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 Religion 241913 Book憂谷中的安慰--馬丁路德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馬丁路德給憂鬱者的信及對今日教牧關顧的意義/
Of Good Comfort : Martin Luther’s Letters to the Depressed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Pastoral Care Today 作者: 畢思渠 (Stephen Pietsch)
譯者: 李明芳 出版社: 中華福音道路德會
作者:畢思渠 Stephen Pietsch -本書作者是澳洲信義會牧師、澳洲路德神 學院教牧神學講師、靈修主任畢思渠博士 -本書改編自他獲頒卓越校長獎的博士論文 作者整理當代憂鬱症史、醫學與心理諮商 的相關資訊,透過研究改教者馬丁路德寫 給深陷憂鬱者的21封勸慰書信,歸納出兼備知性與感性的聖經輔導原則。
|
俞繼斌/以書信為輔導的典範 -台灣憂鬱症患者,佔5.2%,約有125萬人 -憂鬱症是沈默且折磨人的殺手 特徵:情緒低落,迴避與人接觸,長期被負 面情緒盤據,生活缺乏樂趣與動力,生命失 去意義與盼望,存在變成無以復加的重擔 -基督徒並不具有免疫力 改教者路德本身, 就是一位典型的憂鬱症患者 -(艾瑞克森,青年路德: 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研究, 心靈工坊) |
=宗教信仰同時具負面與正面影響
-負面/禁忌與道德規範,帶給信眾諸 多壓抑與恐懼。
-正向/有助健康、促進療效;提升生 命品質,鑄造人格;面對苦難之韌力 與勇氣。 -路德的書寫,傳遞上帝大能的話語, 堪稱關顧之典範。 |
=柯樂伯/銜接數世紀的橋樑 -路德覺察到「罪人同時是被罪所傷害的人」 -闡釋說明「因信稱義」的福音 -以惡者試探攻擊(Anfechtungen)描述為 抑鬱所苦的人。 -建構了一個銜接數世紀的橋樑,讓今天的 牧靈與助人工作者可以跟路德對話。 不輕易把不同世代與文化的心靈現象劃上 等號。 邀請一起聆聽、評估路德獨具一格的勸慰 形式。 |
=導言:路德的靈性關懷和神學實踐 -為何從事這項研究? -憂鬱症是後現代文化中無聲的疫情,迅速 擴散 -25% 澳洲人會在一生中經歷重度憂鬱症, 是健康失能的最大單一因素 -教會沒有回應憂鬱者的需要,留給了「新 正統的醫學」 -近年科技與世局變化巨大,憂鬱症最近再 度成為關注目標 |
=為何是研究路德? -知名的憂鬱症患者: - 年少時期、成年早期,持續與憂鬱奮戰 - 1527-1528年持續遭受重大的打擊,身心極度 不適。寫給同工墨蘭頓的信: 上星期我被拋到死亡和地獄中,全身受到重 創,每個器官都在震動,我幾乎要失去基督了, 被絕望的巨浪痛擊,使我很想說出褻瀆神的話。 - 路德晚年,仍不斷出現週期性重度憂鬱。 |
-路德長期與此疾病共處。1530-1535年, 投入關懷抑鬱的友人。路德表明: 抑鬱並非信心失敗,而是信仰歷程 的一個部份,是邁向靈性成熟的標記。 -路德的實用神學(realistic theology): 靈性遭逢試煉: 人的靈魂有可能深深地下沈墜落, 但不至於落到神的手不能觸及之處 |
何以是這些信件? -作者把勸慰書信拿給三位受憂鬱所苦的學 生,他們對閱讀這些古典書信,產生強烈 的共鳴。 -路德有個人切身掙扎的經歷,使他的文字 能準確地回應不同世代受苦的靈魂。 |
當代路德模式的再現! 這個世代有許多的議題,渴望路德能夠 成為一個對話的夥伴 -憂鬱症成為今天普世性的危機,正如十 六世紀社會巨變搖撼人心。學者侯姆 (Bo Kristian Holm)認為: 閱讀路德,就是冒險去轉化一個人所擁 有的觀點、偏見與判斷 |
遠古時期,亞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 自然哲學 -中古時期,蓋倫Galen 與後繼者:醫 學術語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靈性、 知性和藝術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英勇、懷舊、 傷感又高尚 |
現代精神病學:憂鬱症為一種疾病 1. 1986年,傑克森(Stanley Jackson)將 『Melancholia and Depression』建立關連 2. 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五):以直接可見外顯的 的現象描述患者情緒行為,傾向貶低患者自身的意 識、覺察和經驗。 3. 心理歷史學者瑞登(Jennifer Radden): 反對單單使用描述外顯現象的精神病學,認為抑鬱 與憂鬱症是歷史軸上的「兩個定點」具共通性,且 是一個會移動的指標,會持續改變。 學者米德佛特(HC Erik Midelfort)歷史的觀點: 回到十六世紀抑鬱症的歷史框架中,理解其深度與複 雜;再以今日的經驗去尋找交集 |
抑鬱症與今日憂鬱症狀的清單具相似性: 悲傷、沮喪消沈、無精打采、煩亂不 安、對歡樂的事物無感,睡眠困擾、 退縮、恐懼、自殺念頭… |
書信,一種神學實踐 -一種正規的敘述形式: 寫信人會詳述緣由並獲知訊息的來源。 -直接又個人化的牧養: 觀察學習如何將神學應用在生命的困 境、信心的掙扎中。 -閱讀書信,如同直接聆聽路德的聲音: 不只帶我們靠近受苦的「當事人」, 更帶我們臨近「那個時刻」。 |
=聚焦於教牧關顧 -評估路德的牧養與今日是否相關、 有效? -太快將憂鬱症理解為一種疾病,需要醫 學和諮商介入,看不到教牧關顧獨特的 貢獻。 -聚焦於他的靈性關顧(Seelsorge)時運 用的神學和屬靈方法 |
第一章:一個熟悉又奇異的世界 十六世紀路德所處世界的奇異性 (strangeness) a. 社會階層、教權與政治的糾葛、帝國與王 侯的關係、文學手法、溝通方式,婚姻和 家庭的習俗… b. 潛在語言模式、認識論和靈性生活的特殊 結構,充滿對超自然的奇想恐懼 c. 尚未區分:感受直覺/理性邏輯 |
路德學者史托特(Birgit Stolt): 現今的我們知道的多、感受的少,將情緒隸屬於於理性之下。 現今的語言適合描述科學,但對生命的意義、疑問和死亡卻罕見的無助 |
=十六世紀德國的瘋狂與哀愁 -德國文化、社會宗教的世界複雜多層次, 受到中世紀深度的影響: a. 宗教改革運動/牽連地緣政治 b.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衝擊 c. 印刷術的革新 d. 對個人經驗的興趣 e. 尋求各類型的醫師與治療 f. 神祕主義助長魔法與巫術 |
抑鬱症發病率高長 a. 歷史學者萊法克(Brian P Levack,The Devil Within): ○ 抑鬱症被視為「大多數病兆的根源」 ○ 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現象的核心 ○ 貧窮人的剝奪感、富人的時尚病 ○ 新蓋倫醫學盛行 ○ 宗教改革帶來巨大靈性、政治和社會的動盪, 搖撼當時社會內在的平衡;個人意識助長心靈 受苦的感受。 -麥德弗(Midelfort,A Historyof Madness): 日益增長的自我意識,焦點置於人的內心,大量的新辭彙,描述令人不舒服的事物 |
抑鬱症發病率高長 a. 歷史學者萊法克(Brian P Levack,The Devil Within): ○ 抑鬱症被視為「大多數病兆的根源」 ○ 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現象的核心 ○ 貧窮人的剝奪感、富人的時尚病 ○ 新蓋倫醫學盛行 ○ 宗教改革帶來巨大靈性、政治和社會的動盪, 搖撼當時社會內在的平衡;個人意識助長心靈 受苦的感受。 -麥德弗(Midelfort,A Historyof Madness): 日益增長的自我意識,焦點置於人的內心,大量的新辭彙,描述令人不舒服的事物 |
對宗教的絕望 十六世紀德國瘟疫頻繁,死亡近在眼前。深植 人心的恐懼在潛意識中啃噬人們。 -1533/2/19他曾在桌邊談中說過: -「我的考驗是,我並沒有一位充滿恩典的上帝。 這是律法。它是最深沈的悲痛,如同保羅所說: 這會叫我死…」(迪特西記錄) -中世紀哀傷(拉丁文tristitia)被視為褻瀆上帝。 對生命絕望,即否定上帝的善良。這種觀念加 深了對憂鬱症的恐懼。路德重新為人們詮釋受 苦的意涵。 -宗教意識激化了病況:面對預定論,擔心自己 屬於永遠墮落的一方。 |
路德對抑鬱症的理解 -翻轉當代的人文和科學思想,又十足是中 世紀人物。他勇於回應複雜的世代、文化 界限。 -大多數學者擁護蓋倫的新醫學,是憂鬱症為 一種體液不平衡,黑膽質過多。使骨頭枯乾, 心情晦暗。 -路德的魔鬼論述(demonology) a. 是他生命中的重要驅動力 b. 認為魔鬼的攪擾,常以罪惡感、羞愧、悲 傷、委靡不振及恐懼的形式出現。 c. 仇敵的作為就是~對抗生命且敵對上帝 |
路德桌邊談:「魔鬼本身就是個悶悶 不樂的瘋子,寂寞、嫉妒又憂鬱, 希望別人都跟他一樣。」 -將抑鬱和憂鬱並列,也使用同義詞「哀 傷」,認為憂鬱和哀傷的靈、良知和信心有關 |
瘋狂(madness)和抑鬱的關係 路德認為: -神學錯謬危及一個人的心神狀態, 會導向錯誤的信念,使人落入自我 欺騙、相信幻覺。(狂熱主義的閔 次爾)真實的教義有益人心,福音 使人轉向基督和他的話 |
憂鬱症與試煉 -德文Anfechtung 遭受屬靈攻擊,與憂鬱症狀並 靈性的焦慮等同。 感到在公義的審判上帝面前,自己是一個罪人。 -Tentatio 試煉,上帝在人生命中行使的苦難。 (1)恐懼、絕望,極端痛苦的情緒 (2)受到魔鬼攪擾或攻擊 -認為抑鬱症的背後是仇敵的攻擊: 撒旦不僅攻擊一個人的身體,更透過在罪惡中受 譴責、永遠失落救恩,折磨人的良心 |
書信的藝術 文藝復興尚古的風氣,書信往返成為溝通高雅 的工具。 -初代教父們也採用了新約書信的形式,作教牧 之用。 -中世紀的書信嚴守規範。因宗教改革,書信寫 作在十六世紀激增。人文教育普及。 -書信是開放的隱私:被設定向群眾開放。當代 的人習慣定期與家人朋友分享信件。 具有價值的禮物:與其他禮物一起傳遞 |
路德運用書信 -一種公開的形式: 著述以及書信,是一種公開的形式,達到教理的廣傳。 -使徒書信的特色: 突出地運用經文,承擔起使徒性教師與安慰者。 -隱喻和陳述變換自如: 文字直指核心,以輕盈靈巧的方式處理沈重的問題。 -人格和同在的力量: 公開坦露自己的掙扎,允許別人進入他的內在。 -友誼的維繫:具洞見機智、憐憫謙卑,忠誠、同理溫暖。 |
勸慰的傳統 -受到希臘羅馬傳統哲學斯多亞主義 (Stoicism)影響,以勸慰演說, -透過喪禮書信安慰喪家。人人必須面對死亡, -勸慰的書信的目的:引導群體與受苦之人連結, 藉著論證,提供解釋以減輕痛苦。 -勸慰文體: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顯而易見,是 基督教文學的重要元素。 -修道群體的特色:以憐憫和同理並行動去安慰 他人,在修道士的團體生活群體中蓬勃發展 |
書信的結構與形式 基督教的勸慰文字包括七個基本要素: -問候(Saiutatio稱呼和問安) -起首(Exordium開場白) -敘述(Narratio場合與情境) -立論(Argumentatio勸慰內容闡釋和論點) -解方(Remedia帶來安慰的結果、方法與行 動) -呼籲(Exhortatio鼓勵特定的態度、行為或 習慣) -結語(Conclusio祈禱、祝福、頌揚、祝願) -憐憫同情,就是要與人一同受苦/加二6 -受修道院模式行塑 |
路德重塑勸慰的傳統 -勸慰的傳統,源自初代教父: 責無旁貸地提供困頓者人道的協助 -將安慰他人的責任,視為基督的誡命: 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羅12:15 -奧古斯丁修道院的關顧傳統: 弟兄之間安慰與對話成為教會牧關的基礎 彼此勸慰成為恩典臨到生命、堅固信心的途徑 |
格爾松的勸慰方法論: -教會神父:法國神祕主義神學家格爾松(Doctor Consolatorius)的勸慰方法論: a. 強調理性(Ratio)仲裁:可為所有情感扮演 仲裁和調停角色,以控制負面思想和感受。 b. 古代斯多亞學派:克服痛苦、折磨和失落,取 決於當事人是否能將這些置於更大的理性框架 中,站在客觀立場,於感情上保持距離。 c. 將抑鬱和憂傷痛苦視為魔鬼的攻擊,要嘲笑、 藐視魔鬼,而不是害怕牠 d. 擁抱食物、歡笑、美酒和音樂等外在事物,運 用認知移轉策略來對抗抑鬱 |
以基督外在的話語為中心 -路德以立論提供安慰:以對比合理化的方式解 釋受苦者的感受、行為及理性。 -路德安慰的焦點:以基督外在的話語為中心, 取代理性。 -格爾松勸慰法:由理性主導心靈負面的情感, 鼓勵受苦的人運用自己的力量和資源,反抗罪 惡或令人不快的事物。 -路德以安慰調合:路德整合理性與情感,關連 基督的福音。將理性情感化為對抗憂鬱的武器,以基督外在的應許作為力量和確據的來源。 |
安慰者路德 -聚焦於「上帝外來的話語」: -歷程的智慧:展現出他成熟整全的神學體現。 -神學與牧關緊密交織:牧者的工作是拯救安慰 失落的靈魂 -善用隱喻和圖像勸慰:回應內外皆受苦折磨的 環境,使用凸顯情緒的語言和承載豐富感受的隱喻和圖像,用來表達安慰,顧及理智和情感、 情緒 |
將試煉視為「魔鬼」:安慰受苦者,就是引 領他們在對抗魔鬼的屬靈戰爭中,不被拉向 恐懼和絕望。 -勸慰命令(seidgetrost):呼籲和魔鬼搏 鬥:運用在基督裡的信心對抗。 -提供勸慰性質的小冊:1518-1530年間,路 德的教導被人們談論,出版的小冊子傳遍歐洲 |
路德的勸慰寫作 Trostsschriften -十四則勸慰(tessarsdecas 或Fourteen Consolations)安慰正與疾病奮戰的選侯腓勒德 力(Frederick),處理苦難觀點。十四則勸慰的 概念來自:十五世紀十四位救難的聖者(the fourteen holy helpers) -路德使用傳說塑造了「七福與七禍」的論述:七 樣福禍,在我們的裡面、前後、上下、左右。讓 信徒可以具象地深思生命中七種不同面向的禍與 福。予受苦的情境全然不同的眼光 -絲卓爾(Jane Strohl):「路德認為,禍患的境 遇轉化為祝福,是可以實踐的,對信徒而言,連 最極致的死亡,都成為上帝慈愛的記號並恩典的 管道。」 結 |
結語 -路德1524年開始寫作短篇書信,對象為 特定人士。約有一百封書信屬於勸慰性質。 -勸慰書信是是路德生命成熟期的服事,從 他對苦難的意識發展而來的。 -十六世紀的德國與今天十分的相似,受苦 的人是極為親近的友人,並不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