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104Psychology Book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 02【楊聰財專欄】

 

=Book=Psychology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

(美)M.斯科特·派克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7/12/01簡體中文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文章標題: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段標題:

 

1.  自律與心智成長的四大原則

2.  愛與依賴:關係的真相

 

3.  勇敢面對生命中的痛苦

4.  正直思考:拒絕草率與盲從

 

5.  自我覺察:通向成熟的關鍵

6.  精神貫注與情感投入的力量

 

7.  人生選擇中的不確定性

8.  面對死亡與焦慮:超越自我

 

9.  心靈的整合:內在與外在的平衡

10. 案例分析:一段心智重建的旅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文

 

1. 自律與心智成長的四大原則

馬‧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強調,自律是心智成熟的基礎。他提出了四大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現實與保持平衡。這些原則讓我們能夠面對人生的困難,而不是選擇逃避。

 

例如,推遲滿足感意味著我們要學會克制短暫的快樂,為長期的幸福奠定基礎。派克指出:「問題不會自動消失,解決它們才是成長的唯一道路。」承擔責任則要求我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非將問題歸咎於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愛與依賴:關係的真相

派克在書中深入剖析了愛與依賴的差異。他認為,依賴是基於恐懼的需求,而愛則是一種促進彼此成長的力量。真正的愛應該讓人們都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壓抑或控制對方。

 

例如,許多人在「墜入情網」時誤以為自己感受到愛,但實際上,這更多是一種由生物本能驅動的衝動。只有當這種激情平息後,伴侶才能在真實的生活中重新探索彼此間的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勇敢面對生命中的痛苦

派克寫道:「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他指出,成長往往伴隨著痛苦。逃避痛苦可能會帶來短暫的安慰,但長遠來看,我們會因此錯失內心的成長。

 

尼采的名言「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壯」正是派克理論的最佳註解。痛苦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正直思考:拒絕草率與盲從

面對現代社會的焦慮,派克倡導正直思考。他認為,草率的決策和盲從只會讓我們陷入平庸。正直思考要求我們勇於接納矛盾,並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做出最佳選擇。

 

例如,蘇美爾人的「清醒與醉酒雙重決策法」啟發我們,重要的決定應在多種心境下反覆檢視,以避免情緒化的草率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自我覺察:通向成熟的關鍵

派克提出,自我覺察是心智成熟的重要標誌。它讓我們能夠以旁觀者的身份審視自己的情緒、行為與選擇,從而擺脫被情緒掌控的困境。

例如,青春期的我們常常衝動,但透過自我覺察,可以逐漸學會控制情緒,變得更加成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精神貫注與情感投入的力量

派克強調,任何真正持久的關係都需要精神貫注與情感的投入。這種投入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承諾。

 

例如,夫妻關係中的浪漫燭光晚餐雖然看似瑣碎,但正是這些小事累積起了彼此的連結與親密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人生選擇中的不確定性

派克認為,我們大多數的生活都處於「不確定的中間地帶」。這些不確定性雖令人焦慮,但卻是人生的常態。我們需要學會在矛盾中做出抉擇,並接受其可能帶來的風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面對死亡與焦慮:超越自我

派克引用伊莉莎白·羅斯的研究,探討了面對死亡時的五個情緒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與接受。他指出,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心靈的整合:內在與外在的平衡

派克提醒我們,心靈的健康需要內在與外在的整合。我們需要與自己的靈魂建立聯繫,同時也要與世界保持和諧。

 

例如,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是環境的布置還是日常的習慣,都能對心靈產生深遠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案例分析:一段心智重建的旅程

案例背景: 張女士,35歲,住在台北,身為一家科技公司的中層管理者,長期承受工作壓力。她經常覺得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被忽略,並開始出現焦慮和失眠的症狀。

 

#介入過程:

 

1.  生理層面:透過改善睡眠習慣與運動,張女士逐漸減少焦慮的生理反應。

2.  心理層面:心理諮商中,她學會了自我覺察,能夠冷靜觀察自己的情緒,並重建自信。

 

3.  社會層面:她調整了與同事的相處模式,學會了設立界限與表達需求。

4.  靈性層面:透過冥想與閱讀,她找回了內心的平靜,並重新定義了人生目標。

 

最終,張女士不僅克服了焦慮,還找到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個重點內容

 

1.  自律是心智成熟的基石。

2.  愛的本質是促進彼此的成長,而非依賴。

 

3.  痛苦是人生的必要部分,接受它才能成長。

4.  正直思考能幫助我們擺脫草率與盲從。

 

5.  自我覺察讓我們超越情緒的束縛。

6.  情感投入需要時間與承諾。

 

7.  不確定性是人生的常態,學會接受風險。

8.  面對死亡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

 

9.  內在與外在的平衡是心靈健康的關鍵。

10. 實際案例展現多層次介入的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篇文章結合理性與感性,從多層面解析心智成熟的旅程,並通過具體案例強化理解,希望能啟發讀者在人生路上更好地前行。

 

 

一個人將精神貫注於某種事物之初,其感情投入可能非常有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情投入也需要增加,而且還需要用承諾來推動和強化這種投入,否則情感關係遲早會走向瓦解,或始終處於膚淺脆弱的狀態。

有一句至理名言:你想什麼你就是什麼,你是你思考的結果。你存在於你思考最多的地方;你不存在於你很少思考的地方。

據我所知,古蘇美爾人曾制定過一條基本規則,用以説明自己不會像裂腦人一樣思考。當他們需要做重大決定的時候(決定的主題常常是關於是否要和巴比倫人開戰),他們一般會在不同的狀態下思考兩次。如果他們第一次的決定是在喝醉的情況下做出的,那他們會在絕對清醒的時候再重新思考一次。比如,如果他們在喝醉的情況下大喊讓我們一起去討伐巴比倫吧,那麼白天酒醒後,他們會認為昨晚做的決定不怎麼明智。相反,如果他們在清醒的時候覺得有萬全之策去攻取巴比倫,他們會暫停一下,然後說:讓我們先喝些酒再議。等喝醉之後,很可能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沒必要和他們交戰,怎麼可能,我們愛巴比倫。

裂腦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另一種理論:性別的差異遠超過社會的影響。女性的思考更多的是以右腦為主,而男性更多的是以左腦為主。這也解釋了在涉及性愛和浪漫方面,男人會把一個完整的女人分解開來,只對她們的局部感興趣,比如女人的胸部、大腿和性器官,而女人則對愛的整個過程更傾心。她們不僅需要性感的刺激,更需要浪漫的燭光晚餐。因此,在兩性的戰爭中,女人通常難以理解為什麼男人那麼注意她們的胸和腿,而男人也很難理解為什麼女人要浪費時間在那些浪漫的蠟燭上,而不願意直奔主題。 

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就是自我覺察。自我覺察,是指從自我中抽離出來,讓自己成為個旁觀者去觀察自己。對於自我來說,如果上一個階段意味著乎其內,那麼這個階段則是出乎其外。與自我保持一定距離的我們,既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的物件。我們不做評判,也不強行干涉,僅僅是去觀察自我,就像觀看電影一樣。我們觀察我們的想法和行為,我們的憤怒和悲所,以及我們對於死亡的焦慮和恐懼,結果我們驚訝地發現,在自我觀察中,那些強烈的情緒開始減弱、消退,我們不再局限於自我之中,心胸變得更加開闊,人也變得更加豁達、淡定和從容。我們在自我覺察中變得超然,在超然中獲得超越。 觀察性自我與超越 前面我說,自我覺察一些心理學家稱超情商,它是人類最寶貴的悟性。伴隨自我覺察,我們將獲得觀察性自我。觀察性自我,就是我們在經歷情緒時,能夠觀察自已的情者,諸如自己的快樂、悲哀、焦慮或憤怒。這表示自我不再被局限於懂緒的層面。我們那部分觀察性自我可以讓我們脫離情緒,站在情緒之上。

 

雖然在青春期時。我們可能偶爾也會出現觀察性自我,但那只是浮光掠影,一閃而過。因此。年輕時我們的言行很容易衝動總是與父母發生矛盾和衝突,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已的言論和行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不理智的行為背後其實隱藏著我們深深的焦慮、自卑、孤獨和痛苦,這是正常的成長性的痛苦。許多人為了逃避這些痛苦,寧願放棄意識的發展,他們付出的代價是,進入成年後由於觀察性自我的缺失,既瞭解白己的情緒,也無法覺察別人的情緒,總是情緒化地待人接 物,情商很低,拿捏不准說活的時機和份中,往往會說傷人的話做愚蠢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缺乏觀察性的自我,還會讓他們喪失與內心的聯繫,喪失心靈的力量,發揮不出自己的潛能。 

反抗草率的思考 27我們可以深入思考,而不是讓草率思考牽著鼻子走。我們可以想清楚到底該相信什麼,不該相信什麼,而不是人云亦云。當我們無畏地擺脫了盲從心理之後,也就擺脫了庸俗和平庸。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在做決定的時候一尤其是重大決定時,你不能相信社會上那些膚淺的成見和錯誤的準則而應該把自己的事情想透,想清楚。

完善思考的核心就是努力接近事實,接近真相。即使真相充滿矛盾,令人焦慮、恐懼和痛苦,我們也要有勇氣去接納和承受,而不能把自己囚禁起來,用一層一層的想像包裹自己,作繭自縛,與現實完全脫節。 

把自己縮得越小,我們看見的世界越大。

《論死亡》這本經典之作的作者伊莉莎白·羅斯是首位大膽研究瀕死體驗的科學家。她發現在死亡的過程中有五種情緒階段,分別是: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絕望和最終的接受

500年前,費齊諾撰寫心理自助手冊《生命之書》時,特別強調要仔細選擇顏色、香料、油料、散步的地點和遊覽的國家一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決定,或許看起來十分瑣碎,但日復一日積累下去,就會對心靈造成深遠的影響。想到心靈時,我們總覺得它與大腦並存,所以本質上是內在的。然而古代的心理學大師卻指出,我們的心靈與整個世界的心靈不可分割,二者都存在于構成自然和人類文化的種種事物中。 

內容簡介  · · · · · ·

這是一個焦慮的年代,似乎一切都不確定,一切都令人困惑。在人們憂心忡忡、茫然無助之際,斯科特·派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嚮導,從反抗草率和盲從入手,告訴我們如何在不確定的中間地帶生存,如何在矛盾中抉擇,以及如何在焦慮中獲得精神的成長。

本書是斯科特·派克60歲時完成的著作,他以世間少有的勇氣擊碎人們心中的幻影,直抵生命的真相。這真相如此真實,不免令人觸目驚心,但他的真誠和智慧又能夠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力量,勇往直前,大步走向不確定的未來。

作者簡介  · · · · · ·

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卓著成績,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

由於其巨大的影響力,他獲得政府特許,進入政府心理治療特殊小組,為越戰士兵提供治療。他還曾接受派遣,在美軍駐日本沖繩基地擔任心理醫生。這些特殊的職業經歷,成就了他最偉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該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體譽為來自上帝之手的時代傑作,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生命是複雜的,沒有簡單的答案。
  
這是斯科特·派克在60歲時對生命做出的總結。
  
生命中交織著生與死,善與惡,真理與謊言……這些相互矛盾的力量常常同時席捲而來,在我們內心造成激烈的摩擦、衝突和碰撞,讓我們身心疲憊,不知所措,思維混亂。
  
面對這種情形,很多人選擇草率的思考,或者懶得去思考,漂浮在生活的表層,隨波逐流,生命也因此變得盲從和膚淺。也許他們看上去活得悠然自得,輕鬆自在,但骨子裡卻缺乏專注、熱情和深度,以及真實的存在感。
  
我們最應該敬佩的是那些衝鋒陷陣的人,他們克服了內心的懶惰和恐懼,敢於沖入矛盾之中,高舉起正直思考的旗子,反抗草率的思考。他們在矛盾中抉擇,在痛苦中成長,在焦慮中實現了精神的超越。
  
正直的思考,並不意味著盡善盡美,而是完整。
  
正直的思考是真實的思考,也是完整的思考,能同時接納生命中的。只注意到生命中的會讓我們變得悲觀和偏激,而只看見則會讓我們變得幼稚和膚淺,這些都不是正直思考的表現。
  
每個人都有惡的一面,但是我們卻嚮往善。
  
我們只有擁抱生命中這樣的矛盾,才能變得真實,活得正直。如果我們不能覺察自己惡的一面,極力否認、掩蓋,失去了正直的思考,就會變得虛偽。這時我們誇誇其談的善只能是偽善。偽善放大了我們心中的,壓抑了人性中的,這也是如今貪汙、腐敗、暴力和欺詐肆無忌憚的根源。實際上,邪惡橫行的時候,往往是我們對它失去覺察力,或者熟視無睹的時候,即我們沒有正直思考的時候。英國哲學家艾德蒙·伯克說:如果邪惡最後取得了勝利,那一定是因為好人都在袖手旁觀。
  
生活是複雜的,常常會出現三種情況:一種是好的,一種是壞的,還有一種是不知道是好是壞的中間地帶。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總是生活在不確定的中間地帶,諸如要不要和那個人結婚,該選擇何種職業,什麼時候買房,等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我們所做出的決定也都帶有賭博的成分。雖然這些情況令人焦慮,備受煎熬,卻是人生的常態。因此,我們必須忍受焦慮,學會在不確定的中間地帶生活,並把這種生活體驗直接昇華為生命體驗。
  
生活體驗是入乎其內,活在生活之中;生命體驗是出乎其外,活在生活之上,獲得超然。生活體驗貼近自我,而生命體驗更貼近靈魂。不過,自我和靈魂常常處於交戰狀態,自我需要擁有,擁有得越多越好,而靈魂需要放棄,放棄得越多越自由。所以,前半生我們要追尋自我,後半生則要放下自我,追隨靈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超越。

 

=Book=Psychology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新版(美)M.斯科特·派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10/01

內容簡介

或許在我們這一代,沒有什麼書能像《少有人走的路》這樣,給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帶來如此巨大的衝擊。僅在北美,其銷售量就超過了700萬冊,被翻譯成23種以上的語言;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它停駐了近20年的時間。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毫無疑問,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紀錄,而且,至今長盛不衰。

  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正如本書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M.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它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它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作者介紹 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
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卓著成績,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傑出的心理醫生

由於其巨大的影響力,他獲得政府特許,進入政府心理治療特殊小組,為越戰士兵提供治療。他還曾接受派遣,在美軍駐日本沖繩基地擔任心理醫生。這些特殊的職業經歷,成就了他最偉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該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體譽為來自上帝之手的時代傑作,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目錄

前 言

第一部分 自律
問題和痛苦
推遲滿足感
子不教,誰之過
解決問題的時機
承擔責任
神經官能症與人格失調症
逃避自由
忠於事實
移情:過時的地圖
迎接挑戰
隱瞞真相
保持平衡
抑鬱的價值
放棄與新生

第二部分 愛
愛的定義
墜入情網
浪漫愛情的神話
再談自我界限
依賴性
精神貫注
自我犧牲
愛,不是感覺
關注的藝術
失落的風險
獨立的風險
投入的風險
衝突的風險
愛與自律
愛與獨立
愛與心理治療
愛的神秘性

第三部分 成長與信仰
信仰與世界觀
科學與信仰
凱茜的案例
馬西婭的案例
特德的案例
嬰兒與洗澡水

第四部分 恩典
健康的奇跡
潛意識的奇跡
好運的奇跡
恩典的定義
進化的奇跡
開始與結束
熵與原罪
邪惡的問題
意識的進化
力量的本質
俄瑞斯忒斯的傳說
對恩典的抗拒
迎接恩典降臨
後 記  附錄 25 周年版序言

很感動在2019年末遇見這樣的一本書,為接下來的人生開啟新的序章,少有人走的路在談心智的完善的過程,作者是心理醫師,出版於1978年,在北美暢銷20年,被翻譯成23種語言。

書中提及許多的案例,閱讀有些篇章時你會覺得好像看見自己,開頭提到人生的問題與痛苦。

『大多數人不不願意正視人生的問題與苦難,一遇到問題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彷彿人生本來就應該既舒適又順遂的。』

『人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並解決的過程,問題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激發勇氣,為解決問題而努力,我們的思想和心靈就會不斷成長,心智會不斷成熟。』

遇見這本書前其實也其實也發現了自己在逃避某些人生問題,譬如學習、工作、存錢、生活,但是其實人都有不同面向的問題會去用逃避來反應,所以也不該太負面看待自己,面對事情自然地採取保護自己這是人性,但是如果永遠逃避或是覺得都是別人造成的問題,那就只能停在原地,所以首先要面對自己的問題,先承認與接受自己的問題,但書中也指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得到面對問題,有些人把問題推給別人後就結束討論了,又或者發現要解決問題需要很大力氣於是放棄了。

『帶著意識去生活中的每一個面向,在某方面自律只能解決某些問題,全面的自律才能解決人生所有問題。』(書中有一個個案回應醫師說這樣太累了,他想要輕鬆的生活,於是沒有繼續治療,而問題依然存在沒有被解決。)

『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是教育,而是發洩自己心中的怨氣和不滿。』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 — — — 像這樣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養自律的根基。它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愛。』

『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已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但對於那些時刻想逃避痛苦的人,這些原則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書中有些句子閱讀上去彷彿輕描淡寫,但是卻直打進內心,裡面個案的治療過程對話,反映出了人在面對問題的逃避行為或否認行為,然後看見自己也有這些問題,只是不同面向可大可小,而會不會有人閱讀時訕笑書中人的行為,然後卻忽略自己本身也在逃避呢?

『逃避挑戰是人類的本能,但不意味著他是恰當的,也不意味著我們無法做出改變。』

我很喜歡書中提到愛的部分,愛與非愛的顯著區別為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那就是非愛,譬如有些人是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的行為那就不是真的愛,看這一段時也想到自己以往在感情中的某些任性,有時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被需要。(當然某些面我還是有做對正確表達愛的行為的時候,而對方也是,人不是全好或全壞的。)而愛應該是要能讓雙方都成長,也完善成更好的自己,而這要付出努力。愛也是一種意願,付諸行動的意願而不是只停在說說而已。

有一章特別有感觸

作者提到幾個非愛的常見樣子,其中墜入情網的感受這塊提出,這是一般人最常誤解的愛的樣子,但其實對入情網這只是一種主觀的慾望,是人類為繁衍而有的感受(性衝動),而這種愛不會太久,只是一種幻覺,早晚都會從墜入情網中的愛爬出來,情侶只有在脫離情網之後,才能夠真正相愛。但必須說激情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你可以憑藉願望與意志力控制激情,而激情無法被憑空創造。作者看法是墜入情網的作用是讓人類甘願步入婚姻,不然一想到婚後要面對的現實,早就嚇到落荒而逃了!(看到這句時真的笑出來)

很多心得無法全數列上,看完覺得心靈得到滿滿滋養,而這邊再打更多話就沒人看了哈哈。

《少有人走的路》

這本書是馬‧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對人生、愛與成長的深刻反思,它強調了自律、愛與面對痛苦的必要性。

這本書中有許多精闢的名言,幫助讀者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愛,以及如何通過自律實現個人成長。派克認為,真正的成長需要勇於面對生活中的問題,並且要學會辨別依賴與愛之間的差異。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派克指出:「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

這句話告訴我們,苦難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許多人會逃避這一現實,試圖利用各種方式逃離痛苦,但派克強調,唯有接受苦難,並學會面對它,才能真正成長。他的這一觀點提醒我們,生活的困難並不是阻礙我們進步的障礙,而是我們成長的契機。

派克還深入探討了依賴與愛之間的本質差異,並指出依賴並非愛,而是一種「反愛」。他認為依賴的核心在於人們因童年未能得到足夠的父母之愛而形成的一種不健康連結。依賴不是愛,它不是建立在給予的基礎上,而是尋求獲取。他在書中說道:「依賴是一種基於恐懼、限制成長的力量,而愛則是一種基於自由、促進成長的力量。」

依賴是基於對失去的恐懼,依賴者害怕失去他人,因此拼命抓住對方,讓關係變得扭曲。真正的愛則是在自由的基礎上,讓對方和自己都能夠成長,成為更完整的人。

派克認為,依賴會破壞關係,因為它的本質是「嬰兒化」,它壓抑了成長,並使人永遠處於需求的狀態。他寫道:「依賴鼓勵情感的嬰兒化,讓人停滯在一個未成熟的狀態,無法獨立面對生活的挑戰。」相反,愛則是一種成全他人的行為。派克提到:「真正的愛是將自我擴展,去促進他人靈魂的成長。」這種愛並非出於自私的動機,而是希望幫助對方成為更好的人。

在愛與依賴的討論之外,派克強調了自律在個人成長中的重要性。他認為,自律是通向成長的基礎,並包括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承擔責任、尊重現實、保持平衡。」

這四個原則體現了成長過程中的艱難抉擇。首先,推遲滿足意味著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理解即刻的快樂並非長期幸福的來源。其次,承擔責任要求我們不再逃避問題,而是勇敢面對,解決它們。派克強調:「問題不會自動消失,無論我們多麼希望它們不在那裡。面對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解決它們。」這種面對問題的態度是成長的關鍵。尊重現實則意味著我們要學會接受生命的真相,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直視當下的困難。最後,保持平衡要求我們在情感和行為上不偏不倚,能夠在極端情緒中找到穩定的內心。

派克還提到,成長是一個充滿痛苦的過程,他指出:「我們避免成長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成長涉及痛苦。」很多時候,我們害怕改變,因為成長的過程往往伴隨著痛苦和不適。然而,這些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因為它們促使我們突破自我,進一步實現內心的成熟和成長。

尼采說:「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壯。」痛苦並不是我們成長的障礙,而是我們成長的動力。

派克還強調,勇氣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寫道:「勇氣不是不怕,而是帶著恐懼依然前行。」這句話強調了勇氣的真正意義。許多人誤以為勇敢的人是不怕困難和挑戰的,但實際上,勇氣意味著儘管我們感到恐懼,仍然願意迎接挑戰,前行下去。這樣的勇氣使我們能夠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並逐步邁向自我實現的道路。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人生旅程當中,能夠越早看到越好,當然還是要體會他說的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