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104Psychology Book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 01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Book=Psychology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

(美)M.斯科特·派克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7/12/01簡體中文

 

 

主標題:在焦慮年代中尋找心靈的平衡與成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段標題與主要內容:

 

1. 對抗草率思考:深入探索的不易與必要性

草率的思考是心智不成熟的標誌,源於人類對問題長時間接觸的恐懼與懶惰。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更容易受外界影響,忽視自己的思考責任。深刻的思考雖然痛苦,但只有經過磨練才能接近真相。

•  案例:小林是一位新晉設計師,他因盲從上級指令而多次遭遇項目失敗。通過心理輔導,他學會了在面對問題時深思熟慮,提升了專業能力和人際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自戀與自愛的辯證:通向心靈自由的關鍵

擺脫自戀意味著從關注自我滿足轉向理解他人需求。健康的心靈平衡需要接受自己的獨特性,進而學會欣賞與尊重他人的不同。

•  案例:莉莉與丈夫的婚姻因長期矛盾瀕臨破裂,但她們通過婚姻諮商逐步學會在差異中互相體諒,最終挽救了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抉擇中的成長:在矛盾中找到方向

人生充滿矛盾與選擇,我們需要在責任、道德與情感間找到平衡。從個人到群體,所有的抉擇都伴隨著不確定性與焦慮。

•  案例:大學生小美在畢業時面臨是否留在家鄉的困惑。通過心理支持,她選擇了一條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道路,逐漸實現了職業與個人價值的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面對死亡與未知:超越自我的勇氣

死亡意識使我們學會珍惜當下的生活。恐懼與逃避死亡只會讓我們失去內在的成長機會,而接受死亡意味著活得更加真實。

•  案例:張先生失去至親後一度陷入絕望,然而參加心理治療與靈性支持活動使他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並開始志願服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學習與改變:從被動到主動的心智旅程

生命中的學習是無止境的,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代表著心靈成熟的轉變。主動學習不僅是對外在知識的吸收,更是對內在經驗的沉思。

•  案例:35歲的阿強在職業轉型中感到迷茫,但透過重返校園,他發現了自己的熱情,並開始專注於終身學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情緒與思維的聯繫:改變情緒從改變思維開始

思維方式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反應。正念訓練與認知行為療法有助於我們重塑思維,從而改變情緒反應模式。

•  案例:患有焦慮症的芳芳透過認知療法學會辨識自己的負面思維,逐步恢復了日常生活的穩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群體影響與個人價值:如何突破外界束縛

家庭、學校與社會的期望常限制個人表達與成長,唯有認清外界的影響,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答案。

•  案例:小亮從小受父母高壓教育,壓抑自我。通過心理治療,他找回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重建了自我價值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靈性與內在平靜:傾聽靈魂的聲音

靈性並非宗教的專利,而是一種內在的平靜與超越。當我們傾聽自己的靈魂,能更清楚地理解人生的真正意義。

•  案例:職場女性小芳透過冥想與靈修課程學會了放下執著,找到了內心的安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痛苦與幸福的辯證:成長的代價與獲得

成長的道路上充滿了痛苦,但也孕育著幸福的種子。學會忍受痛苦是一種能力,更是邁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  案例:陳先生在創業失敗後並未選擇逃避,而是通過心理學書籍與同行交流逐漸重建自信,並取得了新的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面向未來:焦慮中的精神成長

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接受焦慮作為一部分的生命經驗,並在其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  案例:大學生佳佳面對疫情的壓力與前途未卜的焦慮,通過心智訓練逐漸培養出韌性與適應力,迎接挑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範例故事:

案例主題:心靈的重建與成長之旅

•  背景描述:李先生,42歲,成功企業家,因公司破產經歷巨大挫折,導致憂鬱症,甚至產生輕生念頭。

•  過程:

1.  生理層面:參與運動治療,改善身體健康狀態,釋放壓力。

2.  心理層面: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學習管理負面思維與情緒。

3.  社會層面:加入支持團體,與其他遭遇類似挫折的人分享經歷,建立新的人際網絡。

4.  靈性層面:參加靜坐與冥想活動,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  結果:李先生逐步恢復心理健康,並將自己的經驗寫成一本書,啟發更多處於低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個重點內容總結:

 

1.  草率思考的危害與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2.  自戀與自愛的分界與實踐策略。

 

3.  在矛盾中抉擇的智慧與成長。

4.  接受死亡與未知,活出真實自我。

 

5.  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心智轉變。

6.  改變思維模式對情緒的影響。

 

7.  突破外界束縛,找到個人價值。

8.  靈性成長的重要性與方法。

 

9.  痛苦與幸福的辯證關係。

10. 在焦慮中尋找生命的平衡與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篇文章綜合《少有人走的路》內容,結合心理學與實際案例,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成長藍圖,啟發讀者在焦慮年代中尋找心靈的力量與平衡。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焦慮的年代,似乎一切都不確定,一切都令人困惑。在人們憂心忡忡、茫然無助之際,斯科特·派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嚮導,從反抗草率和盲從入手,告訴我們如何在不確定的中間地帶生存,如何在矛盾中抉擇,以及如何在焦慮中獲得精神的成長。
  
本書是斯科特·派克60歲時完成的著作,他以世間少有的勇氣擊碎人們心中的幻影,直抵生命的真相。這真相如此真實,不免令人觸目驚心,但他的真誠和智慧又能夠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力量,勇往直前,大步走向不確定的未來。

 

目錄

前言9
第一部分反抗草率的思考
第一章思考14
大腦的意義18
草率思考和盲從心理24
流行和盲從27
先入為主與貼標籤28
混亂的思考和犯罪31
混亂的思考和心理疾病32
獨立思考的勇氣37
不確定的中間地帶38
思考與傾聽43
自由與思考46
時間與效率47
正直的思考51

第二章意識與覺察56
亞當和夏娃的教訓57
善與惡59
罪過與邪惡62
陰影66
意識與能力69
死亡的意識74
只管努力,不要操心結果77

第三章學習與成長82
修煉靈魂的山谷83
被動學習85
成長與意志90
擺脫自戀93
自戀與自愛97
自戀與死亡101
捨棄與心理彈性104
黛米的故事108
價值觀與學習113
學習的榜樣117

第二部分在複雜中摔打,在矛盾中抉擇
第四章個人的生命抉擇122
聰明的自私與愚蠢的自私124
責任的抉擇128
服從的抉擇131
職業的抉擇135
感恩的抉擇138
死亡的抉擇141
空無的抉擇144

第五章團體的生命抉擇148
禮儀149
系統150
道德154
依賴與合作158
責任與結構161
邊界與傷害168
力量173
文化177
功能不良與禮儀180

第六章在社會中的抉擇183
善與惡的矛盾184
人性的矛盾191
人人平等的矛盾194
責任的矛盾197
時機與金錢的矛盾199
個人的案例研究203

第三部分前半生追尋自我,後半生放下自我
第七章生命在焦慮中超越210
自我意識發展的三個階段212
觀察性自我與超越215
自我與靈魂219
放棄和掏空224
傾聽靈魂的聲音230

裂腦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另一種理論:性別的差異遠超過社會的影響。女性的思考更多的是以右腦為主,而男性更多的是以左腦為主。這也解釋了在涉及性愛和浪漫方面,男人會把一個完整的女人分解開來,只對她們的局部感興趣,比如女人的胸部、大腿和性器官,而女人則對愛的整個過程更傾心。她們不僅需要性感的刺激,更需要浪漫的燭光晚餐。因此,在兩性的戰爭中,女人通常難以理解為什麼男人那麼注意她們的胸和腿,而男人也很難理解為什麼女人要浪費時間在那些浪漫的蠟燭上,而不願意直奔主題

成熟而健康的心靈是具有彈性的,隨著情況的變化,我們必須嘗試在相互衝突的需求、目標、責任與義務中保持微妙的平衡,而這種平衡的法則就是要能夠割捨部分舊的東西,考慮新的可能性。雖然堅持舊習可以逃避割捨的痛苦。但會阻礙我們下一步的人生。

自我和靈魂常常陷入矛盾和衝突中,自我需要擁有,擁有得越多越好,而靈魂需要放棄,放棄得越多越自由。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在做決定的尤其是重大決定時,你不能相信社會上那些膚淺的成見和錯誤的準則,而應該把自己的事情想透,想清楚。如果你習慣了偷懶,只想進行草率的思考,按照套路生活,那麼,為了與社會合拍,你就會成為他們的獵物,而不會去質疑那些準則和套路是否正確,是否適合你自己。這就如同你是一個圓形的人,卻非要把自己塞進方形的洞中一樣,註定會感受到扭曲和痛苦。生活是你自己的,準則是別人的,你不想挑戰準則,不想格格不入,那麼你就只能委屈自己,生活在盲從所導致的悔恨之中。 盲從,除了自身的懶惰和恐懼之外,還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緊密相連。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聽話,就不會讓他瞭解太多;如果學校希望學生順從,就會限制他們的思想;如果社會想操控我們的心靈,綁架我們的靈魂,就會隱瞞很多真相,迫使我們按照他們設置的模式去思考,去生活。這樣一來,我們接受的東西很多都是不真實的,看見的皆是偽裝和謊言。當然,徹頭徹尾的謊言很難騙過世人,他們常常使用的是半真半假的謊言,這種謊言修飾得很完美,聽起來很順耳,缺更具迷惑性和欺騙性。 (查看原文)250104Psychology Book 少有人走的路 心 Aethia 2020-01-02 16:45:36—— 引自章節:草率思考和盲從心理 24

人們不能深入思考有四個原因:一是懶得思考,不願意費腦子;二是在思考中根據膚淺的邏輯,刻板的思想和貼標籤的分析,來臆測推斷出一個偏執的結論;三是相信思考和溝通不需要努力,只需憑藉本能反應就能完成;最後便是認為思考是在浪費時間。這些原因導致他們陷人草率的思考,以至於無法解決人生和社會中的許多問題,一旦遭遇失敗,就會變得憤怒,把責任推卸給他人,或者變得鬱鬱寡歡,一蹶不振。 每個人生命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充分運用自己的大腦,發揮潛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查看原文)

在生命中,我們很容易對厄運怨聲載道,而把好運當成是理所應當。這樣的心態無疑會把我們囚禁在自我的泥潭之中,無法抬頭仰望星空,去感受生命的壯闊,及其深遠的意義。 (查看原文)

草率思考和盲從心理 遇到問題時,我們會感到煩惱和焦慮,而深入思考則意味著我們需要長時間與問題接觸,長時間忍受問題帶來的煩惱和焦慮。但是,由於懶惰和恐懼,很多人不願意這樣做,他們只想儘快擺脫問題的糾纏,從中解脫出來,所採取的方式就是草率思考,蜻蜓點水,草草了事。 草率思考不僅會帶來偏見,還會導致育從心理。盲從是隨大流,不過腦子就聽信權威,相信他人,信奉社會上流行的觀念他們認為:如果大家都這樣思考,這樣行動,那麼就一定是正常的或者正確的。還有人抱著這樣的心理:即使最後錯了,也不只是我一個人。這種從眾心理既避免了思考時的煩惱,也減輕了他們對未來的焦慮,似乎在心理上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但是這種安全感是虛幻的,這種歸宿感是脆弱的,禁不住任何風吹雨打,早晚會讓他們吃盡苦頭。

生活是你自己的,準則是別人的,你不想挑戰準則,不想格格不入,那麼你就只能委屈自己,生活在盲從所導致的悔恨之中

对不确定性和焦虑的容忍,能够消除自以为是的偏见、假设和想象,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坚韧起来,不再那么脆弱,每个人都是在不确定性和焦虑中成长起来的。没有谁的人生之路,从小就被固定了下来,一成不变;也没有谁的内心一点焦虑也没有

學習擺脫自戀,曾經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課題。而婚姻則是我最偉大的老師。剛結婚時由於自戀作祟,一直到兩年後,我才明白莉莉不是我的附屬品。婚姻關係中的摩擦使我睜開了雙眼看清楚我的問題。要她時,她卻不在家;而當我想獨處時,她卻在家中喋喋不休。我慢慢明白,這種埋怨多半是由於我心裡的怪異假設所造成的一一我假設莉莉應該隨時隨地回應我的需要,而當時機不對時,她就應該消失不見;更過分的是,我假設她應該知道我什麼時侯需要她,什麼時候不需要她。後來又花了大約十年的時間,我才能夠徹底消除這種瘋狂的自戀心態。 我與莉莉的婚姻能夠倖存下來,是因為我們都懷著美好的願望,努力去體貼對方。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初我們的想法都很簡單,無非是想做一個好丈夫和好妻子,多為對方考慮。我們奉行的金科玉律是要想別人怎麼待你,你就要怎麼待人,所以我們總是努力以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對方,但這樣做,並沒有太大的效果。事實上,我與莉莉就像大多數的伴侶一樣,結婚時都有輕微的自戀傾向。雖然不像淩晨兩點打電話來的人,我們相當有禮貌,但是沒有智慧因為總是存著自戀的假設:其他人都像我們一樣,否則就是有問題。 經過漫長的歲月,數不清的摩擦和碰撞,我們才明白,要成長,我們就必須學習辨認與尊重對方的差異。的確,這是婚姻的高級課題。而過去所奉行的要別人怎麼待你,你就要怎麼待人,並沒有考慮到彼此的差異,實際上這是在以自己的心度人的腹)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戀的成分,不可能真正滿足對方,也不會讓自己獲得成長。 經過了30年,莉莉與我仍然在學習這個道理,而且時常像是初學者一樣。我們知道正是彼此的差異才創造了婚姻的滋味及智慧。也正是因為莉莉與我不一樣,當我們生活在一起時,能更聰明地處理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養育子女、安排開支、計畫假期等。所以,不管是婚姻,還是人際關係,抑或在工作和事業上(擺脫自戀是合作的關鍵,

生命的複雜並不是因為深奧,而是因為矛盾。我們對思考越深入,越會感覺到它們的矛盾。在矛盾中我們左右為難,無所適從,常常會有強烈的不確定感。

思考是困難的。思考是一個過程,擁有自己的軌跡、方向、時間、步驟和階段,在經歷這一切之後,才會得到答案。在思考過程中,軌跡和方向不是那麼清晰,步驟和階段也不是直線前行,前後連貫,有條不紊,有時會迴圈出現,猶如一團亂麻;有時會重重疊疊,來來回回,毫無進展。所以,完善的

思考往往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讓人感到痛苦、艱難和萬分焦慮,但是只有經受住這個過程的磨礪,我們才能避免草率的思考,接近事實,做出正確的決定。 

由於太過自戀,他們無法感受到別人的想法和情緒,與之產生共鳴。他們不能深入內心,瞭解自己思考的全過程,以及行為的真正動機,只能停留在表面,讓思想變得淺薄,情緒變得焦慮,行為失去理智。當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遭遇失敗和挫折之後,往往一頭霧水,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裡。

依賴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身體健全的成年人所表現出來的過分依賴是病態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依賴別人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體貼和關懷,不管我們看起來多麼強大,不管我們花多少功夫假裝自己不需要依賴他人,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曾渴望依賴他人。心理將康的人承認這種感覺得合理性,卻不會讓它控制自己 的生活。 

盲從,除了 與自身的懶惰和恐懼之外,還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緊密相連。如果社會想操控我們的心靈,綁架我們的靈魂,就會隱瞞很多真相,迫使我們按照他們設置的模式去思考,去生活。這樣一來,我們接受的東西很多都是不真實的,看見的皆是偽裝和謊言。

在生命中,我們很容易對厄運怨天恨地,而把好運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的心態無疑會把我們囚禁在自我的泥潭至中年,無法抬頭仰望星空,去感受生命的壯闊,及深遠的意義。

我們必須明白,認真思考是我們最大的資本,如果我們認真思考,而別人不喜歡,那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我們必須有勇氣去這樣想,這樣做。

小時候,我的父母時常告誡我:斯科特,你想得太多了。這是多麼糟糕的一句話。相信許多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你想得太多了。人類之所以有大腦,就是為了認真思考,深入思考,獨立思考,但是一些父母、雇主、老闆和領導卻認為是種巨大的威脅,把我們當成危險的異類。

也許很多人要花一輩子時間,才能相信自己擁有獨立思考的自由。因為在這條自由之路上有許多迷信和阻礙,其中之一就是,一旦成年了,我們就再也無法改變。事實上,我們一輩子都能夠改變與成長,即使很小的改變,也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比過去更加明亮。

我們生活在一個注重效率的時代,但是效率的提高不是來自於我們動作的速度,而是思考的深度。我們越是能夠深入地思考個問題,越能準確找到問題的癥結,然後一舉解決。相反,如果我們沒等把問題想清楚,想明白,就急急忙忙行動,即使忙得團團轉,也無濟於事。

思考是複雜的。每個人的道路都不一樣,要避免草率的 思考,必須擺脫他人的負面影響,做到獨立思考,才能得到屬 于自己的人生答案。雖然人與人不同,卻常常會犯相同的毛 病:都認為自己與生俱來就知道如何思考,如何交流。但實際 情況恰恰相反,絕大多數人既不會思考,也不會交流。由於過 於自滿,他們無法覺察到自己在思考時的草率、刻板和機械。反 由於太過自戀,他們無法感受到別人的想法和情緒,與之產生 共鳴。他們不能深入內心,瞭解自己思考的全過程,以及行為焦 的真正動機,只能停留在表面,讓思想變得淺薄,情緒變得焦 慮,行為失去理智。當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遭遇失敗 和挫折之後,往往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了哪裡。

古蘇美爾人雖然缺乏科學知識,但他們卻可以用左右腦來思考問題。今天,除非是因為手術造成的腦部創傷或種等疾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合理地思考。我們擁有美妙的腦額葉可供利用。但遺憾的是,就是有人不去利用,或者不會利用。實際上,腦損傷並不是造成非理性思考的主要原因,更大的原因其實在於社會,是社會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各種陰險的手段阻礙我們更好地利用額葉,不讓我們進行完善和深入的思考,反而鼓勵膚淺草率的思考方式,並讓其大行其道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在做決定的時候一一尤其是重大定時,你不能相信社會上那些膚淺的成見和錯誤的 持做自己 則,而應該把自的事情想透,想清楚。如果你習慣了,只想進行草率的思考,按照套路生活,那麼,為了與會合拍你就會成為他們的獵物,而不會去質疑那些准和套路是否正確,是否適合你自己。這就如同你是一個圓的人,卻非要把自己塞進方形的洞中一樣,註定會感受扭曲曲和痛苦。生活是你自己的,準則是別人的,你不想挑戰準則,不想格格不人,那麼你就只能委屈自己,生活在盲。 盲從,除了自身的懶惰和恐懼之外,還與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緊密相連。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聽話,就不會讓導致的悔恨之中。瞭解太多;如果學校希望學生順從,就會限制他們的思想 如果社會想操控我們的心靈,綁架我們的靈魂,就會隱很多真相,迫使我們按照他們設置的模式去思考,去生活。

果因此就說,貼標籤是完全不必要的,這樣也很草率。科學 家必須要給事物分類,才能通過實驗,獲得結果。教師必須 明白,不是每個小學生都能成為偉大的作家,所以,他們會 因材施教;父母必須能區分孩子之間的個性與喜好,才能滿 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所以標籤有它的作用。當標籤有建設性 時,它能幫我們迅速做出生死攸關的決定,例如你半夜在街上碰到一個持槍的歹徒,你不會傻傻地說:嗯,讓我先分析 日常生活需要標籤來衡量事物。有時候,我們在對人和一下,然後再跑。事沒有更多瞭解的情況下,需要儘快做出決定,常常會採取貼標籤的方法,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更多的時候,這做法會導致錯誤。當我們使用標籤來做判斷,不公正地 他人一或為他人開脫一一就是在遠離事實和真相,這 出的決定不僅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當然,有效率並不意味著要成為強迫症和控制狂,非要計畫好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這種想法是很荒唐的。效率就是去關注那些必須優先處理的事,免得日後變成更大的問題,帶來不必要的傷害。效率不僅是計畫,也是準備,更是有能力去面對生活和工作的不確定性。當緊急情況不可避免地發生時,我們要保持心靈的彈性和韌性,這樣才能抵禦來自外面的打草率的思考是無效率的。拖延是想極力逃避問題,草率的思考也是不願意與問題長時間接觸,只想儘快擺脫問題的 糾纏,不願意忍受長時間思考問題所帶來的煩惱和焦慮,結果欲速則不達,註定會讓自己承受更多的煩惱和焦慮。【草率的思考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種表現,這些人的心中存有妄想,認為只要自己儘快採取行動,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而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膚淺的、輕率的、機械的、不動腦子的,最終只能是毫無進展,困在原地】。 草率與簡潔並不是一回事情,草率是頭腦追求膚淺的答案,而簡潔是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在區分了事情的輕重緩急之後,直奔主題,三下五除二,準確採取的行動。不簡單的人往往做事都很簡約,而草率思考的人做起事情來卻常常很忙亂,很複雜。

在我的心理醫生生涯中,我經常告訴病人:心理治療不是關於快樂,而是關於力量。就算你走完治療的全程,我也無法保證你會更快樂一點點;我能保證的是,你會感覺更有能力。我又會說,世界上正缺乏有能力的人,所以當你更有能力時,生命就會給予你更大的責任。你離開診所之後,也許會為更大的問題擔心和焦慮,但是知道自己是在擔心更大的問題,而不是斤斤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這就能帶來一些快樂與平靜。

基於現實的考慮,我們要記住,所有的恩賜都是潛在的詛咒,意識與個人能力都伴隨著痛苦。衡量一個人是否偉大的最好方法,就是看他忍受痛苦的能力。

只要有決心,在人生的後四分之三時間裡,我們完全可以做到最大的改變與成長。正如喬納森・斯威夫特所言:人生的晚期是用來治療他在早期所染上的所有愚行、偏見與錯誤的想法。成年後的主動學習不僅可能也非常值得追求。

治癒,意味著打碎舊的自我,獲得一個嶄新的自我。但這個改變的過程是痛苦的,正如諺語所說:真理會使你自由,但是首先它會把你氣得半死。由於人性中的懶惰,我們會抗拒改變。但是身為人類的榮耀,我們具有改變的意願和力量。改變是不容易的,但是我們卻可以做到。

在我看來,追求真理遠遠比追求幸福更重要,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們一定會遇到幸福,但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我們卻常常遭遇不幸。

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必須接納自己的平凡,才能變得出眾,但是對於另一些人,他們則必須接納自己的出眾,才能避免平庸。有些人原本天賦英才,但卻害怕出眾,總是把自己隱藏在人群中,不願意承認自己比其他人優秀,這會讓他們無視自己的能力,變得庯庸碌碌。

在追求更高意識的過程中,許多人會體驗到一種自由解的感覺,成為更真實的自己。他們的知覺源于永恆,而意只的進化也促進了他們精神的成長。但是他們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因為他們走上了一條焦慮、孤獨與寂寞的旅程。深刻的思想家由於不斷前行,思想長期處在不確定的未知地帶,所以,他們必須忍受適當的焦慮。與此同時,他們還會時常被草率思考的大眾所誤解,感到孤獨和寂寞。許多擁有高級意識的人不會輕易接受社會上所盛行的得過且過心態,於是他們難以配合潮流,別人也難於瞭解他們或與他們溝通。他們必須付出的代價是,至少會與部分家庭成員有所隔閱,與老朋友或文化習俗斷絕關係 這些出眾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也許富有,也許貧窮也許是白人,也許是黑人;也許受過高等教育,也許沒有,不過,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具有非凡的能力。但是,鶴立雞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出眾的人常常會被人誤解、懷 疑和恐懼,需要具有強大的內心力量オ能支撐。如果他們的心靈沒有成長,心智不夠成熟,他們就無法克服內心的焦慮、恐懼和孤獨從而選擇輕鬆安全的老路,以停滯來取代成長。 

我們終其一生必須持續不斷學習生存,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也必須持續不斷學習死亡。

成為最好的自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當我們抗拒學習和成長時,我們就是背叛了自己。因此,我相信馬斯洛所謂的自我實現,應該是把生命視為一連串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不過在童年階段,人們大部分的學習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

雖然成為學習者的決定也許早在青春期就定下了,但這不表示一定得在那個時候發生。我知道有些人做出某個重要決定的時刻是在三四十歲,五六十歲,甚至在死前一兩個月。也有些人雖然做了決定,但只是敷衍地進行,終其一生都沒有成為主動的學習者。還有些人活了半輩子後才做出決定並成為虔誠的學習者。當然,也有人會在反省生命時發生,比如中年危機時。【據我所知,大多數情況,這種決定需要重複地進行,越來越堅定。】這是我自己的經驗之談。我不記得什麼時候是我第一次決定做個主動的學習者的,但我記得許多次我選擇加強這個決定。 我個人的做法是從經驗中學習,尤其是通過對我自己生命經驗的沉思。因此我把沉思描述為:抽取一點點的經驗然後榨取其最高的精華。這不僅是生命經驗的多寡,而是如 何加以應用。我們都知道有些人做了很多事情,似乎累積了許多經驗,但是看起來還是很幼稚。他們只是到處收集不同的經驗,而不從這些經驗中學習有關自己與世界的知識,這些經驗自然毫無價值。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覺察外在的經驗,也要覺察內在的經驗,才能促進精神的成長。因此學習的意志大部分是要向內學習【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曾經很準確地指出:一個人也許能做出驚人的偉業,瞭解深奧的知識,但是對自己卻一無所知。而失敗與痛苦則能夠引導個人向內心省察,讓他在內心開始真正的學習。

重視自己,珍惜自己,是我們心靈成長的關鍵。一個人決定來接受心理治療不是妄自菲薄的表現,恰恰是自愛的行為。決定自愛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源自童年時的經歷,如果童年時我們能夠得到父母的關心、愛護和珍惜,我們在內心深處就會覺得我們是有價值的,值得珍惜的。【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會意識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價值;父母的珍惜讓我們懂得珍惜自己,從而形成最原始也是最強大的自我價值感。我們以此為人生的起點,在將來的道路上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後,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

當我寫《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時,我從來沒有給成熟下過定義,但是我在書中描述了許多成熟的人。【在我看來,不成熟的人最大的特徵是,他們總是坐在那裡抱怨生命沒有滿足他們的需要。而少數成熟的人則將生命視為自己的責任,努力滿足生命的需要。】實際上,當我們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成為鍛煉的機會時我們也就可以用截然不同的態度來看待生命了

完善思考的核心就是努力接近事实,接近真相。 

潛意識始終是我們心中的神,總是在最料想不到的時候,對我們說話,給我們幫助與啟迪。 

CS。路易斯說:宇宙中沒有中立之處,每方寸,每一分秒,若不是屬於上帝,就是為魔鬼撒旦所佔據。也許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站在上帝與魔鬼之間,既不服從善良,也不服從邪惡。【但是不選擇也是選擇。走在牆上終究是危險的,不服從的抉擇終究會將我們撕裂。

相互依靠是彼此發揮自己的優點,而相互依賴是彼此助長雙方的缺點 

對於追求完美的人來說,滿足別人會讓自己感到快樂,但是這種快樂是微不足道的,也是膚淺的,不是來自內心的深處,僅僅來自外界的評價。更可怕的是,一旦他們不能滿足別人,或者做出什麼錯事之後,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內疚和負罪之中。邪惡的人沒有負罪感,所以他們肆無忌憚,什麼壞事都會做;而追求完美的人背負著太多的負罪感,因而總是生活在緊張、焦慮、沮喪和抑鬱之中。

當任何機構變得過大、過細、過於分化後,機構的良心往往也被分解得支離破碎,沖淡得幾乎不存在,於是組織中便出現了潛在的邪惡。

精神貫注並不等於真正的愛,但畢竟是愛的起點。給予某種事物以精神貫注,可能面臨拒絕或遭受損失;接近某個人,就可能經受失去對方的危險,讓我們再次回到孤獨寂寞的狀態。如果對方是某種有生命的事物,不管是人、寵物還是盆栽,都有可能突然死亡。如果信任或依賴某個人,就有可能因為對方的亡故,讓自己受到莫大的傷害。精神貫注表面上的代價之一,就是你遲早要為貫注物件的死亡或離去,讓自己飽受痛苦的折磨。如果不想經受個中痛苦,就必須放棄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包括子女、婚姻、性愛、晉升和友誼,但唯有這些事物才能夠使人生豐富多彩。在拓展自我的過程中,除了痛苦和悲傷,你同樣可以收穫快樂和幸福。完整的人生勢必伴著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心愛之人或心愛之物的逝去。如果你想避免其中的痛苦,那你恐怕只有完全脫離現實,去過沒有任何意義的生活。 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的過程。選擇了生活與成長,也就選擇了面對死亡的可能性。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一直活在狹隘的圈子裡,可能是因為經受過一連串死亡的打擊一一朋友和親人相繼離世,讓她倍感痛苦,寧可放棄真正的生活,也不想再次面對不幸。她不想經受任何痛苦, 由此放棄了心靈的成長,哪怕活得如同行屍走肉。但是,因害怕打擊而逃避,只會導致心理疾病。

成長的過程極為緩慢,除了大步跳躍以外,還包括進入未知天地的無數次小規模跨越一一例如8歲的孩子第一次獨自騎車到遙遠的郊區商店購物,15歲的孩子第一次與異性約會等。如果認為這些經歷算不上冒險,那你顯然是忘記了當初經歷這些事情時,心中那種強烈的緊張感和焦慮感。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孩子,初次步入成人世界時,除了興奮和激動,想必也不乏遲疑而膽怯。他們不時想回到熟悉而安全的環境中,想變回當初那個凡事依賴別人的幼兒。成年人也會經歷類似的矛盾心理,年齡越大,越難以擺脫久已熟悉的事物。已是不惑之年的我,現在每天還會面對新的挑戰,同時,也是新的成長機遇。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就而就,我經歷過各種小步邁進,偶爾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大步跳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