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03 正聲 品味生活家 Q3-Q4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1-什麼是焦慮?焦慮的分類有哪些? 2. 焦慮症狀和焦慮症的差別? 3. 焦慮症有哪些表現? 4. 什麼原因造成焦慮症? 5. 什麼人容易患有焦慮症? 6. 如何自我察覺?有什麼技巧? 7. 維持身心健康的四根柱子 8. 寫日記對於心理健康的好處、以及如何實踐 9. 放鬆的技巧(錯誤、正確的方式) 10. 什麼狀況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11. 醫師可以給什麼幫助? |
3. 焦慮症有哪些表現? |
焦慮不僅僅是一種內心的不安感,也會在生理、心理和行為表現出來,並且會影響日常生活。
「我控制不住我的無力感,同事也無法分擔我的工作,做帳這件事又不能出錯,每天睜眼看到那些數字都讓我想逃避!」吳小姐說
「還是你讓自己放些假,看看風景會不會好一點?」
「你又不是不知道公司已經在研發AI程式,如果我沒發揮價值,那天就被公司淘汰了,你還敢放假嗎?」
「但你現在的狀態真的不是很好」
「我也沒心思去玩...」
這樣的對話,一直出現在吳小姐跟同事之間。三十歲的吳小姐是一名會計師,長期的工作壓力和疲勞感讓她對工作開始感到無力,最近睡覺時常常會在半夜醒來,出現心悸和冒冷汗,讓她相當不舒服,加上最近AI可能取代人類工作的話題,更讓她對未來感到更不安全感,身體的疲憊加上心理的無力感,讓她無法上班需要經常請假,但就算請假一兩天,在家也無法真的放鬆,越想越焦慮,最後還遭到主管的警告,差點丟掉工作。
* 焦慮的生理表現
焦慮在生理上的表現可能非常多樣化,常見的生理反應包括心跳加速、出汗、顫抖、肌肉緊張、頭痛和胃腸不適。案例:國中二年級的小明,每當要在班上發表演講時,就會感到心跳加快,手掌出汗,這些都是他身體對焦慮狀態的直接表現。雖然這些症狀可能只是短暫的,但如果頻繁出現,會讓人感到非常困擾和不適,簡直像身體在開“派對”,但是你一點都不想參加。
**焦慮的心理表現
在心理方面,焦慮的人可能會感到不安、緊張或恐慌。這種感覺就像腦袋裡的煩惱不斷地播放著“無盡的擔憂”劇集,無法按下停止鍵。經常感到萬分焦慮,無法控制對某些事情的擔憂。例如,小麗在工作中,常因擔心表現不佳而感到焦慮,這種持續的心理壓力使她經常感到精疲力盡。
***焦慮的行為表現
焦慮症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導致患者會為避免參加特定情況或出入特定場所,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比如,阿杰因為長期患有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簡稱 GAD),後來都不願參加親友聚餐,甚至好朋友的生日派對,嚴重影響了他的人際關係和社交生活。
透過上述,我們了解到焦慮可能呈現的多種表現形式,有助我們更加有同理心地看待經歷焦慮的人,並提供支持和幫助。這不僅是對個人的幫助,也是對整個社會的正向影響。焦慮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如何面對和管理它,讓生活重回正軌。
4. 什麼原因造成焦慮症? |
##焦慮症的成因:遺傳、環境與生理心理因素
「習慣了高壓生活,我一直以為這樣是正常的,直到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生理反應。」蔡先生說
案例蔡先生是一位40歲的企業經理,他從小在一個要求嚴格的家庭中長大,父母經常對他的學業和生活表現有過高的期待。這種長期的壓力使他發展出了一種持續的焦慮狀態。進入職場後,這種焦慮變得更加嚴重,尤其是在需要做重要決策或面對業績考核時,身體會莫名出現盜汗、甚至發抖,有時會因為心跳加速而感到呼吸急促、全身虛軟,好像快死掉了。
* 遺傳因素
根據長期的科學研究顯示,焦慮症在某些家族中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人曾經罹患焦慮症,那麼其他家庭成員患上相同疾病的風險也相對較高。這個結果除了顯示遺傳基因的因素外,也可能與家庭成員間的相似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有關。如果你的祖父母和父母都容易感到焦慮,那你也可能會繼承這種性格,這種模式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家族中有人曾罹患焦慮症,其他家庭成員罹患相同疾病的風險確實較高。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研究數據和比例:
- 父母罹患焦慮症:
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焦慮症,子女罹患焦慮症的風險大約是普通人群的2-4倍。
- 雙方均患有焦慮症,子女罹患焦慮症的風險更高。
- 兄弟姊妹罹患焦慮症:
有兄弟姊妹罹患焦慮症的人,自己罹患焦慮症的風險也會增加,這個風險比普通人群高出2-3倍。
- 同卵雙胞胎罹患焦慮症:
同卵雙胞胎如果一人罹患焦慮症,另一人的罹患風險非常高,約為30-50%。這顯示出遺傳因素在焦慮症中的重要性。
- 異卵雙胞胎罹患焦慮症:
異卵雙胞胎中如果一人罹患焦慮症,另一人的罹患風險約為10-15%。
**環境因素
除了遺傳因素外,焦慮症也跟一個人從小生長的環境有關,尤其是早期生活中的壓力事件,例如父母離婚、家庭暴力或經濟貧困等。這些經歷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長期影響,增加後期發展焦慮症的風險。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在充滿爭吵和父母親情緒不穩定的家庭中長大,他可能會變得更加敏感和焦慮。
***生理因素
根據文獻指出,焦慮症患者大腦內的化學物質可能出現失衡現象,特別是與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GABA和多巴胺相關的失衡。它們對情緒和壓力反應扮演著重要的調節功能,一旦失衡就可能導致焦慮症狀的發生,就像一台運轉不順的機器,容易出現失控情況。
****心理因素
一個人的內在心理性格也會影響焦慮症的發展,有些人先天就比較敏感或害怕失敗,一旦出現不如預期或不完美的結果,就容易出現焦慮症狀,嚴重就會出現焦慮症。另外,心理創傷和長期壓力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親人的離世或重大的生活變遷,這些經歷都可能讓你更容易陷入焦慮的情緒中。
#####焦慮症的社會和文化因素
45歲的張先生在一家跨國公司工作,面臨著嚴峻的職場競爭和高昂的生活壓力。從小學業成績優異的他,加上完美性格,凡事都要求做到最好。畢業後,他順利找到了一份理想工作,成家立業,甚至在都會區買了新房。幾年後,工作和家庭生活的雙重壓力讓他覺得生活出現了變化。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即使承擔龐大壓力,他也不願意讓家人擔心,選擇隱藏自己的焦慮感受。然而,在一次會議中,他因情緒不穩定與同事吵架,這讓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他決定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經過藥物及心理治療後,張先生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
雖然現在社會提倡兩性平權,但在亞洲普遍傳統父權社會下,還是不斷影響著男性,讓他們無法認同自己的脆弱感。
「男生養家糊口是應該的,別人都這樣走過來,沒道理我承受不住。」
「誰沒有焦慮?誰沒有壓力?說出來多丟臉!」
焦慮雖然是一種個體的心理狀態,但它的形成和表現受到廣泛的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不僅影響焦慮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同時也塑造了人們對焦慮的態度和應對方式。
* 社會壓力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壓力無處不在,從工作環境到家庭責任,從生活步調到個人期望,這些壓力源可以對個人產生重大的心理負擔。想像一下小芳的處境,她是一名辦公室職員,面對嚴苛的工作截止日期和職場競爭,她常常感到焦慮和壓力過大。這些情緒進一步影響了她的工作表現和生活質量。她的壓力來自多方面,不僅要應對工作中的高要求,還要應對家庭中的期待,這些壓力讓她感到喘不過氣來,每天都像是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可能掉下去。
** 文化期待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對於個人的行為和期望有著不同的規範。在一些文化中,極高的成就被視為家庭的榮耀,這種文化期待可能會對個人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例如,在日、韓及台灣等亞洲文化中,教育成就通常與個人和家庭的榮譽密切相關,這可能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壓力,從而引發焦慮。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焦慮態度
對焦慮的態度在不同文化中有顯著差異。在西方文化中,尋求心理健康支持逐漸被接受和鼓勵;而在一些亞洲文化中,心理問題往往被視為私人問題,人們可能較少尋求外部幫助。例如,在美國,人們較為開放地談論心理健康問題,並積極尋求專業幫助。心理治療師在西方社會就像是“心靈修理工”,幫助人們修復心理創傷,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在一些亞洲國家,心理問題則可能被視為家醜不外揚,導致許多人選擇隱藏自己的問題,不願意尋求幫助。這種差異影響了人們應對焦慮的方式,就像是“壓力鍋”裡的水蒸氣無法釋放,最終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問題。
留言列表