說,《執行長日記》整本書以簡潔有力的故事和案例,搭配一目了然的插圖畫龍點睛,在嚴謹度和流暢度兩者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對於任何想在事業與人生獲取成功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法則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也提醒我們在穩健成長的過程中不忘保持創新和好奇。

關於這本書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在撰寫讀書心得的時候,剛好看到網路上有讀者批評了這本書,評論寫道:

「書中最後一個法則(註:這本書總共有 33 個法則),只有標題,叫『學海無涯』。內容是什麼,需要掃描 QR code 瀏覽。但掃描該 QR code 進入的網頁,卻要你提供電子信箱,然後才能看到內容。哦不,讀者已經花錢買書了,作者卻不給讀者完整的內容,還要蒐集讀者的電子信箱以便寄各種推銷信轟炸讀者。這個超級爛尾的閱讀體驗,毀了整本書,毀了作者在書中建立起的形象。」

我讀到這個評論時,第一時間的感想就是:「這個做法完完全全符合作者的形象呀!」我讀到最後這章的時候,完全不覺得意外,正是因為這麼奇怪的呈現方式,就符合他書中的其中一個法則「荒謬是比實用更好的宣傳」。我讀過這麼多書裡面,從來沒有看過這麼「荒謬」的一個章節。

另外,其實很多歐美作者會苦苦思考著「如何不著痕跡地吸引讀者訂閱電子報」,以便之後還能夠聯絡到他們,因為電子報在國外是行之有年的行銷管道,只是在台灣比較冷門。所以我讀過很多各式各樣行動呼籲(call to action)的文字,但是就沒有任何一個像這本書一樣簡單暴力的。

如同書中另一個法則所說的「別怕得罪別人」,作者的確成功得罪了某些人。但他對這個法則下的結論更妙:「有人會愛你,有人會討厭你,有人根本無動於衷。你只能與前兩者產生連結,但對第三類人,你無計可施。漠不關心最無利可圖。」這本書就是作者提倡的法則的具體成果。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讀後心得:精選四個致富觀念

創業這條路》推薦心得:這是一本創業者的必備指南

《零規則》Netflix混亂邊緣經營法,我的四個心得和啟發

《從內做起》為什麼「領導力」是職場和人生的必修課題

《與成功有約》心得:一張圖讀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